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夕阳天下行|徜徉在秦淮河畔

夕阳天下行|徜徉在秦淮河畔

时间:2019-12-23 23:23:48

相关推荐

夕阳天下行|徜徉在秦淮河畔

六朝古都南京,我曾经来过几次,这里的历史文化古迹中山陵、总统府、莫愁湖、夫子庙、雨花台等风景名胜都给人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戊戌年“小雪”时节,“中国老科协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班”在南京双门楼宾馆举行,我作为老龄问题专家(曾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受邀参加,並做了“老年人才与老有所为”专题讲座。工作之余,在老同事原《中国青年报》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戴袁支的建议和陪同下,重点参观和浏览了位于秦淮河畔几个从没有来过的景点。这座唯一出过“十姓二十六位帝王”的都市,其历史之厚重,文化之绚丽,江南的园林之美,再次加深了我们对这座多彩古城的深深印记。

登上·阅江楼

老戴首先推荐并亲自带我去参观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南京阅江楼。其他三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我去过好几次,南昌的滕王阁登过三次,湖南的岳阳楼早些年也慕名专程从长沙驱车到此参观过,唯独没浏览过南京的阅江楼,甚至是第一次听到这座名楼,可谓是孤陋寡闻。

走出双门楼宾馆,我们从对面的马路乘坐21路公共汽车出发,道路两旁树木葱郁,杨柳依依,古城景色迷人。老友谈笑间,依山傍水的阅江楼就到了。

观看阅江楼入口处景观介绍: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南京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多,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

我们爬坡拾级而上,边走边听胸藏万汇,知识渊博的老戴补充介绍,这座山叫狮子山,位于南京西北角,阅江楼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建造,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开始兴建,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不知为何,阅江楼在建楼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直至上世纪末决议复建“阅江楼”的动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登到半山坡,放眼向北望去,不远处就是南京长江大桥,薄雾天气,朦胧之中一列高铁从雄伟的大桥上穿行而过,气象万端。回味当年朱元璋带领大将徐达等人等人登山布阵,孙中山登山观江之往事,不由让人心潮起伏,回味无限。

这里有一块介绍阅江楼的汉白玉碑,碑体和基座是由从北京房山运来的汉白玉组成。阳面刻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共1196个字。北面刻有明代大学士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共568个字。此两件书法作品系在全国征集大量作品中特选而得。有似北京颐和园的走廊里有明朝时期名人的文化展图:《大报恩寺》《狮子山》《江南巨富沈万三》《建明孝陵》等。中国四大名著,其中三部为明朝人所写,且有《永乐大典》之巨著。这些南京阅江楼上均有记载。

我们乘兴登上阅江楼的最高层第七层,这里让人大开眼界。楼顶藻井系有整根樟木刻制而成,沉香浓郁,图案形象生动,威武雄壮,具有皇家气派,尽显古都特色。龙身由纯金装裱。整个阅江楼顶部内外共耗用24k纯金11公斤,由中国著名的南京江宁金箔集团制成金饰,使藻井和楼顶金碧辉煌。由此可见,阅江楼的建造国家是何等的重视和精益求精。

在阅江楼最高层和几处气势不凡和景致优美的地方,我和戴老弟乘兴合影留念,当晚俩人又畅谈至深夜12点方别。夜不能寐,遂又咏出几句“登阅江楼感言”:“登斯楼也,远望滔滔长江之水和建桥已50余年的长江大桥,大江东去,奔流不息,薄雾云天,横无际涯,高铁穿行,宛如长龙,气象万千。抬望眼,枫叶飘红,浮光耀金,岸芷汀兰,郁郁青翠,不由心旷神怡,五体清爽,其喜气洋洋者矣!江南美景,挚友相逢,老骥伏枥,壮志尚存,其不快哉幸哉!时光荏苒,稍纵即逝,怎不珍惜乎?噫,新时代,大国崛起,中华复兴!”

李香君与《桃花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岸边,有一座李香君故居,又称媚香楼,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钞库街,是南京秦淮河畔一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民居,为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全面展现了李香君当时生活的场景。全院尽现书法、绘画、楹联、篆刻、假山、塑像和园林小景、石刻砖雕、壁画挂灯等艺术精品,供游人观赏。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似杭州西湖上的《断桥》白素贞与许仙,《化蝶》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冷桥上的苏小小与阮郁。都是反映了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而被社会封建势力所不允,最终大都以悲剧结局而终。人们怀念他们,同情他们,追忆和歌颂他们。尽管有些是民间传说故事,但大家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如今来李香君故居参观的人,大都是慕名而来,人流熙攘,络绎不绝。

听讲解员介绍,李香君,苏州人,又名李香,为秣陵教坊名妓(歌妓),明朝末年,她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书中描写,豆蔻年华的李香君,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明目皓齿,丽质天生。“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未归,寓居荧愁湖畔,经杨龙友介绍结识李香君,两人情好日密。订婚之日,侯方域题诗扇为信物以赠香君。

后来,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河南)交往,嫁与侯作妾。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阉党阮大铖排解,香君严辞让侯公子拒绝。阮又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争,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朝,香君之下落,众说纷纭。

侯方域,字朝宗,明朝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侯方域是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明朝灭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多考不中,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晚年失悔此举。

比较让人释怀的结局是,侯方域回到归德后,即将李香君接回,住在翡翠楼上。因出身低贱,香君被赶到距城7公里的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李香君因被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病,终于含恨而死。侯方域为香君立一石碑,上书“李香君之墓”五个大字,下有“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的小字。碑前有一石桌,供祭奠之用。石桌前有一石礅,上刻“愧石礅”三字。侯方域经常坐在愧石礅上,忧思爱妾,久久不去。

在35岁时,侯方域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恨不已,便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表示其壮年后悔之意。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明志。清朝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37岁的侯方域因不能做官郁闷在怀和思念香君,染病身亡。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初版。《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当年所赠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

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大事件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该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已经被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豫剧、话剧等多个剧种,频频上演。

专家评论,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李香君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罕见的一个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她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正直刚强,明大义有气节,她有着鲜明的政治是非观,把爱情的关系和选择建立在政治的关系和选择的基础上,这是她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更高大的基点,也是《桃花扇》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之所在。故而从思想与艺术上看,把该剧当作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是不过分的。

我们看到,李香君故居占地不太大,是唯一幸存的河厅河房建筑,背依秦淮河,靠河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家码头,当年李香君就是从那里出入画舫,门上挂着一个“媚香楼”的大匾,是一栋两层的木质结构楼房,与以前看过的安徽民居的格局有点相似,楼上楼下各有四五间房,还有一个天井。有一个李香君的塑像,在李香君故居的展厅里,陈列着李香君的事迹,放置着几把扇面和琵琶之类的展品,在房柱、墙壁上挂着一些后世文人所写的歌颂李香君的诗和对联,这栋楼的二楼据说是当年李香君的生活场所,有一间卧室,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新房,他们成婚后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幸福时光。在这里,人们似乎还可以找到他们当年生活的痕迹和印记。

千年兴衰·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正是这首诗,也极大地提高了南京乌衣巷的知名度。

看罢李香君故居,我们步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撇下风韵诱人的媚香楼往西南行数十米,便可以看到乌衣巷的题字和树立的诗碑。回头再看一眼,还有一块诗碑依然屹立,上面的字笔走龙蛇,遒劲不凡,是毛泽东的亲笔书法,录的自然还是刘禹锡的那首名作了。

巷子是窄窄的,用青砖铺的路面,两边,是矮矮的仿古建筑风格的民房。一切似乎都很普通,普通得令许多不知情者都以为它只不过是一条典型的江南小巷而已。一条静静的,有点怀旧情绪的巷子。然而它并不普通,因为它不是别的小巷,它是乌衣巷。

听导游介绍,乌衣巷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原是三国时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这里也是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当年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纪念馆。历经千年的沧桑,如今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访王谢华堂踪迹。

走在乌衣巷内,两旁的建筑一律漆成白色的墙壁。配以古色古香的黛瓦屋顶,门窗檐楣,颇有古巷的味道。这些都是不久前秦淮区政府根据古代建筑风格新建的房屋,同秦淮区明清建筑群相得益彰。进了巷口一转弯,就可以看见“王谢古居”四个金色大字在雪白的墙上很是显目,随之的一所朱门大府,又高挂“王谢古居”大匾的,则无疑是那传说中的王谢堂府了。于是不禁让人又想起“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句子来。

这里曾居住过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他们居住的这条古巷,还有“王家书法谢家诗”的风采。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衣巷名贯古今,不仅因为王导、谢安居住在这里,书圣“王羲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谢朓”也住在这里,还因为王谢两户大家族,在这里居住了三百年,出现了一批对晋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历朝历代都有两大家族的人物参与重要政治事件,对历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到乌衣巷参观,心中犹如回首了一部由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延续而来的“六朝古都”南京,1700年来盛衰巨变的历史。三国东吴的时代,那时南京还叫做建业。建业远没有今日南京这样大的地域,整个东吴的都城只是在鸡笼山,覆舟山一带展开。六朝的金粉和风流,给秦淮河和乌衣巷涂抹上了最绚丽的色彩。然而,随着一个时代的坍塌,乌衣巷的神话,乃至金陵六朝帝王都的神话盛极而衰。公元581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金陵城破之日,六朝宫阙一朝焚毁。大火连绵,数日不息。隋朝国祚甚短,不久被大唐所灭。兵火连年,战乱不断,乌衣巷的高府华第早就踪影无存,遍地野草,焦土昏鸦,只有淮水仍在。朱元璋来了,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从南方起家的皇帝,他把都城定在了南京。被今人视为珍宝的南京城墙修建起来了。然而朱元璋死后没过多久,明成祖朱棣起事,把建文帝赶下了台,然后拖着大批的珍宝美女到北京筑他的紫禁城去了。于是南京似乎无事了,秦淮河两岸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达官显臣,豪商巨富,纷至沓来;琼楼玉阁,舞榭歌台,鳞次枳比。又过了200多年,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久太平天国兴起,定南京为天京。相持后,清军于1867年破城,大屠杀,并放火焚烧。19中华民国成立,定南京为临时国都。经过十余年军阀混战后,1927年复都南京,此时秦淮两岸早已是藏污纳垢,混乱不堪。再过,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展开灭绝人寰的大屠杀,秦淮古溪为尸体填塞,六朝胜地付之一炬,金陵王气黯然尽收。南京几乎到达了历史上的最低点。终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1984年起,政府开始冲洗秦淮河的污水,使之碧波重现,并开始建设秦淮河旅游风光带。

如今的乌衣巷和夫子庙、贡院、聚星亭、明德堂等名胜形成了南京著名的景点,十里秦淮又开始喧攘如初。大家突然相信,乌衣巷如同秦淮河一样,也是一直没有变过的。无论它是兴,是衰,是新,是旧,还是一堆废墟,乌衣巷的形象并不因此而改变。“乌衣巷”已永恒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作者系本刊主编)

图文编辑|姜小茜

责任编辑|黄银燕

美术编辑|覃小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