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读后感精选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13 08:20:51

相关推荐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读后感精选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0元,页数:-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读后感(一):中华史《第二部》有感

易中天先生中华史第二部简介 帝国始于秦皇、思想统一成于汉武,主宰中华历史三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帝制拉开序幕,带你领略中华史上第一帝国的雄风。 大秦只活了十五岁,秦始皇 始创的“帝国制”却主宰了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最开放:打通西域、剿灭南粤、降服西南夷;汉武时最霸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讨伐匈奴。汉武帝造就了全球第一帝国,也让他的王朝盛极而衰。 大汉与罗马是一对难兄难弟,都经历了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文明的中断与延续。世界、历史、制度、信仰、信念,五个角度,来追寻探索。 读罢《三国演义》,记得演义,忘了真三国。还原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的历史面目,讲述三国严肃正史。 魏晋爱美、清谈、酗酒、嗑药、男人女性化;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乱华。中华历史注定有此一劫! 有了南北朝,才有了南北方。北方五胡十六国,乱成一锅粥;南朝宋齐梁陈,一个比一个短命。北方在整合,南方在试验,沿着这条线索,看透这乱世的精彩。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读后感(二):5.180421#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直想细细的看一看中华历史,但是又读不动24史,就对几个重要时期各找了几本对应的书,第一本易中天中华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体不是我想看的那种历史书,但是收获了两点,一个是与秦汉对应的西方帝国的兴衰,这个以前从未了解过,另一个是混乱的魏晋南北朝再一次捋了一遍。 西方古文明兴起的地方先后经历波斯帝国、希腊城邦、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恺撒和屋大维的罗马帝国。其中与两汉同期的罗马帝国经历两汉同样的命运,君士坦丁将首都迁往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亚欧交界),从而西方首都在罗马的成为西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为东罗马帝国,正如西汉和东汉。 混乱的魏晋南北朝。从曹魏之前我们大概从三国中都了解,之后司马炎篡位改魏为晋,即西晋,因分封导致八王之乱,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趁机入华,晋不得不南渡定都建康(今南京),称东晋。 从此北方五胡先后建立十六国,直到鲜卑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魏分裂为西魏(随后改为北齐)和东魏(随后改为北周),北周灭了北齐,杨坚为隋王。 而南方东晋被士族控制,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知道被隋文帝杨坚所灭,经历四百年动荡的中华再度统一为隋朝。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读后感(三):短评太短,移步这里

太好看!

第一,所谓封建社会在公元前2秦并天下那天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帝国时代。

第二,经历春秋战国的混乱与文化大碰撞,迎来了大秦的一统天下。然而秦短命,汉却将秦的历史使命发扬光大,开创了秦汉的世界级文明。历史的相似性在于,合久必分的天下,在东汉末年分出三国而后魏晋而后五胡十六国而后南北朝,混战中的四百年思想解放魏晋之风旖旎另类,宗教繁荣佛儒道三教并立,华夏文明不破不立,迎来五胡的融合,既而为隋唐盛世带来可能,同样的,结束混乱的隋朝短命,一如秦二世而亡,唐却像汉一样,继承隋志,开创了历史新的高度,不仅仅在中华史中大放异彩,更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绚烂篇章!

第三,中华史与世界史接轨,中华帝国与罗马帝国对照而谈,两大帝国创造的历史和文化都是人类瑰宝,为何同途却殊归?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都想占有她,而中原大地,北有长城天堑,南邻大海汪洋,西有喜马拉雅,广阔天地却相对独立,此处诞生的文明独特性与先进性带有一种天生的魔力,征服者到来后只想归顺,以中华皇帝自居,奉中华文明为先进文明,这才得以延续。另一方面,汉朝之后的中华文明成熟到烂熟,新的元素即胡文化的引入与共融,才让这个庞大帝国再次焕发生机!

第四,本部书,魏晋之风写法飘渺不拘一格,两汉两罗马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南北朝承前启后理性论述,是我最爱的篇幅,期待第三部之隋唐!

第五,历史美妙啊,后悔学生时代的历史课荒废了。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很喜欢易老师,听到他除了中华史,迫不及待找来看看。

第一二本总体比较乱。想解释一件事情,绕了个圈子说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期待第三本的横向对比。

看完了第三本。这本书开篇的视野很宏大,将相近时期的两个文明帝国进行横向对比,他们的足迹相似,他们的归宿不同。然而看到最后也没发现对比出了什么花来?基本上就是这时候它在干嘛,与此同时它在干嘛。或者它的答案还要去它那里找,结果两件事之间的关联并不能很有力地说服人或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关于罗马的描述,可能因为篇幅所限,所以很简略,就不太懂其中的很多事情是怎么操作的,比如屋大维还权于民、元老院,结果就成了奥古斯都。关于核心价值观,觉得这个东西很玄,或许是我资质太浅,经历太少,没有这方面的体会。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究竟能作用到什么程度,我仍然是一头雾水,半信半疑。期待下一本,我最爱的三国时期。

第四本书看完了。1、从史料上比前三本书更详细,分析地更加深入。2、分析的时候,从本质上去一步一步推理,很有逻辑,能够自圆其说。3、其中很多历史细节很有趣。4、给出的观点很符合我的胃口,比如最后认为不必大肆宣称弘扬演绎为经典。但是,第一,分析地并不能算很仔细,大概是篇幅所限?或考虑到受众可能会觉得无聊?第二,有时候要解释一个问题的时候绕个圈,结果无法绕回原点。比如解释陋儒为什么能被接受,却讲了演义满足中国人的中国梦。可是满足心理需求的不是陋儒啊。演义中诸葛亮骂周瑜是陋儒,但人们喜欢他是因为光明智慧啊。难道说有人喜欢诸葛亮骂人这一段?

第五本魏晋风度,很有意思。

第六本,跟第一第二本的感觉差不多。

总结:

挺喜欢易老师的,但这部书让人有一丢丢失望。从文字上来看,是通俗有趣的,很多地方很幽默,读之不让人觉得无聊。有些地方甚至好像有古龙的影子。文字描写很有画面感。易老师很喜欢抓住一个历史的画面,将其定格,白描几笔,然后铺开来去。从内容上来看 ,分析不是很深入或者说太抽象。历史都是实践性的,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钱穆先生写的书就让人觉得很踏实,仿佛可以看到古人一步一步怎么走出来的,制度一步一步怎么崩溃掉的。但这部书很抽象,比如写两个文明的价值取向不同,就写一个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建立了长城。是,前者是可以代表多元化,后者是可以代表统一性。可是然后呢?具体怎么操作的呢?或许这个话题太大,但至少可以举一个例子吧。其次是在讲解理由的时候,绕了一大圈,最后讲不出个什么东西来。

这部书是想总结历史得失,给后人借鉴的。但是与钱穆先生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一对比,简直太不实在了。可能是受众不一样吧。

但还是一本好书,至少可以算是历史科普读物。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读后感(五):第一帝国概览

两卷看下来,易中天的这一套书,强调世界视野和中西比较,其目的是探究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何以衰微等秘密。其实有些书的阅读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尽管易中天中华史定位是通俗历史读物,有一定中国历史基础的读者都可以自如阅读,但这套书也融入了世界历史的内容,对于这部分,普通读者可能会有些吃力。易中天以自己的逻辑流行文,大胆假设、大胆推敲。易中天写中华史,主要内容包含了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文化史,除了呈现政治制度,他想探究和还原的还有中国人的文化渊薮,包括信仰、核心价值观等。梳理第二卷,秦汉(四百年),即中华第一帝国。魏晋南北朝(四百年),是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这一卷里,我们将主要看到帝制如何建立,贵族、士族、寒族关系的动态变化,中华的宗教与文化的早起演变等。

秦并天下

这一本主要包含了秦并天下、陈胜起义、楚汉相争。

东周之际,传统中国衰朽,华夏化的四夷昌盛。秦作为蛮族改写历史,有着文明所缺乏的血性、进取。秦的崛起始于变法,法家就此成为秦的核心文化,但儒的缺乏也使得民心不顺。从王国变成帝国,秦用了九年;从称帝到灭亡,也不到十五年。然而,祖龙虽死秦犹在,并在刘邦以及继承者手下完善了制度,秦始皇开创的帝制将延续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秦并天下,听起来多么雄奇,但时代是复杂的,历史也是残酷的。其一,秦朝统一大业由白骨堆成,由血泪写成,高压和苛政是秦的主旋律。其二,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重要一笔,这不仅中断了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和宝贵思想,更中断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传统。从这开始,中国的统治阶级越来越重视思想钳制,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其三,对于楚汉相争,易中天认为,项羽是理想主义者,而刘邦是实用主义者。他把项羽的悲剧定义为时代的悲剧,邦国时代的贵族精神和英雄气质已然消亡,后来的时代崇尚权、利,越来越粗鄙和平庸。

汉武的帝国

这一本写得气势如虹。

西汉前朝,汉高祖在位七年,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汉景帝在位十六年,共计半个世纪;而后便是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长达半个世纪。西汉开国的半个世纪,上承秦制,休养生息,时代等待着一位旷世明君将帝国引领到新的阶段。

易中天的这本书分析了刘彻如何在列祖列宗以及秦政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主要措施如下:一是通过推恩削弱诸侯的势力,集地方之权于中央;二是以内朝代替外朝,集中央之权于皇帝;三是主张法制,重用酷吏,又以法制之表实人治之实;四是通过经济改革使得国进民退;五是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支撑帝国大厦的是三根支柱:中央集权、官员代理和伦理治国。前两根沿袭秦制,后一根为汉武帝所立,这一改革使秦制变为汉制,帝制得以稳固。

汉武帝是一个超人,他二十一岁置五经博士,二十三岁推行察举,二十四岁始征匈奴,三十岁推恩削弱王国势力,三十三岁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卫青为大将军。他开创并成就伟大帝业只用了半辈子,元狩四年,他三十七岁之时,经济改革全面展开,漠南无匈奴,帝国有内朝。汉武帝的视野包括了汉朝视野所及的全部文明世界,匈奴、朝鲜、西域、百越......在汉武帝的治下,汉的气质,雄大、闳放、深沉。汉是霸道的,也是开放的。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达到鼎盛。

两汉两罗马

易中天倡导的是全球视野。公元前后,是两汉两罗马。这本书以世界视野讨论了两汉两罗马的制度、宗教、理念等。汉朝奠定中华帝制基础,罗马也提供了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核心,并提供了基督教。

就我个人而言,这卷写的最精彩的地方是信仰和理念的部分,包括中国的道教、佛教的发源,巫术的流变,中国人的核心理念“三纲五常”等重要文化内容。易中天考察了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各自的发展变化,他认为,信仰的目的,在终极之问和终极关怀。它的现实意义,则在承载核心价值观。中华帝国虽无信仰,却有“三纲五常”的理念,正是这核心理念使得中华帝国只有改朝换代和治乱循环,而没有长时间分裂和制度性奔溃。统一政权,就要统一思想。罗马借助基督教,中国借助儒教。在东汉,巫术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甚大,官方是巫术政治化,民间则是巫术宗教化。

东汉之亡,在于幼帝无法主政,外戚和宦官争权,势力大减。此时,士族已成为横亘在中央以及民众之间的不稳定因素,并成为启下的魏晋南北朝的核心力量。

三国志

在这一本,易中天强调了地主阶级的三个阶层,贵族、士族与寒族。

贵族就是皇族、外戚和公侯。士族,即职业官僚集团。士发轫于西周,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读书没有经济效益,做官就成了士人的出路。读书做官成为风尚,便有了世代做官的士族。寒族往往贫寒,官运不佳或家道中落。寒族既无高贵血统,又无显赫门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权,反倒有利于中央集权。

秦汉是贵族地主阶段,隋唐和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阶段,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则属于士族。

魏晋风度

司马篡魏,假施仁义,西晋一朝政治黑暗、腐朽、残忍、荒淫。封建的沉渣泛起使得西晋以八王之乱、晋室南渡收梢。待到东晋十六国,五胡入华,东晋小朝廷偏安一隅,皇族与士族共享天下,这是魏晋风度的时代底色。

易中天对魏晋风度定义如下: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他以魏晋风度为切入点,从精神层面入手,抓住了动荡时期里,思想和人格的质变。俯拾即是的风流人物,也有着各自的无可奈何。他们的风流是雨打风吹去的风流,这个时代玄学大兴,审美畸形,门阀遍地,寒族难以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百家争鸣备受推崇,魏晋风度却褒贬不一。

魏晋的名士实则是弱势群体,动荡的帝国并不希望它的臣民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主张,嵇康之死,和一众名士的壮志难酬,都是帝国对思想和人格的压制。政治上的无为,使得士人寄情于山水,此时自然不再是背景,而成为独立和纯粹的审美对象,由此产生的文明成果则是山水画和山水诗。

南朝,北朝

南北朝,政治上南北对峙,一国两朝,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并驾齐驱。在北方,鲜卑族的北魏建立统一政权。拓跋珪称帝、全盘汉化,使洛阳再度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在南方,宋、齐、梁、陈,一百六十九年间,换了四个朝代。南朝不断试错,梳理贵族、士族、寒族三者关系。

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匈奴、羯、氐、羌和鲜卑都融入了新汉族,途径则是通婚混血和移风易俗。汉胡界限模糊之后,南北分野就突显出来。此后,关于南北差异的说法越来越多。秦汉以前,只有中原和四方。秦汉,只有中央和地方。到了南北朝,南方、北方的概念才被确立起来,但中华文化始终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心,文明只有一种形态,四百年分裂动荡之后还得重归一统。最终,分裂由隋终结,而统一的路线是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其路线跟当年的秦并天下一样。秦为落后文化,却建立帝国;北魏为落后部落,却统一北方。文化落后并不要紧,关键在于善于学习并勇于创新。

这一本探讨了道教、佛教的各自兴盛,颇为有趣。北朝千千窟、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统治者稳定政权的需要。乱世无秩序,靠得住的只有神佛,因此佛法大行、道教大兴。魏晋南北朝之后,新的文化将诞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