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时间:2022-01-10 08:22:28

相关推荐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冀政办函〔〕31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的

通 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为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进程,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1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高。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产,总产量达到29759万吨,比增加3773万吨。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占全省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81%,比提高19个百分点。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6%,比提高92个百分点。

2农村新民居建设扎实推进。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作出了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重大部署,首批启动了1000个示范村,已有近80%基本完成建设与改造任务。确定的2000个示范村全部开工建设,80%的村已有明显形象进度。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省推进新民居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很好的切入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结合点,对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扩大消费、拉动投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主流是健康的、推进是有序的,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以水、路、气、电、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和线路公交化改造,基本实现了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的目标;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基本实现户户通电;5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全省新解决了36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16万户,累计完成300多万户,总量居全国第四位。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94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展顺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5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十一五”时期,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三农”投入大幅度增长,农业补贴范围扩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土地征用制度和农村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92个县实施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6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的3482元提高到的5958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的2166元提高到的3845元,年均增长122%。农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1%,比下降59个百分点。

二、面临形势

(一)阶段性特征。

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发展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十二五”时期,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转型,新农村建设进入一个全面改革、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城乡关系出现重大改善。“十二五”时期,我省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以城带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城乡关系将逐步由分割走向融合,由从属走向平等,由被动走向主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成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

农村改革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改革领域进一步拓宽,由经济改革拓展到经济、社会与政治综合改革,改革重点由农业农村转向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二元体制等深层次矛盾将逐步解决。

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呈现重大转型。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城镇化、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小农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进一步改造;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产业分工进程加快,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对农村的辐射力增强,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改造明显加剧,对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更加深远。

农村治理方式面临重大转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快,农民的参与意识、维权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村民自治功能逐步强化,新型农村社会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必须把“三化同步”作为重要遵循,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必须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强大动力,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面临机遇。

综合分析阶段特征,“十二五”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一是实施“三化同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加速了城乡和三次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河北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4000美元向6000美元的跨越,处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黄金期。我省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不断推向深入,为更好地聚集要素、聚集产业、聚集财富,增强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力创造了条件。二是深化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农村金融、土地、户籍、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直管县等领域改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新农村建设后劲不断增强。三是国家“三大战略”为河北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拉力。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形成,为我省农业农村更好地利用京津生产要素和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困难与挑战。

突出表现在我省新农村建设要素支撑不足:一是人才支撑不足。农村人才向城市单极化流动加快,有能力的人不在农村,有本领的人不做农业,留守农村的老、弱、妇、幼人口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二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农村金融网点数量不足,农村贷款门槛偏高,农业农村发展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三是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

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化同步”作为重要遵循,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盘谋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进步。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配置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优化新农村建设环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以人为本,尊重民愿。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作为着力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和途径,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典型引路,量力而行,不强求一律,不搞形式主义。

改革创新,市场驱动。深化体制改革,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

(三)建设目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到,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蔬菜、畜牧、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以上。

农村新民居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十二五”末,完成1万个以上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机制基本建立。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全面发展,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5%。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备,村民中心加快建设。广大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健康、和谐、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基本形成。

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5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农民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5%以下。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0%。

农村改革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50%以上农户。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进一步健全,90%以上的村集体资产得到有效利用。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商业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50%,50%的县(市)各建成一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00家。

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更加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