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湖南临湘龙窖山为何产好茶?

湖南临湘龙窖山为何产好茶?

时间:2021-02-10 01:07:31

相关推荐

湖南临湘龙窖山为何产好茶?

湖南临湘龙窖山系幕阜山余脉,横跨湘鄂两省,地处临湘,通城,赤壁,崇阳四个县市之间,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261.1米。整个龙窖山区不仅是我国近现代优质茶的生产基地,也是历史上“两湖茶”的主产区,还是万里茶道的一条主要通道,全国56个历史贡茶产地之一。

据隆庆《岳州府志》载:又有方物茶,龙窖山出,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由于龙窖山区很早开始盛产茶叶,而且大部分面积在湖南临湘境内,临湘在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因茶设立县级行政机构王朝场(宋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改为王朝县,宋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改为临湘县),以便朝廷加强对临湘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组织管理,从五代起到清末宣统二年(19),境内龙窖山茶向朝廷纳贡长达千年之久。那么龙窖山茶凭什么味道淳厚,品质独特,能进贡朝廷绵延上千年呢?

笔者经多方考察,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一是龙窖山拥有良好的地理气候条件。龙窖山地处中国北纬30度附近(在北纬29度10分至29度52分之间),这个纬度区四季分明,光照充分,气候暖湿,地理气候条件等各方面是中国最适合茶叶生产的地带,在这个纬度带,中国十大名茶除安溪铁观音外,其他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祁门红茶等九大名茶都产生在这一纬线附近。

二是龙窖山当地居民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种茶经验。秦汉时期,瑶族先民由于北方氏族争战,纷纷从中原地区和鄂西平原渡江南迁,“漂洋过海”(当时龙窖山下的长江洞庭湖一带因无防洪大堤,水域面积很大,瑶民以为是到了海边)来到了龙窖山,瑶民在龙窖山很早就开始了茶叶种植,据南宋初年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禽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到唐宋时期龙窖山茶叶生产已发展相当规模,今天龙窖山很多古茶园,古茶树就是瑶族先民继续南迁后留下的宝贵遗产,明清时期山西先后三百多个晋商来临湘从事茶叶收购贸易,并指导龙窖山区土著居民根据市场需要改良茶叶品种,调整加工生产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清代康熙年间山西商人进入临湘龙窖山在羊楼司设庄压制青砖茶,专门生产砖茶销往北方,清同治1862年以后,临湘制造点已扩展到聂家市、路口铺、桃林、五里牌等地,最高年产销青砖茶8064吨),据《大清一统志.岳阳土特产志》载:茶,诸县俱出,君山为上,临湘为多。临湘因为拥有龙窖山大部分面积的山地资源,不仅成为全国历史上知名产茶县市,而且还成为万里茶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县市。

三是龙窖山拥有茶叶生长的良好土壤条件。这其实是出产优质茶叶最关键一点,由于茶叶的根系不够发达,对土壤条件要求相当高,不同的土壤条件会生长出不同品质的茶叶。如五夷山红茶生长的土壤为矿物质丰富的红色砂石土壤,安化黑茶生长的一土壤为亿万年形成的冰碛岩乱石土壤,君山银针生长的土壤为腐殖质丰富的冲积平原土壤。据陆羽《茶经》载:其地,上者生乱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龙窖山大部分地区就是典型远古时期留下的乱石地貌,这种乱石地貌土壤多为板页岩风化发育而成,岩石质地疏松,土壤表层腐殖质丰富,养分含量较高,酸碱度适宜,非常适合茶叶类植物生长。在这种乱石地貌生长过程中,其根系一方面可以吸收岩石的矿物质,另一方面也可方便吸收土壤中腐殖质营养,所以在这种乱岩地貌中生长出的龙窖山茶才会矿物质维生素丰富,味厚而与众不同。

由于龙窖山有以上茶叶生产的独特的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后,临湘在龙窖山及周边乡镇大力扩大种茶面积,成为全国十大优质茶叶生产大县,龙窖山区所产的临湘炒青、洞庭青砖、高山雀舌茶叶畅销全国,从1953年到1973年临湘龙窖山绿茶一度被中央办公厅选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用茶,毛泽东主席生前就十分爱喝临湘龙窖山茶,每年委托舅兄杨开智(时任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到临湘龙窖山采购100多斤绿茶送到北京供自己和其他中央首长们饮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临湘产业政策调整变化和市场冲击,临湘龙窖山茶园面积不断缩小,甚至不少茶园荒废,茶场关闭,茶叶产业生产严重下滑。

近年来,临湘为了发展全域旅游,大力发掘传统优势产业,茶叶、浮标、楠竹等传统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龙窖山区部分荒废的古茶园开始恢复生产,明伦茶叶等企业纷纷进山投资茶叶项目建设,湖南省临湘市龙窖山茶叶生产又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繁荣时期。

(作者系湖南省临湘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

责编:贾亭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