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200字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200字

时间:2018-12-26 23:07:15

相关推荐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2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你知道“忠臣,割自己的大腿肉,喂给主公吃的”凄美故事吗?……!

今天是清明,朋友们,这里有关清明的传说,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呢?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丽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奚奇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服毒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灾祸流亡逃生。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欺辱。有些大臣就纷纷自己找出路,离开了重耳,身边只剩下极少数的忠臣。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大臣,有一次 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我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作了国君以后,对跟他一起同甘共苦的那些大臣们都大加封赏。只是忘了介子推。

当有人提起介子推时 ,晋文公猛地想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封赏,戒子推却不来,晋文公只好自己去请。

当晋文公到了时,介子推已经背着母亲上了绵山。于是晋文公便命令,军士们,上山搜索。

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留一面,大火烧起来的时候,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啦。

金文公就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终也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哭罢,以后安葬了戒子推,在戒子推堵着的柳树树洞里有一封血书。书上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书藏起来。让人安葬了介子推,并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一天改为寒食节即清明。

人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一天,人们就禁止烟火,表示纪念,此后,寒食和清明成了人们隆重的节日。

清明节,逝者已逝去,再也不能重获新生,生者要坚强,替他们好好活下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余生的每一天,珍惜拥有的每段情,让逝者的亡魂得到慰籍!让活着的人安心!

其实清明节的习俗还是很丰富的

桃花雨过菜花香,隔岸垂杨绿粉墙。

斜日小楼栖燕子,清明风景好思量。

——《清明》 介石

在我国,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每年的清明节,许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

一般大家在清明节都会去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由于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一些家庭也会选择出去旅游。其实呢,清明节还有许多习俗,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的其他习俗。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稿,生长得比较快。植树习俗据说发短语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叫作“纸鸢”、“鸢儿”,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嫁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条插在屋檐下,用来预报天气,古谚语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因受观世音手持柳条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还有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今天清明节习俗的介绍就到这里啦,你还知道哪些习俗,欢迎留言在评论区,大家一起讨论。

#新春庙会#《桩巴龙传说》是中国第五大民间传说,已记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湘鄂两省交界的脱水流域的上游,湖南石门县的川山、太平、子良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孽龙的传说。相传晋朝时,石门沱水穿山河的自生湖边,陈家寡妇许么姑和他的儿子陈三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一天,陈三和同伴放学回家,遇雨躲进岩洞,在洞边草丛捡到一颗发光的珠子。因同伴争抢,陈三将藏在嘴里的珠子误吞肚中。回到家,陈三感到口渴,喝完半缸水仍不解渴,恰好他母亲挑了一担水回来。他又喝完了。他母亲挑了七七四十九担,陈三全喝了。他母亲实在累了,就说,儿啊,你今天得了什么病,怎么这么喝的水?我实在跳累了,你自己到河里去喝吧。陈三刚到河边,立刻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来,河水暴涨,陈三变成了蛟龙。母亲前来寻找,只见河里一条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张牙舞爪、凶恶可怕的蛟龙,他误以为儿子被蛟龙吃了。就用扁担朝蛟龙的头狠命打去,陈三躲闪不及,尾巴被打断了一大截。陈三就成了桩巴龙,他疼痛难忍,撞开自生桥,穿山而去,母亲沿河追赶。累死在师娘坪,后来桩巴龙思母心切,每年都要回乡祭母。因为是一条桩巴龙,所到之处,恶风暴雨,冲毁河堤田地。家乡人就说他是孽龙。舅舅许真君道人知道后将他锁在江西葵花井,允许他每年清明为母亲扫墓。桩巴龙传说是石门乡民们以自然灾害为背景,塑造桩巴龙艺术形象,传承了孝与爱的传统文化,桩巴龙后来被称为中华孝龙。

简介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道教、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和佛教的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道士在这一天也会斫伐柳树的东南枝,祭炼成柳簪的习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历史

故事

插柳、折柳之俗与我国人民种柳、爱柳之风有关。柳为优良的树种,大凡有旱柳、河柳、龙爪柳、垂柳数种。晋代陶侃镇守武昌时,在当地遍植柳树,名为“官柳”。汉代太尉周亚夫在军营种植很多柳树,使军营从此得名“柳营”。隋炀帝曾号召全民种柳护堤,并赐以重赏,白居易曾有《隋堤柳》记之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把长安的一株柳树带到拉萨,并亲手种植在大昭寺前,这棵树迄今还郁郁葱葱。

民风民俗

每年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三大冥节之一——清明。清明节春光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柳树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2]

各地传说

“插柳”和“折柳”都是我国的民俗。每年立春之后的寒食节,家家户户门前插柳,一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的。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说是替他“招魂”。

清明节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还有一说,是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说的就是这回事。插柳在重庆则别有一番传说: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近重庆时,一妇女抱长男而逃,丢幼男于不顾。张使人问其故,女答曰:“长男为别人委托,幼男是我亲生,我不能为要自家儿子而丢掉人家儿子”。张听后倍受感动,遂对她说:“义军不杀百姓,不用逃跑、害怕”。并顺手折一柳枝交给她。让她通知乡亲们:“门前插柳,说明不是贪官污吏,决不相害”。所以,重庆家家插柳,沿习至今,还有一条街叫“杨柳街”。

相关报道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南宋初年,读书人唐顺水娶妻桂氏,生有一子。

桂家贤惠贤惠,孝敬婆婆,疼爱儿女,服侍唐顺水也很周到。

然而桂氏家道中落,儿子三岁时暴病身亡。

送桂家上山后,母亲劝唐顺继续串门,好把儿子养大。

不过,唐顺水和桂家的关系很好,发誓不再继续下去。老母亲只好跟了上去。

虽然有老妈妈帮忙照顾孩子,但是孩子太小了,老是哭着要妈妈,一刻也没有停过。

长夜漫漫,唐顺水经常失眠,抬头望着窗外明月,想着死去的妻子。

第二年,清明节将至,好心的马阿姨上门提亲。邻村有个新寡妇,姓季,二十出头。

唐顺水像拨浪鼓一样摇头,坚决拒绝。

老母亲附和道:

“儿子,你和桂家的关系很好,重情义,值得表扬。不过,家里总得有个主妇来操持家务,孩子总得有个妈妈管教吧。”他们,妈妈已经老了,再帮不了你几年,你还是趁着年轻,早点做打算吧。”

可唐顺水根本不听,马阿姨叹了口气,遗憾地离开了。

两天后,老母亲得了伤寒,卧床不起。唐顺水既要哄孩子又要照顾妈妈,忙得不可开交。

清明节那天,唐顺水给老母亲喂药,把儿子抱在怀里,手里拿着一根烧着的纸香。

唐顺水哭诉思念,埋怨桂夫人不该走得这么早,让他陷入无尽的思念和痛苦之中。

哭完祭祀后,唐顺水强压住悲痛,抱起儿子回家,煎药服侍生病的母亲。

晚上,唐顺水哄着儿子睡了。

他睡着后,一闭上眼睛,就看到桂氏走了进来。唐顺水喜极而泣,拉着桂氏的手不肯松开,表达着自己的思念。

桂笑道:“我能感受到你的情意,当初对你那么好,也没有白白。可是,我已经属于另一个世界,阴阳两隔,你得放下心思,赶快娶个老婆。毕竟活着的人还是要生活的。 “

”唐顺水道:“你想娶个什么样的老婆?你没回来吗?我不会让你走的。 “

桂解释说,她死后,被女娲娘娘选为侍女。她有职责,不能久留。这一次,她来这里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唐顺水的续命。

女娲宫中,有一个狐狸精宫女,被女娲娘娘收服,守在身边听她说话,叫她小妹。

女娲娘娘常说,小妹的心太重了,迟早要下凡间修行。今天,听了唐顺水上坟的哭声,桂老太太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当媒人把小梅嫁给唐顺水。

桂氏劝说小梅嫁给唐顺水,为她尽到为妻为母的责任。

小梅欣然应允,桂氏便去禀报女娲娘娘。皇后同意后,便将小梅带来了。

说完,桂石在外面喊了一声,一个女人走了进来,很漂亮,正是小梅。

小美微笑着向唐顺水盈盈鞠了一躬,唐顺水连忙还礼。待唐顺水行完礼,发现桂不见了。他急忙醒来。

昏暗中,唐顺水感觉到床边坐着一个人,问是谁?

女人说是小梅。他连忙点上油灯,果然是小梅,正害羞地看着他。

第二天早上,唐顺水告诉了老母亲,老母亲喜出望外,拉着小梅去迎接。

在老母亲的怂恿下,唐顺水于是和小梅一起拜了天下。

小梅很贤惠,服侍婆婆很体贴,把儿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家人过得很幸福。

然而,小梅却从未显老,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容颜。几十年后,唐顺水死了,小梅也飘然而去,无影无踪。

清明的由来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清明节,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的4月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这三天假都是节日。

上巳节传说是黄帝、王母娘娘诞辰,也类似花朝节,是传统情人节。出去踏青;还有放风筝,剪断线,驱灾辟邪;道家有王母蟠桃会…还有荠菜煮鸡蛋~

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吃寒食…

清明节插柳,吃鸡蛋…

江苏镇江圌山,据说是秦始皇巡游时给改成圌山的,本地人又叫西山、瞿山,每年清明后的一天黄明,本地人有登圌山的习惯。镇江是个非常有历史的地方,传说多多,风土人情丰富,值得漫游细品。//@肥泥沃土:

秋风细雨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

自驾江苏镇江,走进当地网红打卡点,温泉、旅行、休闲绝佳去处

05:29

清明节快到了!今天聊聊古代的人是怎么过清明的?

在聊清明节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另外两个节日,上巳节和寒食节。

上巳节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纪念皇帝的诞辰,是ZG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传说中柳条自带驱邪功能,所以成了招魂的重要道具。

那么上巳(si)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人们用柳条招魂辟邪,柳条可以插在身上随身携带。

活动之二就是,在巫师的指导下,要洗冷水澡,据说这样能洗掉身上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这个洗澡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无论男女,露天混浴,比现在的我们都开放,想想都刺激。[捂脸]

寒食节这个名字,说出来是不是浑身冷得直哆嗦?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的105天,据说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就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的故事。

想当年重耳在国外流浪,饥肠辘辘,快撑不下去了,跟随他的好闺蜜介子推勇敢地割了块自己的大腿肉给他吃。

后来晋文公重耳发达了,要报答介子推,可是介子推是一个孝子,他不想进京当官,于是带着自己的母亲归隐山中,晋文公没办法想利用火把介子推从山里逼出来,哪知道火势太旺,结果把介子推母子烧没了。

重耳非常的后悔,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规定,所有人都不准玩火,那段时间只能吃冷饭,寒食节就这么诞生了。不过后来寒食节终于被正式规定:三天就够啦!

其实这三天分别是,大寒食、官寒食和小寒食,当时的小寒食是寒食节的最后一天,刚好是24节气中的一个叫清明的节气,所以就成了节日幸运儿。

我们的清明节之所以要出去踏青、赏花,也是因为寒食节吃了几天的冷饭,不舒服,身体也虚,那么到了清明节这天大家需要放飞自我,走走停停,恢复锻炼[呲牙]

直到到了唐朝,他们庆祝寒食节的方式就有两种,扫墓和大吃大喝。前一天大家还哭成了狗下1秒,就吃成了猪。

到了宋代,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人气超过了上巳节,寒食节虽然地位提升,但还是要扫墓、吃冷饭,远不如可以愉快玩耍的清明节受欢迎,所以清明节就成了一个独立性的娱乐节目,为了不让上巳节和寒食节消失,清明节就吸收了寒食节的扫墓,上巳节的插柳,还有清明节自己的踏青赏花。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清明节。

@开心小魔豆

很喜欢,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趣味横生,大人小孩都很喜欢。

#我要上 头条# #中国节日热潮回归# #武汉生活# #生活中的儿童教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