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凿壁偷光的典故 凿壁偷光的典故50字

凿壁偷光的典故 凿壁偷光的典故50字

时间:2019-12-22 15:39:54

相关推荐

凿壁偷光的典故 凿壁偷光的典故50字

大家都知道,在小学课本上有这么一则成语故事,名为“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匡衡的少年,因为家里贫困,晚上点不起灯,他就凿开墙缝,借用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

可老师不会告诉你,当年“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后来却坏事做尽。

匡衡后来免费到县里一大户人家打工,条件是希望主人能让他读遍家中藏书。主人深受感动,让匡衡随便看,匡衡也因此成为大学问家。他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

匡衡小时候虽说刻苦学习,但是考试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他精通《诗经》很受当时汉元帝的喜爱,在汉元帝继位时,开始提拔匡衡,匡衡先为郎中,后来成为御史大夫,最后成为了丞相。

故事若是只听到这,大家可能会被匡衡所感染,有些人还暗自下决心,要像匡衡一样努力奋斗,最终成就事业。

可之后的匡衡,却成为了朝廷的蛀虫。

正是因为升官太快,匡衡本身开始飘了,这极大的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为了炫舞扬威,他很快就和石显勾结在一起,看谁不顺眼就除掉谁,那时候的他为虎作伥、道貌岸然,不分是非对错,只知道自己的利益至上,他们和张潭一起想要在整个朝中站住局面,实现自己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

最终石显被贬为庶人,在赶回老家的路上,忧愤绝食而死。

而匡衡和张谭继续享受着高官厚禄的风光得意生活。

身为丞相的匡衡封地和俸禄已经很富足,够几代人食用,但他仍不满足,强取豪夺了临淮郡四万亩良田,弄指使手下贪盗公家财物。

俗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汉成帝建始三年十月,御史大夫张谭因举荐私人获罪被贬官。

在两个月后,我们的好少年匡衡也败露,被人告发,被贬为庶人,终老家乡。

根据他的下场,国学君突然又想到了当年匡衡“凿壁借光”的做法。

既然匡衡想要让邻居家的光照进自己的屋子,那么他一定不止凿了自己家的墙,还把人家的墙也给凿了。这样看来的话,这教育满满的故事似乎就有些说不过去的地方。你认真学习是好事,但是这属于破坏私人物品呀。不管怎么说,破坏别人的财产,甚至还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这可是相当不正确的。

匡衡的故事正如《论语·学而篇》中讲的那样“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只有德行过关了,再去谈勋业才顺理成章。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凿壁借光”故事里的匡衡,便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只不过他是“小时偷光,大时贪赃”。凿壁借光的故事出自汉代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原文如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这个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便不再翻译。可是,很多故事我们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凿壁借光”的故事便是如此。匡衡小的时候是很刻苦,利用一切可以读书的机会去读书,利用一切可以提升的机会去提升。但他的成长经历中却有着三大致命缺点:一是贪小便宜,二是心机太重,三是爱显摆,一句话总结叫:心术不正。

前两条看上面的故事就知道了,把墙凿开引其光,说白了就是偷,没条件创造条件本没有错,可是怀着窃喜之意偷光,本意就不单纯。我不是古人不好过多评判,便我相信,身处当时,除了偷光,肯定还有其它办法。可见匡衡从小就存了一个贪小便宜的心。

他去大户人家打工不要钱,也不说原因,直到主人问他的时候才说只想读他家里的书,钱不钱的无所谓。你完全可以上来就对人家说明缘由,人家答应最好,不答应再想办法。可见匡衡这个人不实在,打小心机就很重。

说匡衡爱显摆,是因为后来学成之后到处给人解读《诗经》,“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别人一说《诗经》匡衡就往前凑,一凑上去就替人解读,还非要把人说开心。这不是显摆是什么?真正的学问是用来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像匡衡这种,非智者所为。

但是匡衡科考之路并不顺利,考了九次都没考出个好成绩,但他凭着对《诗经》的独到见解,得到了时为太子的汉元帝的赏识,并提拔他入朝为官。

后来,匡衡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官至丞相。然而,匡衡最终还是没能经得起官场的诱惑,变得趋炎附势,仗着自己位高权重,收受贿赂。

他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时,其食封土地原本为三十一万亩。但匡衡利用郡图之误,扩大了四万多亩食封土地。汉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人告发了匡衡私占土地一事,所以成帝下令罢了他的官职,贬为庶人。回到老家之后,家乡父老都知道匡衡是因贪污被贬,都对他嗤之以鼻。匡衡最终在自己当年“凿壁借光”的房子中孤独地死去。

看来老祖宗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一点没错,人的德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每个人都是可造之材,可是最终能不能成长,关键还是看这个“造”的过程。一棵小树,如果无人修剪,最后会长成一棵疯树,如果适时修剪,不说长成参天大树,起码不会长歪。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现在我终于理解,为什么小时候老爸对我们兄妹管教那么严格了,七八岁的时候,我带着弟弟偷了邻居家田里的两根玉米棒子,被老爸拿着棍子追了三条街,最后打得鼻青脸肿,用他的话说就是:“光知道错了不行,必须长记性。”那次,是真长了记性了。

只有有了完整的童年,才会拥有完整的人生。如此说来,我的小孩儿过年就六岁了,还没挨过一次揍,是时候让他的童年更加完整了。

#历史故事##历史文化##七彩历史#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凿壁偷光〗成语典故: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麻兆毅#

凿壁偷光

古代喜欢读书的人有很多,西汉的匡衡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家里小时候非常穷,没有蜡烛,但是他又想看书,于是便在自己家和邻居家的墙上打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蜡烛的烛光来读书,后来他到了一家大户人家做工,看到这位大户家有很多书,立马表示,自己可以不要工钱,只要让他读书即可。大户见匡衡这么实在,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匡衡也的确不负众望,成为了一个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凿壁偷光”使匡衡成为少年勤学典范,却未料其居然是欺世盗名之辈,为官后的一系列行径简直令人不齿。

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太监石显失宠于汉成帝。丞相匡衡与御史大夫张潭本与石显沆瀣一气,但见石显失宠,遂见风使舵弹劾石显旧日恶行,致使石显在罢官返乡路上绝食而亡。

匡衡自恃仕途不倒翁,居然又将打击目标,对准了以“虽远必诛”闻名的大将陈汤。

原来当日陈汤攻打康居,全灭匈奴后,为鼓励手下将士们,竟将缴获西匈奴的全部战利品瓜分殆尽,连一丁点儿残渣都没孝敬当朝权贵。

于是匡衡纠集一帮文臣弹劾陈汤,说陈汤身为重臣有丰厚俸禄,却盗取缴获康居的奇珍异宝,甚至还警告审查之人:“匈奴边境之事,朝廷不能追究。”

石显都不是对手,可想而知本在朝中名声就有些臭的陈汤,怎能抵得过匡衡三寸不烂之舌?很快陈汤就被免官,纵有不服也只能在家闭门著书,以解愁闷。

要说匡衡也确实是大学问家,不仅“凿壁偷光”是其成名典故,而且他解读《诗经》、《孝经》也堪称一绝。不然汉元帝怎会礼聘匡衡为帝师呢?

可就是这个当世无双,又被后世当作勤学楷模的匡衡,背地里却是个趋炎附势、贪恋权位的奸臣。可见饱读圣贤书,却不一定能成为圣贤之人。

公元前30年,御史大夫张潭因任人唯亲获罪免官。匡衡并未引以为戒,反而又偷偷扩大封地,巧取豪夺临淮郡民田40000余亩,终被有司查处后,被褫夺侯爵,贬为庶民。

匡衡为名利可以翻脸不认人,为名利可以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真是枉读圣贤书,却未能勘破物极必反、人道轮回的真谛。

真可谓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西汉时期有个穷人家的孩子叫匡衡,自幼酷爱读书,但苦于家中没有蜡烛照亮。领居家有蜡烛,可烛光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照在书上来读。这就是中国流传了 2000 多年的经典励志故事“凿壁偷光”。

匡衡因刻苦读书成才,在汉元帝时当上了丞相,并被封为安乐侯,有封地 3100 顷,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可当时丈量土地的人出现差错,给匡衡多量了 400 顷,下属发现后向其报告,他却将错就错,将这 400 顷土地据为己有。汉成帝即位后,有人将这件事告发,遂将匡衡贬为庶民,爵号和封地也全部被剥夺。这就是 不为人们熟悉的匡衡被贬的故事“专地盗土”。

【戒贪是修身的永恒课题】

偷光为的是读书,为人们所褒扬。盗土为的是享乐,为人们所不齿。其实,抛开动机不说,偷光与盗土在手法上都是错误的,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古往今来,犯错乃至犯罪的人们比比皆是,但追根溯源,都是贪欲惹的祸,或贪权、或贪财、或贪名、或贪色、或贪生。所以,戒贪是修身的永恒课题,知足是戒贪的不二法门。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要上微头条#

凿壁偷光,放到今天还能香吗?

妈妈给6岁儿子讲《凿壁偷光》,希望他认真刻苦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

不料儿子听懂故事后,接连提问:“匡衡把墙凿了一个洞,邻居不会过来打他吗?不用赔邻居钱吗?他小时候就敢凿墙偷光,长大了还有什么不敢干的?这种人就是自私,为了自己不管别人。”

妈妈大吃一惊,刚要反驳,儿子又补了一句:“这种人长大了也是坏人。”

凿壁偷光

匡衡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非常有才华,他之所以这么有学问也是跟匡衡从小刻苦学习有关。匡衡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买不起书,但是爱学习的匡衡为了能读书去一户有很多书籍的人家那里免费帮他们干活,匡衡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们能把书借给他看,借到书之后又一个难题摆在了匡衡的面前,因为匡衡家实在是太穷了连油灯都买不起,而白天匡衡要干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这时,匡衡发现邻居家透露着光亮于是匡衡就往自己家靠着邻居家的那堵墙凿了一个缝隙,这样领居家的光就能透过这个缝隙照过来匡衡就可以趴在那里看书了。匡衡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由此而来,现在常用来形容家贫而刻苦读书的精神。

央视又出经典纪录片了!将历史典故与科学探索相结合,带领孩子一边了解历史,一边探索科学知识,这部纪录片太牛了!

《草船借箭》的草船是否真的能借到10万支箭?

《百步穿杨》中的百步是多远,神射手是否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叶?

《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凿壁偷光》的匡衡凿的什么壁,偷的什么光?

宝藏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带着孩子们从这些经典的历史典故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比如在讲解《草船借箭》中,节目组就针对,3天内是否能扎好1000个草人、曹营射出的箭是哪种箭,装草人用的战船是何种船都做了详细的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古时的弓箭、战船等历史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也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

纪录片中采用了纪实拍摄、参与访谈、情景再现、动画特效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更加丰富,孩子更容易理解。

《典故里的科学》不但创新性地带领孩子从不同角度验证文化典故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求证精神,以及对知识的钻研态度。

看完这部纪录片,孩子增加了对历史的了解,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可谓双赢!

一共才5集,每集只有20多分钟,孩子看起来也不伤眼睛。特别适合寒假全家人一起观看!

#亲子欢乐过大年##这才是家庭教育##教育听我说#

孔融四岁时,父母在吵架,孔融在一旁说:日子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这就是孔融让离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自从凿开那个洞之后从此学业就荒废了。

以前有一个卖缸的店家拖欠了一位叫司马的小伙子的工资,这天司马又来店里要工资,刚好碰到店家今天一定要出货的一批缸。店家以资金紧张为由不给支付。司马拿凳子光砸这批要出货的缸,这就是【司马 光砸缸】的典故

《晏子使楚》

晏子被人羞辱后离开

有认识晏子的大臣一听急忙去追:

“晏子,晏子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