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论语 起名 女宝宝 论语寓意好的女孩名字

论语 起名 女宝宝 论语寓意好的女孩名字

时间:2024-05-06 12:36:37

相关推荐

论语 起名 女宝宝 论语寓意好的女孩名字

李讷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

当时的毛主席已经48岁,老来得女的毛主席发自内心的高兴,最后选用《论语七则》中 :“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的“讷”,为女儿起名。

11岁女孩给毛主席写信: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

1936年冬,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保安县。贺子珍生下了她与毛泽东的第五个孩子。

邓颖超、康克清、刘英、钟月林等闻讯赶到窑洞探望。孩子呱呱落地后,邓颖超连忙抱起这个又瘦又小的孩子,边看边说:“真是个小娇娇啊!主席,快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毛泽东听后风趣地说:“颖超啊,孩子的名字,你已经给取了。《西京杂记》中有这样的话:‘文君娇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娇娇’是个好字眼,就叫你刚才叫的‘娇娇’吧!"

1937年10月,贺子珍由于执意要去苏联治病,远离了延安,远离了毛泽东。

1940年,毛泽东托人把4岁的娇娇送到贺子珍身边,以慰藉她心灵上的创伤。母女二人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相依为命,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

1947年夏天,娇娇与母亲一起回到了哈尔滨。一回国,11岁的娇娇就用俄文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娇娇

接到爱女娇娇的信,毛泽东心里十分高兴,立即提笔给女儿回信:

娇娇:

看到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8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快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来。

毛泽东

据说,毛泽东刚刚把信写好,正准备寄出的时候,他又突然改变主意,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用加急电报发出。

在给女儿的回信中,毛泽东表现出的温情是多么荡气回肠,又是多么酣畅淋漓:“你是我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爸爸欢迎你来”,这一声声的呼唤,一缕缕的思念,那么热切,那么真诚,那么温暖,那么甜蜜!

1949年北平解放后,娇娇回到了毛泽东身边,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毛泽东非常关心女儿的学习,他教她读古文诗,又亲自写字帖让她练字。

在父亲的帮助下,娇娇的进步很大。不久,娇娇要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了,毛泽东决定给她起个学名。他以《论语》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中,取“敏”字给娇娇起名。

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曾化名“李德胜”,于是他给娇娇起名叫“李敏”。

有个老妇人做了一个梦,站在云海中的神仙给他送了一个婴儿,结果第二天老妇人就诞下一个男婴。男人心想,这婴儿是神仙送给自家的,怎能违背神仙的意思?就给婴儿起名叫王云。

王云确实不是一般的孩子,五岁时还不会说话。直到一天,一名高僧摸了摸王云的脑袋后说,这是个很好的孩子,我愿点化他。旁边有小伙伴们听到了就赶紧去告诉他的父亲。王云父亲听了以后,便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马上就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守仁”

给他改了名字,叫王守仁。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王阳明。

说来也怪,从此王阳明立刻就像变了一个人,11岁可以当众作诗为父亲解围,12岁立下志愿做圣贤,15岁就要带兵出征,17岁娶了妻子,结果结婚前和道士论道忘了还要结婚这件事情,人们都说王阳明真是个怪人。

21岁他接触朱熹理学知道要格物穷理,便决定天天在院子里看竹子,希望能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七天七夜之后他什么都没有参悟,反而还病倒了,这就是守仁格竹。

28岁得罪了大太监刘瑾,好好地官被一撸到底。刘锦还打算杀掉他,他只能布置一个完美自杀现场,跑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山洞亲手种粮种菜,那个地方叫做龙场。一天深夜他突然从洞中跑出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那年王阳明36岁。伟大的心学诞生了。这让王阳明超越所有帝王,和孔子并列为圣人永垂不朽。

王阳明领悟了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任何理由,人性都不可能也不会被泯灭,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是有种种欲望的,是合乎情理的,不能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一定会起到反的效果。龙场悟道成功让他悟出了天理即是人欲,走出了自己的圣贤之路。

1529年王阳明病逝,终年57岁。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永恒的学说。他的思想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为儒学创造了生命,影响了国内学者,还影响到更远的东亚范围。

四百多年后,东乡平八郎以少胜多大破俄国舰队,人们纷纷为他庆祝。他却高举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日本人都如此,我们作为中国人又岂能忘了王阳明。

王阳明的著作颇多,不少人说知行合一,这也是他众多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点。他的著作《传习录》中也能找到他为人处事的人生智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梁启超说,王阳明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都有极大功勋,他是人中龙凤,阅读他的书就像是打针一样令人兴奋,这是我们中国的宝物,应该永远流传下去。

我们为什么要参悟王阳明的心法,因为他告诉我们一个人该如何完成自我超越,成为一个真正优秀和有价值的人。尤其是在这个忙碌的时代人人都显得焦虑,往往会走错路子,而王阳明则给我们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好好阅读下王阳明的《传习录》,这是他的心学代表作,蕴含了其主要的哲学思想。这本书由多方人士参照多种版本校对,给读者一个原汁原味的经典。译文通俗易懂,可以达到无障碍阅读,再加上大量唯美内文插图,彰显了悠悠古韵。

#泰伯是江南吴文化奠基者# 泰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殷商时期的贤哲。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文王之父),三个儿子都十分的有德行。

按照当时的习俗,首领之位是兄终弟及。古公亶父没有弟弟,去世后,应该由长子泰伯来继承,然后是仲雍,最后是季历。然而,古公亶父却认为季历的儿子特别聪明,将来一定可以昌盛周国,所以给季历的儿子起名叫昌。就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他希望将周国的未来交给姬昌。

泰伯十分理解父亲的想法,自己和二弟仲雍商量好,决心避让。让三弟继位,然后传位给姬昌。为了不给三弟继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泰伯托辞给父亲采药治病,与二弟仲雍一起奔至吴地。

泰伯奔吴,给当时的江东地区带去了文明的种子,两个人和吴地人民一起不畏艰辛、勇于开拓,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

当古公亶父去世后,泰伯与仲雍回西周奔丧,三弟季历和众臣请求他重新即位,泰伯坚决不从。为了怕国人再让自己继位,和二弟仲雍返回吴地后,断发文身。

季历继位之后,不负重托,一步步发展周国实力,却遭到殷商暗害致死。泰伯又一次回西周奔丧,群臣再次请他继位,泰伯依然不从,办完丧事后立马返回,姬昌继位,姬昌就是后来被孔子尊称为“三代之英”的周文王。

《论语》中称赞泰伯说:“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清朝末年,有一个年近半百的老秀才,名叫胡传。经过半生奋斗手里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本村的乡亲冯金灶说:“我喜欢你家十七岁的女儿冯顺弟,想娶她做填房…”冯金灶的妻子闻言,怒火万丈,立即破口大骂:“你个臭不要脸的,你都四十九岁了,也不嫌害臊,我女儿怎么会去到你家当后娘……”

冯金灶见状,连忙把妻子推进屋里,陪着笑脸对胡传说:“我们家境清寒,怎配做官太太?此事别说了。”冯金灶心想:你年纪这么大了,还娶过两个老婆,并且家里还有好几个孩子,对我女儿实在不公平。

胡传闻言还不心甘,他又找了个能说会道的媒婆,这个媒婆知道冯顺弟年纪不小了,不好婚配,又暗示冯金灶胡家愿出重金,冯金灶听后,不免有点心动。

他连忙找妻子商量,妻子一听,断然拒绝道:“女儿没人要,我就养她一辈子。”冯金灶说:“此事咱俩说了不算,关键得看顺弟是啥想法。”

顺弟听说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件事,她知道自己家家境贫寒,如果嫁给胡传,父母就可以衣食无忧了。尤其是她对胡传佩服之至,胡传在当地被人尊称三先生,在村里很受人尊重,每到他回家时,村里的烟馆、赌场都要歇业几天。

于是,17岁的冯顺弟嫁给了四十九岁的三先生。三先生的两个亡妻给他留下7个子女,他的大女儿比顺弟还要大7岁,这个后娘可不好当。顺弟嫁过去之后,生活十分辛苦,但她毫无怨言。三先生忙完公务,抽出时间空就会帮助顺弟干些家务,顺便还教顺弟认字。

次年,顺弟生下一个大胖小子,父母给他起名叫嗣穈,后来这个孩子自己改名叫胡适,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胡适先生。

胡适长到3岁的时候,父亲因劳累过度,加上疾病缠身,最后死于厦门,年仅五十五岁,顺弟那一年才二十三岁。

噩耗传来,顺弟伤心欲绝,但她很快从痛苦的泥沼里迅速振作起来,一大家子人还指望她呢!

但是这个家实在难当,胡适的大哥嗜赌成性,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能被他变卖当赌资,还经常欠下巨额赌债。顺弟的几个儿媳也不行,在家啥都不干,而且脾气大得不得了,顺弟受了气,只能一人暗自哭泣。

胡传临去世的时候,专门交代她说:“糜儿(胡适)聪明过人,必须让他读书。”

胡适长到四五岁时,顺弟就让他到私塾里念书。为了让教书先生更好地教胡适读书,顺弟交了比其他学生多3倍的书费。

胡适知道母亲不易,读书十分刻苦,老师对胡适更加用心,在家乡读书的九年里,胡适先后读了《小学》、《孝经》、《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书经》、《史经》、《易经》和《礼记》等经典书籍。这些书,老师都十分用心地单独讲给他听。

到9岁时,胡适都能看《水浒传》。十一岁时,他已经能读懂《资治通鉴》。为了方便记忆历代帝王年号,胡适还独出心裁,自己创编了一本《历代帝王年号歌诀》。当地知府看了这本歌诀后,认为可操作性强,竟派人印了100多册散发,胡适因此便被人称为“小神童”。

胡适做错事的时候,顺弟从不在外人面前批评他,只是等到夜深人静时,才开始责罚胡适,并且不准他出声。顺弟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胡适的自尊,但也让胡适明辨是非。

胡适每天早晨起床后,他要做的第一个功课就是检讨前一天有没有说什么错话,有没有做什么错事,这都是顺弟每天对胡适刻意的锻炼,这是“每日三省吾身”的最好实践。

胡适到十几岁的时候,去上海求学,这个年龄段正是叛逆的时期,胡适当然也逃不开,他在学校里喝酒抽烟、打架斗殴,最后他被迫停学。此时他想起母亲的谆谆教诲,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在深夜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并下定决心考取留美庚款官费生。

后来胡适被康奈尔大学录取,听到这个消息,顺弟很开心。胡适在外留学期间,家里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这些顺弟都独自一人扛了过去,并且嘱咐其他人不要把家里的情况告诉胡适。

后来顺弟积劳成疾,下不来床,这时,和胡适定有封建包办婚姻的江东秀,竟不顾一切前来照顾未来婆婆。在江东秀的尽心照料下,顺弟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之后,胡适回来和江东秀喜结连理,两人成为那个时期很特殊的一对“恩爱夫妻。”一年后顺弟去世,去世前,嘴里还一直叫着“穈儿。”

之后,胡适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声名远扬。

一九五四年,胡适极度思念母亲,在他六十三岁生日时,他去照了个相,在照相馆他摘下了眼镜说:“不戴眼镜,才使我感觉这面容上有我母亲的神气。”其实,岂止是容貌上的相似,他那坚韧而又容忍的性格,处处都是母亲留给他的烙印。

一个女子二十三岁守寡,为这个家辛苦操劳一生,还把最小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完全”的人,确实令人赞叹。#历史# #​我要上头条#

1962年,清华校长梅贻琦因病去世,在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了他生前随身携带的手提皮包,打开后众人不禁吃惊!

原来这个手提箱里装的是清华基金往来的账目,记得十分详尽。作为实权校长,梅贻琦没有留下 一分钱。

梅贻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当了清华校长, 在那个贪污盛行的时代, 掌握实权的梅贻琦从没有为自己谋一分利,真是个异数。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为了不当亡国权,留下文化的种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南迁到了重庆,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当时梅贻琦任联大校长,当时学校的经费十分紧张,数学家华罗庚寝室就是牛棚上面,朱自清连被子都没有,只有一个毛毡,物理教授吴有训的皮鞋漏指头,闻一多也只能捕捉蚂蚱来填饱肚子。

梅校长没有办法,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为此借了高利贷,接近2000万元,如果他自己还,要还70年,当时的庚子赔款也不发了,为了让这个学校办下去,梅贻琦取消了一切校长待遇,为了补贴家用。

妻子韩咏华提出出去摆小摊, 梅贻琦爽快答应,还给自家的小摊起名为必胜,也就是抗战必胜之意。

为了躲开熟人,韩夫人每次都要走一个小时,到比较远的地方,因为舍不得穿鞋,脚都走肿磨破了,梅贻琦非常心疼,当听到夫人的顾虑时,他感慨说:我没有做汉奸,不必遮掩。

课余有空,梅贻琦还亲自上阵 。就是在这样的共渡时艰的毅力之下,西南联大走过了八年时间,后来抗日胜利后,梅贻琦在美国掌握着清华基金,为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梅贻琦过得十分清苦,以至于在台湾住院时都付不起医疗费,还是胡适看不过去,捐助了500美元。

梅贻琦去世时,亲人和朋友整理遗物时,发现的这个手提箱,就是梅贻琦一生的见证。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堪为万世校长的表率。

正因为有这样的校长,有这样共克时艰的老师, 西南联大存在八年,一共培养出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8位两弹元勋,170多位院士……

杨振宁回忆说:“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还有朱自清,沈从文,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难以被超越的国文课了。”

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绝唱, 现在这些大师都已作古,好在,他们的学识都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这才是西南联大最大的遗产。

做为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笔者建议,家长们一定要给自己的孩子,来一套《西南联大通识课》,这是中华文脉的传承,里面都 是中华文化的孤勇,特别是这套书还 赠送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证,一定要让孩子把自己的名字填上 ,不要小看榜样力量,也许您的孩子就是下一个院士[赞][赞][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