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张姓加白姓起名女孩子怎么取 父姓张母姓白求男孩名

张姓加白姓起名女孩子怎么取 父姓张母姓白求男孩名

时间:2021-04-12 06:49:38

相关推荐

张姓加白姓起名女孩子怎么取 父姓张母姓白求男孩名

#郑州头条# 河南省郑州市户籍样本人口“百家姓”排名欣赏!看看你家族的姓氏在享有“华夏文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郑州市有多少族人?

郑州为国家中心城市,“大姓”人口相对较多,姓氏的集中性表现明显。其中,前十大姓氏分别为王姓、张姓、李姓、赵姓、陈姓、杨姓、马姓、郭姓和孙姓;

第十一位至廿位大姓为:高姓、朱姓、周姓、吴姓、宋姓、徐姓、冯姓、郑姓、韩姓和白姓…

数据显示,郑州市前20大姓氏占比全市总人口超过50%。

郑州的老铁们,你贵姓?你的姓氏在郑州市排名第几?你的家族姓氏进入郑州《百家姓》了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云客说教育 #姓氏##历史##百家姓##河南头条##郑州身边事##郑州#

家族历史片段(18)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1954年,我爷爷在举家下乡定居时,我的大爷爷还继续在新浦街上讨生活。1955年,我的姑妈从北京回到了新浦,知道自己的家已经迁走,就想办法把户口落在了大爷爷家,就此摆脱了下乡务农的命运。后来成家时,也是从大爷爷家出嫁。

这时候,叔伯大姑已经成家,几经辗转,后来和抗美援朝伤残复员的汪姓姑爷回到了徐州沛县,重拾她当年的老本行,教书育人,从此在这个小城生活。

我的叔伯二姑1951年参军后,到了山西临汾空军十二航校任卫生员,虽然在读初中时,性情顽劣,没有好好学习,但是进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学习的氛围和部队的纪律彻底改变了她,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进修,由一名部队卫生员逐步成长为驻地军民家喻户晓的名医,在小儿医科疑难诊疗方面拥有极高的声誉,与同为航校教员的包头籍白姓姑爷相知相识,在部队成家立业,转业后定居在临汾。

叔伯大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工作,一个北方大汉,从小到大都在北方生活和学习,陡然到了一个连语言都无法听懂的南国都市,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时,沛县姑爷的家里有个远亲妹妹,也是大学毕业,分配在上海工作,姑爷就想不如牵线搭桥,将两人撮合到一起,大家本来都是知根知底的家里人,这事成了就是亲上加亲,等有了孩子后,再以照顾家庭的名义申请调动到上海工作,也是两全其美的一桩佳事。

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距离和空间打败了亲情和爱情,在结婚数年后,长期分居、没有孩子的两人走到了婚姻的终点,和平分手,各奔西东。两人婚后分居两地,都是各自生活,住的单位集体宿舍,也没有什么共同财产需要分割,在民政办理手续时,女方退还了大伯送给她的定情之物---一块进口的女式手表。两人走出婚姻登记处的大门,互道珍重,就此话别时,大伯发现女子习惯性地抬起胳膊,神情落寞地望向已经空空如也的手腕,厚道的大伯于心不忍,又把手表送给了她。

大爷爷家,就这一个男丁,这样继续一个人落单在南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正逢国家大三线建设,西部需要大批专业化的设计规划人才,在叔伯二姑的协调下,拥有专业背景的叔伯大伯,在50年代末期调入了山西临汾,从事市政建设规划工作,从此姐弟两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到了临汾,安定下来之后,二姑利用她是医生接触人员多的优势,为弟弟介绍了一个江苏女子,这个叔伯大妈姓张,是中专毕业,分配在粮食部门,工作轻松而待遇优厚,两人很快组建了小家庭。

1957年,叔伯二姑和叔伯大伯回新浦探望父母,多年不见,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乡的下乡,成家的成家,当年分别时的两个大姐姐,都已经有了下一代,过上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平常生活。为了粉碎西方的经济封锁,为了找到更多的矿产建设祖国,地质专业成为很热门的学科,在国家号召下,青年才俊纷纷报考。1961年,在父亲高考的同一年,因为家庭成分很好,叔伯小姑顺利考入八大地质学院之一----长春地质学院。

叔伯小姑去长春上学后,家中就只有二位老人,年龄与日俱增,生活起居还算便利,只是身边一个孩子都没有,热闹惯了,陡然冷清下来有些寂寞。中国人一贯的观念是养儿防老,现在儿子调到了临汾,又和二女儿在一起,第三代人也已经出生,家里也需要人手帮助看护。大爷爷奶奶的西迁计划,就提上了日程。

1961年,大爷爷把新浦家产账务处理完毕,乘火车前往山西,出发的那天下午,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故,陇海线火车全线停运,晚上二老只能住在侄女家,当时仅有一间公房,只好搭了地铺将就一夜,第二天才上车西行。在二姑家,大奶奶一直把三个孩子陆续带大后,小姑的地质队在湖北黄石定居成家,又到小姑家带孩子了。这个小姑爷佟明恕是海州锦屏磷矿人,和小姑在工作中相识相爱,在异地他乡,老乡结为了夫妻。

大爷爷到山西后不久,文革前就病故了,葬在临汾十二航校围墙外,后来航校扩建,坟墓不知去向。85年江苏殡葬改革,不再保留坟头,我爷爷的墓地被推平,那块乡村的坟地变成了广阔无垠的耕地。

大爷爷和爷爷这对老兄弟俩年轻时为了糊口到处奔波,都是还未步入老年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最后连坟墓也没有留下,命运是何等相似。如同一只鸟儿飞过苍穹,天空中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是他们俩的文化传承,对教育的重视,对家教的训导,对亲情的关注,对待生活不屈不挠的坚韧,已经深深沁入后辈的骨髓,成为传给后世子孙愈旧弥新的精神遗产。

照片摄于1957年和1961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