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屠呦呦再获国际大奖!但很多人还根本不认识她!

屠呦呦再获国际大奖!但很多人还根本不认识她!

时间:2019-01-06 07:32:10

相关推荐

屠呦呦再获国际大奖!但很多人还根本不认识她!

屠呦呦又获奖了!

22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UNESCO-Equatorial Guinea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Research in the Life Sciences)获奖名单,共3人获奖,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屠呦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告中说,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因其在寄生虫疾病方面的研究获奖。她发现的全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在20世纪80年代治愈了许多中国病人。

本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基于青蒿素的复合疗法作为一线抗疟治疗方案,拯救了620万人的生命,使非洲疟疾致死率下降66%,5岁以下儿童患疟疾死亡率下降7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称,该奖项旨在奖励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杰出生命科学研究。今年是该奖项的第五届。

另外两名获奖者分别是来自美国的凯托·洛朗森( Cato Laurencin)教授,以及来自爱尔兰的凯文·麦圭根(Kevin McGuigan)教授。

凯托·洛朗森教授由于在生物材料再生工程的临床应用、干细胞科学等方面的创新工作获奖。凯文·麦圭根教授研发的太阳能消毒技术帮助非洲和亚洲等地的人们获得了干净饮用水。

据悉,颁奖仪式将于2月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联盟总部举行。

网友纷纷表示:国之栋梁,当之无愧!

外媒称她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BBC曾将屠呦呦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候选人之一,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图灵并列。

她入选的三大理由分别是:艰难时刻仍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了东方和西方。

BBC的一个纪录短片更是高度评价屠呦呦,“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屠呦呦无疑是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01

屠呦呦是谁?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2月25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

2月,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度人物”奖。

02

那么,屠呦呦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1.对抗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疟疾的记载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等。公元前4世纪,疟疾广为希腊人所知,因为这种疾病造成了城邦人口的大量减少,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记录了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之后,文献中出现了众多的疟疾记录和农村人口减少的情况。

疟疾的传播非常广泛,对世界的危害实在太大,各地的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解开植物治疟的秘密。18,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成为人类抵抗疟疾的主要药物。

20世纪初,绝大多数奎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种植的金鸡纳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奎宁供应被切断,从而被迫开始研制奎宁的替代物或简化化合物。1934年,德国拜耳制药公司的汉斯·安德柴克博士研制出一个结构简化但药效依然很好的奎宁替代物——氯喹。之后,氯喹药物成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在人类进步的同时,这种疾病也在演化。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在被氯喹克制了将近200年后,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到了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2.523项目

文革期间的1969年,各项科研工作都已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同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嵩”,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学习西医,毕业后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学习中医。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只能放弃,把目光转向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这个《523工程》办公室就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我所工作过的五所,一直从事抗疟药的研究,所发明的本芴醇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消灭了疟疾。再有就是今日中国之强大,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国本土科研获诺奖的依靠!

3.青蒿一握

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常星散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03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疟疾的攻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04

实至名归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并得到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的嘉许。“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因为拉斯克奖还有一个“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别称,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希望落空,但这也不影响人们给屠呦呦加冠另一个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四年后,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从1972到,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的发现成为中国自然科学诺奖获得者第一人,青蒿素40年终获认可。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文章及图片来源:中国日报(ID:chinadailywx)综合新华社、科普中国、微博网友评

原标题:《屠呦呦再获国际大奖!但很多人还根本不认识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