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深读」前不久宜宾地震 为何让绍兴柯桥人特别牵挂?

「深读」前不久宜宾地震 为何让绍兴柯桥人特别牵挂?

时间:2022-04-19 11:46:39

相关推荐

「深读」前不久宜宾地震 为何让绍兴柯桥人特别牵挂?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黄小星 陈伟斌 文/摄

6月17日,四川宜宾发生6.0级地震,这场地震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也让绍兴柯桥人特别牵挂,这是为什么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四川人至今都是柯桥最大的外来人口群体,而宜宾筠连籍人,则占据了四川籍人群的绝对数量。鼎盛时期,在柯桥的四川人约有十五万,其中筠连籍又超过一半。

浙江绍兴柯桥区,四川宜宾筠连县,两地相距近2000公里。

然而就在过去的近30年时光里,这两个地域却有着超越时空的交融。甚至于,在柯桥的筠连籍人群,占据着目前柯桥人口中相当数量的比例。

于是,我们决定去绍兴柯桥走一走,看看在当地的这个新绍兴人群体,有着怎样的故事。

如今的东升路上,依旧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四川籍商人

趁年轻,到柯桥轻纺城闯一闯

6月24日下午,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穿过令人眼花缭乱的面料,四川宜宾市筠连人王丹在此守着一家铺面。这个月是她家的淡季,比起轻柔的印花雪纺或者蕾丝,秋冬毛呢才是王丹店里的主打。去年冬天,她推出一款薄呢子料,销售了七八万匹,整个市场都在传说她的“神话”。

后,王丹从桐庐来此,追随她的爱情——堂姐给她介绍了一个筠连籍、长在柯桥的小伙,她看中小伙的吃苦耐劳:他从做体力活开始,起初帮人拉车、扛布匹,因为人机灵,被老板相中去站门市,收入从一年一两万元,到能挣二三十万元。

初到柯桥,王丹没有住处。在老家筠连,她家境不错,没吃过什么苦头,而在这里,她每晚想办法捱到12点,再去小旅馆“捡”打折的房间。后来,她租下一间四五平米的小房间,“只放得下一张床”。有天夜里,她感觉脸上的异样,毛茸茸的,又伴随着尖利的挠抓,原来,一只老鼠窜上了床。

那是一段虽然艰苦却令人怀念的日子,是她和像她这样的筠连人追梦之旅的开始。全长不过4公里的东升路,道路两旁曾是柯桥最主要的轻纺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四川宜宾筠连籍贯经营户占了80%以上,被外界形象地称为筠连一条街、四川一条街。

王丹和恋人在柯东桥上看风景,桥上穿得花红柳绿的,都是开朗热情的四川人,四处是熟悉的乡音。许多人从布匹生意开始,挣到第一桶金,改变命运,王丹也暗暗立誓:一定要在这里立足。

,怀揣着一套小房子抵押贷来的40万元,王丹和彼时的男友——后来的孩子他爸“下海”创业。没经验也没客源,第一年冬天,开张两三个月,他们就亏了二三十万元。丈夫愁眉苦脸,怀疑他俩不是做生意的料子,王丹倔强,不服输,鼓励丈夫:“我们再坚持两个月,大不了回去替人打工,重头再来。”

好运气终于眷顾了他们。凭着这间不到10平米的门面,王丹和丈夫拥有了丰厚的家产,她的两个孩子,如今在柯桥上学,一家人成了新绍兴人。筠连,渐渐成了逢年过节才回去的故乡。

勇闯商海的筠连人

今天行走在东升路,热闹依旧,路边不时映入眼帘的“筠连风味”,串联起昔日的宜宾记忆。

街边的特色小吃店,映现着筠连籍人群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以筠连籍为主的宜宾人,就已撑着船只,从杭州一路南下,来到柯桥经商谋生。像一粒粒种子,在柯桥扎根发芽,他们亲带亲、邻帮邻,从而奠定了至今都占据相当人口比例的川籍新绍兴人。

73岁的曾焕夫,戴着时髦的藤编小帽,声音洪亮,“1995年,我还在筠连县委宣传部,当时被安排来柯桥采访。”过去20多年里,他一直担任柯桥四川商会的秘书长。

他记得,那一年,经过实地调查走访,他回到筠连,写了一篇《勇闯商海的筠连人》,在当地引发震动。这像柯桥打出去的一则形象广告,更多的宜宾人像潮水一样来到柯桥。

曾焕夫回忆,当时柯桥只有两条街,三轮车颠簸穿行,周边田地水系围绕。尽管如此,和家乡的经济条件相比,这里令曾焕夫震动。当时,筠连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时任县领导来柯桥,面对四川商会会员们,提及县级财政收入已创历史的超过了6000万元。会后,曾焕夫私下拉拉领导的衣角,叫他不要再摆数据了,“这里一个村的收入都超过6000万元。”

1996年,曾焕夫怀揣着全家290元的积蓄,从筠连县坐汽车到宜宾市,再从宜宾坐火车途径重庆到杭州,继而抵达柯桥,整整两天三夜。他被县里委派到柯桥负责商会工作,“那时都是白手起家,服务、维权、化解矛盾、建立人际关系,什么都做。”曾焕夫记得,有时刚捧起饭碗,腰间的传呼机就像蜂鸣一样想起,他急忙放下饭碗,出门办事。

像王丹和她的丈夫一样,抱着淘金梦而来的宜宾人,在街两边用几块门板拼成地摊,摆上布匹就开张,他们勤恳而豪爽,做生意时,大方地抹去零头,这引来不少回头客,“那会儿,宜宾人在柯桥的名声比五粮液的名声还响亮,”曾焕夫说。柯桥也成就了他们的梦:柯桥从那时开始,就对商家非常重视,像工商、税务等单位,都是直接上门服务商户,很令经商者赞许。

依靠一扇一扇的门板、一匹一匹的布,柯桥的轻纺生意成就了很多百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曾焕夫统计,“290多家店面,超过九成的店面都是筠连人租下来的。那时一年的租金就得40万。”渐渐地,筠连商会也就变成了四川商会。鼎盛时期,在柯桥的四川人约有十五万,其中筠连籍又超过一半。

不过商界沉浮,亦有旦夕祸福。有人砸下重金,却亏得血本无归;有人染上赌瘾,输得倾家荡产。还有一起轰动一时的案件:一名四川籍女商人,在提取20万元现金走出银行后,被劫匪一枪爆头,劫匪抱着装满现金的黑色塑料袋奔逃,钞票撒了一路,而当时死命追逐劫匪的,亦是当街的筠连籍路人。

曾焕夫和林波,两代筠连人在柯桥的融合

川人口味清淡了,本地人口味却重了起来

在王丹这一代人看来,现在在柯桥的宜宾人群可以分成三代人,她和丈夫算是第二代,“到我们这一代,生意已经不好做了。第一代来柯桥的宜宾人,很多都发了家。”

王丹希望,自己的子女们算是第三代,也不希望他们再从事轻纺行业,“好好读书找份好工作,轻纺行业太辛苦。”

“过去,来柯桥的宜宾人,75%是来经商,25%是来打工的,”这两年,曾焕夫退休后走上“新岗位”——在共青团四川省委驻绍兴市工作委员会青年汇做指导工作,“现在75%的年轻人都是来打工的,25%是来经商的,时代变了,我们也要有所转变。”

在青年汇,和曾焕夫搭档的是共青团四川省委驻绍兴市工作委员会的秘书长林波,这个80后是宜宾籍的二代新绍兴人。

这些年,他也观察到,来柯桥的宜宾籍人群,年轻化程度高,因此他们组建了青年汇,并租用了场地,试图联接每一个宜宾籍老乡。

青年汇将是筠连籍新绍兴人的“新家园”

“安家、就业、创业、教育甚至婚恋,都是这些新来柯桥发展的宜宾老乡们的急迫诉求。”林波说,由于在柯桥的宜宾籍人群人数约有4万,所以和过去的商会功能一样,都将对在柯桥的宜宾人以及柯桥的发展,有促进影响。

“近30年来,柯桥成就了宜宾人,宜宾人和全国各地的人们一起,也促进了柯桥的发展。”曾焕夫说,眼看经商的宜宾人,特别是筠连县人赚了钱,他就穿针引线,鼓励商户们回馈社会、反哺家乡。筠连县建起“浙商大酒店”,在浙江积累的财富,流向了家乡的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筠连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在曾焕夫看来,筠连籍的商户做出了不少贡献。

“过去,来柯桥闯荡商海并且留下来的宜宾人,已经融入了柯桥。”曾焕夫他刚刚结束高考的外孙女,更已是土生土长的柯桥人了。

还有一个虽然微小却日常的改变。林波笑着说,川菜讲究重料重口,现在留在柯桥的四川人,口味清淡了很多,而柯桥本地人,口味反而重起来。林波下馆子,还得特意叮嘱,别放太多辣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