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30字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30字

时间:2024-01-26 03:56:39

相关推荐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30字

清明节的传说

说到清明节,我们都会想到扫墓纪念已故之人,但很少有人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实际上,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很多,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海外,在流放途中到了一个荒芜的地方,又累又饿,站不起身,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吃的,正在焦急的时候,其中一名大臣介子推将其推去安静的地方,在大腿上切切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从而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从而发现肉是介子推割肉做的之后流下了眼泪。

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之后,赏赐了那些曾经与他一起流亡的功臣,但却忘记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抱怨,让他去领赏。但是介子推并没有看上那些争取奖励的人,收拾行囊之后归隐山居。

晋文公听罢,不好意思,亲自带人去问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已离开绵山,绵山属危险路段、树木茂密,找人并不容易。有人献祭,从三面烧绵山,将介子推逼出大火烧遍绵山,却没有介子推任何的痕迹,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去,晋文公看罢伤心不已,在给介子推安排丧事时,发现树洞有一本血书上写,希望主永远清廉,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2年,晋文公带领文武百官上升祭拜,发现老柳树竟死而复生,他便给老柳树命名“清明柳”,告诉世人寒食节后的第2天定为清明节。

这回大家对清明节的由来了解了吧,清明时节雨纷纷,重庆文宫从而与大臣介子推之间的故事,一个是名臣、一个是贤君,不得不让人感慨,如果将其放到现在,就像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上的心态一样,如果这是一份工作,首先就要找到定位,然后才能大胆的去创新,当然还要得到领导的赏识,这就需要自己的努力,并且与同事间相互帮扶。

#寻找故事家##加油带头人##头条##知识辞海计划#

清明节原先是个靠边站的节日。

它前面有集体搓澡,露天烧烤的上巳节,还有一个大神级的节日,叫寒食节。

寒食节简直自带流量,它有个故事离奇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晋献公,年纪一大把,还很好色,喜欢小老婆,天天跟小老婆过夜。小老婆想让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天天跟老头吹枕头风。

有人觉得不得劲,叫太子赶紧躲。太子比较傻,悄悄自杀了。太子弟弟叫重耳,就鸡贼了,带了几个人跑路了。

有一天,荒郊野岭,没吃没喝,重耳眼看要挂了。有个叫介子推的,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在自个儿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然后咕嘟咕嘟炖了一大碗,端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小命。

后,重耳做了晋国国君,当初陪他跑路的兄弟都封了大官。可是,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说话,回家收拾收拾,背了个包,带着老娘,到山西绵山隐居去了。

这时,有人提醒重耳,你当初吃过人家的肉,你咋忘了呢?重耳这才想起来,赶紧在全国十字路口贴告示,寻找介子推。

后来,有人提供了线索,在绵山里见过。

重耳带着人马,乌泱乌泱来到了绵山脚下。可绵山是原始森林,连个介子推的鬼影都见不到。

又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介子推不就下山了吗?

有道理,重耳叫人点燃了森林大火。可是,介子推脾气跟牛有的一拼,死也不下山。还真死了,重耳找到他的时候,介子推跟他老娘抱着一棵树,连人带树都烧焦了。

重耳眼泪哇哇地哭,回家后,发了个文件,以后,介子推烧死这天,全国人民家家户户把火灭了,改吃冷的,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古代没有火柴打火机,每户人家平时都有一个火堆,一年到头不熄灭,餐餐拿跟柴火去引燃烧饭。寒食这天,把这堆火也浇灭了。

所以,寒食节一过,家家户户就钻木取火,火石点火,忙得不行。皇宫里弄着火后,把这火苗,给大臣送家里去,收到火种的大臣想着隆恩浩荡,感动地要哭。韩翃不有诗嘛: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后三四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就可以吃口热的了,这谁不热切期盼啊。而且,寒食节是祭拜介子推的,谁也没见过介子推,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祖先可比介子推亲多了。所以,到了唐宋之后,清明节就打败了寒食节。

苏东坡贬官黄州的时候,寒食节写了《寒食帖》,风格这样的: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估计自己看了都要哭。再看看苏东坡,在密州写的清明节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日子过的。

自打清明节打败寒食节后,寒食节再也没有翻身过。

清明的由来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清明节,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的4月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今天是24节气之“谷雨”

和大家分享一下“谷雨”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

关于谷雨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

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因此后人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节气的风俗有祭仓颉、“吃春”、赏牡丹、喝谷雨茶、祭海、走谷雨、谷雨贴、赏花等。

1、祭仓颉

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

”每年的谷雨,“仓颉庙会”都会在陕西白水县如期举行。

2、“吃春”

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

3、赏牡丹

“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不绝

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

4、喝谷雨茶

福建的茶农们说,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制成的茶叶,而且要上午采的。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

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5、祭海

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

在中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们过谷雨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海祭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这一习俗在今天胶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

6、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7、谷雨贴

谷雨贴,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8、赏花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

“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重要的娱乐活动。

好啦,关于“谷雨”的来历和风俗就介绍到这里。

众人皆知清明节是为纪念逝去的亲人,却不知清明从何而来?今日就一起聊聊“清明节”的由来

话说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为他割肉煮汤,然而晋文公登基后封赏了所有的有功之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羡慕荣华富贵,也不向往官涯生活,并隐居于棉山。

后来重耳醒悟过来,火烧棉山寻找介子推,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了一棵枯柳树下。还附有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就把当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去祭拜介子推,才发现当年和介子推母子一起背焚毁的枯柳树居然死而复生了。他当即下旨老柳树为“清明树”,并把寒食节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中国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人们常把吃粽子、划龙舟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但是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却不是这么简单,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甘肃省文史馆馆员邓明介绍,古人把五月看作是阴气达到极端而亏、阴恶的害虫萌生之月,此时毒虫趁势而长,疫病时有发生,于是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古人应对“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沐浴洗毒等,于是端午节逐渐变成一个除瘟避毒卫生防疫的节日,后来又附会加入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内容,端午节变成了一个包括衣、食、住等习俗丰富的节日。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后为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历史传说等形成一个重要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初五也就称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的端午节习俗活动有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与菖蒲、划龙舟、洗浴(浴兰)等等,但由于历史、物产、自然环境等原因,各地方又增加了一些地方因素,形成大一统、小不同的特色。

邓明先生说,在除瘟避毒方面,老兰州是这样做的:端午节前一天,兰州城内各家各户都把水缸装满,人们认为五月五日那天的水含有毒。当天傍晚,人们把大门外的街道和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初五凌晨,在大门外洒上清水,大人和小孩都梳洗干净,用雄黄酒涂抹鼻孔、耳朵、眉心。在男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种习俗叫画额,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兽中之王猛虎(“王”似虎的额纹)以镇邪。还有就是在小孩子们的手腕上系上五色线,象征“五毒”,男孩系左腕,女孩系右腕,孩子们还要戴上荷包,用以避邪驱毒。

荷包讲究成龙配套,后背戴老虎型大荷包,借其雄风,吓退邪恶;胸前戴两条小荷包,一条为癞蛤蟆(蟾蜍)、大头蝎虎子(蜥蜴)、蝎子、长虫(蛇)、蚰蜒(蜈蚣),俗称五毒,另一条是金瓜、黄瓜、寿桃、辣椒、佛手等时令果蔬及吉祥果品。荷包是节前缝制的,材料为彩绸、香草、彩色丝线等。这时候也是老奶奶、年轻媳妇、小姑娘呈现才艺的时候,他们缝制的荷包图案精美,小孩子们挂在身上相互比美。

端午乡愁

文/雪花

小时候,不知节气的来历,包括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时节,也不了解其所以然,光盼着过年!

时下芒种已过,而重五端阳节将接踵而至。

清明追远,中秋团圆,端午怀人,过年狂欢!

一年之中,最让人萦怀的莫过于这几大节日。

清明一般祭祖,缅怀自己先人,追远思源,激励后辈。千古流传的故事有清明柳,正与晋土与名士介子推有关,据说介休县名即得于此。当然最著名的非杜牧七绝莫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秋节是团圆象征。吃月饼的来历也颇具传奇。

外族统治期间,塞外一带汉人为争自由,想出妙计。通过送月饼的方式传递情报。月饼里有一字条"八月十五杀鞑子(外族统治者)。"于是当掰开吃月饼时,发现联络暗号,一举成功。后人为纪念此曰,则有吃月饼习俗。同样最著名的当属东坡先生兼怀子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过年的来历,也有传说。远古时,有种怪兽年,每至岁末即临伤人。有次正遇一家失火,红光冲天,响声动地,年兽吓得落荒而逃。至此可知该年兽惧怕巨响与火光。于是每至岁末各家鸣响挂红,驱吓怪兽,称之过年。最著名的首联为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而端午节不同,它纯粹是为纪念别人而设的节日。

据传屈子抱恨沉江,国民同悲,人神共愤,快速投米喂鱼保其全尸,飞舟竞渡,打捞遗体。

于是流传啖粽竞舟以缅其贤。

所以端午节的家国情怀最为突出,也是最能触动乡愁的神经!

是呵,从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不难发现,其切切之情,殷殷之心,巍巍之志与铮铮之骨!

每至端午,百姓的家国情怀,尤为壮烈,爱国之心,尤为殷切,求贤之声,尤为震撼,复兴之梦,尤为炫彩!

每当我们看到汨罗江,每当我们走近屈子祠,每当我们展开龙舟渡,每当我们吃起糯米粽,悠悠爱国情油然而生,拳拳报国心泉涌而出,壮怀激烈,志向冲天!

加之目前刚过高考,许多有志青年,正在以饱满的热情,纯真的初心,凌云的壮志和不懈的努力来兑现自己的人生诺言!

让我们以史为鉴,传承文明,认同祖训,发奋国强,把浓浓的乡愁变为前行的动力,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很多人不知道兔子的来历,对我兔的说法也是一头雾水,至于那兔的动画估计更是没看过了。今天就来看看那兔有关清明的这一段吧,看过你就都懂了。

每每看到这一段,都是热泪盈眶,感佩莫名……今天来之不易,我辈还当继续努力,只到家门口再也没有魑魅魍魉为止!

#我要上微头条##我要上头条##军事趣科普##清明祭英烈#

#中秋节##中秋前日话中秋#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传统中有着泱泱文化之精髓。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由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方面所组成,其中传统节日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纪念意义,目前我国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文化意义的来历。

我们今天就说说中秋节吧!

1、中秋节传说: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后,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2、中秋节别称:中秋节,所以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3、中秋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正值月亮最圆之际,所以有时称为团圆节。

4、中秋节活动: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你知道植树节定在3月12日是与哪位伟人有关系吗?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民国以后我们国家把植树节定在了清明节,也就是4月5日。你知道后来为什么把植树节改为3月12日吗?

这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是1925年3月12日去世的。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把每年的植树节定在了3月12日这一天。大家都知道孙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也是咱们民主革命的先驱。本来他是学医的,但是他觉得医生只能给人医病,不能救国。他一直倡导推倒腐朽的清政府,建立民主的共和国。可以说,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早年,孙先生在檀香山读书,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后来他看到了自己的祖国,清政府很无能。于是就提出来,中国要想变强,除了要加强工业,也要发展农业,要多种树,多种适合我们国家环境的树。辛亥革命以后,孙先生提出在北方和中部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于是,在孙先生去世三年之后,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去世的日子定为了植树节。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进一步明确了这个节日。从此,植树节被写入了法律。

植树造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大约是百分之二十,远远低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日本,韩国的森林覆盖率都超过了百分之六十。世界上其他国家如果需要木材,他们会到东南亚或者中国进口,他们宁愿花钱去买,也不愿砍伐自己的树木。树木被砍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近些年,我们国家也意识到了砍伐树木的严重性,出台了很多保护措施,大家也越来越重视保护森林资源,多种树,保护我们的环境。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今年的植树节刚好是周末,带上自己的孩子,家人,一起去种一棵小树吧。也给孩子们讲一讲植树节的来历,讲一讲破坏环境的危害。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我们的环境才能越来越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