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镜头里的多元新疆 三名摄影师作品入选北京国际摄影周

镜头里的多元新疆 三名摄影师作品入选北京国际摄影周

时间:2019-02-17 02:44:50

相关推荐

镜头里的多元新疆 三名摄影师作品入选北京国际摄影周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白帆)12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制作的“中国民族影像志--:凝视与再现”摄影展被纳入北京国际摄影周重要单元,三名新疆摄影师的作品亮相其中。

“中国民族影像志--:凝视与再现”摄影展以“凝视与再现”为题,200多幅图片以高超的技术、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观察,记录了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遗存和历史变迁,传递了深埋于影像之中的民族文化关怀。

三名新疆摄影师的作品包括赖宇宁的《哈萨克牧民的冬牧场生活》、石新华的《小城里的巴扎》,以及刘湘晨的《风雪与岁月的雕琢 --帕米尔肖像民族志》。

摄影展旨在让观众欣赏精彩摄影作品时,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继续阅读

静态影像呈现多元新疆

巴扎上人头攒动,灰尘从地上腾起,从这张照片,就能想象出现场的盛况,巴扎的这一场景,石新华用镜头记录,通过黑白照片方式呈现,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石新华作品《小城里的巴扎》

石新华是博州第五师人,此次他的组照《小城里的巴扎》有30张,石新华从3月开始跟拍,近两年时间拍摄7000多张,按下近三万次快门。

早期的小城“巴扎”位于博乐市区北郊,巴扎是土墙围起来的一个大型的敞开的大院,人们自发地根据交易类型分出不同的区域,巴扎里牛、羊、马等的牲畜和手工小商品交易场所相对较大。

每逢星期天,人们来这里逛巴扎,销售自己的牲畜和土特产,或是品尝特色美食,也有不少人只是来逛逛。

镜头里的巴扎热闹非凡:有小商贩们搭起的的棚架,棚架下卖肉、拉面、布匹服装;紧张激烈的斗鸡比赛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我的初衷就是拍摄身边的人和事,真实反映巴扎中人们的生活样貌”石新华说。

在石新华镜头里的,集市中弥漫着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不同民族人们互相交流和谐相处的气氛。而对赖宇宁来说,哈萨克族牧民的冬牧场生活是他二十多年一直在关注的题材。

赖宇宁生活在伊犁河谷,1986年,赖宇宁陪摄影老师到牧区创作,对牧区有了初步的认识,参加工作后下基层锻炼,又在牧区跑了一年。

一次转场全程大约要二十天,拍摄并非易事,赖宇宁会在在几个节点等候,“转场非常枯燥,因为要顺着羊群走,一天也走一二十公里,走走停停,走到哪睡到哪”赖宇宁说。睡在石头垒的小屋,或者十几个人挤一间屋子成了常事。

多年的拍摄,赖宇宁发现了变化。以前主要集中拍摄冬牧场转场途中的恶劣天气,近两年去冬牧场生活几天,更过的是感受到牧民无忧无虑、自由奔放的生活。

赖宇宁说,现在拍的片子更舒缓了,可能是理解了哈萨克人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与这两年没发生恶劣天气有关。

对于刘湘晨来说,在过去的中,他曾多次来到像帕米尔一样的高原地区,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多年的坚守,刘湘晨这样说,帕米尔山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都是人类超乎想象的生存极致之地,如果没有维吾尔与柯尔克孜两个族群,人类将会丧失在这些特殊地理环境的全部生活经验。

新疆因其独特的文化存在、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这片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一直以来就是艺术家们青睐之地。而这些年关于新疆的纪录片屡屡获奖,纪录片《走进和田》获得第13届“五个一工程”奖后,纪录片《吾守尔大爷的冰》、《千里进疆采棉记》,捧回了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则有《新疆味道》《流动的盛宴》《原色寻访东方毕加索》摘取了雷米大奖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文化类纪录片金奖和白金奖,以及由北京卫视承制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新疆》刚刚斩获了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特别推荐奖。

与纪录片不同的是,本次三名新疆摄影师的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摄影周重要单元,为海内外观众提供了另外一种直观新疆的视觉盛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