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朱姓孩子起名属虎 姓朱生个虎宝宝

朱姓孩子起名属虎 姓朱生个虎宝宝

时间:2018-08-14 22:53:20

相关推荐

朱姓孩子起名属虎 姓朱生个虎宝宝

#雪中悍刀行征文#《雪中悍刀行》这名字到底怎么取的,俩女儿,一个叫徐脂虎,一个叫徐渭熊,是因为好听吗?不,只因为作者有才,绝对涨知识,且听涛哥分解:

脂虎:名字出自典故‘’胭脂虎‘’ ,宋代尉氏县官陆慎言夫人朱氏的绰号,由于朱氏凶悍无比又长相漂亮,所以被吏民取绰号“胭脂虎。徐脂虎性格与朱氏也极为相似,长相漂亮但是又性格火辣。

渭熊:姜子牙号飞熊,姜子牙在渭水旁垂钓,遇姬昌后官拜太师,北宋有《渭水飞熊图》描绘此事,所以渭水飞熊用来指姜尚姜子牙;小说中徐渭熊的才情与姜子牙也很相似,都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人称黄龙士第二。

海棠胭脂虎来透,渭城朝雨熊浥芽。

话说徐家倾城色,大姐二姐北凉花。#影视杂谈# #冬日鉴片官#

郭德纲作品《谋事》,“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还是在疫情期间买的书,一直没有看,今天拿出来细品,确实精彩。暗藏人心,人情,人性。教你观己,识人,谋事。

第一节:胭脂虎,智,勇,能,霸,理。

“胭脂虎”这个典故,出自宋朝人陶毂(gû)写的一本书———《清异录》。书记说,河南有个尉氏县,县里有个县官叫陆慎言,娶了个媳妇,媳妇娘家姓朱。这位朱大奶奶,嚯!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老公在这儿当县官,可是县里这点儿事,自个儿根本管不住,都交给夫人管理。他在那儿垂手一站,听喝儿!夫人跟这儿批文件,他往旁边一立,“大奶奶您说得对”。好家伙,县里从上到下,大伙儿都赞美她,说夫人就是个“胭脂虎”———这外号就是这么留下来的。

#郭德纲谋事# #每日一读#

#山河月明# 这朱能是真虎啊。

他跟朱棣说:你也姓朱,我也姓朱。从今天开始,你朱四郎就是我朱能的亲兄弟。

朱能觉得自己说得很仗义,朱四郎一定会很感动。

殊不知,此朱非彼朱,朱四郎可是真不想跟他做亲兄弟啊[捂脸]。

等到哪一天,朱能知道了朱四郎的真实身份以后,估计他能被自己说过的这几句话吓出一身冷汗来。

不过,朱能之所以没能识别出朱棣的尊贵身份,也说明朱棣是真能吃苦真亲民,在军营里,完全没有给自己搞特殊。

这样的朱棣,真是好样的。

明朝的开朝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吩咐御厨说:“做一份元宝肉吧。”这御厨一听,丈二摸不着头脑,这御厨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元宝肉。诸位可有谁知道这元宝肉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能让一代帝君如此挂念。

故事还要从公元1328年说起,朱元璋出生在濠州的一个农家中,家境贫寒。不仅如此,在他幼年时,父母亲便因意外早早的就过世了。

正值兵荒马乱的年代,朱元璋为了生存,做过许多行当,他曾梯度为僧做过行童,但时运不济当地饥荒,最后沦为乞丐到处行乞,经常食不果腹、碗底朝天。

后来朱元璋为生活所迫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为了给自己谋个温饱,他由最小的士卒一步步升为亲卫,可惜世事并非这样简单,单有军功还不能保全他自己。有一天军队刚刚打了胜战,那些权利斗争就开始浮出水面,军队里内部尔虞我诈,乌烟瘴气的。

但这朱元璋十分有远见,他不屑于这些人苟同,便自己和几个亲近的人另立山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军队,谁知这一举动却掀开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后来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朱军终于成长为元末三大势力之一,最终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开国皇帝。

虽说朱元璋已高居帝位,可他毕竟从小家境贫寒,所以内心很是自卑,生怕被人揭短。于是那时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狱,但凡含有影射朱元璋、马皇后等人的文字,便会被上纲上线,到什么程度呢?轻则发配边疆,重则危及生命、株连九族。

有一天朱元璋想吃猪肉,吃猪肉倒没什么,可问题是“猪”与“朱”同音,他总不能对御厨说:“杀头猪来解解馋”。所以他便对御厨说:“做一份元宝肉吧。”

可御厨并不知道元宝肉到底是什么,只能按照字面意思,把肉做成元宝的形状,结果被判“欺君”罪斩杀。果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但“猪”字是百姓再日常不过的词,总不能百姓一提到“猪肉”就被砍头,这可怎么办?最终朱元璋决定恢复“猪”的旧称“豕”,问题便这样迎刃而解了。

而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全都姓朱,这有关“猪肉”一词可没少闹笑话。不过我们从朱元璋吃“猪肉”一事上不难看出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特点。

#正能量# 文化自信从我做起[点亮平安灯]

.1.3 星期二

欢迎有缘的您加入微风国学社群一起

用经典来经营人生[鼓掌][鼓掌][鼓掌]

⛳️每天05:30~06:30早间学习有趣有料

⛳️每天20:00~21:00晚间复习高质高效

今天学习内容

1.《论语》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2.国学典故:一诺千金

【含义】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典故】《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近义词】 一言九鼎、说一不二、言而有信、言必有据

【反义词】轻诺寡信、信口开河、三反四覆、言而无信

3.《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旻(民)》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玉),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穷)。

潝(溪)潝訿(紫)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五),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平)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年至古稀的朱元璋看到50岁的李淑妃和20岁的朱允炆在宫里挽手散步,他长吁了一口气。晚上,朱元璋来到李淑妃的住处,抚摸着她的手,温柔地说:“我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真舍不得你呀,你回去做做准备吧!”

李氏出生将门之后,父亲李杰骁勇善战,官拜广武卫指挥。

洪武初年,李杰被朱元璋派去参加北伐征战,不幸战死沙场。为了安抚军心,朱元璋把年仅十六岁的李氏纳为小妾。

李氏虽出生武将之门,但她却生得温柔贤淑,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深得朱元璋的宠爱。

1382年,马皇后睡觉时突发疾病,朱元璋寻遍名医也没能将她医治好。

马皇后去世后,李氏被册封为李淑妃,朱元璋把后宫大大小小事情都交给李淑妃掌管。

李淑妃虽不是皇后,但她有了“皇后”的权力。所以,朱元璋时常会去李淑妃的住处走一走。而李淑妃也没有辜负朱元璋对她的期望。

李淑妃不仅贤惠,而且非常有能力。为人张弛有度,对上有礼,抚下有恩,遇到问题总能果断解决,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

甚至,朱元璋有时与她探讨一些疑难问题时,她也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和赏识,还称她为“班婕妤之流也”,颇有马皇后的风范和才能。

一天,朱元璋午饭之后又走到李淑妃的住处小憇。睡梦中,朱元璋满头大汗,大喊大叫,吓的李淑妃跪在床边不知如何是好。

原来,朱元璋做了个噩梦,他梦到徐达和周德兴把他打的奄奄一息。

说来也怪,从这以后的几个月里,朱元璋一共去过李淑妃住处三次。而一连三次都做了同样的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觉得十分古怪,为什么躺在李淑妃床上就会做这种梦,换个其它地方就从来没有发生过呢?

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朱元璋在一群宫女太监的陪伴下散步。

他远远看到20岁的朱允炆正搀扶着50岁的李淑妃的胳膊缓缓走着,他们有说有笑,特别亲热,俩人的背影在阳光的照射下,看上去特别美。

朱元璋支开了太监和宫女,一个人若即若离的尾随在李淑妃和朱允炆的后面,直到他们走进李淑妃的住处,朱元璋才如释重负的吁了一口气。

朱允炆是孙子,李淑妃是奶奶,正常人看来,奶孙两个人关系亲热应该是正常的,如果两个人关系不亲热,反而奇怪了。

但朱元璋却不那么看,他脸色忽然一变,脑子里迅速闪过一个场景,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朱元璋缓缓走进李淑妃的住处,李淑妃高兴的照着镜子,整理衣服,张罗着迎接朱元璋。

朱元璋将下人都打发走,慢慢将李淑妃扶到床上。李淑妃很是意外,脸上带着羞涩,朱元璋的这一个举动分明是想和她一度春风呀!

朱元璋一手抚摸着李淑妃的身体,一手拉着李淑妃的手,温柔的说道:“爱妃,我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真不舍得你呀。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就是因为本来当皇帝的是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当皇帝了,他自己就成了皇太后,她成了皇太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朕的年纪大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不行了,允炆年纪尚幼,性格又那么柔弱,朕实在是放心不下呀!”

李淑妃听完朱元璋的话,全身的骨头都要碎了,跪在床上一动不动。

天还没亮,李淑妃下了床,将自己全身上下洗了个干净,接着换上一套崭新的衣衫。然后,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为了孙子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真是用心良苦呀!

看到朱允炆与奶奶李淑妃太过亲近,朱元璋断定朱允炆很听李淑妃的话,日后就会对李淑妃言听计从。

长此以往,大明江山还会姓朱吗?

不得不说,李淑妃的死太让人感到惋惜和意外。

都说伴君如伴虎,在帝王身边做事更要小心谨慎。

李淑妃能力那么强,如果能在朱允炆身边做扶持,会不会是另一番天地呢?

我是@东篱说故事 ,关注我,把旧故事说给你听!

咏顾炎武:

明朝尚八股,百代绝大儒。

​遂使天下人,不读诸子书。

​名士绝进取,愚臣满皇都。

​西北民怨恨,关东起战图。

​于国不报效,苟蝇号贵族。

​微微一人力,拳拳振臂孤。

​军中无良将,帐下乏貔虎。

​回首四海内,江山不姓朱。

1395年,朱元璋赐给冯胜毒酒一杯,冯胜将酒杯高举过头顶,问道: “喝了这杯酒,陛下可否放过我女儿?” 朱元璋低垂眼睑,冷冰冰说道: “你省省吧,她们死路一条了!”

历史文化渊源流长的华夏民族,自然历经过不同朝代不同帝王的领航。

虽说,我国古代皇位大多是“子承父业”,但草根皇帝朱元璋并非生来就含着金汤匙,有水到渠成的皇位等着他。

众所周知,元朝末年,百姓的日子可以用苦难来形容。

彼时的朱元璋揭竿起义,引来众多义士,加入他的阵营。这也为他后来的皇帝事业,打下稳固的基础。

而这一批与朱元璋闯天下,同甘共苦的将士里,就有一位开国功臣,冯胜。

若你以为与皇帝一同打天下,就能建起非一般人的纽带,等皇帝宝座稳定后自己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无尽权利,这种想法是自然,也是愚昧。

毕竟,功高盖主,皇帝又是一人之上的地位,加上朱元璋这位皇帝,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

看透人心的他,难免生性多疑,到晚年为铲除阻碍,即便是陪伴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他依然能狠下毒手。

对他而言,保证皇位姓朱,才是首要。

怪就怪在冯胜到后期飘了,不懂隐退和收敛。

当初,冯胜携同兄长一同投奔朱元璋,开始为朱元璋的事业卖命。

朱元璋自然不缺手下,可比起那些因为不能接受朝廷长期压迫,才加入起义军的大老粗们,这两兄弟可是自小研读兵法,能文能武,实打实的人才。

显然,将两人收下,对朱元璋而言是锦上添花的美事。

冯胜同兄长冯国用在朱元璋麾下,创下不少功绩。随着冯国用的去世,冯胜的个人战绩,才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成了朱元璋麾下名副其实的得力干将。

1360年,朱元璋直取应天府,生性多疑的他担心陈友谅会找张士诚结盟。便采纳刘伯温的建议,派出康茂才去引诱陈友谅现身。等到陈友谅发觉自己上当后,已无退路。

朱元璋可没给他喘息的机会,他命令冯胜乘胜追击。冯胜自然没让这位皇帝失望,在追击的同时,顺带将陈友谅手下的几名悍将给收服了。

这一战,冯胜功不可没。当然,冯胜也不是每每旗开得胜的。

1364年,冯胜率兵攻打高邮,与敌方士兵周旋数月,却因妇人之仁,求胜心切,险遭不测。

一功高邮,冯胜吃了亏,为他的战绩上抹了黑。这还不止,而后被朱元璋狠狠教训的他,可是丢了面子。

这沉痛的教训,让冯胜学会了不再心软,再次攻打高邮的他,同徐达合力一雪前耻,将其成功攻下。

凯旋归来,也算洗刷之前的耻辱。可功绩太多,久经沙场,反倒让冯胜开始飘飘然,就连抗旨都成了下意识。

那是1370年,朱元璋召徐达回京,命令冯胜驻守陕西待命。都说孩子大了,翅膀硬了,难管。

这手下若是脱离掌控,也能生出事端来。

冯胜面对皇帝朱元璋的命令,不以为然。他认为朱元璋远在皇宫内,对陕西当下的时局完全不了解,自己与徐达本就是来平定陕西的。

眼下任务已完成,自己再驻守也是徒劳的。

于是,将皇帝命令抛之脑后的他,洒脱,毫不畏惧地率军回京。

冯胜的行为在朱元璋看来,在天下人看来,那就是抗旨。也难怪,朱元璋开始心生介怀。

再加上,作为朱元璋亲家,冯胜与女婿朱橚走得过于亲近。冯胜占着自己有着丰功伟绩,愈发的嚣张跋扈。

原本朱元璋并未下决心将他灭掉。可惜的是,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无奈之下,朱元璋立年仅14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者。

朱家天下可是他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来的,眼下孙子年幼,又无实力与开国功臣匹敌。倘若要江山稳固,必然要除去障碍物。

而那些与朱元璋一路走来,尚在人间的悍将强臣,顺理成章地成了牺牲品。朱元璋一一为皇太孙扫清阻碍,冯胜之所以加入牺牲品队列。

只因他,太不会挑时机。

当时,太子朱标去世不久,朱元璋本就伤心不已。而朱橚偏偏在这时私会岳父冯胜,不管他们私下会谈何事,这一举动,是彻底触怒了朱元璋的底线。

儿子与手下密谋,眼下自己还在位,这两人就如此胆大妄为。倘若将来自己离世,这皇太孙的日子可不容易。

既然,冯胜确有谋逆之心,朱元璋便顺水推舟地给他一名义,赐他一死。

比起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朱元璋自然是选择杀死忠臣。不管这忠臣是否忠心,是否真的有谋反之举。碍了眼,威胁到朱家天下的人,都得死。

所以,当冯胜面对朱元璋赏赐的毒酒,企图哀求他放过自己的子女时。他又何曾想到,多疑多虑的朱元璋,是如此不念旧情。

要知道,最是无情帝王家。伴君如伴虎,谁让冯胜被名誉,权利熏昏了脑袋。不懂得隐退,不像范蠡懂得全身而退。

一次,朱元璋来到徐达家中,故意问徐达:“徐兄,你家屋子如此破烂,不如,朕把以前的吴王府送给你,如何?”一旁的刘伯温心里一惊,赶忙给徐达使了个眼色,徐达立刻跪在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

在当时,贫穷人家对起名字没有什么概念,往往是把数字按照一个规矩排列随便弄个名字。

因此,朱元璋的本名经过一系列的排列后就是朱八八,也称朱重八。

由于其家里实在是太穷,穷到父母死了连棺材钱都没有,兄妹几个人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

于是他不得不离家去讨生活,在这过程中他逐渐走上了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的道路,并且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

为什么要给自己起这个名字呢?

我们先来前两个字,朱元谐音是诛元。璋在古汉语的意思是玉器,玉者国之重器。连起来就是诛灭元朝的国之重器。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元朝统治之憎恶,以及其推翻元朝统治的决心。

徐达是朱元璋儿时好友,可以说两个人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

22岁那年,徐达碰到在家乡招募军士的朱元璋,随即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和朱元璋开启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徐达是朱元璋手下头号大将,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征程上曾经率军击溃了最强大的敌人——陈友谅。

明朝建立后,多次亲率大军出击北方荒漠,大败北元头号名将王保保的八万大军,震惊整个北元统治集团。

朱元璋深知打江山之艰辛。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

朱元璋为了让明朝永远姓朱,为了下一任皇帝能不与当世名将斗争,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再受自己吃过的苦和穷,他决定亲手铲除陪他建立功业的众多名臣武将。

因此,许多开国功臣都没能善终,没能享受到建功立业后的荣华富贵。

徐达从小跟朱元璋一起长大,因此他很明白朱元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性格。

尽管他被封为开国第一功臣,但是当他看到一个个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被斩杀后,他行事做人都极其低调,多次拒绝了朱元璋赏赐给他的良田宅院。

但即便是这样,该来的总会来。

这一天,朱元璋带领国师刘伯温来到徐达家里。当他看到徐达虽然贵为明开国第一功臣,但家中却是如此简陋,于是心生一计。

他对徐达说道:“徐爱卿,你家屋子如此破烂,不如,朕把以前的吴王府送给你,如何?”

刘伯温一听,立即明白了朱元璋这句话的分量,不禁心里一惊。

他立刻给徐达挤眉弄眼,提醒徐达小心回答。

徐达多年陪伴在帝王身边,自然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加之又看到当世第一谋士如此提醒,徐达立刻跪下一边磕头,一边连声谢皇恩,谢过皇恩后回答道:

“如今天下未定,北元军队还时不时侵扰我大明边疆,陛下每每思及此事常常愤懑在胸。臣作为大明武将却不能完全驱逐蛮夷,为陛下分忧,卫大明安宁,怎敢安下心壮大自己的家宅呢?”

朱元璋回答道:“徐爱卿,虽然你我现在是君臣之分,但明朝开国离不开你的功劳,若不是你多次亲率大军南征北战,又怎能有我大明今天呢?区区一套宅院又算得了什么。”

此话一出,刘伯温和徐达无不大惊失色。

尽管徐达久经沙场,见惯了血流成河、遍野尸身的战场残暴景象,可这一时刻仍然算得上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危机时刻。

一个不小心,恐怕就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徐达立刻用力磕头:“微臣万万不敢担此功名,臣的每一次出征胜利,都离不开陛下的英勇决策。若非每次出征前陛下所安排的正确用兵方针,根本就不会有微臣后来的胜利。我只愿大明江山稳固,大明子民能安居乐业,实在不敢贪图荣华富贵。”

朱元璋听了以后觉得很满意,他认为徐达虽然贵为开国第一名将,但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暂时不会起谋反叛乱之私心。于是乎,此事便暂告一段落。

朱元璋在起兵的时候为了不引起元朝统治者的注意,决定缓称王。

那这个吴王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他本人早年间在小明王韩林儿手下时,曾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

鄱阳湖一战灭掉陈友谅后,朱元璋一统江南,有了和元朝抗衡的实力。

在百官的推举下,朱元璋正式称吴王。

这吴王府正是灭掉元朝前朱元璋的行政中枢!

参考资料:

《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

《明太祖实录》

作者:华夏小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