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华罗庚事迹 华罗庚的主要事迹简介100字

华罗庚事迹 华罗庚的主要事迹简介100字

时间:2018-07-20 08:47:14

相关推荐

华罗庚事迹 华罗庚的主要事迹简介100字

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华罗庚教授认为,条件再艰苦都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因为学习的关键不是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而是个人的学习兴趣以及顽强的意志力。

华罗庚,19出生于江苏太湖,是世界著名数学家。他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对质数分布问题和“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华罗庚不仅影响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他的个人经历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1924年,华罗庚从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然而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华罗庚被迫再次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主父亲料理杂货铺。

回到家乡,华罗庚一面帮父亲干活、记账,一面继续地顽强自学,钻研数学。顾客来了,他就帮主父亲做生意,顾客一走他又埋头看书验算起数学题来。有事着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每逢遇到这种慢待顾客的事情,华罗庚的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他的书烧掉。

每当这时,华罗庚总是死死抱着书不放,因为当时他只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回忆起当时刻苦学习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留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的写……”华罗庚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说,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他还是顽强地坚持下来了。

1929年,年仅19岁的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就在这年冬天,华罗庚不幸身染重病,经过半年的治疗,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受到严重的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

在那段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华罗庚想起了残废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坚,我才有19岁,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干活,到了晚上,华罗庚总是坐在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华罗庚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后来,身有残疾的华罗庚成为清华大学的助教。为了汲取更多的知识,他一边做助理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在大学的四年里,华罗庚不仅自学了英语、德语、法语,还发表了几十篇专业论文。

1936年,已经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华罗庚将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事业,被世人称为“人民数学家”。

《给孩子的中国榜样故事》中这样评价华罗庚的事迹:胸怀大志,自强不息是一个成功者的特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奋发向上的精神,更是指引人们一往无前的路标。

所以说,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起点有多低,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应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孩子,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发挥他们无穷的潜力,从而获得学业上的进步和成功。

#阅读的温度# 《给孩子的中国榜样故事》记录了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邓稼先、李四光等十位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老一辈科学家凭借卓越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足以在国外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们深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毅然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在各自的领域不畏艰难,自力更生,开拓创新,为国家建设和国防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如一面不落的旗帜,辉映中华,是追求卓越的知识分子和奋发向上的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在阅读中学习前辈科学家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激励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给孩子的中国榜样故事》是最佳的选择。

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破格录取了一位语文100分,英语0分,物理5分的“偏科生”。谁知这名学生不懂珍惜,入学不久就提了个“奇葩”请求,可正是这个请求造就了清华历史上最大的奇迹。

这名偏科生叫钱伟长,他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书香门第。16岁那年,父亲去世,靠叔父的资助下才读完高中。

由于身体营养更不上,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四九。

18岁高中毕业时,他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重要考试。

中文的考题由陈寅恪教授出的,钱伟长以不到45分钟就写完作文《梦游清华园赋》,没想到陈寅恪教授挑不出任何毛病,当即给了100分。

历史考的是二十四史的作者,这让好多人抓耳挠腮,钱伟长快速答完了,得了100分。

让人惊奇的是,他的物理5分,数理化加在一起总共25分,英语更是0分。

没想到清华大学的历史系破格录取他,都觉得他是文史奇才。教授们都抢着要他,陈寅恪希望他读历史,而闻一多和朱自清希望他读文学。

最终,钱伟长选择了读历史系。刚到历史系的第一天,他却没有珍惜,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转入物理系。

朋友听说了之后,劝说道:“你不要痴人说梦了,你的物理成绩5分,数理化加在一起不过就是25分。”

那钱伟长为什么要读物理系呢?

原来在9月18日,日本发动了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

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随后,他找到主任吴有训说了此事。吴有训说道:“我知道你的初心是好的,但是你的物理只考了5分啊!你要转到物理系,太不现实了。”

钱伟长并没有放弃,而是三番五次地找吴主任,吴主任经不起他的软磨硬泡,只好勉强答应了。

但提出了一个要求,期末结束了之后,各科成绩都要达到70分以上才可以。

钱伟长当即高兴地说道:“没问题”!

从此以后,他就起早贪黑去图书馆学习。

很多资料都是英文的,而他又没有学过英语,那只能从26个字母开始学起。

而物理,化学公式也是晦涩难懂,他琢磨很久也理解不了,便按照学文科的那样方法学物理。

而这时,他遇到了比他更刻苦钻研的人,这个人就是华罗庚。

华罗庚听说了钱伟长的事迹后,不由得对他竖起大拇指。

数学很好的华罗庚告诉钱伟长:“你这样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去理解。”

他不再背诵公式,而是研究公式背后的意义,凭借着超强的悟性,钱伟长在第一学期结束后竟然及格了。

除此之外,在努力学习之余,他还强身健体,他的体育成绩也达标了。从原来一米四九的身高,长到了一米六五。还创造了钱氏跨栏法。

他被清华称为“传奇”,而他传奇的事迹不止于此。

1939年,刚结婚没多久的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在导师的指导下,钱伟长50天就完成了一篇文章《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还发表在了冯•卡门的文集里面。

这本文集可以说非常厉害,收录的都是当时世界数一数二的科学家。在这儿之前还没有一个中国的科学家载入史册。

而且那时候的他才28岁,爱因斯坦看到钱伟长的文章都赞叹。

在美国学习期间正逢二战,钱伟长还帮助了英国的伦敦市中心免遭德国的破坏,连丘吉尔也对钱伟长赞赏有加。“这个美国年轻人可真厉害。”

可丘吉尔并不知道,钱伟长是中国科学家。

1946年,在国外生活得很好的钱伟长悄悄回到祖国,到清华大学任教。但是工资特别的低,低到只够买一个暖水壶。

钱伟长曾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固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懊悔过,更素来没有对国家损失过信念。”

1947年,美国向钱伟长抛出了橄榄枝,薪资待遇优厚,甚至达到了10万美金。在当时来说,这是非常可观的。

钱伟长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假如中国和美国开火,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断然填上了“NO”。

拒绝了美国的邀请,钱伟长开始潜心研究。他与钱学森等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

除此之外,他研究的领域多达十几个。对此,有人称它为“万能科学家”。意思是说他专业不细致。

但对此,钱伟长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7月30日,被称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离开了人世。

读完钱伟长的故事,不禁让人落泪。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向钱伟长这样子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比如童第周、竺可桢、华罗庚、邓稼先等等。

其他国家给出了丰厚的报酬,但是这些科学家依旧不为之所动。因为他们深知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国科学家有国界。

如今过着幸福生活的我们,也许早已忘记了他们做出的奉献,尤其是年青一代,他们沉迷于各种娱乐明星,这是何其的悲哀!

少年强,则中国强。与其让孩子追这些流量明星,还不如把老一辈科学家当作学习榜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头条品书团#

30年代,江苏一名考生以数学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的成绩,被清华破格录取。谁料他在入学后提出一个特殊请求,创造清华史上的奇迹。

他就是“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19,钱伟长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6岁那年,父亲去世,靠四叔钱穆资助上完高中。

18岁高中毕业时,钱伟长参加了5所大学的考试,他考清华大学的过程,可以说是很有意思。

数理化3个科目,他一共考了25分,英语还挂0,凭借优异的中文和历史科目的满分成绩,被清华破格录取。

中文的考题由陈寅恪教授出的,钱伟长以不到45分钟的时间写完作文《梦游清华园赋》,文章写得文采斐然,让阅卷老师挑不出任何毛病,给了100分的满分。

从小就阅读《二十四史》、《春秋》、《汉书》等历史的钱伟长,他在历史考试中同样拿到100分的满分成绩。

虽说理科成绩很糟糕,但文科成绩出类拔萃,钱伟长被清华破格录取,不过报到时,他差点被清华放弃。

在入学前,清华对新生都有体测项目,从小就缺乏营养的钱伟长,很瘦,只有1米49,连清华最低基本体测身高都不满足。

负责体测的马约翰教授喊道:不合格!

接下来的体重和肺活量检测,钱伟长仍不合格,要是最后一项400米跑不过关,钱伟长基本和清华无缘。

好在400米跑时,钱伟长拼命的跑过了终点,他当场晕倒。

或许是这种拼搏和坚持的精神感动了马约翰教授,他说:“这位瘦小的同学很有拼搏精神,前面的体测很差,但我相信他后续会补上!”

钱伟长以文科成绩破格进入清华大学中文专业学习,不过才上课2周时间,钱伟长就提出要转到物理系的“奇葩”要求。

一时间学校都在议论纷纷,一个物理只考了5分的学生,凭什么要转去学习物理呢?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太自不量力啦!但是,只有钱伟长自己知道,他为啥要拼命转去学习物理!

原来,开学几天后,我国就发生了918事变,钱伟长当时在宿舍里听着广播。

当他听到东三省沦陷的消息时,一拳头砸到桌子上愤怒地说:因为我们的飞机大炮比别人差,所以被人欺辱,那我们应该自己造才行!

学中文、学历史是解决不了的,我要学物理,要用科技救国!

当时的清华物理系主任是吴有训教授,当钱伟长找到吴有训时,吴有训对他说:“你文史专业出色,物理只有5分,不能收!”

要知道当时清华物理专业一般只招10人,却有90人报名。钱伟长请叶企孙教授和钱穆教授来给他当说客,吴有训对叶企孙教授非常尊敬,在得知钱伟长学习很刻苦时,勉强答应。

同时给钱伟长提了一个要求:一年内,数理化成绩必须超过70分,否则就打回原处。

钱伟长知道要付出比别人多出万倍的努力才行,晚上10点熄灯后,他就到厕所读到一点,早上6点就起床,每天睡5个小时。

他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直到他发现有人3点就在自习室里了,那人就是华罗庚。于是,钱伟长暗暗较劲,要更努力才行,于是他天天泡在图书馆里。

一次,他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怀里抱着要还的书,迎面碰上了吴有训教授。吴教授笑着说:听说你最近读了很多书,有什么问题没有?

吴教授告诉他:读书的时候要多提问,要有自己的思考,必须往外延伸。

钱伟长受益匪浅,一年后,他的各科成绩都在70分以上,完成了吴有训教授给他的任务,顺利留在了物理系。

物理从5分到70分,这对于常人来讲,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可钱伟长做到了。

钱伟长从此成为清华的传奇,然而,钱伟长的传奇不止于此。

大学4年后,他以优异的考研成绩,考取了清华物理系的研究生,师从吴有训教授,研究光谱分析,并获得每年300元的“高梦旦奖学金”的唯一资助人。

后来,“七七事变”爆发,钱伟长随校南迁至西南联大,教授热力学。

1940年,钱伟长前往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校期间,钱伟长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论文,引起广泛轰动。

1942年至1946年,钱伟长在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后,在冯·卡门教授的航空实验室工作,研究的主要课题是火箭起飞、火箭弹道控制及人造卫星轨道计算等项目。

抗日战争结束后,钱伟长就急切想回到中国,为此还拒绝了年薪10万美元的工作。

1946年5月,钱伟长回到了已经阔别6年的祖国,后来成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钱伟长的人生故事收录在《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10册书中,这里有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等10位科学家的人生励志故事,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解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家长们多让孩子学习《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等10册书中10位科学家的事迹,他们才是孩子们最应该追的明星,他们才是青少年珍藏阅读的榜样故事,让我们在榜样的力量中励志前行!!

请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获取!

印度天才少女,心算速度比电脑快10秒,华罗庚看了一眼:算错了

沙昆塔拉,印度的一位天才少女,眉眼鼻之间就显出聪慧之感,额头中央的一点朱砂痣彰显威严,眼眸中射出的光线,犹如一位看透苍生的僧侣。

沙昆塔拉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教育,年幼便被其父母带入马戏团,随马戏团四处奔波,且不说数学,就是印度当地的文学都接触得不多,只有偶尔客人来看表演,沙昆塔拉才能借书一观。

但天才毕竟是天才,即便仅有简单的文学书籍可供观看,沙昆塔拉也能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尽管没有接触过数学,但是他偶然的一次看见哥哥在做数学作业,开平方根,沙昆塔拉只是看了一眼,便说道:“这个题我能做。”哥哥当然不信。

在印度的传统家庭中,女人是被歧视,也是几乎不能接受教育的。在哥哥眼中,一个没有接受过数学洗礼的人,怎么可能会做数学题,还是比较深层次的开平方根。

哥哥带着不屑的眼光决定与妹妹比试一番,希望能够打消妹妹这“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就在哥哥费尽千辛万苦算出来之后,与正确答案比对之后,却看到沙昆塔拉早已在一旁安静地等待着哥哥算完。

哥哥大吃一惊,完全不敢相信,以为妹妹仅是凑巧。第二次比试后,哥哥才不得不相信,沙昆塔拉对数学别有一番天赋。哥哥便立即告诉了沙昆塔拉的父母,从这时开始,沙昆塔拉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从沙昆塔拉接触到数学以来,在数学上的成绩可谓一日千里。从初步的开平方,到求函数极限,又从函数转而求向几何,数学上的天赋一点不比国内清华北大的学生差。

沙昆塔拉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努力,以及父母的支持,伤仲永的故事并未在其身上发生。但沙昆塔拉认为,这并不是他所要追求的,于是自己寻找快速心算的方法。

她先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当六位数乘以六位数已经能秒出答案时,沙昆塔拉便开始算数值较大的乘方。算尽各种数值,她发现自己运算的速度越来越快,数字在她的心中已经变得如吃饭喝水一样。

沙昆塔拉在各种心算比赛中逐渐有了名气,要知道,那时的沙昆塔拉,仅仅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与他对战的并不仅仅只有同龄人,还有认知发展趋于完善的十六七岁的少年。

尽管周围的人很厉害,但他们愈是厉害,便越发地凸显出沙昆塔拉的才能。沙昆塔拉一次又一次的获得比赛冠军,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己,她终于是得到了他人的认可。

随着名气的上升,逐渐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去挑战沙昆塔拉,但这些挑战就如喝水一般,沙昆塔拉在心算方面的地位无人能够企及。

甚至有更甚者,拿出了电子计算机。要知道,即便在当时,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算很快,比起现在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是与常人相比,就如同火箭和步行。

但沙昆塔拉毕竟是天才,一个非常复杂的算式,她与计算机同台竞争,竟比计算机快出了许多倍,当计算机的答案初步显现时,沙昆塔拉早已等候多时,随着二者答案对比,喝的满堂彩。

同样的一道题,计算机却落于很大的下风,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沙昆塔拉的头上被世人贴上了”天才“二字的名号。

但质疑的声音并没有消失,反而是引来了更大的挑战。一位美国教授,拿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快速的计算机——“Univac 1180型电子计算机”,想要与沙昆塔拉一决高下。

沙昆塔拉气定神闲,仿佛已经胜券在握。当题板上出现那一道题时,全世界的观众都不禁为沙昆塔拉捏了一把汗,题目是算出一个201位数字的二十三次方。

沙昆塔拉却不以为然,于她而言,这就如一道开胃小菜,仅仅50s,沙昆塔拉就得出了答案,而那台名副其实的最先进、最快速的计算机,却花了一分钟才得出最后结果。这结果不言而喻,她再一次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沙昆塔拉虽然被冠以了天才的名号,但并非是每一次运算都是正确的,但碍于沙昆塔拉的名气,没有人再去质疑她算出的答案。但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一语点醒众人,沙昆塔拉与计算机对战的那一场,实则是沙昆塔拉算错了。

要知道,华罗庚是我国的伟大数学家,对于数学内在的逻辑联系有过深入的理解。

华罗庚以这道题的尾数必然是七而不是九推翻了沙昆塔拉。沙昆塔拉顿时就从神坛跌落至凡间,这一仗她输得体无完肤,输得一败涂地,她把自己输进了深渊。

她的天才名号被夺回,她的成绩被推翻,她曾经拥有的一切都飘散如烟。沙昆塔拉败了,这一败,竟是归于平凡。

沙昆塔拉从此一蹶不振,在数学上也销声匿迹,尽管她的辉煌事迹也偶尔会被人们提及,但她的事迹也随着时间消逝。

在经历了此次的失败后,沙昆塔拉没有在数学领域继续钻研,反倒是学起了占星师,替人排忧解难去了。这无疑是在表示,她自己已经放弃了。

总结

世界上不乏天才,天才比普通人,除了天资以外,他们的努力更是功不可没。沙昆塔拉虽然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成就,但人终究是人,是人就会犯错。

哪怕是天才,也会因为自己犯错而失去全部。因此当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干得踏实,否则往往会因为一时的疏忽导致自己满盘皆输。

那年,两弹元勋邓稼先和杨振宁拍了一张照片,许鹿希看到后,瞬间泪流满面,原来,邓稼先的嘴角竟然有血迹,2个月之后,邓稼先在许鹿希怀中去世,这段离别28年的爱情感动了无数人。

邓稼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小县城,父亲是清华哲学教授,从小邓稼先就勤奋好学,以父亲为榜样,1935年,他和邻居杨振宁成为了同班同学,因为兴趣相投,彼此成为了好朋友,这段友情伴随了他们的一生,也是科学界的一段佳话。

1941年,邓稼先被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录取,毕业后,他选择出国继续深造,1950年,邓稼先在普渡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面对国外各种科研机构伸出的橄榄枝,他断然拒绝,选择回国建设祖国。

邓稼先和许鹿希从小就相识,他们两家是世交,1953年,两人结为夫妻,邓稼先在中科院数理化部担任秘书一职,而许鹿希是医学院的教师。

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一家人过得很快乐,婚后的那段时间是邓稼先最幸福的一段日子,工作之余,他带着妻子外出踏青,偶然去看看芭蕾舞演出,还会给妻子一些小惊喜逗她开心。

两年后,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邓稼先十分喜欢孩子,总是抽空陪伴孩子玩耍,但这种甜蜜又幸福的日子马上就结束了。

1958年,邓稼先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妻子知道他有心事,于是问他怎么了,邓稼先犹豫了一会,充满歉意地说:“鹿希,我可能马上就要调动工作了,以后我不在,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许鹿希听后,望着邓稼先,说不出话来,心里有无数的不舍,但她知道邓稼先不会因为她的不舍就会留下来,他说调动工作肯定不是普通的岗位调动那么简单。

许鹿希问:“调去哪里?”

邓稼先说:“有纪律,不让说。”

许鹿希点头,又问:“需要去多久?”

邓稼先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反正要做完事情了才能回来,也许三五年,也许十多年,也许…”

许鹿希双眼微红,满含泪水,她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调动,为什么要去那么久,还地址都不让透露,这让她想写信都不知道寄到哪里去,也联系不上人。

许鹿希知道丈夫做出了决定就一定会去的,也没有多劝,只告诉邓稼先,让他放心家里,她会照顾好孩子们的,让他安心工作。

临行那天,邓稼先再次交待妻子:“辛苦你了!”说完就匆匆乘坐汽车离开了。

从此之后,许鹿希独自撑起了这个家,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许鹿希无数个夜晚都在盼着丈夫能够回家,看一看自己和孩子们,就这样等啊等啊,足足等了28年。

两人分别时,许鹿希三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等到他们再次相逢时,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而邓稼先和许鹿希也已经两鬓斑白。

当初,我国的科研条件薄弱,技术也不成熟,邓稼先提出自主研发,当时很多人对此都不抱太大的希望,但邓稼先等人不畏艰难,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事着研究工作。

1964年10月,振奋人心的那一刻终于来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 弹实验成功,三年后,我国的第一颗氢 弹也实验成功。

两次历史性的突破,邓稼先功不可没,实验成功后,邓稼先还是没有回家,而是依然留在实验基地,从事着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期间,邓稼先短暂地回了几次家。

作为医生的许鹿希,很敏锐地发现了丈夫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她让邓稼先跟随自己去医院检查,但都被丈夫拒绝了,在邓稼先眼中,自己的身体是小事,但国家的科研一刻也不能等。

1985年,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开始便血,最后在组织的要求下,邓稼先来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竟然是直肠ai,长期的污染的工作环境,对邓稼先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虽然医院拼尽全力,最后也无法挽回邓稼先的生命,他的事迹被报道出来,邓稼先成为了人人敬佩的英雄,但同时他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此时,回到家里的邓稼先,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但他从不后悔,颁奖晚会的那天,他没有去,他只想在家吃一顿家常饭,28年了,他真的想念家的味道。

许鹿希为他准备了鸡鸭鱼肉等好菜,味道十分好,但他已经咽不下去了,那一天一家人强颜欢笑,美味的饭菜,吃起来尽是苦涩。

远在国外的杨振宁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回来探望好友,两人拍了一张合照,当许鹿希拿到照片后,瞬间泪流满面,原来拍照时,邓稼先虽然微笑着,但嘴角已经有了血迹,许鹿希知道丈夫已经时日不多了。

邓稼先在住院期间,和妻子闲聊,他曾问妻子:“如果再过三十年,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妻子哭着点了点头,邓稼先露出了为数不多的微笑,1986年,62岁的邓稼先在妻子怀里安详离世,别说再过30年,就是100年,也会有人们记得当初邓稼先的付出。

邓稼先在我国的考研建设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英雄,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华罗庚…他们的事迹都让人为之动容。

大家对于邓稼先怎么看?

我是@胡大侠1990 ,感谢关注。

#时代的含义# 很有幸生活在中国的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种英雄事迹辈出,前有于敏、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孙家栋、李延年、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这些前辈,后有赵保丹、姜宇、杜子东、黄高这些青年才俊科学家,还有些不为人知隐姓埋名的科学家。

遥想当年建国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越美国也是指日可待的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历史上中国人曾经有三次位列世界之巅,唐、明、清。世界七大文明古国,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以后会让全世界的人仰慕。

深夜,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命令:钱学森背后还有一个人,快查清楚是谁!

他们要找的这个人是——朱光亚。

1945年,21岁的朱光亚和华罗庚等5人坐船赴美学习原子弹技术。到了美国,却被告知:美国有关原子弹的科研机构不允许外国人进入。

美国人趾高气扬地拒绝了他们,把他们气得七窍生烟,可也没办法。

这也让朱光亚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

考察团的任务失败了。那也不能空着手回去,学点有用的再回去。

5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分开到各个大学去学习。朱光亚去了密执安大学,学习核物理专业。

一晃三年过去了。

朱光亚拿到了博士学位。他的多篇论文在著名的物理期刊上发表,他的才华引起了美国的注意。

美国用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来请朱光亚为其效力,朱光亚没有答应。

1949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新中国成立了。这让朱光亚恨不得马上回到祖国

他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留美的学子和他一起回国,建设祖国。

信中写到: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回到国内,他在北京大学当老师。直到1955年,国家决定研发原子弹,朱光亚和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组成了原子弹研制班底。

然而,研制的期间困难重重,物资匮乏,技术从零开始。

这一切,也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1964年,一朵蘑菇云从罗布泊深处腾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朱光亚的组织下,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先于法国1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发展速度是核大国中最快的。

朱光亚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来巨大贡献,但是他并没有居功至伟。

朱光亚为人低调,有许多文章试图写下他的个人事迹,可却总是被他本人退回,就算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的名字也是最后被解密的一个。被称为是钱学森背后的人。

直到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直到这时,这个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名字才真正被国人熟知。

@时光言情

中国之所以能立足世界,如朱光亚一样不在乎名利,一心为国的人功不可没。

他们才是鲁迅笔下真正的国家脊梁。

无论过去多少年,他们的名字,不该被遗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