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论论《论语》:学而时习之 缘何不亦说乎?

论论《论语》:学而时习之 缘何不亦说乎?

时间:2022-09-03 11:49:05

相关推荐

论论《论语》:学而时习之 缘何不亦说乎?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不知怎的?想要论论《论语》,脑子里竟然先跳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阙《剔银灯》。那就权且借过来,充充字数,带带节奏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临头懊悔迟。生活、读书、事业、心灵……终究要经历各色磨炼,虽然结果也多难如人意。就像人生的很多弯路,即便有高人指路,也难免误入歧途。正所谓人生须在事上磨。千古名臣范文正公都如此,何况是我等芸芸众生。

要么封尘已久,要么尚未启封,这些经典书籍,年届不惑,重新拾起,起初却满心都是功利:燕雀窝里飞出小鸿鹄!陪儿子读着,读着,发现老燕雀竟也可生出鸿鹄心来。就拿这开论的《论语》来说吧!坚持每天读上几句,还真放不下了。自然不敢说读懂了,但却真有些许心得,身心愉悦。可见五柳先生不欺人,“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快乐总能和捧起书本的人在不经意间邂逅。

那就从《论语》开始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开篇一段三句,几乎人人会背,甚至白话译文在不少人心底依然倒背如流。因为上学那会儿,这可是语文应知应会的要点,小考大考反复考的考点。可真理解吗?没疑惑么?实话实说,早年愚钝胆怯,心存迷惑好多年,尤其对第一句就没搞明白:不断的复习有什么快乐呢?

孔老夫子那年月的学子情况不清楚,可现如今学生的状况恐怕是显而易见的,恐怕大多是不快乐的。君不见,每年高考过后总有尴尬一幕:学生撕课本撕讲义,满校园书卷残。反反复复,题海战术,校内校外,恶补猛补,何来悦乎?苦学而时习之久矣,怎忍心孩子重蹈覆辙。细思量,不怪孔老夫子,亦不怨过往师长,今再重读,实在是己所大谬。习,既可当温习复习解释,也可作演习练习解释,且两者相通。即学习知识后要常常演习,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理得到实践的检验,理论联系实际出了成果,怎么能不开心呢?这或许才是孔子的原意吧!

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受教而来,成也,败也。个体其实没多少权力控诉现行教育体制,毕竟连这一点批判精神也源于此。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公众对教育与实践脱节问题的批判也早非新闻,多一个少一个批判声音,无关大局。批判重要,改变更重要,否则批判也难逃被批判的结局。脱节之所以脱节,学校教育有问题,学生及家庭自身同样有问题。为学习而学习是永远无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比较好理解。古今同理,人同此心。远方的朋友跋山涉水来看你,有酒有故事,可终究各奔东西。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身边的朋友,多乎哉?不多矣。知交满天下,相知有几人?知音难觅是人生的常态,只道当时也寻常的朋友竟也走着走着就散了。当然,孔子这里提到的朋友,应该知音级的朋友,志同道合,志趣相投。一定是一个高尚的朋友,一个纯粹的朋友,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朋友!要想交上这样的朋友,恐怕自己首先要努力成为这样的朋友。平凡如你我,当珍惜眼前朋友,或许蓦然回首,知音在其中。

早年对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也不大理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泱泱中华保守估计人口也在千万上下。别人不知道自己就知道呗,犯得着生气吧?如果不生气就是君子,也太容易了些。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如此想当然理解肯定是不妥的。此处“知”恐怕不是简单的知道,而应该是理解。放到孔子身上所推行的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乃至两千多年以来,真正理解的又有几人?如果他老人家不是君子,恐怕要么早气死过去,要么又多少回气活过来。

都说理解万岁,可见理解之难而珍贵。圣人如此,凡人亦如此。夫妻母子亲友常常是越亲近反倒越难彼此理解。爱之深,责之切。若能有一方行君子之道,不知而不愠,怒气消去何止一半?当然,对君子的要求应该更高些。别人不理解,君子不但要不生气,而且还得理解别人,让别人不生气才算圆满。如此看来,君子不愠是开始,也是完结;是手段,也是结果啊!不亦君子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