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罗氏女宝宝起名带岁字 女宝宝姓罗取什么名字好听

罗氏女宝宝起名带岁字 女宝宝姓罗取什么名字好听

时间:2019-11-14 04:13:56

相关推荐

罗氏女宝宝起名带岁字 女宝宝姓罗取什么名字好听

88岁不可能的!齐白石最牛的也是七十多岁生娃的,八十多岁家具早不行了……

PP香蕉放映厅

纪实:48岁保姆遭88岁雇主侵害!一天两三次,为拿证据再次受伤!

整个南明文人没气节,军人没操守,帝王没信念!这话也不全对。1683年,朱元璋九世孙、明朝最后一位王爷朱术桂自杀殉国,他的5个妃子也集体上吊身亡。朱术桂死后,台湾乡民修筑了100多座假坟,躲过了清军的反复搜寻。

1937年,日军发现了真正的朱术桂之墓,但没找到尸骨,就顺走了墓中的龙袍玉带和印绶等陪葬品。

其实,朱术桂之墓早已被盗,纵使有100多座疑冢也无济于事。

朱术桂是什么人?为什么乡民自愿为其筑疑冢呢?

朱术桂虽然葬在台湾,但他的出生地是在湖北。作为皇室宗亲,朱术桂生下来就享受辅国将军的爵位,地位次于郡王和振国将军。

朱术桂悠哉悠哉生活了25年,到张献忠攻陷荆州时,便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另一种人生。

明朝由于藩王制度积重难返,财政负担过重,而且各藩王又在地方实行土地兼并,造成了与民众的矛盾激化,农民军对他们恨之入骨。老福王朱常洵就是作威作福,引起了民愤,而被李自成部给烹食的。

朱常洵的教训触目惊心。面对群情激奋的农民军,朱术桂和他的哥哥朱术雅,还有在湖北的其他藩王只有跑为上策。

朱术桂先是藏匿在湖北,后又到了湖南,但依旧无法安身。明朝灭亡后,朝中精干力量纷纷南迁,朱常洵的儿子,也就是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这就是安宗皇帝。

朱术桂与哥哥朱术雅投奔弘光政权,受到了朱由崧的亲自接见,并获封镇国将军。

弘光是偏安一隅、没有进取之心的政权,仅仅过了几个月,清军入驻南京时便垮台了。朱术桂兄弟只得再次流亡。

清军一路南下,朱术桂与哥哥失散。南京陷落后,南明张国维等人在浙东起兵,迎奉在绍兴的鲁王朱以海做了监国。在这种背景下,朱术桂承袭了哥哥的长阳王。

此时的南明朝廷面对清军和农民军,如一叶小舟,随波飘荡,加之内部矛盾重重,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就在鲁王监国的同时,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朱术桂奉表前去庆贺,而朱聿键也承认他为长阳王。后来,当朱术桂得知哥哥还活着时,主动归还了当阳王,他自己则被隆武帝改封为宁靖王。

隆武政权也没有坚持多久,后来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1647年,朱术桂抵达肇庆拜见朱由榔,被派往厦门担任郑成功部监军。

南明势力崩溃后,郑成功逐步做大,朱术桂前往投靠,并享受了很好的礼遇。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朱术桂都在旁观礼。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朱术桂也都参与谋划。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郑经承袭了延平王,对朱术桂也以王礼相待。

1663年,朱术桂到台湾监军。他居住在西定坊的宁靖王府邸,享受相应的岁禄。当时,台湾正在大力开发,土地肥沃,朱术桂就亲自垦拓田园,过起了自给自足的悠闲日子。

郑经虽然礼遇朱术桂,但他更想割据。由此来看,朱术桂投身田园,自保的成分就比较明显了,这使他摆脱了残酷的延平王内部斗争。

1638年,施琅率领清军再次收复台湾,延平王郑克塽选择归降,朱术桂主动交还宁靖王大印,将田地分给佃农,王府则捐给僧侣,自己整理发冠,决心赴死了。

关于朱术桂之死,主流观点是,以死殉国,当然这个国就是明朝了。如《闽海纪要》就提出,朱术桂自杀是因为清朝的剃发令,其行为可与崇祯的“君主死社稷”进行比照。

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外国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朱术桂死前书壁语)

朱术桂在台湾的影响很大,他死之后,乡人感其忠义,将他和元配罗氏、早夭之子朱俨鉴合葬于湖内村棚仔林中,并修建了100多座疑冢。

毛主席的原配夫人

在韶山冲楠竹山岗上毛主席父母的合葬墓附近,有一个微微凸起的小墓,几十年来静静地陪伴着毛主席的父母。

那么坟墓里的人会是谁呢?谁又能陪伴在毛主席父母的身边?

在封建社会,很多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原来毛泽东也不例外,他的第一次婚姻也是父母包办的。在毛主席父母合葬墓附近的那座小坟就是他的原配罗氏。

之前我一直都以为杨开慧是毛主席的原配。看了有关资料才知道,原来在《毛氏族谱》上记载着毛主席的原配是罗氏。

毛罗两家是世交,上两辈都是亲戚关系。

在毛主席14岁那年,18岁的罗氏温顺善良,长的又丰满,是一位操持家务的好手。毛主席当时一家六口人,上有祖父,毛主席的小弟才两岁。母亲又得下地干活,还得照料孩子。所以父母早早就给他定了亲,把罗氏娶到家当个帮手。

当时毛主席对这门亲事是非常不满意。但又碍于亲友面子,只好忍受着拜了天地。但在毛主席的心里根本不承认她是他的妻子。所以,婚后既没有和罗氏圆房,也没有碰过她一指头。

罗氏过门后和婆婆相处的很好。然而毛主席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却一直不能接受。他默默地树立了走出韶山冲的远大志向,边劳动边读书,半年后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然而就在他离开韶山去读书之前,罗氏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去世。那年罗氏刚刚21岁。罗氏在毛家度过了她一生最后的三年。#假期去哪儿打卡# #头条创作挑战赛#

……农家春联……

岁遇重春河山处处美

年逢双喜国運日日新

万朵礼花化彩霞

一天祥光降农家

生居田园练筋骨

化作诗書颂年华

滿腔热血绘新图

一颗丹心变鲜花

汗水挥洒田园土

智慧开出幸福花

高声笙歌颂盛世

长风鼓韵催年华

池水清潵映日月

玩童朦胧戏鱼虾

满园花香迎宾朋

半楼書声谢国家

他乡我乡来百客

生人熟人亲一家

不嫌农村山旯旮

竞是梦境仙人家

#罗贤书诗词原创#农家春联.田园榜#小小农家.田园风光#.1.20.于湾滩河畔罗氏家园#

从《毛泽东年谱》上统计,毛泽东先后给远房叔祖父毛春轩、房兄毛岳乔、表兄文南松、堂弟毛泽连、房侄毛远悌和毛远翔、原配罗氏(毛泽东14岁时由父亲做主定的亲,两人没有在一起生活过)、姻亲黄谱臣和罗石泉等人复信,告知他们:“不要来北京,这里人浮于事,不好安置。”“诸位均宜在家工作,不要来北京,以免浪费时间。”

在婉拒亲属进京、找工作要求的同时,毛泽东也点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文凯先生宜在湖南就近解决工作问题,不宜远游,弟亦未便直接为他作介,尚乞谅之。”1950年5月12日,复信房侄毛远悌:“你做印厂工作极好,应将此项工作做好,不要来北京。学习事将来有机会时再说。”

毛泽东打破了旧社会的历史定律,为全党开了一个好头,顾亲情决不染指公权,讲原则拒绝“求助”讲艺术。

图~毛泽东。

明正德元年,徽州11岁的农家少年为让自家成为“绝户”,逃离家乡做了和尚。长大后的他,竟然掀起了一件惊动嘉靖皇帝的“庙产争夺”大案。

唐懿宗时期,罗秋隐和罗文昌两兄弟带着家人在黄山脚下呈坎落脚。罗秋隐去世前告诫子孙:不得迁离呈坎。呈坎罗氏后人里才俊辈出,成为当地的显贵世家。

南宋理宗年间,罗秋隐的第十三世孙,在罗氏祖坟外围修建成了杨干禅院。

270年后的嘉靖七年,开篇提到的11岁逃离家乡的农家少年,不仅成为杨干禅院高僧法椿,更是官至从九品的徽州府都纲。

这时的杨干禅院已经成为了坑蒙拐骗、藏污纳垢的污秽之地,甚至有僧人还信起了白莲教。

罗氏后人担心禅院如此作妖会把罗氏一族牵连进去,找到里长抗议,自此罗氏后人和杨干禅院陷入纷争。

法椿的师叔佛熙在修缮杨干院时,又把瓦砾废料堆到了罗氏先祖罗秋隐的坟头上,罗氏当家家主罗显怒不可遏,找佛熙理论。

佛熙竟然傲慢地让罗显把祖坟迁出杨干禅院。

两家冲突就此升级,法椿收买了罗氏家族里的闲汉,重金贿赂了被称为“黩货无厌”的时任知县高崎,和罗氏家族对抗。

罗显在差点被高崎打死的情况下只好认怂保命,高崎竟然派人把罗秋隐的坟墓铲平了。

嘉靖八年,罗显发动族人凑了4000两银子越过歙县、徽州知府、去徽州府巡按察院告状。

刚上任的巡按御史刘乾亨接下了罗显的诉状后,把状纸转给了徽州府隔壁的宁国府。

在宁国府正义推官郭凤仪的审理下,罗显一族大获全胜:佛熙在众人的见证下把罗氏祖坟复原。

嘉靖九年,不甘心的法椿设计打死了罗显的侄子后,又设计让罗氏族人打死了杨干院僧人,罗氏族人被法椿告到了应天巡抚都院。

应天巡抚毛斯义把这份诉状按规矩转回了徽州府,法椿作为徽州官员,在自己的主场上开始上蹿下跳地运作。

嘉靖十年,徽州府开审此案后,法椿把僧人被打死的案件提出上诉,罗显立刻把自己侄子的事闹出来。原本一桩简单的案子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四桩案子。

徽州同知李邦接手案件后,法椿又指使僧人偷案卷、给罗氏祖坟泼粪、编造僧人被罗氏族人打死的假案情。

虽然李邦手里原本的4份状书变成了7份状书,但他依然抽丝剥茧地审结了此案:他把罗氏祖坟和杨干院划出明确了界线;判了罗显和法椿 “奏事不详”的罪名。

就这样,这件纠缠了多年的案子被李邦销掉了。

法椿却依然不放弃,联合九个案件中受罚的排年,告罗显行贿。

总是被法椿压制的罗显,拼死带着族人去“告御状”,几番曲折后他把状子递到了嘉靖皇帝面前。

嘉靖皇帝看了这个状子,想起自己登基时候“大礼议”的事件,他对于罗氏后人拼死维护自家祖宗祠坟这事非常支持。

在嘉靖皇帝的亲自干预下,这件前后持续8年、兴讼7次的案件,以罗氏家族大获全胜落幕。

这是马伯庸在《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中,详细讲述到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文字鬼才”马伯庸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用绵密细致的笔触,讲述了六个尘封已久的民间小案子、讲述普通百姓的生活小事。

《显微镜下的大明》用心读懂历史的小,为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做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

#历史#

#我的宝藏书单#

作者:自由的柒月

编辑:林语菡

【博集】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于细微处读懂古代中国明朝史

【博集】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于细微处读懂古代中国明朝史

《我在异世当军阀》原创

第十一章赐婚1

李仲平未能上任吉室岛总制,心中不服也没办法。这胳膊拧不过大腿,好在闽州巡按使也是个肥缺。于是第二天就到闽州各县府巡按去了。

京师。首辅刘方昏迷了两天才醒过来。“气杀我也。”几十年挣来的家当就这样没有了。这燕王太不尊重他们这些老臣,要上书朝廷派兵讨伐方消心中恶气。

师爷刘继温说道:“老爷,罗烨势大,若是与他相斗,反而会授人于柄,说朝廷陷害忠良。倒不如上书朝廷为其赐婚。”

“赐婚?”刘方奇怪地看着师爷。刘继温说道:“大少夫人乃太后姐姐,大小姐便是太后外甥女。与罗烨联姻,则为亲戚,而且罗烨之母高王妃乃太后表妹。此事若成,老爷在朝中无人撼动。家业又能重新挣回来。”

刘方的孙女是京师有名的美女。出过国,留过洋,深得太后喜爱,今年才回大夏。皇帝多年来还未立后,其原因就在这皇后位子是给她留的,很多时间都在宫中。

皇宫。太后梳了个洋人发式,一身洋人装束。“这洋人都爱这般打扮。也不怕登徒子盯着不放。”

“太后,洋人都喜欢张扬,恨不得让全天下看到自己。”给太后梳头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子,相貌极美,气质高雅。她便是刘方的长孙女,太后外甥女刘媛。

“在这儿就叫我二姨,叫太后就生分了。好像是一家人似的。”太后对她穿洋人衣服,用洋人物事十分宽容,可见是极其宠爱。刘媛在宫中享受的是公主待遇。

太后留她一起吃早饭。牛奶、面包、火腿煎蛋等洋人早餐。“这洋人早上就吃这些,尝个鲜还可以,其实还不如豆浆油条,馒头包子,面条。”太后有些不习惯这类饮食。

不过她现在学会了如何使用刀叉。听刘媛说着外国的奇闻异事。

“泰西人也是,都是一家人何必要打个你死我活。坐下来好好说不行吗?”听刘媛说起泰西洲各国之间的战争,威廉帝国皇帝是盎格利西女王的外孙,沃德加帝国皇帝是他表弟。太后有些不解。“这蛮夷就是蛮夷。”

“这是因为这些帝国也不是皇帝国王一人说了算。反正最后倒霉的是当首相大臣的。皇帝永远是皇帝。”刘媛只能这样解释。

今天,太后很高兴。吩咐道:“皇帝也该清醒了,让他出来吧。”

皇帝唯唯诺诺地来到太后跟前。跪在地上,低着头。太后叹了口气,说道:“看你这样哪里像个皇帝?起来吧。没有人会抢你的皇位。我只是要你反省一下错在哪儿?看来,你还没有清醒。我只能提醒你一句:靠洋人是靠不住的,想都别想。学洋人的,我不反对,但是要学有用的,不能啥都学。”

太后说完带着刘媛走了。皇帝才慢慢起身,看着身边几个太监战战兢兢地在一旁。叫来侍卫:“把他们立即赶出京师!”

皇帝又回到朝堂上。刘方送上奏章:“启奏陛下,燕王罗烨忠心为国,收复吉室岛,海宁群岛等诸岛,霓国乞降,四夷拱伏。臣恳请陛下封赏燕王及众将。”

皇帝问道:“首辅之见该如何封赏罗烨?”刘方说道:“燕王尚未婚配,陛下下旨赐婚如何?”

皇帝问道:“燕王乃皇室勋贵,不知谁家女子可与之婚配?首辅可有人选?”

“太后外甥女,陛下表妹刘媛年芳双十,通洋文,精琴棋书画,与燕王正好相配。”刘方没有说刘媛是他孙女。皇帝暗暗冷笑,打不过人家就来这一套。不能如你所愿。

皇帝说道:“朕听闻燕王幼时已定了一门亲事,是老燕王与漠北王郭鹤罗氏说的。郭鹤罗氏有一女,当年五岁送到燕王府抚养。不知可有其事?”

“咦,皇帝提起此事,本宫倒想起来了。郭鹤罗氏的大王妃是本宫的三妹吴芸。那女孩便是昌平公主。我这三妹乃庶出,平时少有来往,没想到会有个女儿。”太后在帘子后面说道。

大臣们都愣了。“还有这事?”皇帝却有几分高兴。“那昌平公主也是太后外甥女,我表妹。不如赐婚与罗烨,也是顺水人情。总之,你刘家别想与罗烨攀上关系。”

太后说道:“难怪看到昌平很亲切,燕王与她早有婚约,又是青梅竹马,那就赐婚吧。”

太后不糊涂,知道刘方打什么算盘。总之不可能让他做大。这也是给自己,给皇家留条后路,一举数得。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朝公主府,这座公主府的主人是康熙的女儿,曾经在蒙古部落权倾一时,在古代夸奖一位公主,通常都是说她的容貌和品德,很少会评价政治才能。这位公主被当地居民比作尧舜,是独一份的荣耀了。

这位公主就是固伦恪靖公主,生母是贵人郭络罗氏,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位贵人,但是说到她的妹妹,宜妃郭络罗氏,相信的大多数人都听说过。1697年,18岁的公主受封和硕恪靖公主,嫁给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是第一位嫁到喀尔喀蒙古的清朝公主。

史书并没有记载公主知道自己即将远嫁的心情,要说很开心是不可能的,毕竟要离开父母,离开京城,去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环境,前途是未知的,但是身为公主,肩负着联姻的责任,自己是无力改变的,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大干一场,也不枉来这世上活一场。

恪靖公主初嫁人的时候,康熙刚刚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出于公主安全的考虑,也为了公主能够住得舒心,康熙命人在漠南的归化城建造一座公主府。这个公主府不同于其他公主府,康熙赋予公主监国的权力,不受任何人的管辖,当地的官员都必须向公主请安,是历史上第一个加入当地统治阶级政治决策之中的和亲公主,人称“海蚌公主”,“海蚌”就是参谋、议政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古代封建社会也是非常少见的。

康熙当初考虑公主联姻,只想着喀尔喀部保持中立就行了,没想到的是,自从公主嫁到喀尔喀,喀尔喀各部落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对清朝的好感度也不断提升,维护了边疆地区的长久稳定,公主可谓是功德无量了。

1709年,恪靖公主参与制定了《喀尔喀三旗大法规》。虽然这部法律的制定肯定是得到康熙同意的,但是公主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恪靖公主还非常体恤百姓,关注民生,在公主暂住清水河期间,曾向康熙要了四万多亩土地,四万多亩土地不是小数目呀,但是能够说服康熙二话不说给了,可见恪靖公主的手腕和号召力。土地吸引了大批百姓前来耕种,公主还把中原地区的先进的生产力带到了草原,从此连年丰收。

相比公主,作为丈夫的敦多布多尔济,因为是长子,得以继承了汗位,当了不到一年又被降位,说明这位额附统治一方的能力很一般。公主估计也是看清了这一点,丈夫是依靠不了,只能靠自己,终于为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后来,公主的权力已经非常大,可说是权倾漠南漠北了。当地百姓还立碑纪念公主,碑文就叫《四公主德政碑》,碑文写到:"钦惟我四公主千岁,至德诚民,深仁育物。......虽天之颖粟,实公主之圣德感也。”

1724年,雍正封妹妹和硕恪靖公主为固伦恪靖公主,享有与亲王同等的待遇。公主的生母,雍正也把她的位份提升为皇考秀贵人。

固伦恪靖公主真正把自己活成了“大女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造福了一方百姓,最重要的是她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没有局限于个人的幸福和情爱中,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次失败的寻根之旅!

年初六,趁着放假的最后一天,强邀儿子和儿子他爸和我一起去元通古镇游玩。

他们俩对古镇没多大兴趣。他俩认为,说是古镇就是小集镇,除了商铺没啥看的,很多都是仿古建筑,卖的东西和许多集市一样千篇一律,在成都城里都能买到。

为了满足我找寻儿时的记忆,他俩勉为其难地陪着我逛。一个小时不到,儿子以人又多,很多人没戴口罩,小心病毒为由硬拉着我往回走了。我就去了个广东会馆,还有罗氏公馆,黄家大院,天主教堂都没去,遗憾!

我的老家就在元通古镇附近的乡村里,记得小时候外婆经常背着竹篓牵着我的手去元通镇赶集,印象里元通镇好大,街道好长,总是走不到尽头。

我四岁那年被父母接回身边,自此以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又回到家乡。记得外婆曾拉着我的手说,“乖孙啊,以后你读初中后,回来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了……”

伴着年龄越来越大,回老家的次数的确越来越少,好像有二十多年没有回乡了。对家乡的记忆也只停留在竹林环绕下的一栋栋四合小院。

今年过年我再一次踏上了回乡之旅,自从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相继过世后,家乡的亲情淡了,堂兄表姐们都很陌生,能叫得出名的很少。

这一次,我只想带着自己的家人去儿时常去赶集的元通古镇逛逛,找寻儿时的记忆。

记不清了,真的记不清了,街道似乎变了,一切都那么新奇,青砖灰瓦木板房依稀还是老样子。

家乡只留在了记忆里!

#天南地北大拜年# #中年人的生活日记# #浓情中国年#

#头条创作挑战赛#

看看这个人均寿命。

如果世界上没有拜尔、辉瑞、默沙东、罗氏、阿斯利康、强生、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药厂,估计很多人很难活过七十周岁,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古语“人生七十古来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