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专家指出了胃癌患者的预后可以获得改善

专家指出了胃癌患者的预后可以获得改善

时间:2019-06-16 18:33:04

相关推荐

专家指出了胃癌患者的预后可以获得改善

专家为我们分析胃癌手术后的一些常识,才有利于我们治疗和预防疾病,我们知道胃癌手术很麻烦,那么手术后患者的病理生理怎么样呢?专家为我们分析胃癌手术后病理生理。 胃切除是手术治疗胃癌的常用手术方法。通常

1专家为我们分析胃癌手术后病理生理

专家为我们分析胃癌手术后的一些常识,才有利于我们治疗和预防疾病,我们知道胃癌手术很麻烦,那么手术后患者的病理生理怎么样呢?专家为我们分析胃癌手术后病理生理。

胃切除是手术治疗胃癌的常用手术方法。通常应用较多的是近、远端胃大部分切除与全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由于残胃只剩余的多少及有无,直接影响患者饮食的消化、吸收及营养障碍等。

1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病理生理

胃大部分切除后,由于胃体减少,残胃容量变小,并且失去幽门的调节作用,胃排空时间缩短,由于丧失大量分泌胃酸组织,加之胃肠道重建后,残胃呈低酸或无酸,不仅影响患者营养与消化及代谢,而且胰胆液 返流或混合导致残胃pH显著增高,使残胃及空肠内有大量细胞滋生过盛,有利于N-亚硝基化合物在胃内合成,构成日后残胃癌发生等。但由于胃大部分切除后胃肠道重建的术式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不完全相同。下面是我们1960~1963年对43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观察及参考其它同类胃大部切除术后研究情况:

(1)术后进餐情况:根据动物实验观察,残胃肌肉在术后即可产生小收缩波,4~6小时出现胃蠕动波,小肠术后即有蠕动波,但肠鸡音需在有液体内容物时才出现,对葡萄糖吸收术后1小时肠道即有吸收功能,故有人提出 术后不用胃管不禁食的倡议。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术后半年至三年半的患者,每日三餐普遍饭者,毕氏Ⅰ式者100%,毕氏Ⅱ者85.7%。

(2)食量:毕氏Ⅰ式或Ⅱ式胃肠吻合,术后三个月每餐食量都在150~200g。

(3)胃排空时间:毕氏Ⅰ式手术胃排空17~30分钟,一般无倾倒症候群;毕氏 Ⅱ式胃排空时间7~30分钟,有倾倒症候群者为25%~50%。胃腓空时间缩短使食物不能在胃内与胃液充分伴合,也不能激发相应的胰胆液大量分泌,影响胰胆液的消化功能。

(4)残胃液检查:通常术后均无游离酸。胃液pH5.8~7.4。其原因除丧失分泌胃酸的大量胃组织外,十二指肠液被引径至残胃或返流入残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胃癌或胃大部分切除后呈低酸或无胃酸时,下咽的细菌可以在胃中滋生高达,其中硝酸盐还原较多 ,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与胃内能被亚硝化的胺类合成致癌很强的N-亚硝基化合物。此外由于胃酸缺乏,铁和维生素C的吸收障碍或代谢不佳,内因子产生受 到影响,导致低血色素贫血高达38.9%。

(5)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代谢变化:根据我们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检测,不管是毕氏Ⅰ或毕氏Ⅱ式手术,其均呈负氮平衡。但也有报道55.6%可以达到氮平衡或正氮平衡。胃癌根治疗术后蛋白质耗失增多乃是总体蛋白分解增快所致,静脉营养支持并不能抑制蛋白质分解。尤其是按照目前临床上常规静脉补液,所提供的热卡只能维持禁食下中枢神经及红细胞代谢所需葡萄糖,而组织修复所需氮只能通过动用机体自身储备,故不仅有能改变蛋白质分解率,而且常导致体内蛋白质大量分解和负氮平衡。但在胃癌手术后期观察,由于切除肿瘤,消除了肿瘤异常代谢,摄入营养物能正常代谢且被机体利用,故也可呈正氮平衡。从粪便中排出 的脂肪量一般都比对照组增多,根据放射性碘标记的油酸观察:胃部分切除术后脂肪利用障碍主要是脂肪的消化不良而不是吸收问题,这可能由于食物与胆汁及胰液充分混合的时间不足。毕氏Ⅱ术式比毕氏Ⅰ术式更易影响食物与胆汁及胰酶混合而导致胰腺分泌和食物间的不协调,因而毕氏Ⅱ式术后更易发生脂肪泻。

(6)体重变化:体重变化各家报道不一,有认为胃切除后体重下降是常见的现象。甚者病人可因此而丧失工作能力。有报道40%恢复或超过健时体重。一般说来,凡处于氮平衡或正氮平衡状态者,体重都无下降,可恢复原来的工作。

(7)胃癌术后免疫功能:前已述及 胃癌患者免疫力的下降是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全面受损。进展期胃癌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和胃癌患者的T辅助细胞均显著低于正常人。血清IgG、 IgA、IgM水平降低,并随病情进展而更趋下降。手术作为一种创伤可以增加患者的消耗,削弱机体的整体免疫能力,但这种损害是一过性。由于手术应激引起的免疫抑制在术后第10天已经基本恢复,故在术后第10天IgG、 IgA、IgM均较术前升高。细胞免疫功能的提高,提示胃癌者行 根治性手术后免疫力的回升,表明荷瘤机体解除肿瘤负荷后,消除了肿瘤源性的免疫抑制因素,增加了患者的抗肿瘤能力,因此手术根治或减瘤体手术对病人都是有益的。术后如若应用营养支持(TPN)能明显提高胃癌手术后患者的蛋白合成率,是促进手术所造成免疫抑制状态恢复的物质基础。

2全胃切除术后的病理生理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始于1897年(Schlatter)。由于手术死亡率高达40%~50%,术后营养维持困难,一度被放弃不用。但根据胃癌自然病程和不同治疗方法的对比观察:5年存活率在未治疗组为零,剖腹探查组4.17%,短路手术6.45%,姑息性胃癌切除16.6%,全胃切除50%,根治性胃癌切除55%。尽管全胃切除多用于广泛性晚期胃癌病人,但其5年存活率多在35%~83%而手术死亡率下降至5%以下,加之重建手术的改进,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施行全胃切除治疗胃癌。这样不仅仅防止了多中心胃癌的遗漏,另外从胃癌病因亚硝胺是在胃内合成,全胃切除有预防残胃癌发生的作用。但是全胃切除后最易发生所谓无胃综合征,即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和贫血等。其原因主要是胃潴留作用消失;胆汁及胰液分泌刺激原的活力越少;食物与胆汁、胰液混合不足;小肠蠕动加速食物消化吸收减少。根据一组全胃切除术后系统研究:吃普通饮食的患者全部有重度的负氮平衡。大便脂肪的排出量平均为进入量的10.1%,比对照组平均3.9%超出一倍多。葡萄糖耐量试验较常人高出25%。由于盐酸的消失,迷走神经的切断以及食物通过空肠吻合口直接进入空肠有中下段等因素,都促使胆汁和胰液分泌减少,使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影响很大,造成新陈代谢障碍十分显著。肝肾功能 的变化,有少部分病人肝功能稍有减退。体重变化约有85%病人显示营养障碍。大部分病人术后早期均有轻度低铁性贫血。故晚近根据胃肠生理功能,认为胃的主要功能是受钠食物,而对食物各物成份基本 上不吸收,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部位是在十二指肠和小肠,故将空肠袢间置于食管与十二指肠间,可以起到受纳食物,并使食物经十二指肠与胆汁及胰液混合消化的作用,比以往空肠与食管端侧吻合,明显地改善了病人营养状况。

胃癌病人的心态调整也 非常重要。许多胃癌患者得病后心态会发生一些变化 ,出现情绪不稳定,精神不振,饮食不振,脾气暴躁,睡眠不好等等问题。

2专家介绍胃癌的癌前病变及如何预防

胃癌的癌前病变是怎么样子的呢?我们只要了解了胃癌的癌前病变的情况,就能很好的做到预防的工作,专家介绍胃癌的癌前病变及如何预防。

饮食因素、霉菌等与胃癌关系密切。胃粘膜的上皮异性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还包括:慢性胃炎、肠化生,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胃腺瘤等。能够发现胃癌前病变是一种提高胃癌早期诊断和治愈率的可取方法。癌前病变患者的胃镜随访是防治的重要一环。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

在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胃炎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提高。国外文献一般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随访10—,癌变率为10%左右。我国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者0.2%,但伴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者则癌变率为5.4%。

对肠上皮化生是否为癌前病变,医学界还有不同意见。但肠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及大肠型化生。后者与胃癌关系密切,是癌前病变,这一点在医学界看法是一致的。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是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浅表性胃炎转变而来,或由于营养缺乏而致。

在饮食方面要有规律,应忌酒,多吃易消化的、营养较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多吃维生素B较多的食物,以及对浅表性及萎缩性胃炎及时进行积极的治疗,这样就能较有效的控制胃癌的发生。

二、胃溃疡:

癌变率为2%—10%,因此胃溃疡患者应定期随访,真正良性溃疡转变成胃癌的为数不多,溃疡癌变通常经过不典型增生阶段,因此溃疡边缘粘膜的不典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期病变。为防止癌变,除积极治疗胃溃疡(例如经久不愈者应行手术)外,还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富有维生素C的食物,减少致癌物质—亚硝胺的摄入及体内合成,补充维生素C及钙,饮茶饮牛奶。

三、胃息肉:

癌变率为6%—27%不等,腺癌性息肉,尤其是大于2厘米多发性者,癌变率高。手术切除为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息肉也可能在数年后癌变,因此息肉宜早切除。

四、残胃粘膜:

胃部分切除后,经10—30年可能发生残胃胃癌。关于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后增加残胃癌发病率的问题,可能与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反流的胆酸与胃粘膜接触时间长,引起或促进胃癌发生。国内51例(18个医院)中发生癌变率为2.24%.

五、胃粘膜不典型增生:

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关系密切,为癌前病变。

六、与胃癌有关的皮肤病:

如黑棘皮病,患者半数以上伴有胃癌,红皮病亦可伴有胃癌。部分皮肌炎患者于一年内出现胃癌。

有以上癌前病变者可认为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随访,特别注重胃镜检查及活检。

胃癌病人的心态调整也 非常重要。许多胃癌患者得病后心态会发生一些变化 ,出现情绪不稳定,精神不振,饮食不振,脾气暴躁,睡眠不好等等问题。

3专家指出了胃癌患者的预后可以获得改善

专家指出了胃癌患者的预后的一些情况,我们知道胃癌患者的预后很难改善的,但最新的研究报告和学术发明中我们知道,可以获得改善。专家指出了胃癌患者的预后可以获得改善。

2月28日 发表在最新一期外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胃癌患者的存活时间依赖于诊断时的分期,但患者的存活时间越长,最初分期与最终预后的相关性越差。

日本神奈川藤泽市立医院的Yoshihiro Moriwaki博士指出,胃癌患者通常在确诊时就确定了预后。然而,预后可以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指标。当患者存活1年以上时,其预后将发生变化。

为此,研究人员选取1468例胃癌患者,统计了术后已存活1、2、3、4、5年的患者的(整理)下一个5年存活率(5YS)。对于已存活1年的患者,5YS即术后6年的存活率。同样再计算存活2、3、4、5年患者的5YS,并依据患者分期进行统计。

结果发现,存活2年的III期肿瘤患者的5YS与II期患者相同。存活3、4、5年的III b期和III a期患者的5YS与II期患者相同,随后继续改善。

研究人员指出,分期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随时间发展而变化。术后存活3、4、5年患者的存活率可获得显著改善,接近诊断时分期较早的患者的存活率。

Moriwaki博士认为,存活率不仅依赖于诊断时的分期,而且依赖于术后存活时间。通常,5YS随时间发展而逐步改善,并接近低分期患者的存活率。

在生活中要多了解胃癌常识,不要因为胃痛就是小病,认为吃点药就没事了,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相关的诊治,不要掩盖了胃癌的真相,耽误了疾病的治疗,错过了治疗的时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