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三年级数学论文 数学小论文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

三年级数学论文 数学小论文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

时间:2024-04-29 18:22:39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论文 数学小论文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

其实,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不想让人知道我数学有多牛。[嘘][嘘]

22岁的时候,我已经研究到最高阶段的数学理论了,并且在29岁时写出了关于顶级数学的三万字的论文。[酷拽][酷拽][酷拽]

【论文分享】关于劳动教育与数学课的融合

1.发掘劳动教育素材,增强学生劳动观念,懂得劳动的意义

2.重视动手操作,增加学生劳动体验,培养劳动情感

3.借助数学文化拓展教学,丰富学生劳动精神

4.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数学思维,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5.运用数学之美,陶冶学生劳动情操#论文# #劳动教育# #教师#

就是一个具体的数,只是需要新的表示方法才能表示。也不是最大的有限数,只是它曾是数学论文中出现过的最大有限数。

大老李聊数学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葛立恒数”有多大?

一个初中毕业的会计偶然发现大学教授的数学论文出错,问中学校长他能不能给指出来?

校长说:“为什么不能呢?就是圣人也有错误的时候。”会计受到鼓励,写了一篇论文,详细指出教授论文中的错误之处。

发表完文章,会计不幸染了伤寒,卧床一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可是,他的左腿不听使唤了,落下终生残疾。20岁的他无法再做中学的会计,被惜才的校长聘为中学教师,教学生们数学。

生活的磨难让这个会计没有放弃对学习的热爱。那时候,各地军阀混战,烽火连天,会计却安心地坐在学校的课桌前,他一边教书,一边自研数学。

命运女神从不会青睐自暴自弃的人,却经常给勇敢攀登者递来橄榄枝。

一天,来自清华园的一封信轻飘飘地放在了会计的桌子上,他打开一开,顿觉重如千钧。原来,2年前他发表的那篇论文被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熊庆来看到,惜才的熊院长不拘一格,请他到清华上学。

会计坐上火车,从江南小镇来到了人才济济的清华园。

熊院长很喜欢这个土里土气的青年,给了他几本数学书让他自学,也可以去旁听大学课程。只有初中毕业的会计如何能听得懂大学课程?有人埋怨熊院长偏袒会计,也有人心里不舒服暗自腹诽,熊院长却说:“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年轻的会计没有辜负熊院长的期望,仅仅1年半就学完了大学课程,再用1年多读完了研究生课程,又用4个月自学完了大学英语。24岁那年,他用英文发表了3篇数学论文!

清华园轰动了,校方正式聘请这个24岁的会计做教师!

这个年轻的清华大学教师就是华罗庚,一个被写入新中国科学史上的伟大数学家,一个身残志不残的爱国主义者!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无数像华罗庚、钱伟长、钱钟书这样的天才人物,即便有些学科偏科,即便出身贫穷,可那时的高等学府从不拒绝他们,甚至主动发掘这样的人才。正是因为有蔡元培、梅贻琦、熊庆来这样大公无私、没有学历高低观念的人,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教师和人才。

在当时的北大、清华校长、院长的眼里,只要有才华,只要他们发现到,一定会想方设法招进来。他们的目的纯粹到让今天的人为之倾慕:为了国家和民族,发掘培养人才!

如今,仍有不少人认为民国是学术自由的时代,是学风最好的时代。

其实,这种认知就源于庇护万千学子的蔡元培、梅贻琦、熊庆来等纯粹无私的大学校长、院长。华罗庚被发现于市井之中,钱学森偏科严重,钱伟长物理化加起来只考了20分......可是,这些放在如今绝不可能踏入高等学府的天才,却在那个时代迸发出耀眼的光辉!

华罗庚曾说:“我取得的成就和熊庆来教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他对我的培养让我永远感恩、铭记。”所以,当在美国享受优渥待遇的华罗庚教授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义无反顾,抛下一切回到清华大学教书。

当时,《光明日报》的记者曾这样报导华罗庚刚回国时的生活情况:

“我去清华大学宿舍里看见他的时候,在一间拥挤着5张床和箱子杂物的小房间里,他一家正在唯一的一张狭长的小桌上吃午饭……”

华罗庚却对这样艰苦的生活毫不介意,甚至打趣说比他年轻时的日子好得太多太多了。

回到国内的华罗庚教授一直勤恳工作,并热心培养年青一代。他牢记熊庆来教授对他的培养,并一直保持着这种高尚的情操,关心、培养了陈景润等中国数学界的新秀。

今天,很多人谈我们的学校出了问题,孩子们沉浸于网络游戏不学习,家长们每天跟着孩子补课累得精疲力尽。可是,有没有人想过,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安心读书?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如果你相信榜样的力量,也曾经有过成为大科学家、数学家的梦想。建议,和孩子一起看看这套《给孩子读的中国榜样》,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正确教育孩子的答案。

从这套囊括了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等民族脊梁的故事中,你一定能汲取到如何做好父母、如何激励孩子的方式方法。,为了配合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教育的需要,清华大学、北大等高等学府重磅推出这套丛书,希望青少年学生能从中汲取榜样的力量,走进更加开放的高等学府的大门。

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高度的朋友,点击下面链接看一看吧。

#历史的细节##墨池文化读书会#

【破解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兰州工业学院王茂泽

我是3x+1猜想的证明人之一,在美国《纯数学进展》上发表的“3x+1猜想的证明”这篇论文,共19页,由几百万个字符组成,一个字符如同一个机械零件,这篇论文如同中国的C919大飞机、高铁、核潜艇、东风导弹、天眼、北斗、空间站、5G一样,是领先于世界的!

这是我们中国人造的数学大飞机、数学高铁、数学核潜艇、数学东风导弹、数学天眼、数学北斗、数学空间站,是数学5G技术。希望各位圈友、网友,希望各位传媒人积极参与、转发、转载、传播!

希望各位中国同胞了解、学习、收藏、使用!

《纯数学进展》是美国火起来的刊物,由于审稿速度快、效率高、负责任,在网上看到中国成都人胡佐君在《纯数学进展》上发表了《3X+1问题和aX+1问题的克兰多尔猜想的收敛性分析》(The Analysis of Convergence for the 3X+1 Problem and Crandall Conjecture for the aX+1 Problem),所以我也把我们的这篇论文投到该刊,经过该刊迅速审稿后,编辑委员会综合审稿专家的意见给我提出了12条修改建议,我们修改答复后委员会还是不满意,又提出了4条修改建议,我们又认真修改答复,直到他们满意后才告知我在今年元月第一期上将要发表。发表之前,专家们又审核了n(我不知道多少遍)遍,提出两个英语单词的修改意见,让我确认修改后才发表了。

《纯数学进展》是一个开放性刊物,利于大家随便免费查阅、下载、使用自己所需论文,我很喜欢这样的刊物。愿意在该刊上发表论文。该刊的审稿人是世界各国的知名专家、教授,至少都是博士,非常严谨。我赞赏他们的治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只要论文一旦发表,保证发表的这篇论文是绝对正确的。

从投稿到发表期间,我打印原稿15次,修改15遍。至于发表之前的所花的研究时间和打印的稿件,那就比十几遍更多了。在国内看过的专家、教授和博士也有好多人。

该篇论文的发表,解决百年无人能解的世界大难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必然性的,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写过成十篇证明其他的数论猜想的文章,3x+1猜想的证明是其中比较重要比较典型的一篇,只是想为发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打好基础,这只是唱的头一出戏,好戏还在后头,大家一起唱吧!

写于2月5日早上

一、“歌德巴赫猜想”。

两百多年前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发现: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质数之和。比如,6=3+3,10=7+3,18=11+7等等,这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记为:偶数 =(1+1)。要严格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却相当困难,长期以来,许多数学家一直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 1973年已经证明到: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的和,即:偶数=(1+2)。这个成果仍是当今世界“歌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高水平,公认为“陈氏定理”。易见,陈景润的研究成果距彻底解决“歌德巴赫猜想”仅差一步之远了。可以预料人类在本世纪有可能攻克这个数学堡垒,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最有希望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二、“回文数猜想”。

一个自然数,如果从左到右读与从右往左读完全一样,我们就把这个数称为回文数。比如26762,565,9999等就是回文数。所谓“回文数猜想”是指:任意取一个自然数,加上它的反序数(把它倒过来写成的数);然后再用和加上和的反序数,不断重复这样过程,经过有限次运算后,就能得到一个回文数。如取 7299,其反序数为9927,两数相加:7299+9927=17226;再用和加上它的反序数:17226+62271=79497。79497就是回文数。绝大多自然数通过这样计算变为回文数,有人验证过,在1至10000之间,有97.5%的自然数可以在24步计算以内得到回文数。然而有个别数却顽劣不堪,如对196,国外有人用电脑计算到37303步,数字大得不得了,简直从计算机上“溢”出去了,还是没有得到回文数。“回文数猜想”能不能成立,现在人们是无法证明它。

三、“角谷猜想”。

角谷是日本的一位小朋友,他特别爱好数学。在学习中,他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个任意的自然数,如果是奇数,就把它乘以3加上1;如果是偶数就把它除以2,不断进行这两种运算,如此循环,最终都能够得到1。这就是“角谷猜想”,又称 3n+1猜想、“冰雹猜想”、考拉兹猜想、哈塞猜想、乌拉姆猜想、叙拉古猜想。比如取 5这个数,5是奇数,把它乘3之后加1,5×3+1=16;16是偶数,用2去除它,16÷2=8;按照同样方法继续往下做;8÷2=4;4÷2=1。最后得到了1。

四、“孪生质数猜想”。

中小学语文学科课题参考选题(三)

【中小学语文学科课题参考选题】

基本上都是全省已经立项课题中挑选出来的中小学语文学科课题名称。

★供中小学语文老师、文学类、教育类研究生/本科生等需要者课题选题参考,希望能给各位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上的启发。

米这其中有些课题的名称可能不算很完善和规范,仅供参考,大小论文都可以,请各位老师、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当下要求进行调整和修改。#老师# #论文# #数学作业设计#

火爆全网的数学大神~韦大神,以及我们凡人看不懂的数学论文介绍。

【日本著名数学家小平邦彦的学习方法】

在我看来,数学书(包括论文)是最晦涩难懂的读物。将一本几百页的数学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更是难上加难。翻开数学书,定义、公理扑面而来,定理、证明接踵而至。数学这种东西,一旦理解则非常简单明了,所以我读数学书的时候,一般都只看定理,努力去理解定理,然后自己独立思考数学证明。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只好参考书中的证明。然而,有时候反复阅读证明过程也难解其意,这种情况下,我便会尝试在笔记本中抄写这些数学证明。在抄写过程中,我会发现证明中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于是转而寻求是否存在更好的证明方法。如果能够顺利找到还好,若一时难以觅得,则多会陷入苦思,至无路可走、油尽灯枯才会作罢。按照这种方法,读至一章末尾,已是月余,开篇的内容则早被忘到九霄云外。没办法,只好折返回去从头来过。之后,我又注意到书中整个章节的排列顺序不甚合理。比如,我会考虑将定理七的证明置于定理三的证明之前的话,是否更加合适。于是我又开始撰写调整章节顺序的笔记。完成这项工作后,我才有真正掌握第一章的感觉,终于松了一口气,同时又因太耗费精力而心生烦扰。从时间上来说,想要真正理解一本几百页的数学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希望有人告诉我,如何才能快速阅读数学书。

......在阅读与自己专业无关的数学书时,我发现即使确认了证明的求证过程,之前不理解的定理仍然不得其意。虽然证明过程正确,不过总感觉整体印象模糊不清。

—— 小平邦彦《惰者集:数感与数学》

光只看论文的框架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帮助你不要犯下一些无聊的低级错误。虽然数学建模是不太可能考同一个问题(今年数学竞赛就犯了考一模一样原题的问题),但是题目之间还是有非常多相似的影子。尤其是B题,虽然是社会类问题,但是解决办法主要还是基于统计学上面的一些应用方法。A题虽然比较杂乱,但是主委会还是比较慈悲,给的主题都是比较热门有非常多参考文献的主题。不论是绕月飞行还是CT系统,都是这些年非常流行的主题。只要上一些数据库搜索,都是成千上万的文章,甚至一些硕博学位论文都可以完整解决问题。国赛B题在网络上就有可能完整解决的方案,后来主委会临时把文章撤下才避免了完全抄袭的风波。

一般情况下,看优秀论文的时候,还是会觉得一些模型比较“虚”或者有点强行回答。其实这是有可能的,由于这是三天三夜的比赛,因此很多模型并不能禁得起仔细的推敲,会出现一些漏洞。所以需要多看几篇论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好统计下每篇论文主要的思路和方法,如果不是明显现成的方法,就需要研究下他的参考论文主要是哪个方向的论文。对于B题来说,比较容易出现使用常规方法,但是特色指标定义的办法。对于A题,比较容易出现固定方法,但是是参考文献当中才有,数模书当中没有的结果。如果是B题,那么好办,学习的时候,结合数学建模教材,一点一点地啃,熟悉案例程序以及基本原理,这些内容在《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这本书当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因为这本书不仅提供原理,也解决了非常多比赛当中的问题,并且可贵的是附上了所有的程序。对于A题,则更多地需要从参考文献当中获得一些信息,我前面也说到了硕博学位论文也是非常详细的,这一点和数学建模论文非常相似,可能给出了具体的软件操作甚至源代码,因此硕博论文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对于这一点,我想单独拿出来谈谈。

6.参考文献回溯法

这个方法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从这篇文章入手,回归到本质。如果这篇文章看不懂,没有关系,我去下载一下几篇我不懂地方的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可能是一些专著、一些教材、还可能是其他论文。然后进一步阅读这些参考文献,如果看得懂,回归原文,看看是一种特例还是推广,如果看不懂,继续看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一直这样做下去,肯定可以找到一个本源。

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我发现很多人写论文时不负责任的。出现所谓的“乱引用”或者“假引用”的状态。也就是说,很多人的引用都是无效的,仅仅是为了凑一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数目,显得文章高大上罢了。所以,有时候给学习一篇论文增加了许许多多的难度,甚至我都怀疑有些论文的有些段落是不是虚假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