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 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 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时间:2023-09-17 08:12:51

相关推荐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 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随着国家对文化旅游业的重视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通常会进行撰写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旨在向大家介绍工程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计划。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1

近年来,高台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主基调,把文旅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业态布局,文化旅游业由弱变强,实现了从观光旅游向体验研学式旅游,从旅游过境地向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精彩嬗变。

聚集红色资源,增强文旅产业强劲动力

今年5月,高台县西路军主题公园建成投入使用。这是高台县为进一步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而打造的一处立体式、沉浸式红色文化阵地。公园以西路军征战河西的历史事件为序,以三军会师、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建设红色政权、血战高台、转战祁连、石窝会议、抵达星星峡等为节点,充分展现了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

高台县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台干部学院“双轮驱动”,红色记忆博物馆、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等为辐射带动的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局面。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禀赋,全力做好“红色+”文章,推动西路军精神核心展示园项目建设,拓展市内外现场教学点22个,构建形成现场教学线路18条,推出以“寻足迹、听习语、守初心、担使命”为主题的“红色高台、初心忆站”红色教育体验产品。县内打造“红色+”旅游线路6条,在市内形成以各县区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为节点的红色历程线路,在省域内形成以“播撒红色火种,从南梁到高台”“高举红色旗帜,弘扬西路军精神”为主题的串联高台的红色旅游线路,为构建优质旅游资源区域联盟注入新动能。

创新产品开发,推动文旅产业全域发展

今年,由高台县创排的大型红色题材话剧《血色高台》先后走进河西学院、兰州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巡演,现场观看师生达4000多人,线上同步浏览量超10万人次,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文旅产品的开发是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体验效果的重要内容。高台县持续加大文创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先后打造农旅融合、户外运动、非遗传承、知青文化等精品旅游线路20条,积极申报创建骆驼城遗址、胡杨林国家3A级景区建设,新设图书馆、红西路军纪念馆文创超市2个。抓实精品剧目推广,聘请国内知名导演对话剧《血色高台》进行打磨提升,先后赴全省各高校、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开展巡演39场次。同时,加大文化旅游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培育祁连葡萄酒业、合黎仰光辣椒、“乡里娃”晒醋等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甘肃天宇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甘肃九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先后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系列、文物复制纪念品系列、地方土特产系列、民间工艺品系列等多种类型的文创产品118种。至目前,已初步形成旅游景区(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旅游产品各具特色的联动发展局面,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全面提升。

注重文旅赋能,健全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每到节假日,地处高台县新坝镇许三湾村的天月生态农场就成了游人的“打卡胜地”。农耕文化展馆里,上了年纪的游客细细端详着几十年前的农村老物件,思绪再次回到那个淳朴的年代;柴火灶前,年轻父母们挥舞大勺比拼厨艺,体验着做农家饭的乐趣;设施齐全、惊险刺激的无动力游乐场里,孩子们尖叫声、欢声笑不断……

高台县深化文旅融合,不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了多层次消费,让文化发展有活力、旅游发展有魅力。持续开展百姓大舞台、大湖湾文化旅游嘉年华、全省跳绳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全县年均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8场次、主题展览15场次、文化下乡系列活动45场次、全民阅读活动36场次。优化乡村旅游业态布局,在冷凉山区、黑河沿岸、312国道沿线、城郊附近等布局打造了华梦园小泉丹霞旅游景区、弱水蒹葭文旅融合示范园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影视带动效益,丰富完善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业态,保留开发电视剧《英雄的旗帜》拍摄留景置景,将其列入红色旅游线路打卡地。结合汉唐文化街、湿地广场等夜市经济活动,形成以文艺演出、特色美食、小商品和旅游文化产品零售为一体的特色夜市街区,营造了良好的夜间消费氛围,初步构建了以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发挥聚集效应为抓手的发展体系,依托游购娱吃住行文旅六大要素,形成了“6+N”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2

今年以来,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紧抓文旅市场回暖大趋势,积极谋划文旅活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文旅项目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高水平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打造精品文旅项目

重点推进利津县黄河生态风景廊道项目、老街长巷、东津渡民宿等文旅项目19个,总投资39亿元。依托黄河生态风景廊道,沿途设置旅游导览标识牌、景观小品,制作大型景观标识2套,景区指示牌4套,黄河1号公路喷涂标识3套,打卡标识7套,河东东海营营打卡标识1套,打卡路牌15套,村牌12套;新修凤凰城滨河休闲旅游区内部道路;老街长巷改造升级了店铺产品,装修了黄河澄泥印非遗馆,打造了方言墙、彩绘墙等,开通了老街长巷免费旅游公交专线,游客络绎不绝。东津渡新增渔樵耕读民宿4套,打造了利津茶酒馆和利津好品馆,东津晓宿获评山东省四星级民宿。

二、突出文旅活动拉动

组织开展了“乡村好时节”“周末请上车”“黄河大集”“沿着黄河来骑行”等40余项文化旅游活动,承办了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推广活动。推出了黄河揽胜线、历史文化线、美食品鉴线等3条精品旅游线路。

三、抓好品牌推广

依托利津发布、文旅利津、大众网东营等平台发布精品视频。全市首发文旅局长系列变装短视频,山东电视文旅频道、生活帮等多家媒体同步转载,自媒体平台总浏览量达千万人次以上。对文旅活动进行直播推介,今年开展直播活动10余场,直播间最高人次达6万余人。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3

端午小长假期间,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的皇城相府游人如织,穿梭在贴着“蛤蟆”、挂着艾草的古院落之间,人们倾听相隔百年的传奇故事,享受着假日的悠闲时光。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人文底蕴深厚——龙马湖的湖水、釜山村的田园、古镇的“打铁花”、高平喜镇的“喜文化”……近年来,晋城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打造城市“金名片”。

大阳古镇夜景(无人机照片)。 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文旅融合康养 让产业升级、幸福感升级

吃馔面、看“打铁花”、住古院落民宿之余,在康养中心体验养生,这是游客能在晋城大阳古镇得到的服务。

“我们这里气候很宜人,年平均气温12℃左右,很多周边省市的游客会专门选择夏季来避暑”,大阳古镇文化站颜文红介绍。

大阳古镇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拥有34万平方米元明清古建筑,官家大宅、富商大院节次鳞比,一派古韵风貌。

结合优势自然条件,大阳古镇发展起文旅康养项目,由民宿衍生而来的康养中心,利用完善的养生设施,为游客提供了集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在颜文红看来,这是康养项目促进文旅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真正让游客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抬头见喜、低头所见也是喜,坐落在晋城高平市南部的喜镇苏庄,将“喜文化”融入到古村的每一处角落。

家训文化、锁文化、传统婚礼习俗……苏庄的历史在高平市国投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赵伟的口中娓娓道来。讲至开心处,他还唱起几句“结婚小调”,曲风俏皮活泼,尽显当地的民俗风貌。

“太行人家、喜镇苏庄”,古朴典雅的民宿,还有银器博物馆、中式传统旅拍基地、传统婚俗的花馍基地以及上党梆子戏曲永顺班、一尺花园西餐厅、永顺堂的演艺剧场等,目之所及,每一处都是为爱打卡之地,都构成了喜镇苏庄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之基。

依托“喜文化”资源,喜镇苏庄婚礼堂项目将建成启用。赵伟介绍,建成后,主题宴会厅、户外婚礼仪式区和现有的2个中式传统古院落婚礼堂可同时举办8场婚礼,满足大中型婚宴、会议、培训等需求,成为大型传统中式婚礼一站式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喜镇苏庄文旅康养产业链。

近年来,晋城市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全力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

6月19日,山西文旅康养示范区首批名单出炉,白马寺山高端康养度假区榜上有名。谁能想到这昔日的“煤矸山”,变成今天的“康养地”。

对标西湖!龙马湖景区风景优美,犹如一颗明珠嵌入白马寺山。度假区工作人员杨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康养人’,除了基础设施齐备,我认为拥有一个优质的生态景观是专业康养度假区的重要基础。”

龙马湖原是白马寺山森林公园配套的人工湖,始建于6月。后来20xx年、20xx年分两期进行湖区景观升级改造,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如今,除了专业的会展配套服务外,景区内拓展多个休闲康养业态区域,有环湖景观步道、百樱园观景平台、湖心半岛生态民宿区,还有大草坪、星空剧场、秘境花园等功能区,既是标志性的功能板块,也是晋城市城区北郊的重要生态景观工程。

文旅产业和康养产业的对接融合,不断延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链条,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多样化文旅消费需求。

“现在,我经常带着家人在景区兜风,就像孩子喜欢的绘本《开车去兜风》描述的一样,这里开过山村是花田,微风呼呼、呼呼……”杨华说。

皇城相府景区(无人机照片)。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文旅融合康养 助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更富足

“赏游完皇城相府,附近还有郭峪古城、海会书院等地可一并游览”,皇城相府的导游导览时会将周边景点作整体介绍。早在20xx年12月1日起,皇城相府就与周边景点门票实行联票价格。

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与支柱,皇城相府先富带后富,,在北留镇党委政府支持下,皇城村以皇城相府景区为支点,撬动周边4个村融合发展,打造“五村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府庄园、九仙女湖、郭峪古城、海会书院、蟒河生态旅游区等六个景区共同构成皇城相府景区“升级版”。拥有五星级标准修建的康养度假酒店1个,高端民宿两处,农家乐300多家,形成了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培、研、学等全产业链的旅游目的地。

“我做导游三年了,现在游客比以前多多了,当然个人收入也多了很多。”郭峪古城的导游赵女士对记者说,她是本地人,作为皇城村邻村人,是“五村一体化”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像赵女士一样的工作人员,景区还有很多,他们中有家庭妇女、还有返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本地自愿学习应聘的。如今,皇城相府文化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安排周边200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带动3000多名群众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村民人均各项综合收入达6万多元。

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来到高平市寺庄镇釜山村,一幅“路畅、景怡、村美、业兴”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这里打造了富有高平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牵引,坚持“路、景、村、业”系统谋划、一体式推进。

在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饭馆吃完饭,来“釜山1978”大时代风格商业步行古街观赏村景,只见白墙灰瓦、鲜花点缀,尽情体会慢生活的休闲滋味。

“村子有特色,配套设施也很完善,饭店、民宿、博物馆等,吃的用的玩的都有,最关键是风景十分优美,还有一个釜山水库”,本地导游介绍。

水库自然生态丰富,岸边环湖步道、绿道阡陌纵横、树荫环绕。偶见几只白鹭翩翩飞舞,“除了水鸟还有水蛇、鱼等生物,都是纯野生的”,导游自豪地告诉记者。夜晚,水面上还会上演精彩的音乐灯光秀。

美丽的风光资源和釜山书院、酒吧等人文资源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此外,釜山村立足黄梨、设施农业等产业基础,依托丰富的文旅康养资源优势,以“古村旧时光慢生活驿站”为基调,大力发展以山水观光、餐饮休闲、古村民宿、时代体验、果蔬采摘为主的乡村文旅业态。

产业发展了,乡亲们富足了,美丽的乡村建设为这片土地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4

庄重磅礴的贵州侗族大歌、热情奔放的陕北腰鼓、粗犷豪放的秦腔……极具特色的西部地区民俗文艺在展厅内轮番上演,吸引着参会者的目光。17日,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本届博览会以“激发产业新动能·书写协作新篇章”为主题,来自法国、德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波兰等20个国家的代表团集中参展,我国20余个省区市的政府展团和企业展团到场交流。本次活动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记者从本届博览会开幕式上获悉,当前我国文旅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从单一要素融合逐步拓展到多维多向全方位融合发展,“1+1>2”的效果不断彰显。近年来,各地不断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势叠加、相互赋能的良好局面。

与会嘉宾表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激发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我国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各地应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不断挖掘西部省区市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助力西部发展。

在产业成果馆内,记者看到陕西各市重点文旅项目、特色文化产业、县域旅游和美丽宜居示范村等成果正在展示。近年来,陕西围绕文旅强省建设目标,加快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涌现出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主题文化街区,一批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

本届博览会设置东西部文化产业协作与创新发展论坛,聚焦西部省区市与东部文化强省合作契机与路径,共同探讨东西部文化产业交流协作新方式。专家表示,下一步,东西部应通过项目支撑、人才支持、资金帮扶、就业协作、走访交流等多种途径,实现东西部文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自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有效推动了西部地区之间以及东西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西部文化资源转化以及各类文化产品交易,带动了文化产业项目的蓬勃发展。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5

金秋9月,第二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脚步声逐渐清晰,沅陵处处一派火热场景,龙兴讲寺、二酉山、借母溪等热门景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从生态文旅融合产业确定为全县六大临港产业链,到即将承办第二届怀化市旅发大会,沅陵县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沅陵地处湖南西部、怀化北端,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之称。这里是沈从文心中“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是林则徐笔下“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的福地。

“沅陵,处处是览不尽的山水画卷,读不完的厚重史书,品不够的风土人情。”县委书记刘向阳化身县域旅游发展的“推荐官”,向我们徐徐道来。

近年来,该县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一流标准、一流品牌”,唱响“张家界看山,沅陵玩水”文旅品牌,打造成大湘西旅游的必经必看之地,努力走出一条彰显沅陵优势、体现沅陵特色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该县以历史、人文、生态为核心,构建出“心学悟道”“书山朝圣”“清溪山居”沅陵文化旅游发展“金三角”。植入龙兴讲寺黔王宫辰河高腔表演、从文码头演艺、排工号子、乌篷船鸬鹚演艺、借母溪千塘湾山歌号子民俗演艺等,实现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

二酉山围绕“发蒙启智、勤学笃行、朝圣祈福”三重境界全面打造相关业态,串联二酉展览馆与二酉藏书馆,体验饮发蒙泉、登书天门、观黄永玉老先生“中华书山”绝笔崖壁石刻。围绕大西南国学讲堂,突出其“致良知”提出地、中国“第五大书院”的历史地位,重点以阳明心学文化及书院文化部署相关业态。辰州古街内32间商铺全面植入中华老字号、传统工艺、时尚消费等系列业态。借母溪通过森林水世界、温泉度假酒店、非遗古村落等业态,进一步策应张家界南线战略,形成“张家界看山,沅陵玩水”错位发展独特效益。

与此同时,该县不断加快张官、官新、沅辰高速建设,积极争取张沅高速、凤依公路建设,打破交通瓶颈,打通旅游发展堵点。将生态文旅产业与品牌茶酒打造、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等产业融合发展,让辰州大地珍贵的历史人文自然底蕴“串珠成链”,续写沅陵“繁盛三千年不衰”的历史传奇。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6

今年以来,浙江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扎实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积极做好文旅扩大有效投资各项工作。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通报了上半年全省文旅投资完成情况。截至6月底,全省文旅在建项目共有2886个,总投资近2万亿,实际完成投资26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68.5%,实现“半年红”。

一批重大文旅项目陆续建成投用。

总投资71亿元的嘉兴濮院时尚古镇于3月试运营,成功举办20xx中国濮院时装周,有机串联了宋韵文化与时代风尚,累计接待游客已超20万人次。

总投资30亿元的绍兴柯桥温德姆酒店5月建成运营,宴会厅规模位居省内前列,刷新柯桥城市第一高楼的记录,成为柯桥城市天际线地标,新门面担当。

总投资20亿元的杭州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8月正式开街,街区建成了生活集市、指尖杭州、青年社区、产业与商务等业态,集文化、休闲、美食为一体,杭州大运河畔又一个传统老街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开放,推出了区域地标,丰富了有效供给,成为了热门打卡地,有力撬动了文旅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负责文旅深度融合工程。

截至6月底,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双百”计划在建实施类项目,实际完成投资4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89.1%,今年已新开工项目44个,开工率93.6%,较预期目标提前一个季度实现。其中,“千项万亿”工程重大文旅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44.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81.8%,今年已新开工重大项目26个、开工率89.7%。

在加快推进的同时,涌现出来一批标志性成果。

总投资32亿元的之江文化中心8月即将开馆,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一流的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也是“文化浙江”的一张金名片,为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贡献标志性成果。

总投资超34亿元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绿道崇贤塘栖段工程、东湖运河段工程将于8月底竣工。这条全长29公里的生态廊道,以“绿道+”建设理念为指引,集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生态修复、城市形象、传承利用保护、市民休闲于一体,成为广大市民的又一个网红打卡地,更将成为杭州临平城市发展的一张闪亮“金名片”。

总投资20亿元的万劢德中国(杭州)数字文化创意中心计划于9月底竣工,打造夜经济24小时“良渚不夜城”,成为良渚文化产业传承孵化基地、高端行业人才集聚的文化产业核心区。

下一步,浙江将加快推进云和湖旅游度假区、台州府城景区扩容提升、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衢州龙之梦旅游度假区、嵊州·中国唐诗之城和玉环市海山岛生态旅游等一批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文旅项目,全力攻坚天一阁南馆及周边配套设施项目前期,深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各项文旅工作任务,夺取文旅投资全年红,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7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政策扶持、产业融合、创意设计、举办活动等方面促进我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切实提高了首府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我市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家,其中5A级**家、5A级**家、5A级*家,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家,星级农家乐***家。星级饭店**家、旅行社***家、持证导游员****余名。旅游客运企业**家;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余人,间接就业人数达**万余人。****年*—*月**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接待水平的**%,实现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收入水平的**%。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出台相关政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年出台《**市旅游奖励暂行办法》,市本级每年度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万元,主要用于推动扶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旅游客源市场拓展、全域旅游休闲旅游创建、导游员队伍建设、旅游商品的生产及研发等。截至目前,对符合奖励条件的个**企业总计发放奖励资金******万元。并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为营造良好的文旅产业发展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融合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坚持以旅兴文,加大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步伐。目前,全市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近**个,重点建设了文化客厅、**文化旅游区、**景区等项目。通过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了我市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品质和吸引力。坚持以文促旅,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得到极大提升。我市对文化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演出市场,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技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了《**》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优秀演出剧目。

彰显地域特色,文创产品开发深入推进。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人才、专业团队和创意产品开发单位,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培育出*元智造、印象**、*元素、未名洋等一批文化创意和民族产品开发企业。深入挖掘首府马文化资源特色,成功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参与建设马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全市以马文化及周边产品为主题的项目有内****文化旅游产业园、内**奥威马文化产业园、**风情园、内**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亮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研发展示中心等。

培育“**”品牌,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以“**”文旅系列产品和活动为抓手,通过线上线下新闻宣传、品牌宣传,以及举办各类推介会、展销会等文化活动,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一是打造“**味道”。举办了首届“**味道——非遗美食文化周”、“**味道——网红名人讲座”、“**味道——网红代言”直播等活动,呈现***多道经典菜品及特色食品,并通过社会团体公布了**道名点、名菜、名宴席等,吸引了近*万名市民和游客参加,“**味道”线上直播和品牌推广活动,线上收看人数超过****万人次,全国网友全面了解了“**味道”。二是推出“**悦礼”。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基调为依托,全方位展现**地区相互依存、互相亲近、兼收并蓄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多层次展现“**文化”体系蕴含的文化符号、文化认同、文化内涵。目前,以工艺高端、品质精湛为品牌核心,以“**悦礼”为主线有**多款系列产品,***多款独立产品。

举办会展节庆活动,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节庆活动,较好地塑造了我市的文化品牌。截至目前,举办了**届“中国·****文化节”和*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上半年举办了“重逢草原”**文化旅游美好生活季六项系列活动。受疫情影响,下半年适时举办首届**草原文化节暨第二十二届**文化节,以“爱上**全民大联欢”为主题开展七大文化旅游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对挖掘我市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大突破,更迅速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已成为我市享誉国内外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产业开发相对较低。存在旅游文化资源多、开发利用少,一般观光线路多、知名景点少等现象。文化旅游产业在促进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规划设计与独特的地方文化结合不够,出现建设同质化现象,还未形成差异化经营和优势互补的旅游格局。

品牌项目、龙头企业不多,资源整合不足。现有的本土“龙头”整合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引进区内外知名旅游企业不多。全市文旅产品供给不足,文旅产品类型较为单一、整体吸引力不足,文旅品牌影响力及知名度还有待提高。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不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植入不足,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双重价值尚未得到释放,文旅资源的统筹管理制度有待构建,文化脉络还需进一步梳理。

文化和旅游融合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区位及季节性影响,全市旅游季节性强,旅游人次和收入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旅游市场的“人气”支撑;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还缺少像“**”这样的与旅游相结合的反映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舞台剧。旅游效应未完全展示出来,文旅融合的合力尚未充分发挥。

文旅融合领域不够广泛。目前,我市产业融合刚起步,有关投资环境、市场、渠道等方面的大范围的融合还未实现。一是多数大型景区景点长期处于原始粗放状态,缺乏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没有形成演艺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时尚文化等产业链条,造成旅游活动单调乏味。二是融合效益不够显著,对传统性旅游产品蕴含的文化价值挖掘不足,产品及服务应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未充分显现出来。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一批品牌文化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融合项目。推动草原文化、**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历史文化旅游区、**文化博物院等现有文旅项目档次,培育**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等新型文旅项目,催生文旅新业态,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同时,加快5A级景区创建,推进**旅游一体化建设,丰富景区文化产品,使景区有的玩、有的看、有的买,使体验与享受融为一体,使精神需求与文化素养同步提升。

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合理布局,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积极探索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行集团化经营化模式,提高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开发。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保留文化遗产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对可利用的文化遗址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支持现有博物馆(院)、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场)、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旅游开放,开展文化旅游创意产品销售展示、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推介、剧目展演等活动,促进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协调发展。扶持开发文化旅游商品。根据我市旅游产品特色和商品资源优势,构建以内**文化创意产品为核心,以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生活用品为主的旅游文化商品体系。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和研发基地,定期举办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提升产品的创新创意水平。

推进文旅产业多元融合发展。重点推动文旅产业与农牧林业、工业、体育、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牧林景观、生活、生产、节庆活动,推进农牧林基地变景点、农牧林家庭变旅馆等,助力农牧林业向第三产业全面升级;

发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牛乳业(集团)工业旅游区等工业旅游示范点的龙头作用,争创多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形成工业旅游集群,塑造我市特色工业旅游品牌;

依托丰富的马文化资源,推动马科研、马文化、马旅游、马体育、马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发展**等马产业项目;

依托**历史文化旅游区、**非遗文化小镇、**国际文化创意之都等文化积淀地,打造商贸文化景观、场景、文旅体验产品,凸显我市商贸文旅特色。丰富研学产品体系。围绕我市草原文化、**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工业产业、生态等丰厚资源,建设**国家级生态科普研学基地,打造历史研学、非遗研学、红色研学、工业研学、草原研学、体育研学等研学旅游产品。研发数字文旅产品,完善文旅景区智慧服务。打造“云旅游”文旅品牌,推动所有高A级景区实现线上“云旅游”。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8

推进生态治理、建设文化小镇、发展青年文旅消费……为了让传统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陕西西安打造“十里沣河”文旅带,推出沉浸式文旅场景,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发展,让文旅带成为水清岸绿、便民利民的发展带。

一脉沣河水,一座长安城。

沣河流域是西周王朝的中心,是陕西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起点。这里有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丰、镐二京,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地,见证着中国历史的辉煌灿烂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如今,古老沣河焕发出文旅融合新活力——当地以沣河为主轴,充分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十里沣河”文旅带,创新发展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和新业态,吸引了不少游客。

水清岸绿,利用河流自然形态打造生态节点

站在沣河大桥上眺望,河面宽阔,水清岸绿,水鸟不时掠过,一派自然风光的滨水生态景象。

十多年前的沣河可不是这样。家住西咸新区高桥街道的村民王治回忆,以前沣河水质特别差,河道两岸杂草丛生,岸边成了垃圾倾倒场,有时远处都能闻到异味。

“现在,脏水沟没了,空气清新了,你看,平时难得一见的水鸟越来越多了!”王治指着远处飞翔的群鸟说。近年来,当地政府实施了沣河治理综合工程,以“柔性治水、生态治河”为理念,治污、净水、增绿等多措并举,利用河流自然形态打造生态节点。

据了解,近三年来,西咸新区辖区内沣河两岸绿地面积增加了2600余万平方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白鹭、白鹤、黑鹳、绿头鸭等以前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也逐渐在此安家,日常可观测到的鸟类有20余种。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沣河两岸也是热门的露营地,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体验绿色沣河的魅力。

活化历史文化,推出沉浸式文旅场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沣河之滨,在全国首个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诗经里小镇,游客们不仅可以游览体验,还可能与“采诗官”邂逅,共同吟咏《诗经》篇章。

展开“十里沣河图”,一个个文旅目的地联结起古今文化;昆明池七夕公园,情侣们可以穿着传统服饰登记结婚;丝路欢乐世界,以山海经为主题的西域古城探秘项目“马可·波罗探秘之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古丝路文化;丰镐二京遗址、太平遗址、阿房宫遗址、沙河古桥遗址,考古专家们在探源中华文明的道路上孜孜不倦……

“我们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入研究旅游市场需求,积极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出具有穿越感、沉浸感的文旅场景,让更多市民感受到‘微旅游’‘微度假’的文旅魅力。”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副局长杨彬彬介绍。

如今,“十里沣河”文旅带上已建成各类文旅项目42个,由18条绿道和9个文化场馆相互串联,共同释放文旅新活力。

年轻态、活力范,文旅融合吸引力持续提升

不久前,一场活力满满的音乐节点燃了“十里沣河”,数万名游客云集欢乐谷。“你想想,在《诗经》起源地参与万人合唱,是怎样一种美妙的感觉?”入住当地民宿的宁夏游客王玺,踏着节拍在音乐节上尽情欢乐。

在距离欢乐谷不远的沣东足球公园,前不久举行了中国足协青少年锦标赛男子U11组北1区的比赛。这里有西北地区唯一的世界杯级别专业锚固草坪顶级球场,来自北京队的小将杨艺涵很是兴奋:“在这个球场上比赛,我感觉很好,一场打进了4个球!”

而在丝路欢乐世界,来自河南郑州的游客王可心观看了音乐剧《丝路之声》。该剧利用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这种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符号的有机融合让她十分难忘:“汉代的长安集市空降舞台,‘汗血宝马’在舞台上飞奔,一下将我拉进了过去。”

“我们对文旅带开展针对性传播,打响青年文旅消费品牌,积极培育更多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的文旅产业。”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文化文产部部长任静表示,针对青年游客追求文化消费、个性体验和社交分享方面的需求,西咸新区甄选优质资源,结合短视频平台、旅游博客等互联网平台,推出亲子游、研学游、时尚游等文旅产品,持续提升文旅融合吸引力。

乡亲荷包鼓了,家门口就业吃上“文旅饭”

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文创产品、传统农耕……“十里沣河”文旅带的快速起步,不仅让沣河这一传统文化品牌焕发出新活力,也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工作。

沣东农博园是文旅带“旅游农业”景点之一。长安区斗门街道堰下张村村民张凤侠在这里工作,负责对农作物进行日常管护、养护。“这里上班离家近,既能照顾家人,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张凤侠说。

邓统利是沣河畔的丰京苑社区居民,随着文旅带旅游渐热,他发现身边邻居有的在景区做保安、保洁,有的摆摊做小买卖。据社区主任李周介绍,文旅带启动建设以来,村民人均收入每个月多了1000元。此外,文旅带还带动了周边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加速完善,西咸新区第二初级中学、沙河廊道生态湿地公园等一批高品质设施不断投入使用,让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日子越来越舒心。

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介绍,去年1月至今,“十里沣河”文旅带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超4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十里沣河沿线历史遗存进行深度研究挖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同时优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规划,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杨仁华表示。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9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河西区展位精彩亮相,其中,河西“+旅游”工程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演艺+旅游”“文博+旅游”还是“非遗+旅游”文化产业模式,都切中了一句话,“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展示出河西区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文旅融合,“文”是切入点。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最易区别的是文化,这是根植于本土的特色,也是潜在竞争优势。河西区着眼于自身文化元素的融入、文化主题的打造、文化内涵的挖掘,倾力打造“+旅游”工程,解锁文旅新场景,打造旅游新业态。

体验音乐会现场的酣畅淋漓,听一场令人捧腹的相声,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河西区通过打造“演艺+旅游”产品线路、景区景点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扩大了演艺活动效应,拉动城区旅游消费发展。“活力河西、品质之城”20xx西岸文化消费季暨天津文化中心文化艺术节、“多彩和悦活力河西”20xx三联·西岸首届城市文耕节、“喜迎达沃斯,当好东道主”天津文化中心湖畔音乐会活动等相继开展,让“演艺+旅游”成为推进文旅融合的新兴场景,也成为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创新路径。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河西区,“观展热”“研学热”助推文博游持续“出圈”,脱下“高冷”外衣的博物馆,正变得越来越亲民,不仅自带“热搜”体质,还长期位居假日旅游热门景点的“C位”。河西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博+旅游”特色,精心设计的2条本地特色旅游线路中,“康体文博游”路线贯穿各大文博场馆,充分发挥天津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美术馆等各大场馆优势,在保持专业性、权威性和深厚博大的精神内核的同时,积极转变赛道,与普通游客“双向奔赴”。可观可玩的场馆,令人沉浸其中的国宝、文物,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成为文博游的“流量”密码。

“不用四处赶场,在这里就能感受各地非遗文化,很精彩很过瘾。”在天津市第五届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暨首届西岸京津冀非遗文化嘉年华活动中,这是很多游客的共同心声。非遗文创市集、汉服变装秀、非遗节目展演等,河西区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各地区非遗文化交流,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展示平台,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这也是河西区精心打造的“非遗+旅游”名片,通过重建场景、沉浸式观展、现场体验等新鲜有趣的形式,让非遗项目“开口说话”,让河西文旅绽放异彩。如今,河西区以独特文化为基点,撬动文旅融合大文章。让旅游因为文化赋能而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品位,文化因为旅游带动而独具魅力、增添活力,“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了更好联结。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10

根据区政协20xx年度工作安排,8月23日,区政协教科文卫和文史学习委组织部分委员,围绕《关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建议》提案办理进行民主协商。政协委员实地察看了赤坭镇竹洞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展情况,听取了区文广旅体局、赤坭镇关于文旅体融合发展情况的汇报,协商共谋以文旅体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全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一)积极推进跨区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整合。根据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印发了《花都区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工作方案》。花都区、清城区两地政府签订合作区先行启动区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旅游业全方位合作,联合推出“花清联游”旅游惠民政策,共同举办自驾游、徒步游、骑游等活动,共同开展互联旅游宣传,发行“广(花都)清惠民旅游年卡”,共同推动合作区建设。

(二)聚力龙头项目建设,夯实融合发展根基。一是以融创文旅城为引擎,打造文商旅八大复合业态,策划夜游系列文旅活动,推出精品演艺节目,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冰雪经济。融创文旅城荣获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杰出新乐园等10多项荣誉称号。开业三年来,累计接待3000多万人次。二是引进中国旅游集团,投资建设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签约收购九龙湖打造中旅·阿那亚九龙湖项目,发展免税购物、精品度假等文旅新业态。三是引进建设数字文化创意园、美华航空体验基地等项目,培育航空体验、数字娱乐等科技旅游新体验,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引擎、新动能。

(三)培育体育赛事活动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一是打响“北回归线”品牌。依托北回归线贯穿花都全境的独特地理优势, 建设230公里健身步道,打造“广清穿越”“北回归线上的足迹”“醉美花都行”等多个徒步品牌,举办了“北回归线”露营节、音乐节等,带动文化旅游体育资源融合发展。二是打响“冰雪花都”品牌。以“冰雪+旅游+体育+文化”为核心,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滑雪精英挑战赛、“首届湾区冰雪文化节”等活动,开发冰雪特色文创产品。今年暑期,以融创热雪奇迹(雪世界)登央视新闻为契机,多渠道投放宣传广告,营造“盛夏酷暑来冰雪花都”的氛围,掀起暑期滑雪热潮,实现从“冷资源”到“热产业”的转化,“冰雪花都”品牌声名鹊起。三是打响“摇滚马拉松”品牌。持续举办摇滚马拉松赛事,打造“音乐+运动”时尚产品,吸引数万名国内外的热爱跑步人士深度参与,现场设置“花漾集市”,一站式体验花都非遗文化、特色美食。20xx年,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线下欢乐跑、亲子跑,线上全媒体直播的形式,吸引近20万人参赛。

(四)实施精品创建策略,引领时尚新生活。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植入文旅元素,新推出七溪地、竹洞村、马岭观花植物园、岭南艾谷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创建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花漾年华”乡村生态游、“粤乡寻韵之旅”、南国冰雪“骑”幻之旅等精品线路,“花漾年华”乡村生态游成为赏花果、住民宿、逛夜市的网红打卡地。三是打造特色精品民宿。完成14家民宿登记,其中,2家获评省级乡村民宿示范点,3家获评广州市红棉二星民宿。四是实施精品创建策略。新增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5个省、市文化旅游特色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梯面镇(休闲旅游)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红山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七溪地获评南粤森林人家、入选20xx年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二、相关建议

(一)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旅体发展新机遇。一是立足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机遇,更加注重统筹设计、项目规划和计划落实,大力推动农业、生态、文化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乡村文旅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可持续。二是发挥已建成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三是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跨界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文旅产品研发,整合我区非遗、体育赛事等资源,不断丰富特色小镇、古村落等乡村文体旅游的内涵,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二)实施“+旅游”“体育+”战略,推进业态创新。一是健全“融”的机制。加强工作统筹,统筹工作力量、项目布局和空间利用,整合“融”的资源,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持续释放大众文化、旅游和体育的需求。二是创新“融”的产品。深入实施“+旅游”战略,积极寻找“农、商、文、体、旅”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发挥各自优势、串联各自特色,培育新增长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抢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对文旅体产业融合带来的机遇,推动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行、食、住、游、娱、购”六大要素,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让游客玩的开心、吃的开胃、住得满意,留下美好记忆,实现“叠加、叠变”效果。三是强化“融”的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发力,协同推进交通路网、服务品质、城市和乡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完善主要交通线上旅游指示牌等设施,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坚持助企纾困、优化环境,鼓励企业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做优做强。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讲好花都故事。第一,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媒体共同参与的文旅宣传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文旅新媒体矩阵作用,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和渠道,丰富宣传推广内容,讲好花都故事,让花都文旅体宣传雅俗共赏。第二,发挥“侨乡”优势,进一步整合港澳台侨等各方力量,统筹推进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走向海外,进入国际市场,不断提升花都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进和培养等方式,加强人才要素保障,建设一支文化旅游体育领域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议开展经典导游词同优秀导游评选等活动,精心编制导游词设计和景点宣传资料,全面提升导游水平,提升游客对花都的美好印象。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11

8月2日下午,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会召开,卢彩柳副市长出席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峰主持会议。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专班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文广旅体局主要领导等参加会议。

会上,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专班办公室通报上半年全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各项考核指标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点评剖析并提出下步意见建议。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庆元县进行了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市以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为总引擎,着力稳企业、促消费、扩投资、增后劲,文旅行业复苏趋势明显。虽然上半年指标排名不理想,但要坚定发展信心,扬长补短,找准问题,攻坚克难,不仅要摆脱后进,更要全力争取“五星”。

会议强调,下半年,全市要紧扣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要求,进一步聚焦“融合”主题主线,围绕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在建项目要抢抓进度,紧盯目标排出时间表,落实任务书;储备项目要提前谋划,建立项目储备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项目不断档;文旅项目招商要加大力度,力争旗舰型、引爆性引进上取得突破。

二是旅游产业提能升级

要抓住全域旅游创建和高等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创建机遇,奋力打造中国一流山地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提升文旅综合能力;要培育多元业态,做好农文旅体融合文章,提升“丽水山居”等级民宿管理规范标准。

三是高效做好精准营销

要着眼重点区域和重点人员,有针对性开展宣传营销;要创新营销方式,县(市、区)抱团营销,打出宣传营销“组合拳”。

四是集中心思争先进位

各县(市、区)和部门,要吃透考核规则,确保各项指标应统尽统,该统就统,科学分析,保持优势指标,补齐短板指标。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12

温州市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动员部署会3月22日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丰在会上强调,要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摆到战略全局的重要位置,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找准路径打造地标,加快建设国内知名的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注入文旅力量。

会上,市文广旅局负责人解读我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情况,市政府与市文广旅局、县(市、区)签订相关责任书。

张振丰指出,文旅深度融合,是推进文化振兴的战略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繁荣具有温州特色的文旅产业,让“诗”和“远方”在共创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协调,推动温州文化在全面振兴中绽放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张振丰强调,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要树立“融合即是发展”理念,把文化“枝条”嫁接到旅游项目“根茎”上,把好风景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要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质量与数量并重、内涵与规模并举,谋划招引建设一批文旅大项目、好项目。要树立“营销即竞争力”理念,策划推出打动人心的宣传营销方式,让游客充满遐想和向往。

张振丰强调,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进文化和旅游两大板块各领域全要素、全链条、高效协同融合发展。要动静结合,推出更多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等新的供给模式;要多元融合,推动文旅与城市、工业、体育、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兴业态;要“黑白”结合,持续提升“瓯江夜游”“塘河夜画”“夜游楠溪”等品牌;要异质共存,加快推进山江海、都市时尚、蓝色滨海风情、生态康养、红都绿野田园等产业带建设。要在构建全域美丽大花园基础上,打造以“山水文化”“传统文化”“承古启今”“红色文化”“潮玩文化”等为主题的文旅融合新地标,做好优质文化资源的整合提升、文旅转化。要强化组织领导和专班运作,多方联动抓保障,数字赋能强活力,广泛宣传造声势,切实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13

科学分析研究,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探寻最佳路径。我国文化旅游业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逐年攀升,大批投资资金涌入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的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科学分析判断形势与现状,准确把握文化旅游市场中蕴含的基本规律。一些文化旅游企业自身缺乏分析判断能力,亟需借助“外脑”力量,为他们当好参谋助手。市文旅局将建设好文化旅游“专家服务资源库”,在全国范围遴选优质专家资源接入资源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定期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逐个分析企业发展、景区提升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拿出具体详尽的诊断方案,帮助研究新课题、谋划新业态。

推进项目带动,为文化旅旅融合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抓项目建设是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最常规、最有效的举措。潍坊的文化旅游重点企业打造、重点景区提升,需要做好新兴业态培育文章。在梳理文化旅游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项目策划、包装、优质资源对接等实际行动,切实帮助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进一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新项目,促进形成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新产品。着力抓好文化旅游产业精准招商。编制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招商计划和招商地图,建立招商项目信息库,编印《潍坊市文化旅游重点招商项目册》。捕捉各种投资信息,搞好精准对接,动用有效资源,争取更多客商来潍投资文化旅游业态。采取“走出去”方式,在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举办文化旅游专题推介招商活动;采取“请进来”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投资商,来潍考察洽谈文化旅游合作项目,力争落地一批优质项目,努力创造文化旅游新供给、引领文化旅游新需求。

建立金融对接,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文化旅游业态投入大,回收期长,需要金融部门的持续支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一些文化旅游企业受到沉重打击,遇到现金流不足、项目资金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营。潍坊银行成立了文化金融事业部,做了一些文化金融的探索实践,有积极开拓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的意愿。市文旅局准备与潍坊银行组织文化旅游行业银企对接试点,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与合作平台,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文化旅游优质资源与项目,提出资金需求,探索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优惠政策,推出专门的文化旅游金融产品,增加对文化旅游的信贷投入,提供担保、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同时,支持文化旅游重点企业改制和上市,鼓励通过发行债券、信托产品、增资扩股等多渠道筹集文化旅游创新发展资金。

提升品牌效益,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靓丽名片。品牌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无形资产,是提升文化旅游业态附加值、竞争力的源动力。在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文化旅游品牌深刻影响着人民的选择。潍坊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品牌影响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实施“双十工程”,需要培育更多的文化旅游新IP,为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持续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将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定期组织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宣传推介活动。通过与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合作,与国际网络平台深度合作,完善新媒体营销矩阵体系,推动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的短视频全网宣传推介,开展全国自媒体采风行活动。将借助文展会、省文博会、省精品旅游博览会等有利平台,集中展示与推介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的新成效、新亮点。将运用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支持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开展非遗展演、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增强吸引力,提高影响力。

建设人才队伍,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铸就坚强后盾。“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大批适应时代和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把人才培育行动,作为实施“双十工程”的具体举措,落实文化和旅游人才引培计划,帮助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培养、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推动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与高等院校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实用性人才,形成文化旅游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对标式精准培训,每年举办1-2次主题培训班,组织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专题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采取现场教学形式,对文化旅游业管理运营相关知识进行专题授课。组织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负责人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开展招才引智主题活动,帮助吸引外来高素质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通过系列活动,切实打开文化旅游重点企业、重点景区的人才瓶颈,夯实人才保障的基础。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14

8月8日,立秋,垄香禾半熟,好风西南来。在永和镇的万亩早稻丝苗米基地,满目金黄铺就一幅丰收画卷;在黑山村,千亩梯田披新绿,由山脚向山脊层层延伸,充满韵味。

在这夏未尽、秋初临的美好时节,中共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回顾上半年亮点成绩,对下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定下目标任务。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县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展现连山担当、作出连山贡献。”会上,县委书记许崇砚强调说。

连山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寻找县域崛起的破题之法,是当地面临的时代考题。今年以来,连山以“一刻不耽搁”的状态开启“实干模式”,全力擘画农文旅体康融合新蓝图,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铆劲奔跑。

连山县委书记许崇砚作全会报告。黄津 摄

“进”的态势

抓项目助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在连山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区,各道工序生产线快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将一箱箱“壮瑶家香”连山丝苗米打包,准备运往大湾区。

连山生态环境良好,气候独特,所产的大米品质上乘。连山重点发展好连山大米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在三产融合、品牌提升、精深加工方面发力,推动丝苗米产业提质增效。

以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连山推动丝苗米产业提质增效。黄津 摄

特色农业产业持续提质增效,这是连山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以招商引资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缩影。上半年,连山深入推进“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机制,派出招商组进驻珠三角,先后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3场,新引进实体经济项目11个,总投资逾32亿元。

县域承上启下,涵盖城镇与乡村。连山以自己的行动,推动县域加快高质量发展。许崇砚在报告提出,连山将坚持做优做强生态主导产业,全力实施“抓项目促发展”行动,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助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坚持项目为王工作导向,连山加快推进三江花海温泉、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等市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连山段)、稻菜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北部旅游公路等县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今年签约的11个实体项目落地建设,尽快形成投资实物量。

谋划好重点项目储备。一方面,全面落实“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机制,开展全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文旅康养、绿色工业、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企业,推动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其次,全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企业、项目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及时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融”的合力

健全高质量生态产业链

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田园风光、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壮瑶美食……今年上半年,连山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8.76%,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47.89%,呈现人气、财气丰收的良好态势。

连山“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黄津 摄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生态发展区,生态环境优越、民族特色鲜明是连山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连山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铆劲奔跑的信心和底气。

政贵在行,事成于实。

立足资源禀赋,连山倍加珍惜这份“绿色家底”,因地制宜做活绿色经济。上半年,连山全面深化全域旅游,永和镇、太保镇莲塘火狮基地分别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笔生花(连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二批“南粤森林人家”;成功举办壮族传统“三月三”歌墟节暨广东首场全国“四季村晚”活动、四月八“牛王诞”暨首届露营音乐节、茶香节等,被省列为农文旅体康全域标准化试点县,“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

新的赶考路上,坐拥独特优势的连山,将如何探索与大湾区的产业互链、城市互补,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连山深知不进则退,在抓住“先天优势”的同时,更通过“后天发力”科学系统优化发展思路,全力实施“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行动,健全高质量生态产业链,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报告提出,连山一方面将充分发挥“丝苗米”“稻菜茶”两个省级产业园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旅游+农业、文化、体育、康养”新业态,不断延长和拓宽产业链。围绕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重点发展好连山大米、连山大肉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积极谋划建设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种子种业研发基地。

其次,打造少数民族“那”(梯田)文化品牌,办好“七月香”壮家戏水节及“一镇一节”活动,承办好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龙狮锦标赛、举办好连山越野挑战赛,强化文化体育赋能县域经济发展。

同时,抓好“岭南民族特色文旅廊道”(连山段)建设,加快北部旅游公路建设,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森林体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特色旅游胜地;推动绿色工业全链条扩量提质,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生姜、茶叶、竹木等农林产品加工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

总长约9.5公里的禾洞镇美丽乡村风貌带(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精品线路日前开工建设,打造一条农业精品旅游线;永和镇深挖壮瑶民族文化、非遗、森林康养、乡村研学等旅游新业态,以“农文旅体”推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俯瞰壮瑶山城,镇域发展百花齐放。

答好镇域考卷,是“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乡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连山辖7个镇,各镇拥有各自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特点,必须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确保各展所能、各显风采。

报告提出,连山下阶段将全力实施“强县兴镇富村”行动,建优建美高品质城乡。

全面推动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连山提出要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决打好“百千万工程”攻坚战,做强县域经济,推动联农带农促增收致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建优建美品质城乡。

县域强、乡村兴,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连山将因地制宜、因镇施策,统筹强县产业和富民产业,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一方面,抓住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难得机遇,推动县域产业融入珠三角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连山生态产业园建设,用好省对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做好产业“建链、固链、强链、补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动绿色工业、农林深加工等制造业发展。其次,借助对口帮扶平台,探索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谋划推动风电、抽水蓄能产业发展,实现以园区建设、项目带动,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城乡建设上,连山将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乡村生活舒适度。重点包括建强吉田、小三江两个中心镇,打造永和、福堂两个“三地活化”特色镇,做强太保生态梯田旅游镇,做优上帅、禾洞两个革命老区镇,将各镇打造成乡村治理、农村服务、乡村经济“三个中心”。

同时,连山还将全面落实对口帮扶、“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等政策,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百千万工程”、改善城乡面貌。

“绿”的生机

守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创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小镇,让人身在“百里画廊”中;推动“绿美连山+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完成林分优化种植2.45万亩、新造林抚育1600亩、森林抚育提升1.28万亩,为乡村振兴提颜增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稳步推进……这是连山贯彻落实“绿美广东”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数据。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老百姓所期所盼。作为森林覆盖率常年居于广东首位的县,生态是连山最宝贵的资源,离开了绿色,壮瑶山城就失去了本色、底色和特色。连山将生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守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如何全力实施“绿美连山”行动,持续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报告提出,要全域开展植绿护绿扩绿活动,重点推进绿美广东示范点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林建设,引导建设“青年林”“巾帼林”“双拥林”等主题林,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关爱森林活动,抓好“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项目,拓宽“认种、认养、认捐”渠道,打通义务植树“最后一公里”,营造全社会参与绿美生态建设良好氛围。

深入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统筹推进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建好福安古树公园、县树县花主题公园,持续优化生态廊道、绿道、碧道,规划建设一批城景、镇景、村景合一项目。

同时,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推进长江流域禾洞河中游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通过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变现”渠道,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特色林下经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响森林旅游品牌,建设一批以森林体验、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为主题的特色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15

“作为一个创新场馆,我们能跟行业领先者并驾齐驱很荣幸。”负责江苏东太湖度假区苏州湾数字艺术馆项目的苏州创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在15日举行的20xx北京文化论坛“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平行论坛现场领奖后感慨道。当日与这个项目同时被予以授牌的还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陕西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全国首批共计24家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单位。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在20xx年立项后,于今年3月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家全场景数字化的艺术馆运用AR、VR、沉浸式空间等沉浸式体验技术讲述青铜、陶瓷等艺术媒介的发展史,让游客感受未来虚拟世界里的数字艺术,开放仅半年时间,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已成为江苏东太湖度假区吸引游客流量的一个新地标。王斌表示:“我们将不断把模式复制到全国,为更多旅游景区打造更多样的沉浸式空间。”

据统计,今年暑期全国首批24家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营收总额同比增长200%以上,已经成为广大游客深度体验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作为推进智慧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这24家试点单位彰显出文旅融合所能迸发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从过去的‘一部手机游云南’到现在的‘云游敦煌’,数字技术在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与服务等各环节持续赋能,为文旅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和新机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

金元浦预计,或在未来25年内,场景时代即将到来。借助移动设备、大数据、社交媒体、定位系统等,文旅产业将被虚拟再造,迈向智慧化、数智化升级。

除了由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带来的产业发展前景,文旅融合还释放了哪些强劲的发展信号和新动向?

在论坛现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举例,无论是北京王府井、上海淮海路、成都春熙路、广州环市东路等商业街区或商圈,还是大栅栏、后海等历史文化街区,电影院、小剧场、电竞厅等文化休闲业态,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到访。“城市街区、商圈和卫星城正以独立、开放和共享的姿态成为文化供给的新空间、旅游休闲的新场景。”戴斌说。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近年来,人们更青睐于深度体验本地文化休闲和日常生活场景,那些从戏剧院到菜市场的旅游短视频,都能在网络平台获得大量网友点赞留言。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专项调查表明,本地休闲者选择实地购物、外出就餐等消费购物类休闲活动的比例超过60%,看电影或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等文化休闲活动占20%左右。20xx年,超过七成的游客在节假日参与了两项以上文化活动。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体验场景和消费项目。

此外,经典文化、大众艺术、流行音乐与城市旅游的融合创新成为当代都市旅游发展的趋势。“如今吸引年轻一代旅游者的不仅是城市地标建筑,更是那些彰显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文化休闲资源。”戴斌表示,各地举办的演唱会、音乐节、“村BA”、“村晚”等不仅获得了可观的演出收益,更带动了大量旅游消费。以“00后”为主导的“未来旅行家”也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与“反向旅游”“治愈旅游”“微旅游”等一起重塑城市旅游新格局。

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与文旅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充分借助科技的力量,加快培育开发数字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让人们在旅游的快乐中感受文化的新魅力,在科技的加持中感受文旅的新活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强与各方的合作,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希望本文的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简报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