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远征手游魔府尊副本攻略详解 远征ol坐骑伏魔彘

远征手游魔府尊副本攻略详解 远征ol坐骑伏魔彘

时间:2022-07-27 00:41:19

相关推荐

远征手游魔府尊副本攻略详解 远征ol坐骑伏魔彘

1377 年,卫国公邓愈班师途中病逝,朱元璋大哭,停朝3天。后,朱元璋绞死邓愈的儿子邓镇,但邓愈家族依然享受荣华,没有受到牵连,朱元璋还算有良心。

1370年,朱元璋册封开国六公爵: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常茂承袭)、李文忠、冯胜、邓愈。其中,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比较特殊,他们是带着“股份”投奔朱元璋,影响力很大。

邓愈,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16岁指挥千军万马战斗,独当一面,屡次击败蒙古铁骑。虹县、灵璧、泗州、盱眙等地民众,纷纷投奔他,聚集一万多兵马。

1355年,邓愈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一万多人就是“股份”。此时,朱元璋并非老大,郭天叙尚在,郭子兴的很多旧部都拥戴他。

邓愈到来,给朱元璋一个大惊喜,直属力量顿时壮大。正因为如此,邓愈在渡江作战时取得跟徐达一样的地位,后来都独自带兵征战,直到徐达担任“征虏大将军”。

渡江作战,邓愈率骑兵突袭太平府,正面则部署小型战船,满载火药,顺水冲入元军水师大营。内外夹击之下,元军一溃千里,邓愈名震江南,成为朱元璋倚重的大将。

征讨浙西,徐达、常遇春一路,邓愈、胡大海是另一路,战功不相上下。1362年,洪都士兵闹事,部分将领投降,城池陷落。徐达、邓愈率兵收复,邓愈留下协助朱文正守城。

1363年,持续八十多天的“洪都之战”,陈友谅的60万大军为何狼狈不堪,无法破城而入?主要功劳应该是邓愈,虽说朱文正很能打。

“洪都之战”前,朱文正就是一个花花公子,朱元璋为何放心让他守卫洪都这座至关重要的城池呢?洪都是抵御陈友谅东征的要塞,朱文正未必是他对手,但邓愈可以搞定。

邓愈智勇双全,能出谋划策,也能冲锋陷阵,后勤工作也给力,绝对是镇守洪都的最佳人选。朱元璋实行“监军制度”,将领镇守城池,身边必有自己的铁杆亲信:养子、义子、亲族,他们是城池的实际长官。

1368年,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元朝灭亡。1370年,徐达再次挂“征虏大将军”印,远征甘肃,决战王保保。此战,明朝总计有14位一流名将参与,邓愈是“征虏左副将军”。

沈儿峪之战,徐达、邓愈力战蒙古铁骑,王保保再次惨败,被斩首五千余人,八万士兵成为俘虏。接着,邓愈独自深入河西,追击蒙古骑兵,在黑松林之战斩首蒙古大军阿撒秃,得到牲畜十几万,开拓疆域数千里。

凯旋班师,邓愈册封卫国公,寓意明显。唐朝首席名将李靖,也是卫国公,他率兵远征吐谷浑,一举将其扑灭。班师回朝,李世民很高兴,封李靖卫国公。

朱元璋眼中,邓愈就是李靖,是捍卫大明的名将。客观说,徐达可以和李靖掰手腕,都是大兵团作战的行家;邓愈发展前景好,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也有望取得李靖的成就。

1377年,邓愈独自挂帅,沐英、蓝玉都是他部将。此次作战,邓愈的目标是青藏高原,讨伐吐蕃残余势力。邓愈兵分三路,踏着冰雪前进,采取长途奔袭作战模式,斩杀一万余人,俘虏牲畜20万头,青藏纳入明版图。

青藏高原作战,能在战斗中斩首一万余人,这是什么概念?李靖远征吐谷浑,斩首数量也杀不多就这个数。后来,薛仁贵远征青藏,在大非川惨败,靠议和才能脱离险境。哥舒翰十几万兵马,围攻八百人镇守的石城,付出万人代价,才勉强破城。

高原作战,难度很大,恶劣的天气是最大劲敌。邓愈能克敌制胜,足以说明他并非一般人,绝对算是顶级名将,卫国公称号当之无愧。可惜,恶劣的气候,也拖垮了邓愈的身体,班师途中病逝,年仅40岁。

常遇春40岁(虚岁)、邓愈也是40岁,朱元璋伤心欲绝。得知死讯,朱元璋大哭,宣布停朝3天,亲自去卫国公府上吊唁,追封为“宁河王”。朱元璋还亲自选择陵墓,监督工人建造,安葬在雨花台。

邓愈陵墓修好后,朱元璋让人在山上遍植松柏,禁止民众前往打猎、砍柴。邓愈的这种待遇,连徐达、常遇春都无法享受。

1390年,邓愈死后,朱元璋下令绞死邓镇。但是,邓愈家族其他成员,依然荣华富贵,不受邓镇牵连。邓镇被杀,因为他的夫人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朱元璋处死李善长,殃及家人,邓镇算是倒霉了。

张献忠小时候跟着父亲贩卖枣子,他们把驴子的缰绳系到了一个富人家的石柱上,没想到,驴子拉屎粪便弄脏了石柱。富人家仆人用鞭子狂抽张献忠的父亲,张献忠就在旁边看着,眼中噙满泪水,拳头捏紧,却敢怒不敢言。这件事影响了张献忠的一生。

明朝末年,张献忠出生于陕西延安府,家里虽然不富,但也不算穷,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在务农之余,还兼做一些小买卖。

从小时起,张献忠就表现出暴力倾向,他与小学同学在一起打闹,竟然几拳把对方打死了。

张献忠的父亲只得卖房卖地赔偿对方,然后领着张献忠外出经商,其实就是收一些山货,然后到其它地区售卖。

有一年,他和父亲在陕西收购了大量的红枣,然后到临近的四川内江境内售卖。

他们来到一条大街上,选了一个开阔的地方停放驴车,然后将驴子卸下车来,系到一根石柱上。

当父子二人正在叫卖枣子时,那头驴却将粪便拉在石柱上。

这时旁边富人家的仆人正好看到,他们立即用鞭子抽打张献忠的父亲,而且还喝令父子二人用手将粪便清理干净。

那个仆人用鞭子抽打父亲时,眼含热泪的张献忠很想冲上去夺过鞭子,然而父亲却一再的喝止他,然后默默地受辱。

待二人离开那处豪宅后,张献忠握紧双拳发下了誓言:“我再次来时,一定要杀死你们,以解我心头之恨。”

这次特殊经历,使张献忠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摧残,不但使他滋生出对四川人的仇恨,更为重要地是在其整个一生中,他成为了一个有仇必报、视人死如草芥的人。

后来张献忠参加了明末农民起义军,由于勇武过人,很快就成为一支起义的首领,甚至一度与李自成并驾齐驱。

张献忠主要采取游击战术,带领军队在长江一带活动。

他从来不在城市里长驻,而是打下一座城市,进行烧杀掳掠、大吃大喝一番后,再攻打下一个城市。

由于以骑兵为主,明军虽然围追堵截,却根本不能奈何张献忠。

在这一阶段,张献忠还没有表现出来嗜杀的一面,杀死杀伤敌人,更多的是为了战斗的胜利、部队的生存。

然而当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军入关后,没有一块永久根据地的张献忠发现,自己的生存空间已经极为狭小。

他将目光瞄准了四川,1644年,张献忠挥师入川,攻下成都后直接“屠城三日。”

然后张献忠仿效李自成的大顺王朝体例,建立了大西王朝,登基称帝。

从此时,张献忠开启了无序杀戮的程序,特别是对于投降的那些文臣动辙打杀。

有一次,他的义子孙可望率军远征凯旋而归,那些文官按明朝旧例出城远迎。

张献忠听说后表示:“怎么还用明朝的旧习,按照名单拿大棒打死”,结果一下子就打死了二百名文官。

后来有人劝他,人都杀光了谁还为你服务,张献忠极为不屑的说:“那么多人,还怕没有人来做文官么?”

最初张献忠杀人还要有一些由头,后来就开始以杀人为乐,几乎是达到“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的地步。

而且在杀人方面,张献忠还搞出了许多新名堂。他允许部下只要看人不顺眼就可以击杀,美其名曰“草杀”。

每逢朝会之时,张献忠就让人放出藏獒在大臣中狂嗅,然后杀死那些被嗅到的前明官吏,称之为“天杀”。

到最后,张献忠已经不仅仅是屠杀明朝旧臣、士兵和百姓,他开始向大西军动手,甚至还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一天晚上,张献忠的儿子在他面前走过,他喊了一声,儿子却没有回应他,张献忠就让人将其拖过来杀死。

第二天张献忠询问妻妾爱子在哪里,才知道已经被自己在前一天夜里杀死了。

虽然张献忠表现出追悔莫及的样子,但随后又将妻妾等数百人也杀掉了,他的嗜杀滥杀让所有人噤若寒蝉。

1647年7月,张献忠的大西王朝以屠城、放火的方式在成都谢幕。

4个月后,张献忠被清军包围,这个极好享受杀人乐趣的暴徒被清军射死在凤凰山上。

张献忠死后,整个四川人口才有八万左右,成都全城居民才数十户,而之前全川人口在三百万以上,可见张献忠杀了多少人。

如果分析张献忠嗜杀的原因,那么当年在四川的屈辱经历绝对是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且那种经历有可能刺激张献忠患上精神疾病,从他将自己儿子和妻妾杀死就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人在幼年的经历极为重要,家长一定要让儿童感受到爱,而不应深怀仇恨。

否则一旦长大成人,轻者会出现性格缺陷,重者则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害人害己,遗恨无穷。#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蓝风烛尘

1847年,李鸿章向慈禧极力劝言:“放弃新疆吧,中国有的是土地!”

一旁左宗棠听了极为震怒,指着李鸿章鼻子吼道:“我们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新疆说不要就不要,你不心疼我心疼”

慈禧明白左宗棠苦心,奈何国库亏空久已,正在三人愁眉苦脸之时,左宗棠一拍桌子:怎么把他忘了!

时间回到了1827年,这一年左宗棠16岁,当时他参加了长沙府试,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按理说,如此有才华的他,前途一片光明。

但实际情况是,左宗棠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经三次赴京赶考,但遗憾的是,每次都失败了。

然而,考场失意,情场得意,在赶考的路上,他遇到了自己的发妻周诒端。

封建社会,很多家庭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这没有影响到周姑娘,因为她有一个开明的母亲。

在母亲的指导下,从小到大,周姑娘能够熟读诗书,长大后变成了一位远近闻名且才华横溢的才女。

左宗棠遇到周姑娘,彼此一见钟情,很快就成婚,家庭过得很幸福。

每当左宗棠仕途不顺,赶考落败,回到家安慰他的,永远都是那位在家等候他的周姑娘。

正是有了这位好妻子,左宗棠外出实现自己抱负时,才没有后顾之忧。

俗话说得好,是金子终会发光的,1850年,左宗棠的好机会了,因为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林则徐。

两人相约面谈,就时政问题进行了一次充分的交流,左宗棠的才华得到了对方的赏识,临走时,林则徐送了他两个字:奇才!两年后,40岁的左宗棠正式出仕。

左宗棠果真是奇才,一出手便是高手,正逢太平天国乱世之时,左宗棠一出来,直接就是对方的克星。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叛乱中,左宗棠立下大功,让大家看到了他有着如此厉害的军事才华,大清朝的军政形势由危转安。

此后,左宗棠除了平定各地战乱以外,还兴办了著名的洋务运动。

当左宗棠被封为东阁大学士时,他已经62岁,按当时的情况,这个年纪的官员基本上都退休了,回老家享受天伦之乐。

但左宗棠没有这样做,大器晚成的他,还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1864年,新疆出现割据纷争,得知消息后,左宗棠主动站出来,表示可以出兵围剿,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去新疆就是远征,出兵并非良策。

但左宗棠之所以坚持要这样做,就是要摆明大清国的态度:对于国土,寸土不让。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做了两年准备,最大的难题就是军费筹措问题,可是当时清朝的军费支出早已经是赤字,老佛爷只是态度上支持,但在行动上却没有下文了。

为了能够筹集军费,左宗棠想方设法向洋商和华商借款,据史料记载,达到了千万两白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费筹到后,左宗棠开始领兵出战,只见他兵分两路,兵强马壮的队伍开始了远征,一路畅通,先后收复了济木萨、乌城、吐鲁番等地区。

1878年,左宗棠亲自带领西征军收复了南疆。

1880年,他再次西征,这一次的目标是:伊犁。

据史料记载,为表明自己收复新疆的决心,他直接带着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入疆。

最终,他胜出了,1882年沙俄交还伊犁,1884年大清朝统治下的新疆省成立了。

左宗棠年轻时有诸多不顺,而且40岁才出仕,但大器晚成的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自己的大半生时间用于实际行动。

坚守国土问题“寸土不让”的底线,为国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此,向凭借生命捍卫国土完整的左宗棠致敬!

1878年10月,朝廷派崇厚出使俄 国想将伊犁要回,可是崇厚的做法让朝廷大跌眼镜,左宗棠气得更是大骂!

左宗棠是晚清四大名臣中的一个异类,外号“左骡子”,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倔强、刚烈,在某些事情上,一般人很难轻易说服他。

和所有人一样,他的人生按照读书、科举、做官的路线来走,可是连续三次考试他都名落孙山,但他并不感到意外沮丧,因为在读“四书五经”上他根本毫无兴趣,而是经常沉迷于那些所谓的课外书,像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等。

1838年,左宗棠离开北京,放弃科举之路,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准备去走自己的路。去读他喜欢的书,做他喜欢的事,交他喜欢的朋友,这样的人生他乐享其中,感觉充满意义。

往往有兴趣的事才能把它做到蕞好,左宗棠已成为才华满腹,学问高深的学者,一下成了风云人物,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先后有贺熙龄兄弟、陶澍和林则徐,左宗棠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昵称-今亮。

1852年,左宗棠开启了自己辉煌的后半生,他辅佐张亮基抵抗太平天国,又辅佐骆宾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他战功赫赫、成绩卓 越,这是他人生一大机遇,短短四年时间,就封爵封侯,一度官至二等恪靖侯。

而真 正让他名垂千古的是“海防”、“塞防”之争。

19世纪,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的入侵,他们看着中国这块大肥肉,都想来此搜刮油水。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我国边塞伊犁,东南地区又有日本入侵我国海岛台 湾。

面对此种情况,朝廷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派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张重 点防御新疆,另一派以左宗棠为首的则主张“海塞并重”。

而实际上俄 国支持的叛军阿古柏占据了新疆,并且英、俄的外交也承认了这一做法。这一下把性格刚烈的左宗棠给惹火了,他大骂道:“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说不要就不要了?”

于是写了一份万 言 书上奏朝廷,陈述新疆的地理位置对我国多么重要,那里简直就是个聚宝盆,物产丰富、牛 羊遍野,还有很多矿产有待开发,怎能这么轻易就拱手相让出去。

幸好,慈溪老佛爷在这件事上还算明事理,她态度坚决的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开始制定西征战略,但要先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钱,一个是武 器。

钱的方面左宗棠预算大概要800万两白银,以作军费,朝廷也算给力,给了500万两,剩下300万两左宗棠准备去外国银行去借,左宗棠尽心尽力,朝廷看到了他的决心,一呼百应的全力支持。

武 器方面,有了朝廷的支持,他还需要向西方国家买一些先进的大炮和枪 支之类。当时左宗棠准备的这个军 队,西方列强看了都说:“这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 队。”

1876年3月,万事俱备后,左宗棠率军西进,有了坚定地决心加上先进的武 器,没有经过太艰难的战斗,全歼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这次战役,人们给予了他“左公千古”的赞誉。

但是新疆的伊犁还在俄军的手中,俄 国美其名曰带清政 府管理,待清军收复后便可归还,他们根本就是在找借口,因为他们根本瞧不起清军的实力。

1878年10月,朝廷想要通过谈判将伊犁要回,可是使臣崇厚的脑子像少了根弦一样,却将他送给俄 国,左宗棠知道后气得大骂:“老子从东打到西,从南打到北,你一句话就把伊犁送人了?”

左宗棠向朝廷请求,另选人员去谈判。蕞终定了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前去谈判,为了给曾纪泽加码助威,左宗棠也制定了“三路大军收复伊犁”的方案。

1880年,左宗棠已经69岁了,他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在自己身后,开启了壮烈的远征之路。由于路途遥远又水土不服,左宗棠坚决地走到了蕞后。

1881年,曾纪泽与俄 国签订《中 俄伊犁条约》,争取回部分主 权和领土,这虽然在左宗棠眼里不是蕞好的结果,但在当时情况下已经算是比较完 美的了。

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他有性刚烈、倔强的“犟骡子”精神。他就像我国民族身上的脊梁一样,让民族奋斗前进,让中国人挺立起来。

中国人民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人才!

​#历史# #我要上微头条#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他是大汉王朝的不二战神,是年少有为的少年将军。他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他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他就是冠军侯——霍去病。

为何他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建元元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平阳长公主府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是卫青和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和县吏霍仲孺私通生下来的,而霍仲孺当差期满就果断离开,与卫少儿彻底断了联系。以至于年少时期的霍去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

霍去病的降生给卫家带来了福气,第二年,汉武帝来到平阳长公主府玩耍,一眼看中卫子夫。第三年,卫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部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当时的朝堂,对于这靠女人上位的一家人颇有微词,打心眼儿里是有些看不起他们的。

转机发生在霍去病10岁那年,匈奴突袭大汉边境,汉武帝命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四人各自带兵,分为四路攻打匈奴,结果两路战败,一路无功而返。只有卫青所率领的军队直捣龙城,一路攻打到他们匈奴祭祀的圣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舅舅的凯旋给小小的霍去病带来希望,他在心里发誓,自己将来也要成为舅舅那样的大将军,为此他苦练本领学习知识。终于在8年后,跟随舅舅卫青踏上远征匈奴的道路,被封为剽姚校尉。

初上战场的霍去病,无愧于“剽姚”二字,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带领区区八百轻骑就敢直冲匈奴腹地,并且斩杀敌军两千余人,功冠全军,因此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霍去病这次的战略完全是以快打快,用匈奴人最擅长的骑兵打败他们。

在此之前,匈奴人的骑兵仿佛是一个不败的神话,但是这次,霍去病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匈奴的骑兵并非不可战胜。之后在河西之战中,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踏过焉支山攻至祁连山,将整个匈奴的大本营向北迁徙。之后经过漠北之战封狼居胥,让整个漠南无王庭,自此,霍去病仿佛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他二十四岁那年,汉武帝本想一举歼灭匈奴残余势力,然而,自己的将星却在这里陨落。

那么这样一位天降武曲星,死因究竟是什么?又是为什么让知无不言的司马迁,仅用一个“卒”字一笔带过呢?

有人说霍去病是死于汉武帝刘彻之手,这是一种典型的阴谋论的想法。就单论他与刘彻的交情,也可以说是世所罕见的。霍去病很小的时候,就被刘彻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从兵法到骑射,甚至有一次刘彻要教他孙、吴的兵法,霍去病直接拒绝,“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大致意思就是,打仗只用古人的兵法有啥用啊,皇帝做老师,人家就是不学,这事放其他人身上可能脑袋就搬家了。但是放到霍小将身上,汉武帝还更加喜欢人家了。如此对脾气的两个人,汉武帝刘彻怎么会在大业未成的时候,因为忌惮除掉霍去病?

因此,现在普遍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霍去病其实是连年征战,身体疲劳过度病逝的,这个观点,其实也可以从之前的蛛丝马迹中找到证据,比如霍去病从小身体就不是很好,所以取名“去病”。外加上他从18到23岁一直都在大漠拼杀,精力、体力消耗过大,身体抵抗力大不如前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让我们将他放回当年的时代,那时的医疗条件不够发达,一场小感冒都可能要人性命,因此现在流传比较广的说法就是积劳成疾,最后病逝。

无论如何霍去病这颗璀璨的将星,永远停留在他24岁的时候,在他死后,汉武帝允他陪葬茂陵,连陵墓都修成祁连山的样子。为了纪念这颗将星的功绩,下葬那天他的玄甲兵,从长安一路排队开道直至茂陵,那么屏幕前的您,对于霍去病的死因有什么看法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为什么岳飞下监狱以后无人营救?”身为岳家军骨干将领王俊、王贵、姚政、傅选、董先、徐庆、庞荣、李兴、李道等人,在岳飞被下狱之后全部背叛,还有的保持沉默,更没有人去营救岳飞,反而诬告岳飞者大有人在,这是什么原因?

《三朝北盟会编》曾说过一个事情,岳飞有一个部下将领叫傅庆,是个勇将——“傅庆,衡州窑户也,有勇力,善战,屡立功,岳飞宠惜之,以为前军统制。庆恃其才,视飞为平交,尝曰:“岳丈所主张此一军者,皆我出战有功之力。毎有需索于飞,则曰:“岳丈,傅庆没钱使,可觅金若干,或钱若干。”这说得很明确,这个将领打仗就是为了要钱,立了大功更是要军功奖励,要钱要官。

打仗多了,傅庆这样的军头将领开始认为,打败金军取得战功,都是自己的功劳,不给酬劳不行。因此这帮人天天要钱要官,不给就心生怨恨。给少了,更加怨恨,感觉是岳飞妨碍了他们这帮悍将军头们的发展。这一来,打仗的隐形成本反而越来越高,每北伐一步都要给这帮人足够物质奖励才行了。

在尸山血海无数次生死大战当中,杀出来的军头们逐渐膨胀起来。更糟的是,不仅是岳飞的部下军头,就是南宋的大帅将领们也互相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当时就曾记载:“今日之兵隶张俊者,则曰张家军,隶岳飞者,则曰岳家军, 隶韩世忠者则曰韩家军。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如果打仗逐渐变成了捞钱的行为,而不是为了保家卫国,朝廷以及岳飞手下那些将领们的态度自然变得暧昧起来。

后世的法国拿破仑,也有类似的情况。当他手下的那些将领元帅们,都捞钱捞得盆满钵满,自然不愿意再参与远征,他们更期待的是舞会、美酒、佳人。当拿破仑再次出山时,他们自然不愿意再回到拿破仑身边帮助他了。有钱了就要去花去享受,谁还无止境地去打仗?

岳飞部下的军头们,一旦建立了战功,当了官,有了钱,肯定也会膨胀起来。虽然岳飞活着的时候还能管控他们,一旦岳飞失去权力下狱,这帮人当然就集体背叛岳飞。不用说也是为了发财,岳飞妨碍了他们发财,大发战争横财。

这么看,艰苦奋斗时还算容易些了,一旦手下们有了钱,离心力当然强了,聚拢不起来。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当张麻子的手下有了钱,都不愿意再跟着张麻子,而是纷纷想去享受,这也是深刻透露了人性。

在当时,“岳飞军中利源,鄂州并公使、激赏、备边、回易十四库,岁收利息钱一百十六万五千余缗;鄂州关引、 典库房钱、营田杂收钱、襄阳府酒库房钱、博易场,共收钱四十一万五千余缗;营田稻谷十八万余石。”

岳飞一旦被下狱,再也回不来。每年这么多钱财田地,当然就全部都是这些岳家军军头们的了。

打仗是为了什么,对于忠臣良将而言,是为了收复山河,是为了解救百姓。但对于某些人而言,打仗只不过是积累财富、实现升官发财目标的变现之路罢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