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小学生手剪报 小学生剪影手抄报

小学生手剪报 小学生剪影手抄报

时间:2024-06-10 11:13:57

相关推荐

小学生手剪报 小学生剪影手抄报

没有孩子会拒绝一个属于自己的手账本。

我们小时候有集邮,剪报的习惯,现在孩子喜欢手账。厚厚的本子,黏贴着孩子的创意,孩子把属于自己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

有的父母反对孩子做手账,其实我认为我们没有权利和能力去控制孩子的想法。十几年前那个爱写日记,飘香的信纸都忘记了吗?喜欢画画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谁会想到今天会靠着做手帐来谋生呢?

手帐是一个爱好,是属于这个时代孩子的记忆~!

创意漫画和纸胶带10卷套装 小清新少女手帐贴纸素材diy装饰日记贴,更多手账套装可以进商品后点头像。

#手账#

85岁老爸每天看书、看报,剪报,不低于三个小时,谁能比过举个手?

#晃剪报# 年度多功能手大奖得主是… …

#洛阳24小时# #洛阳晚报读者节# 【洛阳90岁老人钟情晚报27年,还精心打造“晚报博物馆”】“我每天都可忙,看报、剪报、做展板,感觉时间不够用……”在今年晚报读者节上,90岁的张根有老人获得“十佳忠实读者”称号。27年来,他每天都离不开《洛阳晚报》,不仅把自家变成了剪报工作室,还将储藏室打造成“晚报博物馆”。今天上午,记者在这个特殊的“博物馆”里,听老人述说了他的晚报情结。

近20平方米的储藏室里,“藏”着不少晚报“宝贝”

在西工区凯旋路张根有老人的家里,东南角的房间是他的剪报工作室。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展板,上面贴着清一色的《洛阳晚报》剪报。“好多都在楼下哩!”张根有老人说着,便起身带记者下楼参观。

储藏室的门一打开,满满当当的展板映入眼帘。有的挂在墙上,有的靠在门边,有的则平放在置物架上,上面都贴着张根有老人制作的晚报剪报。看得出,展板的内容都很用心。储藏室的一角放着一张小圆桌、几个小凳子。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剪刀、白乳胶、红纸等工具。

记者留意到,储藏室的门是专门改造过的,最上方设计了一个通风口,用来防止剪报和展板受潮。连门的背后也被充分利用起来,贴满了剪报。

张根有老人给这间近20平方米的储藏室起名为“读报剪集展览室”,也叫“晚报博物馆”。他粗略作了统计,这里共收藏着他多年来制作的晚报剪报近3万张,展板大大小小有百余块。

记者仔细端详每一块展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乡村振兴等专题,晚报每一届读者节、咱爸咱妈老友俱乐部、社区文化行等活动稿件,以及晚报近年的获奖作品,“宝贝”可谓应有尽有。

为让剪报更美观,他自行设计多种形式的展板

张根有老人说,从1994年晚报创刊,他就开始订阅,每天看晚报成了他的“必修课”。“看到有用的内容、写得好的文章,我就顺手剪下来,贴在本子上。”

为了让剪报更美观、便于欣赏,张根有老人想了个法子——把剪报粘在红纸上,留出一圈红边,再贴在本子上。慢慢地,他又琢磨出“五步剪报法”,先粗剪,再细剪,然后抹胶,粘在红纸上,最后分门别类贴在展板上。

此外,张根有老人还精心设计了挂式展板、立式支架展板等,并将一些人物的图片剪下来,做成剪影立架、镂空剪报等。同时,他给每块展板设置了目录,还会根据目录随时更新展板上的内容。

谈及做剪报展板最复杂的环节,张根有老人不假思索:“这些展板都是我自己设计、排版的,这个环节最难。退休前我在单位工会工作,也算有点儿基础。”

张根有老人粗略计算了一下,他这些年剪报、制作展板,差不多用了几百张A4大小的红纸,胶水用了足足几十斤,连剪刀都用钝了好几把哩!

“以前有市民对‘晚报博物馆’感兴趣,专门来参观过。”张根有老人说,考虑到疫情防控等因素,近段时间他没有再对外公开。

全家齐上阵,“晚报博物馆”融合一家人的汗水

张根有老人说,从一大早收到晚报开始,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一拿到晚报,他会先粗略地翻看一遍,再仔细阅读,然后把感兴趣的内容剪下来。“还没剪几张呢,老伴儿就喊我吃饭了,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些年,张根有老人养成了习惯,就是要把当天的晚报剪好、归类才肯休息。老伴儿看他一坐就是半晌,怕他太累,也会腾出手剪报。他们的女儿和女婿,对剪报、制作展板的做法十分支持,经常开着车帮他购买展板、红纸等工具。

每年晚报读者节,张根有老人都会把他制作的剪报展板带到现场展出,每每受到大家的喜爱和称赞,他都倍感欣慰。晚报读者节上,他获得了“终身荣誉读者”称号。

“晚报好,晚报香,一天不看心发慌;晚报好,晚报香,一天不剪手发痒;晚报好,晚报香,好的资料要收藏……”张根有老人说,只要他身体硬朗,就会一直坚持读报、剪报,把“晚报博物馆”办下去。

(洛报融媒记者 仝景菁 实习生 杨颍静 文/图)

观看《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这类拍摄于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时,你可能会注意到,当时的桌面上,总会压一层玻璃。

在这层玻璃的下面,还会放上名片、合影、报纸剪报等,在早些时候,还会压粮票、漂亮的挂历,每天一边办公,一边可以随时欣赏。

如果你观察得仔细,你会发现,有的桌子的玻璃只铺了一层,有的铺了两层较薄的玻璃,在玻璃中间夹照片。

今天的办公室,彰显个性的方式是摆在办公桌旁的盲盒、手办,或者大号鼠标垫、各种色彩型号的机械键盘。

而在八九十年代,被玻璃压得非常平整的这些照片与名言警句,是别人来到你的办公桌前时,会留意到的个人特质。

比起今日的寻找同好,当时的人们往玻璃下压东西,除了办公方便外,整体是想向书卷气靠拢。

当然,有人也会放自己和名人的合影,或者参加某某重要国内会议的照片。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连一页漂亮的挂历,也会让人欣赏好久。

此外,玻璃下面可以保存一些名片、字据、工作日程,以及常用电话号码,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每天来到办公室,看到桌子底下压着的表格,就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那么八九十年代的这种习惯,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后来又为什么消失了呢?

首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木头办公桌,既脆弱,又珍贵。

有了一个木书桌,人们总想尽量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最好能用一辈子。可是当时的桌子没有涂层或复合材料,农村的桌子甚至是自己砍树,让村里的木匠手工钉做的。在用砂纸打磨桌面后,很多仍会留有虫子蛀的洞。

桌面如果浸水,再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几年后就会不平整,坑坑洼洼。如果不铺玻璃,木料又软,写字也会留下痕迹。

就像那种老式课桌,很多小朋友想效仿鲁迅,在桌角刻一个“早”字。新式课桌可是刻不上字了。

这种课桌的桌面真的很软,如果用水泡一会儿,泡到漆鼓,可以用指甲扣,上演人类幼崽手刨木头。

因为桌面不平整,写字桌面都有印儿,学生会买这种写字垫板。

至于当年坐办公室的,会选择给桌子铺一块玻璃,一是写字能够更平整舒适,二是防止污渍或笔尖破坏桌面,延长书桌的使用寿命。

三是桌面本身可能就到处是痕迹,颜色有色差,垫一层软毡,再铺一层玻璃,可以掩盖桌子的先天不足,以显美观。

八九十年代,木书桌上铺玻璃,似乎总有一种大人气息,还有“文化人”气息。因为小孩的课桌没有玻璃,此外,农村的桌子和办公室的办公桌材料类似,但很多也不铺玻璃。

小时候在农村,去谁家串门,如果发现有一块铺了玻璃的书桌,我总会隐隐有种感觉,这家肯定有位经常写字的大人。

这是因为,书桌上压玻璃与八九十年代的重要办公用品分不开,那就是钢笔。

在20世纪初,钢笔、铅笔等硬笔就逐渐传入我国,动摇了毛笔在办公领域的地位。

建国后,钢笔得到飞速普及,当时还诞生了“英雄”牌钢笔等国货品牌,知识分子人手一支。

“英雄”钢笔的目标一直是赶超美国派克钢笔,后者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钢笔品牌。

1958年,中国还拍了一部电影叫《英雄赶派克》。上海华孚金笔厂的职工,提出要在二至四年的时间,使该厂生产的“英雄”牌钢笔赶上美国派克笔的质量。

思想保守的技术员担心赶不上,厂内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最后技术员小魏和老工人胡师傅,进行了数十次试验,终于在规定期限内赶上了派克笔的质量。

那个年代,人们会在衣袋上别上一支英雄钢笔,以彰显知识分子的身份。国家领导人在签署文件时,使用的也是英雄牌钢笔。

在八九十年代,钢笔、纸张和墨水是必备的办公用品,所以就要配套一个不容易被刮花、平整干净的桌面。那时候也有打字机,不过不普及。

光滑的桌面,光滑的笔尖,摸鱼的时候,在稿纸上刷刷练钢笔字,喝口热茶,惬意极了。

时间来到2000年,计算机技术逐渐发展,个人电脑取代了钢笔,以其为中心,形成了新一代办公室。

老老实实的实木桌子,也早被更耐磨、更平整的复合材料桌子替代。很多桌面本身就有防水、防污渍的涂层,已经不需要再压一层玻璃保护桌面。

而且办公桌的价格也下降了,各种合成颗粒木、环保板材、复合板的办公桌,是公司更常采购的,它们也更容易清洁保养。

小时候的暑假,曾经去过爸爸的办公室,没想到爸爸这么厉害,有一张压玻璃的书桌,下面是各种雪白的字片。桌子下面有很多装了锁的抽屉。

把脸贴在玻璃上,感觉特别凉快。在玻璃上挤点墨水,吹吹吹,玩一会儿,感觉一下午很快就过去了。

当时想,这就是大人吗?有一块大玻璃,放上自己喜欢的画片,还有很多上锁的柜子。长大后我也要这样。

八九十年代的人们,没有手机,也没有互联网,生活相对简单。在实木书桌上压一块玻璃,下面珍藏一些记忆,这在当年就是一种有情调的事情。时至今日,它更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情怀。

一个真实的故事。

阿里巴巴前总裁卫哲在他的自传里提到,当年大学毕业干的第一份工作是秘书。上任后,领导却只让他做剪报的工作——帮领导把重点的、值得一看的新闻剪下来,整理好,以便领导可以在半个小时之内了解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个工作让卫哲感到非常委屈,心理不平衡。当秘书难道不是应该给领导安排时间、检查落实或者写讲话稿吗?怎么是做剪报这种可有可无的工作呢?他不服气地找到领导,问能否让他干一些更重要的活。领导不屑地说,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根本做不成其他什么事情,唯一能上手的也就是倒水、复印、剪报了。

怎么办呢?不想干的工作也得干,领导越是看不起自己,自己就越要干出个人样来。此后每天上班,卫哲就埋头研究报纸,站在领导的角度搜集新闻,从自己喜欢的《参考消息》入手,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看香港台的电视,广开思路、另辟蹊径。他赋予了这件简单工作的额外价值:可能一条新闻,经过他的手送到领导的眼前,就会左右领导的决策,影响公司的经营。

卫哲开始学习新闻学、传媒学;学习金融、证券,琢磨宏观经济;学习邓小平理论,收集中央领导的讲话,天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下班后、节假日期间他再看中央二套节目,既增长了见识,又有一些理论做指导,剪报的内容就更有了分量。有一次,中央新出台了一个政策,他在第一时间提供给领导。领导觉得这是一个信号,经济的春天即将来临,于是便开始着手扩大公司规模。到后来,领导一天不看他的剪报就吃不下饭,不看剪报不做决策,他的剪报成了“一字千金”的“绝密”材料。一年后,卫哲被任命为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那一年他才23岁。

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卫哲离开了第一任领导独闯天下,成为世界500强最年轻的中国区总裁。卫哲说,把最基础、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像做剪报一样,这对此后的任何工作都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不正常的早醒。远远地传来公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