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100字左右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100字左右

时间:2019-11-06 01:34:15

相关推荐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100字左右

昨天何鸿燊先生去世,打开手机,各家新闻都在发布这个消息,我打开一篇关于赌王生平的文章来看,里面有关于何鸿燊先生购得圆明园马首、猪首铜像捐赠给国家的事迹。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以前读过《梁启超家书》里面,梁启超先生和儿子梁思成通信,才得知唐代昭陵六骏石刻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被被盗卖到国外的事情,梁先生心里十分气愤。

于是我到网上查阅一些关于圆明园兽首的资料,兽首是清代圆明园里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的组件。每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依次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所以,这座喷泉也被称为“水力钟”。

海晏堂建于乾隆年间,“海晏”一词取意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生肖铜像身躯为石雕穿着袍服的造型,头部为写实风格造型,由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宫廷匠师精工制作,以精炼红铜为材,内蕴精光,色彩深沉厚重,神态栩栩如生,毛发分毫毕现,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2尊兽首铜像一同流失海外。除了兽首,中国当时被侵略者抢的宝物多达百万件。兽首经过多次转手、拍卖、捐赠、收藏,三百多年间历经跌宕,迄今有七个(鼠首、牛首、虎首、兔首、马首、猴首、猪首)回归,另有五个(龙首、蛇首、羊首、鸡首和狗首)下落不明。

当年侵略者抢走中国的宝物,如今又以高价拍卖这些文物,一件兽首高达千百万,真是让中国人痛心。

何鸿燊先生慨然出资抢救流失文物,购买了猪首、马首送归国家,真是令人钦佩。兽首是圆明园繁盛时所建,又见证着国家被侵略的耻辱,真希望流失的兽首可以早日回国团聚。

,73岁老人花300亿在横店重建圆明园,却引来无数质疑:“这根本就是商业炒作”。真相是什么?

中国自古不乏能工巧匠,历代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建造了不少流传至今的古建筑,而最让人遗憾的当属八国联军烧掉的圆明园。

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年间,后来雍正和乾隆年间都对其进行了扩建,最终建设了一处风景宜人的亭台楼阁群,面积超过了3000亩。

可是这么一座美轮美奂、举世无双的园林却毁于战火之中,让人扼腕叹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人提议重建圆明园,但是要重建谈何容易,花费巨资不说,就是建起来了,也不是以前那个圆明园了,所以大家对此争论不休。

,浙江有个企业家徐文荣想要重建圆明园,这一消息传开,引起了众多讨论。有人说他是商业炒作,有人说他劳民伤财,有人骂他是只顾利益的商人。

那么,徐文荣到底是谁?他又为何想要重建圆明园呢?

1935年,徐文荣出生在浙江,小时候家境贫困,经常食不果腹。后来长大了,他慢慢开始做一些小生意。

1975年,40岁时徐文荣开始创业,在当时偏僻的横店镇开办了一家剿丝厂。

随着时代的变化,新鲜的事物和理念涌进来,徐文荣有了一个想法,他想在横店发展旅游业。

当时的横店没有多少现成的旅游资源,景色也一般,很多人觉得他的想法不切实际,但是徐文荣却不这样想。

他认为没有旅游资源可以自己建造,于是他修路建桥,建了体育馆、文化村等,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变成了风景宜人的休闲度假区。

1995年,谢晋导演拍电影想要找一个合适的拍摄场地,偶然间发现了徐文荣打造的横店,就在这里拍摄了电影,一下子就让横店有了名气,很多剧组都找到了这里。

这之后,徐文荣又在横店精心建造了不少影视场景,横店影视基地名气越来越大。

,74岁的徐文荣让儿子接手了横店,自己则有了重建圆明园的想法。为此他还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消息。

消息一出,虽然有支持者,但是反对者占了大多数,特别是来自北京圆明园管理处的专家明确地表示反对这一做法。

他们认为圆明园在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异地重建没有任何价值。很多媒体也认为徐文荣是商业炒作,其目的是为横店造势宣传。

徐文荣在发布会中提出要做到95%的复原,但是园林专家认为,这不可能,很多珍贵的材料如今都找不到了,不可能达到圆明园的效果。

还有专家认为,徐文荣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大规模的项目要想得到土地审批难度会很大。

所以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大家对徐文荣复原圆明园的想法并不看好。

种种困难摆在面前,但徐文荣并没有打消念头。他组建了上百人的团队,其中包括不少园林专家,他希望重建的时候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精益求精。

在项目建设之前,徐文荣带领着团队找到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几乎都是花费心思从海外找到的,还花了不少时间在原址上进行了勘察,他们想利用这些还原圆明园每一个景点的细节。

在经过充足的准备之后,徐文荣申请了土地审批手续,在国土部门的建议下,对不合规的内容进行了修正。

之前有人质疑,复原建造圆明园,需要大量的资金,大概300亿元,会不会劳民伤财,徐文荣特意做了说明,讲清这笔资金全部来自民间,是横店的自筹资金。

经过了四年时间的准备,,这个项目正式开始动工。

由于前期准备充足,项目的建设进展很快,仅仅花费了4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且被命名为“圆明新园”。

圆明新园对北京圆明园95%的建筑群进行了复原,占地多达七千多亩,包含了各种风格的特色建筑和园林,开园后吸引了大批游客,不少游客都被这里大气壮观的景色所吸引。

但是也有人表示,这里所还原的亭台楼阁虽然也很精致,但是不够古朴,缺少了一份历史的沧桑感。

后来,这里还被评为5A级景区,景区也根据专家和游客的意见,不断地修改细节和完善不足,力求更精致。

在徐文荣的坚持和努力下,横店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变成了全国影视基地。

面对着诸多质疑和不理解,徐文荣想让更多的人见识圆明园的壮观,体验到圆明园沉重的历史底蕴,于是他坚持不懈,利用8年的时间打造了圆明新园。

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是一个有责任和担当意识的人,他的创新和开拓精神值得肯定。#故事##古建筑#

参考资料:《横店能否还原一个真实的圆明园》摘自《今日早报》

作者:陌上花

编辑:梦晴空微蓝

“徐文荣就是要炒作横店!”,73岁的徐文荣豪掷300亿,声称要1:1复制圆明园,引来众人声讨,现在怎样了?

徐文荣是浙江横店影城的创始人。2001年,66岁的徐文荣闲暇之余,在一个照片展上看到了被烧毁的圆明园,内心深受触动。

他想:“如果可以重建圆明园,该有多好?”

2月18日,他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自己准备投资300亿,1:1复制建造圆明园。

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一片质疑声。

“徐文荣就是要炒作横店。就算他复制出圆明园,也只能称作建筑垃圾!”

“我从未如此想,我只想将艺术经典重现于世。请大家给我5年时间!”徐文荣掷地有声地说道。

,相关部门终于同意在横店影城附近建设,因为是复制品,名字只能改为“圆明新园”。

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首”,清代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才建造而成。所以徐文荣想要在短时间内建成,可谓是难上加难,资金、技术,文物、还原度等是他必须要面临的难题。

圆明园是东方的艺术经典,所需材料极其珍贵。徐文荣预估的300亿也只是一个最低限,除了自掏腰包外,他还通过横店集团内筹和社会募捐等方式,快速吸引了11亿的启动资金。

有了资金上的保证,就得考虑圆明新园的工艺。

圆明园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其中很多手艺都是独门绝艺,现在都已经失传。

为了完美复制圆明园的外在,徐文荣专门聘请了东阳市的众多工匠和来自全国各地技艺精湛的美术师、雕刻家、建筑专家。

没有完整呈现圆明园的图片,他们就辛苦辗转于各个图书馆、博物馆,寻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进行推敲、思考、演化、设计,力求每个细节都精准。

当然,圆明园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因为它设计独特,宛如仙境,还因为它珍藏着许多文物,如“十二生肖首”,每一样都是不可复制的艺术瑰宝。

当年八国联军清华,圆明园被抢劫一空,大量文物流落海外。想要把这些文物一一收回,其难度可想而知。

徐文荣本身就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他果断从300亿筹建资金中拿出130亿,来回购这些文物。

只要一有文物的消息,他就会派人马不停蹄地赶到相应地点,想尽各种办法买回来,把赠品无偿地捐献给国家,然后复制一个赝品放置在圆明新园内。

即使这样,圆明新园也不能够做到100%的还原,毕竟现在没有人见过辉煌壮丽的圆明园。

即使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也不能一一都找到答案。所以圆明新园只能在做好框架的基础,尽可能的去填充血,使其近似逼真。

,经过4年的努力钻研,圆明新园已初步完工,在第2年全部对外开放。

圆明新园95%还原圆明园,共分为10个景区,100多个园区。

每个园区都形态各异,古老的建筑与崭新的科技融为一体,震惊世人!

徐文荣用他的身体力行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美妙绝伦的圆明园,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称得上横店百姓口中的“英雄”二字。

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身上强烈的责任感博大的胸襟让我们深深佩服,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站出来,为展现祖国文化尽心尽力!

素材:浙江横店投资300亿建圆明新园 今年5月开园 新浪网

作者:烟花

编辑:剩草

#我在头条看纪录片#

巴洛克起源于圆明园,而不是圆明园学巴洛克。圆明园主要是中国人设计建造,西方却宣称是耶稣会传教士设计和建造的,以此反销中国,混淆视听。

圆明园东北角有一处西洋楼。西洋楼全部景观建于清朝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1745一1759年),前后历时十五年,占地80亩,大约占圆明园总面积的1.5%。

按照过去的说法,“西洋楼”是中国首次仿建欧式园林,是按照欧洲当时盛行的巴洛克风格修建的。

因为圆明园存在一处西洋景观楼,就被西方渲染成了圆明园是由耶稣会传教士设计和建造。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一名法国人,名叫莫里斯·亚当(Maurice Adam,汉名亚乐园)。

19世纪末,莫里斯·亚当在中国海关工作。期间,他多方收集整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并且亲自到圆明园三园之一的长春园拍照。长春园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园林,其北部就是著名的西洋楼。

根据《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西洋楼建造之前没有施工图纸,只是由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人绘制样稿,然后由圆明园如意馆的中国画师沈源、孙枯等人参与设计,再由中国工匠完成建造。

此外,圆明园的其他建筑群主要是由本土的“样式雷家族”设计,并由中国工匠建造。在200多年间,“样式雷家族”主持清朝皇家建筑设计,如紫禁城、皇陵、颐和园等等。

乾隆亲自参与了西洋楼的整体设计,他曾传旨把正楼平台上铜栏杆改作琉璃栏杆,水池泊岸上铜异兽交铸炉依照原样制作。

但是,莫里斯·亚当却故意以偏概全,在1936年出版的《圆明园:18世纪耶稣会士的建筑作品》书中,将整个圆明园视为“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建筑”,并在欧洲大力宣传。

20世纪80年代,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世界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给美国大学生写的《寻找现代中国》这本教科书中说道:

“乾隆任命耶稣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去完成圆明园这座位于北京郊区,建立在湖滨公园的雄伟欧式夏宫。”

由是,圆明园在西方人的口中,设计者和建造者都变成了耶稣会传教士。时至今日,在长期的宣传下,这已经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

当初参与初稿设计的传教士们把圆明园建筑的西洋楼形象,不断通过书信和铜版画图像的形式介绍、传播至西方,故意营造出一种西洋楼就是圆明园的全部、圆明园是传教士设计建造的假象。

设计图纸还被偷偷送到了拿破仑三世手里,国内却没有,现藏在巴黎的博物馆中,不允许中国人多看,相关专家去只能每次抄一点,历时多年,最后才把图纸复原。

西方宣称圆明园(西洋楼)是属于巴洛克风格。

而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上从未存在过。

根据诸玄识、董并生等学者的研究,“文艺复兴”是19世纪伪造和虚构的,因为法国学者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在1855年的《法国历史》一书中才首次发明、并使用“文艺复兴”这一词语和概念。

而且,儒勒·米什莱发明的“文艺复兴”是特指法国,不是意大利。

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

巴洛克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之意。

直到19世纪后期,"巴洛克"才被规定为"艺术史"的概念之一。

欧洲历史上从来都不曾拥有“独立建筑体系”,其建筑风格来自于东方建筑文化西传和异化,以中国为例,15世纪之后抬梁式结构西传异化为西式桁架、中式坡屋顶西传异化为西式坡屋顶、中式宫廷建筑设计法则和形态比例西传被法国古典主义吸收等。

近代以来,欧洲人试图抹去东方建筑文化在自己身上的痕迹。英法大规模伪造历史,将本来属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改头换面、说成是其本身固有的成分。

圆明园对欧洲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致诚的信件在1747年汇编成《耶稣会士书信集》,1749年在法国刚出版,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当王致诚另一本《中国第一园林特写》出版后,欧洲上层对圆明园非常青睐,纷纷聘请建筑师进行参考设计。

由是,欧洲开始学习园林艺术。

争相仿造中国园林的过程中,有的似是而非,有的模仿得有点像,比如法国LIIe-Adam,Cassan公园的八角亭。因为中国皇家园林里有许多农业景观,所以在凡尔赛宫里出现了小特里阿农农舍这样的农业景观。

纵观西方建筑史,其东方起源有:

(1)模仿奥斯曼伊斯兰的建筑伪造“古典风格”(希腊-罗马);

(2)18世纪的浪漫主义,以沃波尔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抄袭中国风内涵来伪造“哥特式”建筑,并从圆明园中汲取灵感,伪造了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历史##头条历史##历史真相官##历史有知识##知识分享##历史冷知识##历史回眸##我来科普##我要上 头条#

今年恰逢圆明园罹难162年。近日,看到这段通过科技手段复原圆明园的视频,很是震撼,同时又十分痛心!刚好最近孩子上网课,就学到《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需要收集相关资料,所以就推荐给孩子观看。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由圆明园、倚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圆明二字取自《中庸》,“圆而入神”“明而普照”。经清朝几代帝王150余年的修建和经营,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大、内部装潢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占地约5200余亩,相当于5个故宫,园林景观100多处,被誉为“万园之园”。集无数匠人、无数心血,是中华民族园林建造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建筑宏伟,尽揽江河湖海、仙界人间,而且珍藏无数,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然而,就在咸丰十年即1860年10月18日,园中珍宝被侵略者劫掠,并纵火焚圆。“这个神奇的世界现在已经不在了”。“万园之园”沦为一片废墟,这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段视频来自于纪录片《圆明园》,通过科技手段复原“万园之园”的昔日盛景。整个园区气势恢宏,水系贯穿,曲水岛渚,亭榭楼阁,错落有致,建筑与水系共同组成一个包罗万象、千变万化,又极致浪漫的世界。

震撼同时,更多是痛心!早年曾去圆明园参观过,昔日盛景早已不复存在,断壁残垣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和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不能遗忘,我们必须自强!

小时候最先接触和了解圆明园便是从课本上看到的,记得应该是雨果写的一篇文章,痛斥侵略圆明园的那些外国人为无耻大盗。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璀璨的瑰宝,这么一座古老而又珍贵的建筑,最后却因清朝廷的无能为力,当权者的逃跑,让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被毁的一塌涂地,这实在是给当时的人们一记惨痛的教训,也让人惋惜不已。

圆明园被称为大清的瑰宝,说道圆明园,大家都会为其之美丽、壮观、奢靡而感叹!去游过圆明园的人,都会由衷地发一声赞叹:圆明园里有一种野味。不过现在我们也只能在老照片中寻找零星的痕迹了。

据资料揭露,圆明园被毁前的这些老照片,居然在拍卖会上,如今售价达20万英镑,实在是让人感到扼腕叹息。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洗劫一空,掠夺了大量珍贵文物,而一百多年后,还能够通过拍卖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大捞一把,的确让人不可思议。

然而,在这些人眼里,他们所拥有的只是财富,当他们犯下暴行时,他们不会在意他们的行为会给人类辉煌的文明带来多少伤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有力量修复明亮的圆明园,但仍然完好无损,允许更多的人参观,以铭记历史。

1735年,雍正帝在圆明园中突发疾病,不到一日便撒手人寰,是被刺杀身亡还是密谋毒害呢?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众所周知,雍正帝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在康熙晚年,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

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继承得名正言顺,还特意用了雍正之意。

然而,雍正帝从登基到真正在位却只有的时间,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就突然离世了。

而他的死因,因为官方记载记录得太过简单,以至于他缘何突然离世始终是历史上的一个谜案。

至于他的死因,有好几个版本。

版本一,传说雍正帝是被一个名叫吕四娘的人刺杀深身亡的。

版本二,传说雍正帝是被宫女、太监缢死的。

版本三,传说雍正帝是“七窍流血”中毒而亡。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史学家认为他是被丹药毒死的。

那么这些说法,哪一个才是真的呢?

雍正帝的死因,在历史上有没有留下可供参考的证据呢?

首先,版本一所说,雍正帝被吕四娘刺杀而亡。而这段说辞的解释来源便是说在1981 年,曾有考古工作人员,开发过雍正的陵寝,里面的雍正帝遗骸是没有头颅只有尸身的。

而这个所谓的证据,很快就被否了,毕竟按照国家的要求,没有造成损坏和被盗过的皇陵地宫,需由文物部门参与保护,而不对外开放的。因此雍正的地宫压根就没有被打开过,里面的具体情况是什么谁也说不清。

所以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也有考证,另外关于吕四娘刺杀的说法,是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后人为祖父报仇,当初已经死了49年的吕留良,因文字案件牵扯,被雍正帝定为“大逆”的罪名,下令开棺戮尸,其家受此殃及无一幸免。

当时审理此类案件的浙江总督李卫更是将案件的名册都记录在案,因此说吕四娘是逃跑的吕留良后人,要向雍正复仇一说,应该就是对于此案件不满的文人后来编撰出来的。

其次,第二个版本说雍正被宫女与太监吴守义、霍成在睡熟勒死。此说法,在所有的资料中都没有显示,而且时间和地点都与记载雍正死于圆明园有出入。而在整个大清的皇帝中,唯一一个被刺杀的据记载只有嘉庆一人。

所以在宫被勒死的说法可信度也不高。

再次,版本三雍正帝是“七窍流血”中毒而亡,这个说法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但是根据张廷玉的记录中说道:见雍正帝当时是七窍流血,令他害怕不已。

七窍流血一般都是中毒的反应,是不是说明这就是雍正死亡的真正原因呢?

到底是谁要毒害雍正皇帝呢?

其实,并不是像电视剧中说的,他是被人毒害的,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雍正帝在即位之前为了躲开是非,曾有一段时间潜心研究道家,对于道家的“长生不老”得非常熟悉。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圆明园中确实是有道士一直在为雍正帝炼制丹药。

另外,早在清末民初就已经有学者指出:“清世宗驾崩,传说与修炼丹药导致的。”

这个说法杨乃济先生根据查阅历史档案馆中所藏的清朝《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等资料而撰写的《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旁证》做了说明。

杨乃济先生在文中论述,也得到了康熙帝第八世庶孙的金恒源的认可,他也认为雍正帝死于丹药的说法比较客观。

或许是知道雍正是丹药的致死的缘故,又不方便对外言说,因此乾隆帝登基之后就将宫中所有的道士都驱逐出去。

由此来看,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的可能性是最具说服力的。

纵观历史,皇帝们对于长生不老有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向往,或许是对权力掌控的执着,又或许是想证明自己确实就是真命天子不死之身。

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是人心的一种贪念,所谓物极必反,没有什么事物会永久存在,任何事物都像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样,始终在不停地运转。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部圆明园的建筑史,整部清王朝的衰亡史。

从康熙年间到咸丰年间,圆明园共历经六位皇帝、150年的不断修葺与完善,才终于建成。后来,有“两个强盗”闯了进去,掳掠走了无数珍宝之后,还将这座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此后圆明园又多次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只把残垣断壁留给世人,人们再也看不到圆明园被毁前的模样了,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遗憾。所幸的是,在圆明园被焚毁之前,有人曾用相机记录下了圆明园内的一部分实景,这些照片是可以让我们一窥圆明园的真面目的罕见影像资料。

北京的西郊,有一片地方水泊密布,草木繁茂,风景十分秀丽。自辽、金以来,这一带附近就建有许多皇家行宫和庙宇。元代开始有人在这里修建私家园林,到了明代就更多人来这里建宅子了。这个地方当时被称为“丹菱沜(pan)”。

康熙帝多次南巡,十分喜爱江南风光,他也同样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他在丹陵沜(pan)建造了一座江南园林式的宫殿——长春园,还不时赏赐一些中小型花园给一些王公贵族,圆明园便是其中之一。1707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华家屯的一处园子赐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老父亲还亲自题匾——“圆明园”,“圆明”是儿子胤禛的法号,“圆明园”就是指胤禛的园子。在当时,这座园子占地只有千亩左右。

雍正即位后,开始对圆明园进行了初次扩建。他让人大量采伐树木、开采石料,以供修建扩建园林之用。雍正后期,圆明园的布局基本完成,此时占地约3000亩。

乾隆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移居圆明园,开始了第二次扩建。乾隆喜欢出游寻乐,一生多次造访江南。他广泛吸收世界各地园林之精华,融入圆明园,造出了“圆明园四十景”。此后,嘉庆、道光、咸丰三代,也对圆明园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自雍正登基开始直到被英法联军烧毁之前,圆明园一直都是清朝历代皇帝最主要的活动场所。

在这座皇家园林中,大量仿建了中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园林景致。多以水为主题,建筑不仅有中国式,还有西式的,有的建筑包含了很多宗教元素。除了精致的各式建筑,园内还有数不胜数的稀世珍宝。可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向圆明园进发,一些清兵在城北一带稍作抵抗,就丢盔弃甲四下逃散。毫无阻拦的联军当天傍晚即抵达圆明园大宫门。次日,军官和士兵“抵不住财宝的诱惑”,开始疯狂地“搬运”园内的金银财宝和文艺珍品。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讽刺地写道:“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他们装满了口袋和钱箱。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

同治时期,同治帝计划修复圆明园,以供慈禧居住。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国库财力不足而不得不放弃修缮的计划。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西郊园林再次被洗劫一次。之后,清廷彻底失去了对圆明园的控制,土匪地痞们也趁火打劫,除了掠夺财富,他们还锯掉了花园里的建筑物、木桥柱和木桩,并用大绳索将它们拉倒。花园里的树也被砍伐殆尽,树枝和树根都被烧成了木炭。至此,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被彻底毁坏。

随着清朝的逐渐灭亡,在19至1937年间,圆明园内残存的大量石料、琉璃瓦等能用的东西相继被人给偷偷拖走。几十年下来,圆明园被搬了个几乎精光。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占时期,北京缺粮,于是奖励开荒。此后,农民陆续进园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清帝苦心经营150多年的湖光山色,彻底面目全非。

9月15日,一组圆明园被烧毁前的珍贵照片首次亮相英国苏富比拍卖会。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首次出现,瞬间轰动全世界。这组照片是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英国摄影师费利斯比特拍摄的。这是圆明园被毁前仅存的真实照片,相当珍贵,因此起拍价高达20万英镑。这在本次拍卖中创下了照片价格的新纪录。

圆明园虽然是清朝皇帝们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成的私家园林,但它是全国无数艺术文化成果的集合,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财产,就这样被毁坏殆尽,实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时至今日,圆明园是否重建的问题仍在激烈讨论中。你同意复建吗?说说你的看法。

#历史##历史真相官##历史记忆##圆明园##清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