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铜仁市:“六个一批”搭建“致富桥” 搬迁就业走上“幸福路”

铜仁市:“六个一批”搭建“致富桥” 搬迁就业走上“幸福路”

时间:2023-06-19 11:10:07

相关推荐

铜仁市:“六个一批”搭建“致富桥” 搬迁就业走上“幸福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精准高效解决不同类型搬迁户和搬迁家庭的就业问题,铜仁市以“新市民·追梦桥”为抓手,“六个一批”搭建群众创业就业“致富桥”,统揽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生计等系列问题,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发展产业解决一批。产业兴,则经济兴。持续稳定的产业支撑,是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手段。围绕我市“生态茶、中药材(含石斛)、牛羊、食用菌、蔬菜(含辣椒)、油茶、水果、生态渔业、竹”等9个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引进御诺乳业、裕国菇业等一批国内外优强企业,突出龙头企业主体地位,持续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碧江区通过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裕国菇业,建成后可解决3000多人以上的就业问题。强化村社合一,以党建为引领,在有条件的安置点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搬迁群众+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以“村社合一”的方式让搬迁群众以土地、山林、劳动力,以及扶贫贷款等入股合作社,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观光旅游,或是整合村集体资产对外承包,直接获取租金。同时,对于跨区域搬迁的群众可组织到附近的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务工,支持有发展意愿的搬迁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帮助协调土地、项目、资金,解决实际问题等。

创新服务解决一批。围绕“留雁”和“送雁”行动,依托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开发“友工”小程序,引导搬迁劳动力线上求职。并统筹各用工企业和单位在全市125个规模较大的安置点举办线下招聘会169场次,提供岗位9.64万个,精准搭建搬迁群众和用工企业面对面的沟通平台。同时,加快完善就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对已纳入大数据平台管理的291826名搬迁人员建立定期更新就业信息机制,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动态清零,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平台“零就业”家庭报警提醒,就业行业类别分布和岗位推送服务功能。创新“1+1+N”帮扶机制,(1名干部联系1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1个或者多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组织全市55家劳务服务公司对144个安置点所有搬迁劳动力开展劳动力信息采集、岗位推荐和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等服务工作。以创业项目激发搬迁群众创业热情。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业就业项目完成吸纳创业人数187个,带动搬迁劳动力就业689人,项目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副食店、服装店、理发店、小超市等。万山区旺家社区安置点引进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扶贫孵化空间阿里巴巴“AI豆计划”,借助“AI豆计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释放出大量就业机会,就业群众人均收入4160元以上。思南团县委积极协调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开展“明珠思南、创在乡土”青年培训班2期50余人,协调发放青年贷款298笔共计55320万元,扶持16名青年成功创业,培育青年电商创客4家。

劳务输出解决一批。围绕深化拓展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合作机制,借助“铜仁务工求职”小程序,建立劳动力就业意愿摸排台账,帮助搬迁群众通过电话招聘、视频招聘等方式应聘岗位,根据应聘情况组织输送,精准搭建起市外就业企业与搬迁群众外出就业需求沟通桥梁。运用“铜仁务工求职乘车系统”小程序,“点对点”安排专车、专机、专列,集中组织输出搬迁劳动力分赴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返岗就业。同时,出台鼓励外出稳定就业奖补政策,对到江苏省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3000元的稳定就业补贴;稳定就业达6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缴纳社会保险满6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社保补贴。

技能培训解决一批。围绕康复养老、医疗陪护、育儿托幼、厨师烹饪、电焊工、汽修班、“三女培训”等社会紧缺用工需求,以政府购买社会培训服务为主,通过以奖代补、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在岗技能培训为辅,采用“就业需求+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搭建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搬迁群众间的沟通桥梁,实现劳动技能培训全都盖,100%协调用工单位。碧江区各安置点围绕家政、手工、服务业等开展技能培训4期337人,稳定实现286人就业。碧江区白岩溪安置点的正浩鞋厂依托安置地2000平方米的厂房,吸纳安置点50余名妇女就业,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切实解决了安置地妇女居家就业的难题。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邀请在种养殖业方面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洋专家”和“土秀才”,紧扣种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类病虫害、疾病预防、施肥除草等问题,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切实提升搬迁群众自主发展种养殖业的技能和本领。

开办扶贫“微工厂”解决一批。针对部分半劳动力、弱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采取“企业+车间+搬迁群众”的模式,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引进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劳动密集型的“扶贫车间”、“扶贫微工厂”,把企业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就近务工的目标。万山区旺家花园安置点建设了一座6000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微工厂产业园,引入科技公司、制衣厂、锦绣坊等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帮助6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松桃县团山社区安置点建立了工青妇脱贫示范基地,成立扶贫车间2个,引导80余人参与开荒,打造300亩微型农田,采用“社区+农户+产业”的发展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增加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针对老、弱、病、残等需要社会兜底的搬迁群众,在严格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转移接续基础上,通过增设保洁员、护林员、保绿员、治安协管员、公路养护员、河道清理员、停车场收费员等公益性岗位的方式,想方设法增加这部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保障就业困难搬迁劳动力就业。碧江区通过开发环卫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大龄留守人员140人。沿河县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开发就业援助岗位3800个,帮助解决因学、因病走不出去就业的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铜仁市以“新市民·追梦桥”为抓手,“六个一批”搭建群众创业就业“致富桥”,给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抒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李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