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1-04-16 04:48:36

相关推荐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正宁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按照“建龙头、扩基地、促服务、强流通”的发展思路,以苹果、烤烟、草畜、蔬菜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通过培育产业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形成了“塬面果烟、川区瓜菜、林缘草畜、全县劳务”的产业格局,推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村经济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4941万元,比48938万元增加46003万元,年均增长14.17%;农业增加值57485万元,比27032万元增加30453万元,年均增长16.3%;全县粮食产量89983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85%,油料产量13663吨,年均增长14.28%;农民人均纯收入3445元,比的1865元增加了1580元,年均增长13.1%。

二是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坚持存量提升与增量优化互动,着力巩固提升果、烟、畜、菜特色支柱产业规模效益,精心打造区域特色经济板快。苹果产业,按照“北塬拓展延伸上规模、南塬填平补齐全覆盖”的思路,推广果烟、果药、果菜、果豆套种模式,建成万亩基地乡镇4个,千亩以上专业村36个,5亩以上专业户6300户,果园面积累计达到25.1万亩(其中苹果22.82万亩),实现了“全县人均一亩果”目标,全县果业开发总体进入了以管理提质为重点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果品产量12.8万吨,产值2.13亿元,实现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938元;烤烟产业,坚持“控制规模、压缩面积、计划种植、合同收购、规范生产、提高质量”的思路,将烤烟种植的区域向永正、榆林子、宫河3个重点乡镇集中,面积年均稳定在3万亩左右,收购烟叶9万担,创税1000万元以上;组织实施了烤烟基地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打机井24眼,新建水池、水塔36座,新修输水管网219公里、烟田道路40公里,新建密集式烤房1144座。蔬菜产业,立足建设宁正煤田开发“菜篮子”基地抓蔬菜,采取政府扶持引导、整合项目资金、技术人员包点、农户自愿建设的办法,发展设施瓜菜大棚4006座,栽植大葱3万亩,全县蔬菜面积达到8.5万亩、产量113016吨,年均增长8.68%,总产值17294.67万元;草畜产业,按照“林缘养牛、前塬养羊(猪)”和小群体、大规模发展思路,扶持建办规模养殖小区18个,规模养殖户5326户,全县猪、牛、羊出栏分别达到2.26万口、0.59万头、0.82万只,畜牧业增加值3492.33万元,比5691万元减少2198.67万元,年均下降9.3%;中药材面积2.5万亩、1.46万吨、产值7354.32万元。同时,大力发展种子、地膜洋芋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年制种面积1万多亩,种植地膜洋芋2.8万亩,培养了一批重点村和专业户,产业开发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的1271元提高到2722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

三是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苹果、柿子、马铃薯、猪肉产地4个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大葱、苹果、紫苏油3个农产品通过了绿色认证,完善制定了大葱、辣椒、紫苏3个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规程和大葱无公害产品规程,被省上采用并作为全省通用规程发布。培育开发“个丁个”牌小杂粮、“良创天下”牌小米、“醉杨妃”牌果脯、“保全”牌酱牛肉、“三禾”牌米醋等农业新产品10个,紫苏糖果获国家专利,“紫苏麦后免耕移栽”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紫苏生产技术的空白,紫苏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荣获庆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企业联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富农户”的良性发展。

四是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十一五”以来,围绕果、烟、菜、畜等支柱产业,采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能人带动、集资入股等方式,积极鼓励兴办“农”字号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增收,建成了以绿源公司、金牛公司为代表的果品加工企业,以奥神洲公司、大地、聚源果业公司为代表的苹果贮藏运销企业,以高星农产品加工公司、鹏达薯业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运销企业,以康达肉食品加工公司、甘肃永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为代表草畜开发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共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32户,其中金牛公司、奥神洲公司、大地果业公司、聚源果业公司企业4户企业取得了市级龙头企业认定,奥神洲、金牛公司等7户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累计出口创汇3824万美元。

五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坚持以管理促服务,以服务拓市场,健全成立了县乡科研推广机构,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协会等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员队伍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农作物良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日光温室、暖棚养畜、饲草青贮氨化等实用新技术,良种覆盖率、科技覆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98%、95%和55%以上。

六是市场建设长足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4个,总资产2693万元,发展经纪人队伍260支,骨干会员达5800名;建成农产品经销市场37处,年交易额达到9000多万元,其中集贸市场8处,商城5处,发展农村营销服务组织359户,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5%以上,农村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44.8%,农村经济结构正在由第一产业主导型向一、二、三产业均衡型发展。形成了以县城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农村集贸市场为支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民营运销队伍为纽带、市县超市和周边县区为延伸的农产品经销服务网络。

七是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十一五”以来,年均复垦整理土地1992亩,新修梯田3.0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4万亩,每年补充耕地1570亩,基本保持了耕地占补平衡;新建维修水利设施2500眼(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800亩,基本解决了城乡人畜饮水问题;实施退耕还林0.1万亩,荒山造林2.1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完成2.86万亩,天然林保护0.2万亩;修建淤地坝37座,综合治理小流域41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31.8%。

八是二三产业发展迅猛。按照“缩小分母、扩大分子”的要求,坚持城镇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就业创业并举,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组建成立劳务中介机构2个,巩固创建环勃海湾、长三角等劳务基地30个,实现了劳务输转由季节型、苦力型、自发型向长期型、技能型、组织型的转变。共输转劳务人员5.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850元。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生产效益较低。“十一五”期间,与农村种养业生产密切相关需求量较大的生产资料,如种子、饲料、化肥、燃料、各种农用器具等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仍持续上涨,使得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成本持续增加,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实惠部分被农资涨价抵消,也削弱了各级惠农政策的成效,减少了农民出售农产品增加的经济收入。

(二)农业产业链较短,现代农业发展有待加快。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宽、加工增值环节较缺、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尚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大部分农产品是以原有形式出售或自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特别是各具特色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小,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名优新特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覆盖范围尚小,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三)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结构调整中,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精品意识不强,栽培技术和品种更新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农作物发展不快,种植面积小,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与绿色无公害产品标准差距较大,大路产品、原料型产品多,专用产品、深加工产品少,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抵御外来产品冲击。

(四)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相对脆弱。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加之作为结构调整主体的农民,年轻的、有文化的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守农村劳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落后,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新观念的能力低,短期内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二、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

针对正宁县“三农”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培育壮大苹果产业。围绕创建陇东果业强县目标,坚持新栽与管护并重,以苹果产业品种优良化、布局合理化、栽植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管理集约化、技术标准化、果品安全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系列化为方向,大力实施苹果基地建设工程和优果工程,全面扩大优质苹果栽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巩固彭姚川苹果苗木繁育基地规模,提升“两塬一区”(南塬、北塬、川区)果品基地效益,打造一批优质绿色苹果生产区域化板块,努力实现“绿色果品覆盖全县”的发展目标。“,全县新栽苹果3万亩,苹果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果品总产量15.2万吨,产值2.7亿元,果农人均增收1200多元。

二是稳步规范烤烟产业。围绕创建全国优质烟叶填充料生产基地的目标,全面落实“规范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措施,实现烤烟生产品种良种化、育苗漂浮化、起垄规格化、施肥配方化、移栽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采烤科学化、等级国标化。,推广烤烟实用新技术3项,配套实施烟水配套项目,建成永正、榆林子、宫河3个现代烟草合作社,新建密集式烤房200座,完成嘉峪川引水枢纽一期工程,抓好永正、榆林子、宫河3个优势乡镇烤烟规范化生产,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烟叶收购8.9万担,实现税收1000万元。

三是巩固提升瓜菜产业。围绕建设服务煤田开发“菜篮子”基地,巩固提升山河秦家店、解川,永正樊湾子、佛堂,宫河代店、长口子等设施种菜基地规模效益,持续扩大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城郊设施种菜基地和宫河万亩大葱基地规模,推进瓜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创建一批无公害和有机瓜菜生产示范区,努力形成一村联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整体开发格局。,全县无公害瓜菜面积稳定在9万亩,其中设施瓜菜达到4万亩以上、产量9万吨,大葱面积3万亩、蔬菜总产量11.5万吨,递增3.5%。

四是做大做强草畜产业。坚持“小群体、大规模”,以子午岭林缘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规范化养殖小区(场)和专业大户,每年建办规范化养殖小区(场)4个,新增规模养殖户300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以上。,建成规范化养殖小区6个,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6200户,全县牛、羊、猪、鸡存栏分别达到4万头、6万只、7万头、6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994吨,递增12.1%,畜牧业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200元。

五是发展培育马铃薯产业。以推广良种选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防治、旱作节水、脱毒种薯等先进农业新技术为重点,示范推广克新4号、陇薯3号等新品种,巩固提高五顷塬、西坡、三嘉、湫头、永和、山河等乡镇种植面积,提高马铃薯质量。种植2万亩,通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亩产鲜薯达到200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4万吨。

六是拓展延伸劳务产业。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培训输转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思路,坚持从科技、就业和创业三个层次,积极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基地建设工程、劳务品牌建设工程和回乡人员创业工程,加强培训组织输转,打造正宁劳务品牌,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松散型向技能型、组织型转变。,培训农民3.2万人(次),输转劳动力5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4.8亿元以上。

(二)培育现代农业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建办一个龙头、带动一项产业、打造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围绕果、烟、菜、畜等支柱产业,采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能人带动、集资入股等方式,积极培育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加工增值型、运销带动型、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实现增值增收,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建成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2户,基本建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为延伸、覆盖全县的农业生产服务网络体系。

二是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经济合作组织,指导其依法规范运行,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土地流转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抓好永正乡老林果业合作社、中巷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规范工作,每乡镇至少抓好一个专业合作社,着力构建农户、市场、企业“三对接”的流通营销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力争有4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组织销售,逐步形成覆盖全县农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切实解决产、销脱节问题。

(三)着力转变经营方式,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围绕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逐步实现全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全部贯标生产。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完善相关生产制度,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自觉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积极创建烤烟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苹果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培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5-6户。

二是推动农业建设品牌化。围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农产品品牌,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充分利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做大做强一批名优特产品产业,加强对农业品牌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品牌效益。在苹果、大葱、设施蔬菜、紫苏、苹果、生猪等优势产业产品中形成多个区域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标准化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知名品牌,使品牌农产品价格较普通农产品价格提高15%以上,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是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围绕农村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扎实推进“全膜玉米+秸秆青贮+设施养畜+沼气”、“设施养畜+瓜果种植+沼气”为重点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暖圈、日光温室)和“五配套”(沼气池、厕所、暖圈、果园、水窖)沼气建设,实现“畜-沼-菜”、“畜-沼一果”、“畜一沼一粮”等生态循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处理,扩大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利用,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塑料制品”生态循环。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建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思路,突出设施瓜菜、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循环农业示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装备,把正宁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基础设施过硬、运行机制灵活、龙头企业带动、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示范园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开发、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

五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要加大乡村道路、水电设施、信息网络、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入机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改进服务方式,支持休闲观光农业信贷。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月经营收入未达到起征点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免征营业税。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依法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土地经营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农家乐”、“林家乐”等为基本支撑,重点发展乡村特色小吃、观光游、休闲游和体验游,在县城、永和镇、周家乡、五顷塬乡开展休闲农业和“农家乐”示范点创建活动。

六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建立乡镇食品安全监管办公室,村上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分级开展农产品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以投入品的监管为重点,以生产过程的控制为核心,以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目的,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积极组织开展以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农业“三品”、农资打假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建立健全自检制度。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重点做好禽流感、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和加强植保体系建设,抓好冬小麦条锈病、苹果蠹蛾、苹果棉蚜等植物病害的监测和防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强化科技支撑,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以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为重点,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的,重点围绕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制开发高效生物产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项目合作,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合作实用性、实效性;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乡镇农技人员队伍更新,落实农业首席专家、农技员科研经费,创新推广服务机制,提高优良品种和先进成熟技术的普及率。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强院地、院企合作,组织实施好有机紫苏种植、绿色镀膜太阳能灶开发等科技创新项目,大力普及推广增产增收技术,建办科技示范点3个,示范推广新技术5项,培育示范户800户。

二是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充分整合发挥现有师资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民培训“百千万”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农民3.13万人(次),其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达到1000人以上。

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围绕“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需求,以粮食和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为重点,以农机购机补贴为手段,通过推介、展示、技术培训、入户指导等措施,大力培育新机具示范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加速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推广各类新机具300台(件),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川塬区小麦生产全程及玉米机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油料等经济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畜牧及设施农业协调推进,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夯实农业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耕地保护和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力度,切实提升新开垦耕地地力等级;实施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以地力培育为重点,在现有优质农田中,开展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工作,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对申报实施的项目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

二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以中小型水利、人饮、节水灌溉等工程为重点,加快配套改造和开发建设力度。继续抓好雨水集蓄利用、人饮解困、抗旱应急、农业小型公益设施等项目建设,力争新上红土窑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集中供水、川区提灌、节灌、四郎河沿川河防护岸和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农村安全饮水、旱塬农业节水灌溉等项目。加快小康住宅示范区供水设施建设,超前考虑宁正煤田开发用水等配套工程建设,争取规划建设泾河提水和马槽沟水库工程。积极推广使用节水材料、节水设备和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解决城乡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农田建设。坚持高效开发与保护节约并重,工程建设与综合治理并举,重点争取实施国家土地复垦示范、省级土地复垦整理、市级耕地占补平衡以及基本农田整理、梯田建设重点县等项目,补充耕地132公顷以上,保持基本农田的动态平衡。同时,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提高土地质量和肥力,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重点公益林、荒山造林、“三北”五期、天然林保护、四郎河流域坝系建设等项目,争取实施用材林基地、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优化、美化生态环境。

三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要把加强支农资金的整合作为破解“三农”资金短缺的主要途径,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效益。改进和创新财政资金支农扶农方式方法,除了普惠制的支农政策性补贴资金和奖励资金以外,支持产业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原则上都实行项目申报管理制度,更多地以按照实际投资比例补助和贷款贴息形式予以补助,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多元投入力量参与农业产业开发,为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继续促进基础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实施新农村“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社区小超市”、粮食、“菜篮子”产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正宁信息网、正宁农业信息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电信网络、农村电视服务网络、人口信息系统等服务平台的作用,深入实施“金农”、“三电合一”、“12316”服务热线和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加快组建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信息采集发布服务点,完善农村信息采集与发布制度。探索农村信息综合服务新的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时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积极组织企业、中介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进行宣传推介。充分发挥气象手机短信、“12121”自动答询天气电话等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作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工作,提高灾情预测、预报和预防能力。

五是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组织领导。要充分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工作,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明确各自责任,靠实工作责任,并注重建立健全工作协调督促落实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正宁县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