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农增收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农增收

时间:2021-10-13 13:49:18

相关推荐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农增收

近年来,山丹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草畜、油料、马铃薯、啤酒大麦、高原夏菜等优势特色产业,采取行政推动、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政策激励、强化服务等措施,把鼓励、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农增收的大事来抓,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0个,其中: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65个。加入协会(合作社)农户达到17475户,农户参与率达到45.9%。

一、采取的主要做法

1、抓宣传,提高群众认知度。进一步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积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紧紧抓住县上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有利时机,通过“全县村干部培训班”等班次,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工作,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次。

2、抓发展,政策扶持增动力。按照“培育、引导、规范、发展”的工作要求,相继出台了《山丹县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意见》、《山丹县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提供财政、贷款、项目、登记、用地等优惠政策,全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鼓励支持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起,对于新建的经县级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具有完善的章程制度、健全的组织机构、规范的财务管理、入社社员在50人以上,通过县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审核,有一定规模、带动力强、辐射面宽、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万元奖励补助。在税收方面给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优惠。在信贷资金上,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给予贷款上的大力支持。

3、抓规范,强化制度聚合力。从提升山丹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质量入手,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重点做好“八个规范”,即规范章程和制度,健全自我发展机制;规范股金设置,壮大自身实力;规范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完善治理机制;规范会员管理,健全退出机制;规范民主管理,推行民主决策;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规范盈余分配,完善分配机制。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规范发展。

4、抓项目,资金帮扶添后劲。县农委、经管部门积极组织、指导合作组织申报省级合作组织扶持和示范项目,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层次和示范带动作用。从?,连续五年共有山丹县绿大地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省级示范项目,争取省级财政扶持资金45万元。今年金丹庄园葡萄种植合作社和永盛蘑菇种植合作社又获省级立项,下达资金16万元。

5、抓培训,提升素质促发展。一方面对管理部门业务骨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合作理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知识培训,建立一支懂理论、会干事、有责任心的专业辅导员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办社能力,培养一批熟悉合作理论和实践的“带头人”、“明白人”。强化骨干培训。农经部门积极配合协会(合作社),每年组织协会(合作社)会员,邀请市县农业技术专家对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多次集中培训,先后培养协会(合作社)技术骨干300余人。搞好普及培训。农闲时节,由技术骨干召集所在村的种植户,开展普及培训5期,培训会员和种植户600余人(次),不断提高种植农户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现场指导培训。生产季节由技术骨干分片包干,分别负责所在村社的技术指导。不定期邀请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种植基地开展咨询服务,帮助种植农户解决技术难题。

6、抓示范,典型引路求突破。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紧紧围绕“马铃薯、油料、草畜、啤酒大麦、制种、高原夏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积极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被列为省市级示范合作社的典型带动,引导更多的能人大户创办和领办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过几年发展,已有2家合作社列入全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合作社示范社,有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市级合作社示范社。

呈现的四种模式:市场引导型。县上以科技兴农,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积极引导组建县级啤酒大麦产业协会、马铃薯产业协会、油料产业协会、种子产业协会、高原夏菜产业协会等,协调农户与龙头企业和其他经营组织的关系,保护农民利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发展连片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基地,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能人领办型。通过能人大户利用他们掌握的技术、销售渠道等优势,联合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提供技术服务、批量销售,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如老军乡能人陈亮牵头成立圣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双孢菇生产,合作社现已建成双孢菇大棚80座,恒温冷库及蘑菇烘干和盐水菇生产线,每座大棚年收入达1.2万元以上,增加农户收入近千元以上。龙头企业牵动型。依托农业加工龙头企业,组建协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从事特色产业发展订单农业。以山丹芋兴粉业有限公司为例,租赁经营土地建立核心原料基地,农民出租土地给企业,农民在涉农企业的第一车间工作,实现了双赢。村组织带动型。对内以党员干部为核心,以有技术、懂管理的会员为主体,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对外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拓展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切实作好种植过程中生产资料提供、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全过程的生产服务。如位奇镇二十里堡村书记邸多民联合48家农户注册成立了二十里堡村华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为群众种植结构、物资供应、农产品销售提供信息服务,使群众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又以专业合作社为增收纽带,联系本村与外村种植大户流转土地3500亩,使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资金156万元,实现务工收入100多万元,李桥乡东沟村党支部书记、永盛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财成立的永盛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帮助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双孢菇产业1.5万亩,每亩平均增加收入6000元以上。

凸显的四大趋势: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0个,其中: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65个。加入协会(合作社)农户达到17475户,农户参与率达到45.9%。二是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农机、服务等多个行业。其中,涉及种植业、畜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已登记合作社总数的 80%以上。合作社也由过去单纯的生产、销售,逐步向现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多方面、全方位的统一服务转变。三是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几年发展,已有2家合作社列入全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 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合作社示范社,有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市级合作社示范社 , -山丹县绿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六家合作社被省农牧厅列入省级合作社示范项目,争取省级财政扶持资金61万元。四是合作空间逐渐扩大。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规模扩大,正在逐步打破本村、本乡、本县的界限,实行跨地域的经济合作。

二、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协会(合作社)通过开展信息和购销服务,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减少了生产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化解了分散生产的市场风险。

2、增强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关联度。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分散的农户相联系,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既保证了原料品质,又节约了交易成本;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相联系,有计划地安排种植品种和生产规模,发展“订单”农业,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益;政府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相联系,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科学指导农业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3、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有效地把分散经营联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集中起来,做大做强了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4、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统一的技术组织生产,以统一的质量进入市场,不仅使龙头企业得到了数量较为充裕,质量较为保证的原料供应,而且使农产品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价格,使协会和农户获得较好的收益。同时,通过协会(合作社)和会员农户的辐射带动,使周边广大农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生产,畅通了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发展不平衡。各乡镇由于区域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2、内部运作不规范。少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章程流于形式。有组织无作用,有章程无结果,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日常运作包括重大事务决策往往由个别人说了算,不能按照协会《章程》的程序办理具体事务,制度章程、利益返还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健全完善。

3、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山丹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签订定单和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上,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

4、农民自身素质还不适应。长期以来,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小农意识强,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诚信。有些群众对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有疑惑,担心经济遭受损失,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影响了协会的壮大发展。

5、资金短缺。这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山丹县的情况看,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收入来源。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建立基地、解决办公场所、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购置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扩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

四、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积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抓好试点示范。采取抓点带面,通过试点示范,组织引导,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继续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加强示范项目跟踪指导,做好项目合作社(协会)调研,认真剖析典型,总结培育典型,引导更多的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做好人员培训。分期分批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及社员,开展合作理论、法律知识、规范建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队伍,提高合作经济成员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4、推进规范化建设。紧紧围绕马铃薯、啤酒大麦、草畜、油料、纤用亚麻、高原夏菜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以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规范,打破单纯生产合作的局限,积极开展产前和产后营销服务,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逐步使其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引导各类合作组织树立对内搞好服务,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行统一认证,尽快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提升产品档次,全力开拓市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