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紫薯山药粥】怎么做

【紫薯山药粥】怎么做

时间:2019-03-05 09:55:18

相关推荐

【紫薯山药粥】怎么做

吃货的世界永远都是吃,过年放假是大吃,周末小休是小吃,每天能无忧无虑的享受美食对咱吃货来说那就是最幸福的事了,推荐【紫薯山药粥】这道精品你吃过吗?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哟!下面学起来。

1紫薯山药粥

紫薯山药粥的做法详细介绍

紫薯山药粥的简介及特色

冬天多食山药对身体大有补益。中医认为黑色入肾,黑色食物具有补肾的功效,而白色的山药除了健脾补肺,更可补肾。是个另类而独特的宝贝。紫薯它除了具有普通红薯的营养成分外,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紫薯营养丰富具特殊保健功能,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都是极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其中富含的维生素A可以改善视力和皮肤的粘膜上皮细胞,维生素C可使胶元蛋白正常合成, 防治坏血病的发生, 花青素是天然强效自由基清除剂。两者一起熬粥不但营养而且颜色漂亮。

菜品口味香味

主要工艺煮

食材明细

紫薯少许

山药少许

大米适量

清水适量

冰糖少许

白醋几滴

紫薯山药粥的做法详细步骤

1、紫薯 山药去皮儿切小丁

2、淘洗好大米,加入清水,冰糖,加入紫薯山药一起熬大约10——20分钟

3、盛出之前稍稍滴几滴白醋,颜色就会如此漂亮了

紫薯山药粥的做法小贴士

1.山药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盐水中,以防止氧化发黑。新鲜山药切开时会有黏液,极易滑刀伤手,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许醋洗,这样可减少黏液。

2.新鲜山药切开时黏液中的植物碱成分易造成奇痒难忍,如不慎粘到手上,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许醋洗。用加热的方法促使它分解,如用火烤或用稍热的水淋洗,过一会就没事了。千万不要抓痒,抓到哪里痒到哪里。

3.山药质地细腻,味道香甜,不过,山药皮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所以最好用削皮的方式,并且削完山药的手不要乱碰,马上多洗几遍手,要不然就会抓哪儿哪儿痒。食用油涂于手上可有缓解。

4.好的山药外皮无伤,带黏液,断层雪白,黏液多,水分少。皮可鲜炒,或晒干煎汤、煮粥。去皮食用,以免产生麻、刺等异常口感。

5.山药鲜品多用于虚劳咳嗽及消渴病,炒熟食用治脾胃、肾气亏虚。

山药皮中所含的皂角素或黏液里含的植物碱,少数人接触会引起山药过敏而发痒,处理山药时应避免直接接触。山药不要生吃,因为生的山药里有一定的毒素。山药也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2赤小豆山药粥

材料

用料赤小豆50克,山药200克,大米50克。

做法

1、将赤小豆先用水浸泡,山药去皮洗净,切成小方丁。

2、大米去沙洗净。

3、在锅里放适量水,置旺火上,再将赤小豆放入锅中煮烂,再放大米煮烂,最后加入山药丁继续煮至山药熟烂即可。

功效

利水消肿,健脾胃,养颜,女性肥胖者可以适量食用。

3白果山药粥

材料

大米200克,山药150克,白果30克,芡实米15克。

做法

1、山药削去外皮,切成小丁。大米淘洗干净,下入清水锅中烧开,煮至五成熟。

2、下入山药丁搅匀、烧开,煮至七成熟。

3、下入芡实米搅匀,下入白果搅匀,煮至熟烂、粥稠,出锅盛入汤碗即成。

小诀窍:

特点

色泽淡雅,口感软烂,粥汁稠浓,滑润适口。

功效

白果味甘、苦、涩,性平,入肺、肾经,对遗精、小便频数有定疗效。芡买米味甘、涩,性平,能补肾、止泻、益肾涩精。山药味甘,性平,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三者在此组合,配以具有益脾和胃、除烦渴作用的大米烹制成粥,适宜于肾虚遗精、小便频数、妇女白带等症患者食用。

操作提示

山药丁切成与白果大小相等即可。用小火熬煮。

4紫薯山药膏

最近好象很流行紫薯,昨天去超市没屏住也搞了点,回来做了个营养的膏做后面两天的早饭。没有了奶酪,奶油,黄油,用健康的紫薯山药一样美味好看。对于便秘的MM强烈推荐。

材料

紫薯1斤,山药1根,红塘2大勺,蜂蜜2大勺,牛奶50ml,鱼胶粉1大勺

做法

1,紫薯,山药去皮放少量水煮烂。紫薯比较容易烂,先放山药。

2,捞出煮烂的紫薯和山药分别在两个容器里捣成泥。紫薯里拌入红塘(红塘进去这紫色就变成豆沙的颜色了,如果想颜色好看,建议换白糖,可乐想吃点红塘对身体好),山药拌入蜂蜜和牛奶。

3,原来煮紫薯山药的水(只留了50ml)左右,花开鱼胶粉,分两半倒入紫薯泥和山药泥中,这是山药泥会变成淡紫色。

4,紫薯泥先入模刮平,再倒入山药泥,进冷藏。

小诀窍:

如果家里没有鱼胶粉的,换成100g淀粉,两种泥里各放50g,然后上笼蒸一样可以。

5紫薯银耳粥

材料

紫薯,银耳,红枣,高粱米,冰糖

做法

1.先将高粱米和银耳洗净,然后浸泡数小时。

2.紫薯去皮切小块待用。

3.先将浸泡好的高粱米倒入锅内煮20分钟(因为高粱米比较硬所以要先煮),然后再倒入银耳红枣和紫薯熬煮20分钟即可。

小诀窍:

高粱米味甘、性温、涩,入脾、胃经;具有和胃、消积、温中、涩肠胃、止霍乱、凉血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脾虚湿困、消化不良及湿热下痢、小便不利等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