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复旦公卫考研复试科目 复旦公卫考研复试

复旦公卫考研复试科目 复旦公卫考研复试

时间:2023-02-17 17:07:41

相关推荐

复旦公卫考研复试科目 复旦公卫考研复试

“新冠会死人”这个看法从到现在,我都未曾有过改变,如今大潮真的蔓延到每个人身上了,我们终于可以没有什么负担和恐慌,认真聊一聊“会死多少人”这个话题。

(以下数字都是我从专家公开讲话结论中推算得出)

12月7日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冯子健在清华大学一场演讲中表示,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第一波冲击中大约60%人会感染。

按照下限80%计算,假定未来一年新冠传遍中国(按照目前趋势,应该用不了一年),那么至少有14亿×80%=11.2亿人口感染。

如果按照第一波冲击60%感染,那么春节之后大约会有14亿×60%=8.4亿人感染。

12月15日,钟南山院士在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讲座中提到,奥密克戎现在致死率0.1%左右。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教授12月17日在财经杂志年会上也表示,到3月,奥密克戎致死率大约是0.09%-0.16%。

感染的11.2亿人×0.1%致死率=112万人,均摊到每天上大约是死亡3068人、每月是9.2万人。而第一波冲击中大约会有8.4亿×0.1=84万人死亡,每天死亡2300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公告,我国死亡人口1014万人,死亡率为7.18‰,平均每天死亡2.78万人。第一波冲击和拉通全年看的死亡人数与其相比,大约增长了8%和10%。

那么未来一年我国每天会多死差不多10%的人口,如果你百度一下我国历年死亡人口数据增长,会发现进入90年代后,我国没有下一年比上一年多死10%人口的情况发生,每年死亡率增长也不过1-2%左右。

这个数字其实与5月10日复旦公卫学院、上海传染病与生安研究所、华山医院感染科和两所美国研究所发表论文结论相似:

如果放开迎接奥密克戎冲击,导致ICU需求是目前容量的15.6倍,大约155万人死亡。

3-9月可能造成510万人住院、270万进ICU、6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将占据死亡人数的74%,全国ICU床位等待时间将长达44天。

看看,论文描述的情况是不是跟现在的医院情况有点相似?

事实上,根据我国医疗水平地域差距、各地不同程度老龄化,这个112万人死亡数字应当不会保守,特别对老年人来说,新冠不是一个轻易能过的坎、单独计算实际死亡率应当更高。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教授12月17日在财经杂志年会上,对上海疫情数据做出专业解读。

其中70-79岁老人死亡率是千分之22,80岁以上更是达到了千分之91,这样的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根据深圳卫健委7月一份新闻稿,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大约有3500万,如果是9%的死亡率,那么至少会造成超过300万80岁以上老人殒命。

其实我写的看上去耸人听闻,如果这几天大家稍微留意下身边、网络上的讣告、灵堂,就知道其实这个数字离我们并不远。

美日两国在被新冠轮番冲击后,国民预期寿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美国更是连续两年下降。同样的问题我们很难不重蹈覆辙。

让人更为不安的是,结合美国已经9波疫情、日本正在经历第8波疫情冲击,这种非正常死亡高企不下或将成为常态。不要寄希望阳了一次就能万事无忧,新冠变种们的潮水般进攻一浪接一浪,我们只不过在重新经历国外曾经走过的老路。

所以,请还没去打疫苗的各位赶紧接种、没有给高危老人购买制氧机、血氧仪的也抓紧安排,多准备些基础疾病常用药,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尽量避免二次、三次感染,自己是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在各种新冠变异株的注视下战战兢兢过日子。

除张医生之外,上海还有一位防疫卫士、抗疫女侠—复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新冠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吴凡女士!

复旦医学院在公共卫生专业上素来是国内同业翘楚,是故培育出了张医生和吴凡女士这般在抗疫防疫上拥有杰出才华的业界精英能人,令人不得不称赞复旦医学院及其前身上海医科大学的优良校风、不得不认可其深厚底蕴、不得不佩服其过硬的专业教学能力。

同张医生一样,吴凡女士也非生在上海,而是生在盐城。但她在1980年代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之后,也同张医生一样,熟悉了上海这座东西合璧之城,爱上了上海这座开明睿智之城,融入了上海这座海纳百川之城,对海派文化从一知半解到全面认知,再到无限热爱。

若说张医生是上医大培育出的海派之子,那么,吴凡女士就是上医大精心打造锻炼出的海派之女—虽无上海血统,却发自肺腑地热爱上海这座城市及高度认可、时刻遵循、处处发扬海派文化。

张医生和吴凡女士,分别是上海新冠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和成员,在用他们的才华、知识、道德、品格、毅力为上海市民打造一道经受得住任何打击的防疫铜墙铁壁。哪怕是令人谈虎色变的新病毒奥密克戎也休想穿过这道由张医生、吴凡女士率领上海众位防疫专家建设打造、守卫着上海市民全家健康的防疫铜墙铁壁!

向张医生致敬!向吴凡女士致敬!向所有奋战在上海抗疫防疫前线的专家致敬!#上海疫情##吴凡##上海头条#

附:图片采集于网络

从专业和行政上了解张文宏,是保护他的基础。

首先抛开博士论文的争议,无论复旦大学做出怎样的评判,张文宏教授作为国内感染科诊治一流专家的学术地位毋容置疑,带领团队连续多年保持专业排名第一实属不易。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先说专业,感染和传染是有专业区别的,最主要的一点是感染性疾病未必有传染性。传染科的权威专家是曾任浙江省卫生厅长、现任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兰娟院士。再则,传染病中还更加细分出了“新发传染病”,这个领域的专家有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国勇院士和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共同主任、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

医学基础常识告诉我们,传染病有预防和救治二大领域。预防有三大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所以,传染病防控是社会管理综合学科,甚至是政治。一般是地方主管直接领导,听取专家组的意见后在领导小组的布置下由疾控中心协调落实。

张文宏教授作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主要负责领导和协调上海救治专家组的工作,当然,他也有在防控上提出自己意见的权力。但是,传染病防控属于公共卫生而不是临床医学,虽然张文宏教授经过这次新冠防控的实战,以后可能会成为防控专家,但仅就新冠防控来说,上海有专家组组长。再多说一句:当大部分人都以为是他在全面负责上海的新冠防控本身是不是有点问题?

国家的防控战略的制定有专家组,还有高级别专家组:由4大院士和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组成,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所以,在新冠防控上,张文宏教授的专业意见上海会重视,国家层面未必。

说回行政,新冠防控是关乎到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国家大事,重大决策所涉及的医学问题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从武汉封城到不记成本布置五个技术路线研发疫苗到现在的精准防控都是社会管理,是政治。

作为华山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的行政级别应该是正处或副处级。这个级别在县城就是副县长、副书记。但是上海,尚是基层干部。组织原则不需要多言,不懂的说了也无益。

上海的新冠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是已经退休的厅级巡视员,前上海预防医学会会长彭靖。实战经验丰富的防控专家,张文宏教授应该倍加珍惜这次机会,锻炼自己与其它部门协调沟通的能力,这些部门包括公安、电信、交通、社区等。

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呢?这是张文宏任组长的专业小组,早期,除了张文宏,还有中医专家,危重症专家,最主要的还有二个国家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国内院感控制专家、

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教授和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好了,救治专家组里也有个厅级干部,还是他的大师兄。

上海的新冠患者都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国内最权威,号称“上海小汤山”的专业传染病医院,自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医护人员长期与致病微生物打交道,在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制度面前根本就没有啥恐惧心理。在医疗救治专家组里也有点小分工: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负责临床救治、药物救治的研究、胡必杰教授负责轻症向重症转化的识别,龙华医院肺病科主任张慧勇自然负责中医药的治疗,危重症患者是全体专家共同负责。

张文宏教授作为感染科专家为上海的新冠防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网上更是金句叠出,拥有巨量的粉丝。但是,不谈情商,不说人情世故,也不上升到政治觉悟,组织原则应该有吧?没能更进一步,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首先是国家的损失,培养一名德才兼备的专家型领导太不容易了!

钟南山一直被网民批评,李兰娟也被网民深挖,他们两人的家庭成员都被牵扯进去了。高福更是不用多说了。所以,希望张文宏教授挺住!

#复旦:张文宏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扰攘一时的张文宏事件落下帷幕——复旦一锤定音,博士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但也指出“附录综述部分存在写作不规范”。很多学者的评论,忽视了学术委员会的用语,这相当重要,请注意,不是“学术不规范”,也非“学术写作不规范”,而是“写作不规范”。但,张文宏提出“与病毒长期共存”这一看似科学但相当含糊的学术不学术政策不政策的表达,引发的争议还会进行下去。

可以说,这是一锤定音了张文宏论文之争,但却解决不了“与病毒长期共存”还是“与病毒长期斗争”这一争论。南京、扬州疫情教训皆再一次证明,现阶段中国毫无“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客观现实与生存土壤;甚至,西方国家也非铁板一块,放眼的确是“群众免疫”或“已与病毒长期共存”,但新西兰仍是一个西方都能够理解接受的反例,发现一例如果没有彻底灭绝就会实施严厉之策,直到这一例造成的传播链彻底灭绝。可以说,为什么“与病毒长期共存”既概括不了当下客观事实,也概括不了科学事实,即新冠病毒仍在不确性定的变化演进中。

回想,全世界与中国、世卫与中国科学家联手应对“非典”病毒的过程就可以发现,病毒变重、变轻,消失还是复生,演进有时真是“无厘头”。“非典”发生之初,到“非典”最烈之时,就没有一个医生预测对,且大多数医生表达的都是“将与非典病毒长期共存”,疫苗的研制、研备疫苗的猴子已经到位,我还准备去“观猴”,但一切,突然就变了。当时上海的医生,都无从解释。

这一切,从我的亲身观察来看,这得益于北京卫生部全国性的严厉的政策,这曾一度受到包括上海、北京医院医生的抵触,(这个抵触,在上个月专家为张文宏辩护中有专论,即高强要求查体温不问感染史,上海专家反对称“哪有传染病没有传染史”,其实这就是公卫政策的取舍,看看今天的新冠,野生动物宿主还在查找中)事实一再证实,当一个病毒在苗头、

在初萌时、在消灭的前夜,严厉的斗争战略是真的必要。

以上的“斗争”用我的框架中的两个字概括就是“熔断”,【病毒,信息,货币】这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表征与本质影响最突出的三个物种,它们都是最强反馈最强传播的元素,如果要赢,那是赢取大江大河,看看资本主义文明千百倍于农耕成果即可知。但一不留神,在危机中,如果不能够节制资本;不能够熔断非理性舆论;不能够斩断最弱小的病毒传播链,那面临的是亡城亡国之灾。回望这三十年,中国都经历过并抗过这大风大浪,1998年索罗斯掀起来灭亡东南亚诸国的货币之灾被击退,金融危机被四万亿重锤阻断保证了中国向上生长,再,中国正在与新冠病毒展开坚决的、长期绝不共存的斗争,绝不允许这些资本、病毒强传播、强反馈,一直打到像97年奄奄一息收兵的索罗斯、科学家都难以想象的漶败的“非典”那般最弱,中国才会收兵!

我观察货币,病毒、信息三元素的框架是什么?即当万事万物在一个人类社会中演进时,“事实,报道,舆论”是观察万事万事演讲的最好的框架。而要探索和改造人类这个以“社会”为最大标识的非“动物”世界,神职、科学家、经济学家都非唯一的能够寄托的“神”,只有马克思最早在德国发起的认识革命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要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需要的是不断发起认知革命,即不断清洗【事实,报道,舆论】这个框架,第二象限中的“经济事实”、“政治事实”、“科学事实”、“法律事实”,回到逻辑之前的当下事实真相,提出真实世界的相对之策。

回到这次疫情以来最大的所谓混杂科学与公卫争议本身,到底能不能把“与病毒长期共存”奉为圭臬,其实这没有意思,也没意义,抽出这句话相信也不再是张文宏医生的本意。放眼全球,如果是健康第一,有当的决策者,必然会选择新西兰与中国的政策,“与病毒斗争”。正如快100年前,反对凯恩斯理论的专家称。从长远看,市场总是能自救。面对这些批评,凯恩斯答复: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因为我们身处在中国,身处在防疫最严厉第一线的中国社会,一些朋友难免心生厌倦,甚至变得激动、激进,难以客观讨论这些公共政策表达中的得失、取舍。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眼外国,一是虚心倾听下凯恩斯的声音,一是看看新西兰,毕竟有一个真实的西方标本在哪里,如果新西兰输了,“与病毒长期共存”这类的话术才有蘖生的空间。否则,我们必须要坚决的做些什么,西方社会并不算糟糕透顶是一个事实,但绝非中国学习、借鉴的榜样,或者他们在今年冬天被打趴下后,会像新西兰学习快速坚决熔断病毒传播的技术。且看。头条热榜

很多人怕新冠,到底怕的是什么?我大致总结了一下:

1.怕隔离:怕隔离期间交叉感染,没有隐私,休息不好,基本没有治疗还不如在家。另外,也害怕隔离期间家中会被清零式消杀,包括爱宠(它们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2.怕后遗症:这个是被渲染和被贩卖焦虑最多的,也是中国人最害怕的部分。其实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你告诉我什么病没有后遗症?我举个例子,你如果仔细看任何药品的说明书就会发现,任何药品都会告知你几十甚至上百条不适症状,那这些你都会有吗?你就因为这些而不吃药了?不会,因为那是所有不适症状的集合,可能根本不会发生在个体上,也可能只有一两种不适发生在你身上,所谓的新冠后遗症是一样的道理,要么不会有,要么很单一的发生。另外,新冠一共才只有三年,哪里来的什么长期后遗症,千万要自己长点儿脑子!

3.怕死:我给你们怕死的一组数据,中国最近几年年平均死亡980万人左右,其中约300万人死于癌症,40万人死于各种医疗和用药情况,30万人自杀,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所以你觉得哪一种情形对你来说死亡的概率更大?

奥密克戎变异到达BF.7之后即使大爆发地区的死亡数字也是零,甚至零重症,全国9、10两个月零死亡。11月20日北京刚刚去世两位患者,一个91岁,一个87岁,轻症入院后死亡,我猜测大概率是死于医源性肺部感染(老年人住院的主要并发症,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并非死于自身疾病)。

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联合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病毒防治研究所、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等机构多位专家共同完成的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的文章分析了中国-间的流感死亡率。结果显示,中国每年有超过8.8万人死于流感,这个数字和表现的死亡率远远大于当前的奥密克戎。奥密克戎已经演变为上呼吸道疾病是业内很多医生的共识!

与其关心自己会不会死于新冠,不如多注意防癌和多注意交通安全!这是我给你们的建议。

4.怕放开后医疗挤兑:如果你在流感季去过医院,你会发现医疗挤兑年年发生,和新冠放不放开没关系。所以二十条措施才重点提了多建病房!这是正确的方向也是新加坡模式的重点。最近三年有疫情城市的医院经常关闭不接诊,难倒这不会造成医疗挤兑?今年春天北京朝阳区静默期间,肿瘤医院原本每天几台手术变成了每周一台手术,癌症病人的命不如新冠病人的命?癌症不是病只有新冠是病?诸如此类人为造成医疗资源紧张的例子太多了!

5.担心老人和孩子:以老人和孩子的名义着实让人不好辩驳,但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愿意生活在静默之下,人活的是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年龄的数量。以老人和孩子的名义是你的自由,躲一辈子也是你们家的自由,但不要为了你妈的健康而让全国人民不出门。#新冠# #中央部署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

【上海面临全国最大境外输入风险,“14+7”健康管理够吗?专访“疾控女侠”吴凡】

很多人既感慨也好奇,上海在历次疫情应对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全员核酸检测,也没有一个区、甚至一个街道全员核酸检测。究竟如何做到精准防控、循证施策?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专访。

网页链接

请不要再网爆吴凡了!我觉得她没错!

她为上海做过的贡献不少!尤其是在的时候,那时的她建言上海果断关闭活禽交易市场,为我们中国有效阻击人感染H7N9禽流感立下汗马功劳,自此获国务院和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

武汉爆发新冠后冠后,吴凡作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专家积极献言献策并在

2月和张文宏开设“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来广泛告知大家如何对抗新冠肺炎。

这位女士不容易,1991年还是卫生员花了将近,期间不断学习终于靠靠着自己的实力当上了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虽然她这次提出上海不能封城但这也是她出于另外一方面的考虑,上海是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它要是封城全球经济都会受影响,很多外贸交易将会延迟造成的连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可能当时她是有信心的,但她没想到偌大的上海靠她和张文宏是不行的,只要有一个疏忽将会前功尽弃,这不上海外溢严重,连本市居民和医护人员也感染许多,这是他们没想到的。

好在我们还有祖国,还有兄弟姐妹,相信我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一定会度过这个难关的 !

加油上海,加油中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