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桂林象鼻山:宜人独桂林 象山风景奇

桂林象鼻山:宜人独桂林 象山风景奇

时间:2021-12-22 13:52:53

相关推荐

桂林象鼻山:宜人独桂林 象山风景奇

要说宜居城市,莫过于我的家乡桂林了,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凭这句话,说桂林是宜居城市也不为过。漓江,桂林的“明信片”,随手一拍,无需后期,不用美颜,都可以作为你的桌面;象鼻山,桂林市的城徽,也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可谓名满天下。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认识一下象鼻山。

桂林的很多山都不高,但是却都很形象,所谓“马驼狮象不一样,如瓶如塔如金钟”,但作为象形的就要数象鼻山了。十几年前初到桂林时,对桂林山水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书上和电视上,刚刚下火车,就迫不及待地往城里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看到象鼻山。当经过解放桥时,望见南面临江的那种小山时,直觉得它像极了一头大象伸着鼻子在汲取江水,极其生动逼真,不用怀疑,那一定就是象鼻山了。现在象鼻山俨然已经成为桂林山水的象征了,也已经成为桂林市的城徽了,一提到桂林山水或者桂林,第一反应就是象鼻山。正所谓,山不在高,象形则名!

大概是象鼻山太出名了,所以它的名字也就变得多起来。象鼻山原名漓山,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漓山在漓水之阳,因此名焉。”唐代会昌年间桂管观察使元晦以其名与骊山音同,遂改为仪山。唐莫休符是《桂林风土记》说:漓山“一名沉水山,以其山在水中,遂名之。”现在都叫它象山或象鼻山,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的,不得而知。

象鼻山位于从桂林市区穿流而过的漓江的西岸,正好是阳江与漓江的交汇处。以临江的风景山来说,它不像伏波山、叠彩山那么高大,异峰突起,也不像南溪山、斗鸡山那么峻峭,壁立江潭,而它的神态却是那么憨厚,温顺善良。虽然它处于繁华的市区,但显得丝毫不惊、不躁,而是格外宁静、安适,似乎一切它都听着,都看着,都装入偌大的胸怀,只表示出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象鼻山确实值得赞美,它是桂林城市历史的见证,它为这个城市风景增添光彩,它为这个城市接待五洲四海的来客。它被诗人颂赞,被画家描绘,被摄影家拍照。而它总是默默地矗立在水中,尽它的职责。明人张明凤在《桂胜》中写道:“横障江口,引奔澜东注,有北招伏波、南与斗鸡、雉山并于扞江之状,南溪诸山,列戟山阳,阳江余波出雉山者亦回合于前。”

之前因各种原因来过很多次桂林,但是专门来游象鼻山的,而且这么认真地游玩,这次算是第一次吧。围着象鼻山,上上下下走了好几遍,发现最为奇观的还是水月洞。它是连接象鼻与象身之间的一个圆溜大洞。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写道:“水月洞在宜山之麓,其半枕江,天然刻作大洞门,透彻山背。顶高数十丈,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大月轮。漓江别派,流贯洞中,踞石弄水,如坐卷篷大桥下。”《桂胜》中也写道:“夏秋之交,移舟入中,游鱼千百,瀺灂几席间。洞朗潭澈,光相映烛,滨水诸岩洞不能及也。”每当月明之夜,看水月洞倒影,堪称奇绝。宋代蓟北处士咏道: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留。

这首诗紧扣水和月描写出洞景的特色,能使人能领略到这水底月、水上月、水流月不去的水月洞奇景。

这优异的洞景自古以来就吸引不少游人,并在洞名上引起了更复之争。如宋代在桂林做官的张维游水月洞,他酷爱山水之胜,直至夜晚了还不愿意离去,有个叫了元的和尚,摸透了张维的心意,就在水月洞旁建了一座亭子,面山俯江,据登揽之会。张维请张孝祥给亭子命名,张孝祥就取名朝阳亭,并把水月洞也改名为朝阳洞。

宋乾道九年(1173年)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范成大,认为这样更改洞名,桂林的人都不会同意,况且隐山东洞已经命名为朝阳洞,不应重复。就仍旧恢复原有的名称,并作《赋水月洞铭》刻在洞中,希望“百世之后,尚无改也。”

山上有象眼岩,岩口扁长,左右对穿,像极了一对大象的眼睛。岩内通明,可以游览。山的东、西面均有石级可曲折而上,山顶平展,树木成荫,石山之上满批绿色,格外葱翠。宋时方信孺在山下建有云崖轩,明代地方长官邵以仁重建,但是后来废了。

山顶有塔,是明代建的,三层,以砖砌成,底层和中层是八方形,上层是圆鼓形,中嵌普贤菩萨,故名普贤塔,由于它像宝瓶,又名宝瓶塔。传说天帝南巡时,大象驮着宝瓶跟随而行,人马众多,践踏了百姓的庄稼,天帝回天庭时,大象病了,就被遗弃。百姓们热心地为大象治病并将它治好了,它愧于踩坏了庄稼和感激百姓为它治病,就帮百姓耕地,连年丰收。后来天帝得知,召它不归,就派天兵天将来捉拿。后来大象跟天兵天将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大象累得动不了了,跑到江边饮水。天兵天将趁机将大象刺死,大象化为石山。那座塔像刺配它的剑柄,所以也叫剑柄塔。

在山顶上欣赏风景,最为心旷神怡。看众山环拱,如万马奔腾。俯瞰市区,在一派绿荫之中间出高楼,尤其是临近的榕杉湖,像镶嵌在锦缎上的宝石,碧绿、晶莹,湖畔的楼台亭阁,天上的云彩,都倒影入湖,分外优美。

象鼻山临江崖壁上和水月洞内外,历代时刻甚多,其中除了张孝祥、范成大等人的题刻外,最著名的就要推陆游的诗札了。陆游没有来过桂林,他的朋友杜思恭任广西平乐令,宋庆元三年(1197年)来桂林,得到陆游寄给他的诗札,都是行草,杜赞它“语精而墨妙,洒然如见其人”,并说“放翁先生文章翰墨,凌跨前辈,为一世标准”。因而“命工刻于崖石,与世人共之”。

象鼻山在古代还是兵家相争之地。1368年,明初将领朱亮祖攻取桂林,就驻兵山下。1852年,太平军北上时,就以象鼻山为阵地,架炮攻城,清兵闭城死守,相持三十余日,后因战略关系,太平军决定放弃桂林,连夜北进,临走时在山上巧做布置,大军走了,山头上的大炮仍在轰鸣,直到天亮,清兵才发现太平军已走远了。现在的山西麓的云峰寺已经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纪念馆。

象鼻山连同东北面是沙洲——大半已成为绿洲,现已辟为公园。由于它的地理环境优越,景物奇特,游人络绎不绝,尤其是东北面的沙洲,是一个非常优良的天然游泳场。漓江畔的桂林人,天生喜欢游泳,所以一年之中,约有半年的时间,这里成为了游泳爱好者——桂林的、来桂林旅游的人们的乐园。

这次游象鼻山,正是金秋十月,只见那显示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老当益壮的爷爷奶奶携带着天真活泼的小天使,或浮游于江心,或嬉水于江滨,或沐阳光于沙洲,各得其乐。悠悠清风中掺和着淡淡的桂花香,弥漫在江心,飘忽于象山,使人如醉如痴。这时,我才真正体味到杜甫的“宜人独桂林”的真谛所在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