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黄颡鱼怎么繁殖 黄颡鱼怎么养

黄颡鱼怎么繁殖 黄颡鱼怎么养

时间:2023-11-21 23:23:07

相关推荐

黄颡鱼怎么繁殖 黄颡鱼怎么养

#头条创作挑战赛#

探索珠三角史前人吃鱼的奥秘(余翀)

人类对动物及植物的驯化,被视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复杂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先决条件。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生产的这一生业模式的变革,不仅改变了这些动物和植物,也改变了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进程,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的快速传播与人口的极速增长。驯化动物及栽培作物的出现,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稳定的食物资源,更重要的是使得食物有可能出现剩余,因此激发了技术的创新,语言和文字的诞生,手工业的分化,社会等级、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由于鱼类种类繁多且地区性差异大,在解剖学、分类学等方面均与传统动物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哺乳动物有很大差别,目前国内缺乏相应的理论、方法、比对标本库和专门研究者,故鱼类骨骼考古一直是学界的难点问题,尚未有深入的研究。过去6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余翀副教授在鱼类骨骼考古的基础性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主要体现在标本库的建设(古代、现代和3D鱼类骨骼数据库)和出土材料的鉴定与研究这两方面。目前已建立的涵盖了超过100科,190属,250种中国近海鱼类和常见淡水鱼,共计500余个个体的现生鱼类骨骼标本库,为国内最大。并在此基础上,对华南沿海地区出土的常见鱼类的骨骼特征进行了总结。这一基础,使得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鱼类骨骼进行鉴定与研究成为可能。

近年来,余翀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合作研究。其中对古椰贝丘遗址出土鱼类骨骼的鉴定与研究工作已经完成。研究内容包括辨识古代先民捕捞的鱼类种属,同时根据鱼类生境,复原遗址周边的渔场条件;基于鱼类种属的历时性变化特征及中国花鲈的身体尺寸和年龄分布特征,探讨了华南沿海地区的捕鱼策略。这是学界首次对我国沿海地区出土古代鱼类骨骼进行的系统性研究。

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位于今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古椰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大量的人工和自然遗物,为探讨珠三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和华南地区先秦时期的生业经济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被评为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在发掘过程中对全部泥土都进行了水洗,使用了孔径为4毫米和1.5毫米的筛网,获得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其中,动物遗存主要出自年代为距今5900-5400年的文化层中。

古椰遗址的动物骨骼多为鱼类和爬行类,鱼类以黄颡鱼属、中国花鲈、鲻科、尖吻鲈、石首鱼科、棘鲷属和各种鲤科鱼类为主;哺乳类和鸟类遗存所占比重极为有限,说明当地的生业经济以捕捞水生生物为主。根据生境的不同,鱼类可以分为淡水鱼和半咸水/咸水鱼两大类,这些鱼种均为现亚热带河口地区的常见种类,据此推断古椰先民的渔场条件与现在的珠江三角洲较为相似。暂未发现与深海、远海捕鱼和长距离交换等行为有关的证据。

身体尺寸复原是鱼类骨骼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提供了鱼类身体尺寸分布区间和特征的关键信息,还可以用于进一步阐明古代渔法、渔场、渔具和渔季等。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以遗址中出土最丰富的中国花鲈为对象,根据现生标本齿骨前侧高与体长的关系,建立了估算鱼类身体尺寸的回归公式,并复原了古椰遗址出土中国花鲈的身体尺寸。

中国花鲈现在主要分布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它们栖息于河口半咸水处,在冬季繁殖期间由河口的低盐区向近岸的较高盐区移动,亲鱼产卵后,于春季游回到河口等低盐水域进行索饵育肥。此外,中国花鲈的洄游距离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果表明,古椰先民捕获的中国花鲈的标准长(standard length)集中在25至55厘米之间,且多为未成年个体(1至3岁之间),推断它们主要生活在河口和内湾。结合中国花鲈和鲻科鱼类的洄游特征,作者认为,古椰的主要捕捞季节应在春季至初秋。这项研究为认识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渔业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阐明古代渔猎聚落的可持续和复杂机制。

古椰遗址丰富的动物骨骼遗存,尤其是鱼类骨骼遗存,为揭示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食物的来源、结构,经济的多样性与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以上一系列鱼类骨骼考古的研究成果为学界今后在华南地区开展古代渔业研究,探讨该地区早期居民捕鱼行为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

#武汉一村民捕获一条76斤重“鱼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