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三国时期 强大的割据政权 远不止魏蜀吴这三国

三国时期 强大的割据政权 远不止魏蜀吴这三国

时间:2019-09-23 01:04:50

相关推荐

三国时期 强大的割据政权 远不止魏蜀吴这三国

提到"三国",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曹魏、蜀汉、孙吴这三大政权。正是因为它们呈现三足鼎立的姿态,才被后世称之为三国。

其实,在三国时期,并不是只有三个政权,在魏蜀吴这三国之外,还有着许许多多比较成规模的割据势力,它们也是三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还有哪些强大的割据政权呢?

首先,笔者想要说到的是著名的“南蛮王”孟获。

作为“七擒孟获”的主人公,孟获常常被认为是有勇无谋、并不强大。不过,被七次擒获一事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而创造的剧情。在真实的历史上,孟获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据《汉晋春秋》记载,在当时的南中地区,孟获"为夷、汉所服",非常具有声望。

蜀汉建兴三年(225),被各族人民所信赖的孟获勾结建宁一带的豪族雍闿,与之共同发动叛乱。

很快,二人便共同占领了南中的大片地区,这引起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注意。为了北伐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亲率兵马南下,征讨孟获等人。即使和曹魏、孙吴相比,蜀汉的势力最为弱小,但讨伐一个孟获对于诸葛亮而言还是不难的。

所以南中不久后便被平定,孟获则是叹服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对于孟获,诸葛亮采取了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以招抚为主,等到其心服口服便不再加兵。这之后,孟获及其后代长期在南中一带繁衍生息,其势力也是根深蒂固。即使能被打败,却无法被彻底消灭。所以,称孟获的南蛮是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未尝不可。

除了孟获,三国时期其实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割据势力,那就是辽东的公孙氏。

公孙氏的建立者是东汉末年担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他从县中小吏做起,一步步当上了冀州刺史,又被掌握大权的董卓封为辽东太守。

在辽东期间,公孙度精心治理,逐渐立下了威望。

而等到董卓暴行引得天下大乱,他便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此后,在中原动乱时,公孙度又向高句丽、乌桓等地拓展,逐渐扩大势力到了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一带。

公孙度去世后,其长子公孙康继位,父亲在时,中原乱成了一锅粥,而等到他继位,北方已经以袁绍、曹操的对峙为主线了。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将袁绍击败后,其子袁熙、袁尚逃往辽东,公孙康将二人杀死献给曹操,从而被封左将军、襄平侯。

两年后,公孙康率军击败了曾让隋炀帝及唐太宗都十分头痛的高句丽,攻陷了其首都,并在那里设置了带方郡。

公孙康去世后,因为其子尚年幼,大臣们便推举了他的弟弟公孙恭为新任辽东太守。

这之后不久,曹丕登基称帝,为了安抚割据一方的公孙家,他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平郭侯。

公孙恭曾经因为患病而不得不"阴消为阉人",因此身体虚弱,不能够承担理政的重任。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渊将他推翻,夺去了辽东之主的位置。当时的魏明帝曹叡仍然想保持对辽东的安抚,便改封公孙渊为辽东太守、扬烈将军。野心很大的公孙渊却不满足于只当曹魏的一个附庸,于是他遣使联系孙权,被孙权封为燕王。

等到孙权为表联盟的诚意,派军士携宝物前往辽东。此时的公孙渊又害怕此举引发曹魏发怒,于是斩杀了吴国来使。魏明帝为嘉奖公孙渊,便加封其为大司马、乐浪公。

景初元年(237),魏明帝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征召公孙渊。反复无常的公孙渊当即反叛,自立为燕王,并联结北方各族,向东吴称臣来乞求其发兵北上。景初二年(238),为了彻底铲除公孙家这个隐患,魏明帝将在西线发挥出色的司马懿召回,并派去讨伐辽东。

公孙渊虽然是地头蛇,但面对司马懿还是无法动弹。数月之内,司马懿便充分利用战术、军械上的优势将辽东全境攻陷。而公孙渊父子及辽东政权的数千名官吏都被斩首,罪魁祸首公孙渊的首级更是被传回洛阳以示惩罚。

三国时期虽然是以魏、蜀、吴为主角,但南蛮、辽东等割据政权的配角作用也十分重要。正是它们的存在,体现了"乱世"的真正精髓,那就是即使大的局势已经确立,不确定的因素却还是能找到机会产生新的政权,并与旧有的政权相抗衡、相对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