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漫说地摊 作者:谢刚(甘肃武威)

漫说地摊 作者:谢刚(甘肃武威)

时间:2020-02-22 07:58:52

相关推荐

漫说地摊 作者:谢刚(甘肃武威)

漫说地摊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天马竞辉文社

说起地摊,由来已久。虽未认真考究过起始于何时、盛行于那个年代,但从电影、电视剧中会时常见到,在某朝某代某个地方,都有摆摊设点的小商小贩,或经营小吃、或叫卖杂货,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暂时属于自己拥有的场所,进行货币流通的一种方式。

我对地摊的记忆大约在七十年代末。记忆中的家乡街道不甚整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脏乱差,但丝毫不影响地摊的正常运行。现在的文化广场和原来的农贸市场就是当时摆地摊的聚众之地。最简易的地摊就是在地上铺一块破布或帆布,在上面零七散八的堆积一些货物 ,针头线脑、布头鞋袜;木锨铁锹、案板擀仗,应有尽有,只要是生活用品 在街头巷尾的地摊上总能找到,而且价格略低于国营商店。星期天、农闲日,这些品种繁多的地摊就成了人们扎堆购物的热闹场所。包括卖饮食的、剃头理发的、钉鞋修自行车的、换锅底卖猪仔的,一波连一拨、一摊挨一摊。那时候年龄小,记忆力还很模糊,能记起的恐怕也就这么多了。

说起对地摊印象较深的,还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家乡的“地摊夜市”。在凉州城大十字至西小十字之间,有一处部队医院,那时候叫“大衙门”,至于怎么得来的这个名称我不甚清楚,但在“大衙门”门前的那条街(现在的步行街)就真正成了凉州人最具标志意义的“地摊夜市”。不管南来北往的,还是走亲访友的,只要到了凉州这块热土,都会亲临“地摊夜市”,体验一下凉州人的“夜生活”。

每天下午六点左右,摆地摊的人就簇拥在这条大街上了。在街道左右两侧的人行道上,一个钢丝床挨着一个钢丝床。把两根指头粗细的竹竿紧紧绑在床头床尾同一侧,再把两根尼龙绳拴在两根竹竿上。在尼龙绳上挂满了衣裤、鞋帽、床上用品、儿童玩具等等时下流行商品。在空间不大的钢丝床上摆满了各自饰品、小物件,给“地摊夜市”平添了几分生机和热闹。据说这些商品都是从兰州、西安批发来的,大多价廉物美,还很时尚。

在那个没有网络普及的年代,人们的审美观是相对落后的,也是相对闭塞的。在凉州这座当时不起眼的小城,对外界的了解和认识,除了亲身经历过外,绝大多数是从电影、电视剧中看来的,最普遍的还是从去过外地的那些人嘴里听来的。那时候家乡极少有外国人来旅游观光,假如有幸能在凉州城里遇见一个外国人,那种惊喜是不难想象出的。大人们会用羡慕嫉妒的目光去仔细审视,小孩们会结伴跟在外国人后面追着跑,就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般一探究竟。之后会以外国人的相貌、肤色、服饰为聊天话题,讨论好久好久。

出现了“地摊夜市” 自然就会带来外面的新鲜玩意儿。特别女性和孩子,对地摊上的穿戴、玩具情有独钟。那时候的人都觉得大城市的东西就是好、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只要是大城市进来的货物,在家乡人眼里总是觉得新鲜好奇,加之价格不高,比从国营商店购买要有灵活度,可以讨价还价、可以随意挑选,因此更加促进了地摊生意的兴隆,和人们购物的欲望。

于是在晚饭后,“地摊夜市”就成了人们购物、溜达的好去处。特别是女性,总会三三两两游走在夜市的摊位与摊位之间,为自己中意的服饰或商品讨价还价、精心挑选。在夜市这条街,喧哗声、争执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只要天气不刮风不下雨,每天晚上都会如期开始“地摊夜市”。每晚只交两元钱的工商管理费,就可以耀武扬威的在夜市摆地摊了。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家乡人的思想比较保守。能在夜市摆地摊者大多是思想比较开放和超前的。这些摆地摊的先驱者中,有工人、农民、学生,还有夫妻、姊妹、朋友。在那个年代摆地摊不算丢人,但绝不是很光彩,没有点勇气和胆识的人,还真迈不出摆地摊这一步。

那时候人们的观念中,国家干部一个层面(因为那时候干部绝对旱涝保收),普通工人一个层面(那时候各工厂区别不大,效益都差不多),出苦力、不务正业的一个层面(正常生活得不到保障)。别说是一个干部,即便是一个工人,在人们心里都觉得是铁饭碗、有保障。摆地摊只能算小商贩,在当时就算挣了点钱,在人们心里还是觉得比“正式工”、“铁饭碗”稍微差那么一点,差的那一点其实就是不稳定、不“正式”。这就是那个年代人们对摆地摊的特殊认识。

“地摊夜市”在家乡盛行了约有四年,由于社会需求和人民生活的不断变化,地摊渐渐走入了正规化,有了指定的经营地点,有了统一的规范管理。至于“地摊夜市”,也就成了那个时期的特殊产物,也就成了那个年代过来人的美好回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