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萧红的简介 萧红的简介及个人资料200字

萧红的简介 萧红的简介及个人资料200字

时间:2023-10-19 22:01:56

相关推荐

萧红的简介 萧红的简介及个人资料200字

1930年秋天,萧红逃离了那个古老的县城。来到了有着辉煌建筑的哈尔滨。

那年春天,菜园子里再也看不到祖父的身影了。而她日益感受到的是父亲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有对她少女情怀的试探。

父亲早已给她订了婚,一个东省特区有名的“统领”,日后成了万人唾骂的汉奸。

萧红不想“沉落”在封建家庭里,做如老妈子一样听侯侍唤的“下边人”。

她早已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了慰藉。认识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她最尊敬的历史老师来自北平,她憧憬那个中国的学术中心。

在哈尔滨,一个姓李的青年在等她。据说他是法政大学的学生,两个人常常通信,萧红感受到青年对她的爱慕。

他要带她去北平,这不仅仅是给了年轻的萧红爱情,还有给了她离家的勇气。让她孤寂的生命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她跳上火车那一刻,感觉到卸下盔甲般自由和轻松,不必再惴惴不安防备熟人。

她稚气明朗的眼睛闪着光辉,一头男式短发发出润泽的黑色。

她幸福地盘算着到了北平要上艺术专科学校,还要去到他的家里,向亲戚们介绍这个从关外带回家的“妻子”。

她不了解他,却又信任他。看到他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敏感的萧红捕捉到了他眼睛里的不同,直到他发现了自己的隐忧,向她笑了一下。

下了火车,人力车把他们拉到了一处胡同小院。一个梳着发髻抱着孩子的少妇迎了上去,注视着萧红,似乎在问她是谁。

李姓青年怯怯的眼睛,嗫嚅听不清的话里,萧红知道了少妇是青年的妻子,而少妇也对这个看似无辜的年轻女孩嘶吼着。

萧红冷冷看一眼勉强微笑的青年,傲气地转身离开。北平的红墙、土路、尘土,突然间失去了魅力。

她哭了,空虚、孤零、气愤,鼓起勇气跨过人生的第一道沟坎,想不到前面却布满了荆棘。#人物# (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阳历算的话,今天是萧红诞辰110周年。

从5月中旬开始到现在,我一共做了三期介绍萧红的视频,还有一条正在制作,讲一生处在战乱中的萧红如何在其他作家都在搞统战宣传文艺的时候(这对身处左翼作家群体中的她来说既是无形的影响,又是威胁式的诱惑),如磐石一般坚守自己的写作旨趣——“写作应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她因此生前得到的尽是失望的眼光,死后几十年在民族主义的文艺标尺下也遭尽冷遇)。

萧红是第一个让我心理上感觉到亲近的近现代作家。关于萧红的每一期视频,我都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去做,我甚至怀疑,我对萧红越了解,出一期视频需要花费的时间会越长,因为我越来越发现她在文学评论界、在大众传媒中,已经受到了太多不相称的妄议,为这些噪音再添一些“嗡嗡嗡”是很容易的,但只要有一点善意,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所以尽管做起来耗时耗力,而且播放也不理想,但做萧红的这几条视频,是我距离做up主的乐趣最近的一次。因为我真的投入了、表达了,因此开始摸到一点适合自己的输出方式了,也因为我可以借机了解到这么伟大的一个人,把我的时间投入到和她相关的事上,让我觉得很开心。

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没有视频,但又想说点儿什么,想来想去只好说,萧红是很了不起的,希望大家可以更多地读萧红的书,更少地看关于她的花边旧闻。她不该一个浪漫暧昧而模糊的符号,她是一个被低估了的了不起的人。

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和张爱玲齐名,可惜,这样一位美女作家,只活了31年。

她就是有“三十年代文学洛神”之称的作家萧红,也许她的名字感觉很陌生,但下面这段文字,对于80、90后来讲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学过的《火烧云》中的一段,这篇课文正是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而《呼兰河传》被香港主持人梁文道评论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萧红在间创作了上百万字的作品,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的话,那就是“美”,文字美,意境美,这也许就是节选她的作品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原因吧。

Matt老师经常强调,要给孩子大量阅读,其中要看的一类作品就是像《呼兰河传》这种具备美学的文字。

这么优美的作品对于孩子来讲,不仅可以提升美学认知,更能学会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更有意境,让自己写的文章更能给人美感,在考试中还能获得作文这部分的高分成绩。

但对小学生来讲,阅读像《呼兰河传》这样的文学作品或许有些难度,所以,今天Matt老师给大家推荐这套《呼兰河传》绘本版。

这套书精心挑选了原作中那些文字优美、情节有趣、想象奇特、充满了童心童趣的章节,再配以色调鲜亮的手绘插画,最终编绘成册。

第一册是《北国的小城》,是对呼兰河城的一个全景式介绍,它冬天的冰天雪地,夏天傍晚色彩绚烂的火烧云,还有小城人们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

第二册是《我家的后花园》。小主人公的家就在呼兰河城里,家后面有一座园子。小主人公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栽花、除草、种菜、浇水,这里虫飞蝶舞,鸟语花香,呈现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生机盎然,这可能是现在城里的孩子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的。

第三册是《储藏室里寻宝》。冬天来了,北方的孩子缺少了室外活动的机会,家中的储藏室就成了小主人公探险的好地方。家中许多看似普通的物件,在孩子眼里都是神奇无比的宝物。

第四册是《世界好大呀》。因为一场变故,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小主人公有了新玩伴,他们一起走出家门,走上街道,走到了城外……这实际上是年幼的孩子不断探寻越来越大的外部世界的一个过程。

第五册是《跟祖父学念诗》,这里面充满浓浓的祖孙亲情。祖父教孙女念诗,伴随着孩子对于陌生诗句懵懵懂懂的第一认知,一扇通往文学与美的新大门在孩子面前打开。

这套绘本适合3-6岁孩子亲子阅读,7-12岁孩子独立阅读。现在赶上头条“3.8女神节”,原价98元,现价49元,一个汉堡套餐的价格,太超值了,家长可以直接下单。

另外,提醒家长,不要觉得这样的绘本对孩子没用,其实优美的文字会对孩子产生更奇妙的效果,真的可以试试。

对此,你怎么看?你还记得那篇文章吗?#女神好物之选# #童书上头条#

我是Matt,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感谢关注@Matt老师家庭教育

呼兰河传(绘本版)

鲁迅夫妇请了一位保姆照顾周海婴。保姆阿花是绍兴人,丈夫患病失去劳动能力,时常毒打阿花,并想把她卖掉,于是阿花逃到上海打工。

1935年3月,萧红某日清早到早点摊买油条,回家后发现包油条的纸竟是鲁迅的手稿,非常惊讶和生气,写信告知鲁迅。

鲁迅回信说:“我的原稿的境遇,你知道了似乎有点悲哀;我是可以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

可见还有一些用处。我自己是在擦桌子的,因为我用的是中国纸,比洋纸能吸水。”

鲁迅将出过书的校样当作卫生纸用。

他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一半,他拿来校样分给众人。

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说,这怎么可以?

鲁迅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油腻的。”

他家的卫生间也摆着校样纸。

有些方面,鲁迅却不愿节省。

当年买八道湾的房子时,他为了让弟弟的孩子们能有玩耍的地方,特地挑选了有大块空地的八道湾的房子。

到上海后,家中只有他和许广平两个人,但他却一定要租一独栋的三层小楼。

除了火腿,他不吃隔夜菜;不爱吃蔬菜,所以每餐一般必有肉。

居上海十年间,鲁迅不断搬家,最初住在景云里时,就换过好几次房子,后又搬到北四川路,去世时住在大陆新村。

每次鲁迅都说要换个便宜点的,但每次都越换越大,越搬越贵。

晚年在上海,鲁迅出门总是很警惕,看电影总是坐“花楼”(包间),怕遇到认识的人,免遭善意或恶意的研究;

出门很少坐电车,更不坐黄包车,怕遇到意外躲避不方便,路近便步行,路远就雇汽车。

有时候局势紧张,他便十天八天不出门,但越不出门便越羡慕外面自由的人们,

于是越想出门,所以他宁愿多花点钱,坐汽车,坐“花楼”。

鲁迅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

便宜的绿听子的永远放在书桌上,鲁迅随吸随取。

另一种白听子的前门烟,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平常放在鲁迅书桌的抽屉里,

来了客人鲁迅下楼,把它带到楼下去,客人走了,又带回楼上来照样放在抽屉里。

鲁迅的同学、后在教育部的同事张邦华的儿子患重病,张找到鲁迅帮忙。

鲁迅不仅托朋友替张介绍医院,还替他付了 1000多元的医药费。

出院后,又替他请全院的医生吃饭,表示谢意。

许广平谈鲁迅的金钱观“他的慷慨,真叫人奇怪”。

有时人们以平常上海洋场心理推测先生,以为先生能这样替人花钱,一定是个富翁了。

谁知先生却用钱之所要用,什么留底都不存了。

儿子出生后,鲁迅和许广平请了一位保姆阿花照顾周海婴。

阿花是绍兴人,丈夫患病失去劳动能力,时常毒打阿花,并想把她卖掉,于是阿花逃到上海打工。

阿花的丈夫从乡下赶到上海,想将她带回去,鲁迅请了律师和一位津上调停此事,最后花 150元为阿花“赎了身”。

陶元庆去世后、鲁迅拿出 300元交给许钦文,让许为陶买墓地。

柔石遇害后、鲁迅交给柔石遗孀 100元,作为柔石子女的教育费。

1935 年夏,左联决定恢复停办了两年多的内部刊物、由徐懋庸负责。刊地印剧完华后,因为没有钱付印刷费而无法取回。

徐便于一次宴会后向大家募明、茅盾、胡愈之各捐了10元。

鲁迅也在座,徐向他募捐,他却说:"我没有钱。”徐很是奇怪。

之后、徐去鲁迅家中找他要钱,他仍说:“我没有。”

徐好不容易凑足了钱,将刊物取回、给鲁迅寄去两册,不久即收到他寄来的几张稿费收据、约20元,说明让徐去书店取,用于付印刷费。

鲁迅前后两次截欲不同的态度,让徐觉得非常奇怪。

后来鲁迅对徐解释道:“左联已经有两年多不出机关志(即内部刊物)了,但常说要出,却总不见出。

而且每月有人向我收取服费20元,也说是办机关志用的。我出了钱,刊物既不见,

却反而落得一个坏名声,说我本来是不配做左翼作家的,只因为这每月20元,才准我做。

所以我是个捐班的左翼作家。现在你们让刊物和我见面了,这回总算没有失信,所以就寄给你那几张单子。”

卢瑞彬 浅水湾与孤独的木棉〈上〉

发《草原》03期

对香港浅水湾的牵念,还是因为萧红。

踏上香港的土地,是的4月份。

《从异乡到异乡》里的浅水湾,是萧红生命尽头时最后的嘱托,生命最后的安放,因此,在我的脑海里,对浅水湾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一片海,一碧沙滩,海浪喧哗着,啪打着凸起的岩石,有呜咽的声音......

而当我真正踏上香港浅水湾的土地、踩着细细的白沙时,竟有一种相熟相知、久别重逢的感觉。

对萧红这种特殊的情结,是因为她特殊的生命经历,她对文学的执着和客死异乡的凄凉,因此已发表过写她的文章---《泪眼看繁华与落寂》。

1942年,战争的烽火燃烧着整个地球,香港也已经沦陷为日军统治区。在香港玛丽医院,已做了喉管手术的萧红在病榻上已经奄奄一息,昏迷之前,意识到不久于人世的萧红曾拿笔写下“鲁迅”、“大海”,示意端木蕻良暂时将她埋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地方,以后再迁至鲁迅墓旁。

1942年1月19日的夜里,重病的萧红写下:“我将与蓝在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

萧红死后,端木蕻良为了满足萧红的愿望,选择了浅水湾作为埋葬地点,请示日本人,日军接待者可能刚来香港不熟悉地形,竟然答应了。他自然不知道浅水湾是风景区不能埋人,而且还是日军的军事封锁区。无论如何,把萧红葬在浅水湾,端木蕻良伤痛之余得了些许安慰。

端木蕻良来到火殓场领出萧红的骨灰,将其分装在两个素色的古董罐内,他和骆宾基带着事先写好的“萧红之墓”的木牌到浅水湾葬下了其中一罐古董萧红的骨灰,另一罐古董里的骨灰端木蕻良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校内一个东北向的小山坡上。

萧红就这样寂寞地“与蓝天碧水永处了”。当年的11月份,她的老朋友戴望舒在叶灵凤的陪同下来到她墓前凭吊,并留诗一首:“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海涛闲话。”

1957年,正当国内知识分子惶惶不可终日之时,浅水湾的旅游开发彻底惊醒了萧红生前那““与蓝天碧水永处”的梦。

1957年的8月4日,在香港和广州文艺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萧红原葬于浅水湾的骨灰迁回广州,15日葬于广州银河公园。而圣士提反女校校内的骨灰至今未能找到。

从异乡到异乡,萧红31年的漂泊,生前无法安定,死后,经过种种周折,骨灰终于最后安定下来。

今年的4月份,我和我的朋友们到香港,浅水湾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旅游景点,一路的旅途,我就在遥想,已经时隔七十了,如今的浅水湾和当年埋葬萧红的浅水湾有怎样的差别呢?七十年的时光能改变什么?

车子载着我们弯弯曲曲到达浅水湾,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淡蓝色的海面和并不宽阔的海岸,淡蓝的海水和白白的细沙成为浅水湾的主色调。而吸引我目光的,还有一棵木棉树!

整个浅水湾仅一棵木棉----一棵孤独的木棉!孤傲的枝条伸向天空,几朵不多的红色的花迎着海风轻轻颤动。〈续〉

作者简介:卢瑞彬:笔名:安白、默涵涵。内蒙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平论家协会会员。

出版散文集《攀援生命之圆》《花香满径》;长篇传记文学《辽河之魂》《赤子情怀》。

创作发表都市长篇小说《醒来的青年湖》、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散文《遥远的牧歌》,短篇小说《大海带走每条河流》。

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获全国榕树下第二届儿童长篇小说大赛佳作奖。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呼兰河传》有二伯上吊跳井背后的真相

再次翻开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面的内容,再看却发现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文中的”有二伯”团圆媳妇”先说说有二伯

有二伯,在文中的介绍是一个小气的人,喜欢偷东西,种种劣性,在有二伯偷东西被萧红父亲打倒在地的时候,我当时觉得解气,偷东西就是不对的。

但今天再看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悲凉,在主人公向他要糖葫芦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不买不买快走”过后又对主人公说:”谁不想吃好吃的啊,但是你二伯我穷啊”有二伯,很穷,衣服破旧,是也会很善良,会跟把他绊倒的石头说:”兄弟,下次记得看路”

有二伯也是孤单的,他除了厨师外,没有任何朋友,他偷东西的名声远去了,被孩子们编成了一首歌,他该是有多难过,厨子也不喜欢有二伯,全家人都不喜欢有二怕包括主人公我也不喜欢有二伯。

可以这样说,有二伯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一个缩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类人。#书籍# #文学#

好书推荐|《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

作者:贾平凹、萧红、史铁生等

软件:kindle

简介

本书一共30篇,记录了徐志摩、贾平凹、沈从文、巴金、鲁迅、萧红等作家的随笔,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被作者用笔细微的描述出来,字字深情。这一生,我们能够与亲人团聚的日子太少。年少厌烦母亲的唠叨,长大步入社会,我们能与他们见面的机会太少。学生时代,与他们是短暂的别离,待到工作时,我们在不同的城市,距离600公里。书中提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去,此生只剩归途。人的一生就只有几十载,愿我们余生珍惜时光好好相爱。

好句摘录

· 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

.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

. 这是我第二次感到坟墓的残忍可怕,死是这样伟大的无情。

. 人有时候自己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 我对你的迷恋穿梭在这广袤的夜空米,你的梦如轻纱,缓缓掠过我布满皱纹的额头。

. 珍重吧,不要爱我于离别之后。

. 不是所有离开都曲终人散,活着的人有回忆,离开的人有眷恋。

#拯救书荒#

文学青年萧红和萧军,终于在上海安顿下来。

1935年元旦刚过,他们马上写信给鲁迅,报告新居的情况。

1月4日,鲁迅先生回信说“好极好极”,并劝他们初到上海,多听少说,实在不能不说的话,就多说闲话;哪里可以去逛逛,哪里又不能去,因为“那里狗多”。

结交了鲁迅先生,萧红和萧军的日常生活,仍然三餐不继,主要靠朋友接济。聂绀弩和叶紫,都劝他们写点儿东西去换钱。

萧军担心,写了也卖不出去。朋友们说,找鲁迅先生介绍啊,如果不是太差,有他介绍,总是要登的;如果太差,鲁迅先生也不肯介绍的。

听了朋友的建议,二萧决定向鲁迅先生求援。

鲁迅先生有求必应,把萧红的《麦场》(后改名《生死场》)送到各方面去“兜售”。

稿子在出版社间四处旅行,迟迟收不到回复。穷困的二萧等不及,他们需要生活,米、面、柴,哪一样都要花钱买。萧红几次写信催问,说自己等的心焦,也写不出东西,只“胖得像蝈蝈”,请鲁迅先生抽打抽打自己。

鲁迅幽默地回信:“如果胖得像蝈蝈了,那就会有像蝈蝈样的文章”。

不几天,萧红又写信,要鲁迅先生请他们吃饭,还说怕费钱可以吃得差一点,并随信寄去了短篇小说《小六》,请先生介绍发表。

2月8日,鲁迅先生把这篇小说推荐给朋友,3月5日即获发表。

后来,先生又推荐了萧军的几篇小说,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各种刊物上。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推荐下,萧红和萧军,终于叩开了上海的文学之门,被上海文坛接纳。

想象一下,没有萧红,鲁迅依然是鲁迅;没有鲁迅先生,萧红还能成为后来的萧红吗?

所以,对鲁迅先生,萧红有着“文学导师”、“人生恩师”、“祖父”的复杂情感,也就不难理解了。

#文学人物##阅读的温度#

一天,萧红穿着新买的红上衣去嘚瑟。见鲁迅不理睬便问:“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吗?”鲁迅上下打量下,“不太漂亮,之前穿过的一双短筒靴子,也并不合适。”接下来萧红问了一句奇怪的话,让鲁迅一时语塞。

萧红活泼的性格很招鲁迅喜欢,经常让她去串门,从此结下革命友谊。

1934年,萧红从青岛来到上海,不仅得到鲁迅的帮助,也得到许广平和孩子的喜欢。初次见面,鲁迅就借给他们二十元钱,解他们燃眉之急。

鲁迅温柔细腻般的性格,让萧红有了家的归属感,她感受到了父亲的关怀。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无名小作家想要在文坛立足绝非易事,想要发表文章首先要考察背景,或者由知名作家推荐,采用“介绍制”。

萧军在鲁迅负责的《文学》月刑上发表第一部小说,此后二萧的作品也陆续发表。

在拿到稿费的第一时间,便邀请鲁迅到家里做客,聊天。

鲁迅也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二萧,便经常给他们介绍资源和人脉,也经常告诫他们:“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的,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要不然,吟出多而输入少,后来要空虚的。”

就这样二萧在鲁迅的帮助和教导下,飞速成长,逐步成名。

鲁迅对于二萧来说,既是恩人,也是师父和父亲。

萧红很是自在,也找到了家的感觉。

所以,她经常有事没事跑去鲁迅家,哪怕买一件新衣服也要去炫耀下。

有一天,萧红买了一件新奇的红上衣穿迫不及待地去嘚瑟,她上楼来到书房,见鲁迅正在抽烟,便特意来到他面前晃悠,希望能够看到今天的新衣服。

结果鲁迅只在意手中的烟和天气,完全没有看到她的新衣服,于是萧红憋不住了便问:“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吗?”

鲁迅上下打量了一下,然后说:“不太漂亮。”随即又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红上衣配红裙子,不不不行了;不是黑裙子,咖啡色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这条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也弄得不漂亮了。”

一个说头头是道,一个听得认真。

之后,鲁迅又说,之前穿过的一双短筒靴子,是军人穿的款式,也不太适合。

萧红有点不解,便问:“那双靴子我穿了很久,您都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我现在已经不穿了。”

鲁迅回答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此后,萧红又好奇,问你怎么精通女人的着装呢?

鲁迅说:看这书的,关于美学的。

萧红又问:“什么时候看的?是买的书吗?”

鲁迅都一一作答,之后萧红又问:“看这书做什么?”

这一问不打紧,一下把对答如流的鲁迅给问住了,许广平听后接着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鲁迅和许广平真心喜欢萧红呀,萧红真把他们当亲人才会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

在我们一生未必每个人都会遇到如师如父一样的恩人,可每个人都会有好友。

在我们遇到一件开心或伤心的事,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对方分享。

往往分享的过程中,也都会好奇宝宝上线,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两人相视一笑。

这种缘分实属难得,你遇到过吗?

#人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