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时间:2021-05-22 03:25:32

相关推荐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9月19日上午,“中国梦·黄河情——奔腾陕西谱新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在延安市宜川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启动。

活动安排

20余家中省媒体4天3地

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陕西担当

启动仪式上,延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严汉平在致辞时表示,这次网络主题活动是展示延安、宣传延安的难得机会,希望媒体朋友深入基层一线,用心感受黄河流域的发展变化,推出一批“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宣传作品,全景展示延安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就,真实鲜活地宣传新时代延安的新气象、新作为,让更多的人走进延安、了解延安。

陕西省委网信办主任鲍永能表示,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就黄河治理保护等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是陕西的一次重大机遇。全省网络新闻舆论队伍要坚定地担负起职责使命,进一步讲好陕西故事、唱响黄河颂歌,为陕西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网上舆论氛围。

华商传媒集团董事长周怀忠向采访团介绍了活动有关情况。他表示,古往今来黄河既是一条翻山越岭、波涛澎湃的地理大河,也是一条孕育文化、孕育文明的历史长河。一直以来,华商传媒集团及旗下各媒体单位积极践行媒体责任,通过新闻报道、活动策划、智库论坛等多种形式凝聚社会共识,集聚群众智慧,为开创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赋能助力。他希望采访团在陕期间挥洒才情,书写陕西黄河两岸干部群众“奋力追赶超越、建设奔腾陕西”的新篇章。

据了解,活动将利用4天时间,组织20余家中央及陕西重点媒体记者在延安、渭南、韩城采访,深入了解黄河流域陕西段沿线地区在生态保护、脱贫扶贫、产业发展、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新举措新实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陕西担当。

专家建议

陕西应该充分发挥浓厚的黄河文化优势,与沿黄其他省份展开密切协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在上、中、下游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累,而陕西是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之地,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程度位于黄河流域省份前列。

如何讲好“黄河故事”,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在当天上午举行的黄河文化圆桌座谈会上,西北大学丝路研究院副院长席会东做了详细介绍。

“讲好黄河故事,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延续黄河历史文脉,这绝不是陕西省一家的事。”席会东说,陕西应该充分发挥浓厚的黄河文化优势,与沿黄其他省份展开密切协作,互取经验,优势互补,共同推进黄河沿岸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陕西是盛世文化、丝路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根脉文化五大文化的布局区,其中有四大文化都与黄河密切相关,因此讲好陕西故事,实际上就是黄河故事。他建议陕西还应梳理挖掘本地区厚重的黄河文化遗产,重现盛唐时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也能满足民众消费升级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典型经验

宜川县以来

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0%作为晋陕峡谷绿化资金

当天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宜川县壶口镇椿树峁,该地所处的晋陕峡谷由于山势陡峭、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等原因,多年前到处是荒山秃岭。经过多年治理,如今已是满目苍翠。

椿树峁造林示范点是如何成为晋陕峡谷造林绿化的一个缩影的?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说,为了退耕还林,宜川县没少下功夫、投资金。“全省晋陕峡谷绿化启动仪式举办以来,宜川县每年拿出地方财政收入的20%作为晋陕峡谷绿化资金,连续多年实施晋陕峡谷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累计投资资金2亿元。”

郝云峰介绍,由于当地大部分面积属于石质山地,造林难度、后期管护都十分不易,他们通过探索实验,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突破了晋陕峡谷石质山地造林的技术瓶颈,走出一条相对成功的造林治理之路。

“我们用砌垒石坑解决山势陡峭无法挖坑的问题,用客土回填解决土层浅薄的问题,用栽植大苗解决兔害严重的问题……”郝云峰说,目前宜川县已经完成晋陕峡谷直观坡面绿化3万亩,公路绿化38公里,节点绿化600余亩,村庄绿化4个,从县川口至延长交界直观坡面占线长达26公里,公路占线长达38公里。

村民感言

以前几代人蜗居危窑

如今住进特色民俗新居

“一道土坡、一孔黑窑、一张土炕、一扇破窗”,这是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村民们对几年前生活的总结。对比现在的新生活,村民们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庭院有菜园、门前有花廊、村巷有文化、房屋有特色”。

谈起这几年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杨水合很有感触。“一家人住的是土窑洞,居住环境不好,家里收入也就靠种玉米,每年收入在六七千元左右。”杨水合说,家里的大变样是从政府扶贫政策以后,家里的收入多了起来,去年收入就超过5万元。

宜川县丹州街道办工作人员贾李锋介绍,由于村子里没有产业,过去像杨水合这样有很多乡亲主要靠种植玉米为主,收入来源很不稳定。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依托王湾地理、区位、生态优势,立足实际、反复论证,确立“产业转型谋发展、旅游带动促增收、设施改善优环境”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

“坚持‘一人一亩花、一户一棚菜、一村一品牌’的发展方向,将产业转型和旅游带动融合起来,为王湾谋划了生态休闲采摘园、牡丹花卉观光园、鱼蟹养殖垂钓园、水上游乐园体验园、民俗新居安乐园五个特色园区,以此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游玩。”贾李锋说,村民们彻底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房一孔窑、睡觉一张炕”的生活。

据统计,去年王湾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8元,比增长了151.2%;村集体经济收入5.45万元,比增长了26倍,实现了王湾村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转身。

来源:华商头条

华商报记者 王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