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妙先生》:杀好人救坏人 这是什么奇怪道理?

《妙先生》:杀好人救坏人 这是什么奇怪道理?

时间:2019-06-06 18:03:22

相关推荐

《妙先生》:杀好人救坏人 这是什么奇怪道理?

曾有动物园搞过一场提名活动——哪一种动物至善?又哪一种动物极恶?

结果出人意料,荣膺“至善桂冠”的是人类,夺得“极恶桂冠”的也是人类。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结果也没毛病,但至善和极恶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类,他们只是人类的少数人,大部分人类是时而小善,时而小恶,平凡一生。

那么开个脑洞,如果世界上只剩下至善和极恶两种人,那将会是怎样?

电影《妙先生》作出的回答是:杀好人,救坏人。

在电影的世界里,有一种叫“彼岸花”的神奇之花,民间流传服食者,可以实现任何愿望,尔不必较真什么原理,反正可以长生不死、一夜暴富、心想事成就对了。

“彼岸花”有此魔力,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皆为之癫狂,趋之如骛,姑且称之为“淘花热”。

“淘花热”的后果是,再没有人愿意从事生产劳作了,这导致耕地荒废,大饥荒降临,人们连生存基本都无法保障,以致饿殍遍野,路有冻死骨。

百因必有果,“彼岸花”放大了贪念,人们陷入饥荒,饥荒激发了兽性,电影开头就是哥哥“爆头”亲弟弟,接着八旬老汉“诱吃”亲儿子,再接着青梅竹马,伉俪情深的丈夫卖妻换钱。

“彼岸花”虽奇,但从另一维度来说,“彼岸花”就是万恶之源,堕落之果,它把维持人类联结的友情、爱情、血缘亲情全部分崩离析,导致恶性循环,全员恶人。

全员恶人,杀是杀不尽的,只有摧毁“彼岸花”,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但是,“彼岸花”是无土之花,它只长在人体内,有且只有寄宿在至善的人身上。

那么“杀好人”?还是“救世界”?

电影选择了“杀好人”,因为在救世派看来“善良本来就是一种牺牲,自愿牺牲,或者被人牺牲”

杀好人救坏人,这是什么奇怪的道理?

我一直期待故事会有反转,毕竟杀好人救坏人,这确实很扯。

然而没想到,《妙先生》竟然不按套路出牌,电影的结局,还真是牺牲掉了所有的好人,拯救一个全是恶人的世界。

想不通,想不明白,电影到底几个意思?

是一场有预谋的,故弄玄虚的“哗众取宠”?还是隐喻太过深刻,怪我愚笨没看懂?

苦思良久,终于还是要在哲学层面,才勉强找到一点点算是合理的解释,那就是:何为善?何为恶?

不妨再梳理一下剧情,是因为好人被“彼岸花”寄宿,这才导致周围人群的堕落,前者因,后者果。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述,好人虽然不直接使人变恶,但好人通过“彼岸花”这个媒介,激发了他人心中的恶念,致使人变恶,颇有我不杀伯乐,伯乐却因我而死的意味。

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善恶是依附并存的,善不脱离恶而存在,恶也不脱离善而存在,是善是恶,有时候换个角度就会不一样,就像《三体》中的程心,常常因为她的善举,致使地球一次次陷入危机,罗辑维德不得不一次次的做恶人。

所以回到故事的设定,当世界只剩下至善和极恶两种人时,如果只留一方的话,留下谁,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好?

现在,我比较认可电影的观点了,留下恶人会比较好。

在一个只有至善的世界里,不善就是恶,那是一个容不得瑕疵的社会,是一个极其容易道德绑架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往往是群体暴力。

相反,在一个极恶的世界里,不恶就是善,就像马东说的:“心里很苦的人,一点点甜就可以填满”,一个全员恶人的社会,一点点善意就可以做燎原的星火,黑暗世界终将迎来光明。

最后的最后,也许你还有疑问。

如今我们的世界,既不是极端情况,也没有面临相似的抉择,说这些长篇大论有什么用?

没用,只是提一点醒,物极必反,自有其道理。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极至”不一定是好事,都是值得警惕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