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文旅部选编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广西这些地方入选……

文旅部选编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广西这些地方入选……

时间:2022-02-07 22:04:54

相关推荐

文旅部选编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广西这些地方入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总结展示乡村旅游扶贫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选编》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

广西这2个案例入选: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扶贫案例《康养旅游助力扶贫 推进巴马乡村振兴》

百色市田阳区五村镇巴某村旅游扶贫案例《实现产业联动 助推高质量脱贫》

党中央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四史”宣传教育等部署安排中,对体验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遴选了一批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经过整理编辑形成“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专题,案例选编聚焦产业融合、创业就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创新提升等6个重点类型,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四史”学习体验活动提供更多选择,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01﹣

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扶贫案例

——《康养旅游助力扶贫 推进巴马乡村振兴》

一、基本情况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县域面积1976平方公里,10个乡镇,104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总人口30.5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29%,其中瑶族人口占17.46%。这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新时期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57个贫困村,14405户贫困户,65091名贫困人口,属深度贫困县。

然而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厚的历史积淀,也造就了巴马县特殊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原始森林、天坑群、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赐福湖等自然旅游资源;西山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韦拨群牺牲的旧址教育基地、“龙田精神”发源地燕镇龙田村等红色旅游资源;仁寿源、长寿岛、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实景演艺等人文旅游资源

▲赐福湖

脱贫攻坚战5年来,全县57个贫困村、65091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如期实现全部脱贫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旅游业作为巴马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参与全县脱贫攻坚、助力减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命河

二、旅游扶贫成效

(一)旅游软硬件条件不断优化

县与县之间,县城与山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巴马的公共交通日趋便利,枢纽地位不断得到加强。近5年,累计投入3.42亿元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特色乡村旅游、景区互联互通、旅游标识系统等232个项目,投入19.29亿元健全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资料图:都巴高速沿途美景。高东风 摄

(二)巴马的品牌影响逐步提升

随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巴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连续成功举办,进一步丰富了巴马旅游元素,增强了“世界长寿之乡”的品牌号召力,推进“旅游+”“+旅游”,推进旅游与基地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带动全县2.2万个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

(三)康养旅游助力扶贫发展格局日益显现

通过“旅游+大健康”,旅游减贫的“造血功能”得到充分印证,当地旅游企业包含高端酒店、自然奇观、实景演出、特色美食、文博游览、民俗体验、乡村野趣、非遗工艺、养生民宿等多种经营方式,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贫困山区面貌焕然一新,旅游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巴马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3092.29万人次,是“十二五”时期的2.29倍;实现旅游总消费300.64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5倍,很多群众“吃”上文化旅游饭,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巴马群众增收致富、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君澜酒店

三、主要做法

(一)以规划设计为先导,体现巴马旅游特质

巴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探索“多规合一”,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的原则,坚决把科学规划作为最硬性的前置门槛;始终坚持“全域与特色、区域与精品、休闲与度假相结合”的原则,以康养理念规划新巴马,委托专业团队结合巴马发展实际编制《巴马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设计》《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了巴马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县城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环保规划等规划的有机结合,绘制巴马县域空间信息与旅游资源“一张蓝图”,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科学预测旅游前景,扭转发展理念,推动单一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为加快巴马旅游产业转型提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鸟岩

(二)以乡村旅游为助推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巴马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坚持以旅游开发带动扶贫攻坚的理念,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采取群众自筹、政府配套、部门联动“三位一体”的模式打造了坡纳乡村旅游示范点,群众人均纯收入从十五年前不足1500元,如今跃升至2.5万元以上。

通过景区带动辐射模式,打造了以百魔洞景区为核心的坡月养生养老度假区、以洞天福地景区为核心的仁乡休闲度假区、以水晶宫景区为核心的大洛观光旅游区、以仁寿源景区为核心的平林长寿文化探秘区,带动4个乡镇约48000多人实现增收,其中贫困人口22168人。

通过能人引领模式,打造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仁寿乡舍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带动了敢烟、常新、坡甫、反修、良马、塘乐、达西等自然村的发展,带动85户326人脱贫;因地制宜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屯进行开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景区、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发展,为周边村庄的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从事旅游工作有5689人,间接从事旅游工作42869人。

▲水晶宫

(三)以“旅游+”为孵化器,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巴马坚持做好“旅游+”文章,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旅游+农业”,依托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培育那澜湾、华昱三生农场等一批农业生态观光、水果采摘等乡村旅游业态。

“旅游+文化”,以瑶族文化为基础,推出民族文化探索、体验游项目,建成了巴优瑶寨、文钱射弩文化展示馆等。

“旅游+养生”,培育赐福湖君澜度假酒店、世纪养生园、百魔洞养生度假区等一批精品酒店和度假场所。

“旅游+扶贫”,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营推动旅游扶贫项目的建设,建成食用菌产业基地生态旅游观光项目、仁寿乡舍乡村旅游区。

▲百魔洞

(四)以乡村旅游发展为载体,提升传统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文化同行。巴马以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主题开发、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唤醒了文化自觉。

巴马以光绪帝赐予百岁老人邓诚才的“惟仁者寿”牌匾为主题,打造了集长寿文化、长寿美食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仁寿源景区;以巴马长寿现象的历史渊源和延寿民俗为主题,打造了全国第一个以长寿文化为主要陈列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展现巴马寿星风采和巴马特色长寿食品,探究长寿现象和长寿健康文化;以巴马布努瑶的长寿文化与巴马赐福湖自然山水、民族文化融合为主题,打造了展示巴马人勤劳、勇敢、朴实、乐观的品格,演绎长寿人生生活画面,展现巴马民风民俗和长寿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舞台剧《梦·巴马》,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巴马。

▲舞台剧《梦·巴马》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坚持“富民增收的宗旨

坚把“富民增收”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联动效应,鼓励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尽力为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二)坚持融合发展的路径

突破一产、二产和三产的界限,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商业、文化、体育、交通、扶贫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融合,通过部门联合、产业融合为旅游发展创造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

▲仁寿源

(三)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

生态资源是巴马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生态线就是巴马的生命线。巴马旅游需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是巴马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治山理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是巴马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

▲盘阳河

(四)坚持多元共建的模式

巴马旅游扶贫模式主要包括:1.景区开发带动辐射模式,累计带动3.68万农民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2.旅游项目投资拉动模式,引导贫困地区农民采取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分红、门票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带动4个乡镇48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22168人;3.当地成功人士引领模式,通过当地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形成“旅游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土地入股、就业、分红等方式助力精准脱贫;4.村集体自主开发模式,成立以发展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有5个重点旅游扶贫村注册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通过种植食用菌、五谷杂粮、动物养殖等项目,实现旅游生产脱贫。

下一步,巴马将继续重视发挥好旅游减贫、旅游致富的独特作用,巴马旅游将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面启动“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定位营销,以国际知名的康养旅游胜地为目标指向,加快推动由单一景区景点的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概念的新时代康养旅游转变,增强旅游减贫的循环“造血”功能,为精准扶贫注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引领“广西的巴马”“中国的巴马”向“世界的巴马” 嬗变。

02

百色市田阳区五村镇巴某村旅游扶贫案例

——《实现产业联动 助推高质量脱贫》

以来,百色市田阳区巴某村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巴某村实际,全力打造“18°巴某凉泉度假村”,以旅游为引擎,发展壮大旅游、种植、养殖三大重点产业,推动巴某乡村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产业链联动和巴某村高质量脱贫。

一、基本情况

五村镇巴某村地处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大石山区,距城区4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全村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辖8个屯1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25户1648人,其中劳动力880人,有733人外出务工,占全村总人口44.5%。有耕地面积1478亩,人均1.11亩。底精准识别后,全村有建档立卡户254户1021人,贫困发生率为61.95%,列入“十三五”时期深度贫困村。巴某村海拔840米,年平均气温18.6℃,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低纬度高海拔,气候温凉,自然环境优美,发展生态乡村旅游资源及优势明显。

二、旅游扶贫成效

依托巴某村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自然禀赋,以及毗邻华润供港基地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四星级汽车旅游营地美丽旅游乡村为发展目标,做足山水、空气、气候、产业等文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巴某村打造成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重点实施游客服务中心、村史馆、民宿改造、桃李景观园、花海栈道、上山观景平台、景观桥、花溪地、汽车露营地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自治区文旅厅高度重视巴某旅游建设项目,以来共安排专项旅游扶贫资金1353万元用于巴某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游客服务中心、9户民居改民宿、村史馆、花溪地、景观桥、环屯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建设花海栈道及上山观景平台、村头小广场。

目前,巴某村乡村旅游区由恒茂旅游公司接管运营,民宿实行年底保底分红模式,每户每年民宿收入不低于1.2万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巴某村8个自然屯258户1008人建档立卡户增加稳定收入,有效助推巴某村扶贫攻坚、群众脱贫致富奔康。

底,巴某村实现高质量脱贫,乡村振兴建设率先走在全区乡村前列,逐步实现为同类地区推出好经验、好做法的总目标。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三、主要做法

(一)发展多元产业,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益

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引进公司合作发展种植、养殖、旅游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观光农业产业的“拳头产品”。实施500亩桃李基地、1100亩油茶示范基地、200亩铁皮石斛基地、150亩高标准葡萄及野菜园等项目,同时,配套种植柑橘、油茶、三华李等水果2000亩,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为巴某村展现生态、绿色、环保、宜居、人文的景观打下坚实基础。引进华润五丰公司建设供港供湾养殖基地,建设肉鸡、蛋鸡、商品猪、肉牛等集中区,自主发展年出栏20万羽肉鸡、年出栏300头育肥牛等养殖项目,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乡村旅游9户民宿户每户年收入1.5万元,村集体收益5万元,并带动群众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农特产品,实现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产业提级的多赢目标,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

(二)加强重点创建,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

引入公司打造18℃巴某凉泉度假村,利用民居改民宿及农家乐,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桃李景观园、村史馆、花溪及沿湖景观、登山栈道、山顶观景平台、跨湖园林桥、入村景观小广场、汽车露营地、康养游泳场、烧烤区等配套项目。目前39间民宿、3家农家菜馆正常运营,接待南宁、广州等区内外大量游客。同时,积极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图/黄麒蓉

(三)重塑乡村特色,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一是实施乡村风貌改造。开展特色住房外立面改造,装饰红砖外墙,加装屋顶钢架及格栅;建设村庄微菜园、小绿地、小景墙、小广场以及庭院式、沿湖式花化等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及屯沿湖夜景灯,匠心打造房前屋后以及湖坝叠水精品景观,展现具有乡村气息的新农村。

实施乡村环境治理。动员群众拆除危旧房以及屯内附房、围墙、养殖棚等,清除乱搭乱建及陈年垃圾;开展道路两旁本地景观树移植及沿山、沿路林相改造;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屯内水湖清淤,修复湖坝驳岸,修建沿湖栈桥步道,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加大农村垃圾分类设备投入,完善分类工作机制,将分类成效纳入日常监督事务,调动群众自觉意识。

三是实施乡村配套设施。完善路网体系,修建屯内环屯东、西两路,行程车行道闭环线;完善片区人饮及灌溉设施提升,推进生态扶贫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安装人饮净水设备,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

(四)强化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新活力

巴某村以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党建强基、全心为民,自治强根、规约律民,法治强本、稳定安民,德治强魂、匠心塑民,智治强政、科技惠民,综合施策、服务利民”的“六民”工程,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党群联兴家园、综治服务中心、法治文化主题园,开展“最美”文明评比活动,展示乡贤,弘扬美德,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水平,从而增强了乡村旅游发展活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明显。

▲图/赵微微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延伸产业链是扩大旅游扶贫效益的有效途径

巴某村旅游扶贫,创建高质量脱贫示范村工作,始终围绕产业支撑旅游、旅游促进产业的发展思路,立足实际,带领群众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18°巴某凉泉度假村”,以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四星级汽车旅游营地美丽旅游乡村为发展目标,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民居改民宿、桃李景观基地等一批旅游项目,做大做强巴某村乡村旅游。并引进华润五丰有限公司养殖等产业项目,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联动,有效带动巴某村及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

▲图/赵微微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提高旅游扶贫成效的重要方法

巴某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让当地群众广泛参与,旅游发展中家家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中来,人人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

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创建18°巴某凉泉度假乡村旅游旅联体,实施乡村旅游民居改民宿项目,推进18°巴某凉泉度假乡村旅游民宿与田阳宾馆等酒店宾馆联合运营,加强18°巴某凉泉度假乡村旅游与全区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田州古城、广西聚之乐休闲农业园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旅游景区,广西“梦里壮乡”生态旅游区等景区景点的融合发展。

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加强与周边市区、区内外旅行社、旅游企业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巴某,到田阳旅游,推进18°巴某凉泉度假乡村旅游,不断巩固提高巴某村旅游扶贫的红利和成效,助推巴某村高质量脱贫,推动田阳区壮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广西西部旅游“夜归地”建设,推动全区特色旅游、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图/赵微微

相关链接

广西开展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

日前,自治区民宗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公布了作为、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工作试点的20 个村寨名单,每年各10个。

根据通知,本次试点工作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围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人居环境、特色民居、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民族团结、保障机制”六位一体下功夫,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试点村寨“形、实、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推动试点村寨建设成为“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团结和谐、宜业宜居、带动力强”的旅游村寨,使其成为引领民族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自治区民宗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各级民宗工作部门、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重点从加强组织协调、聚焦目标任务、加强规划引领、加强成效评估等五方面着力推动试点工作的有效完成。

本次试点工作旨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我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水平。在前期的试点村寨遴选过程中,自治区民宗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市县申报并实地调研,在侧重考虑有基础条件、有开发潜力、有文化底蕴、有特色产业基础上,综合考虑民族、区域因素,从全区民族特色村寨中遴选出了20个村寨,涉及汉、壮、侗、苗、瑶、京、仫佬等7个民族。接下来,各试点村寨将通过借助专业机构,按照“一村一策”原则,结合实际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规划,制定试点方案,并严格按照规划和试点方案全面落实、推进试点工作。同时,自治区民宗委将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分配中,给予每个试点村寨 500万元资金倾斜支持。每年年底前,自治区民宗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试点工作成效开展评估工作,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是否继续给予资金倾斜支持的依据。

信息来源| 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旅游报

综合整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