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帮高姓孩子起名字的人有哪些 给高姓男孩子取名大气

帮高姓孩子起名字的人有哪些 给高姓男孩子取名大气

时间:2020-03-11 01:45:13

相关推荐

帮高姓孩子起名字的人有哪些 给高姓男孩子取名大气

高毓浵,天津最后一位翰林。高姓进士出国留洋第一人。

高毓浵(公元1877~1956年),字淞荃,号潜卿,直隶静海(今属天津)人。光绪二十八年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时高毓浵26岁,进京参加了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荣登癸卯科二甲二十七名进士,殿试及第,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高毓浵的二伯父高崇基为广西巡抚,其居所在沧州,高毓浵在公馆内寄读,日夜用功,通宵达旦,遍览群书,而不知疲倦。由是大开眼界,自感受用不尽者即在于此。

高毓浵未至十岁便读完五经,过目不忘,为时人所赞叹。自幼秉庭训、奉母仪,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两岁时,便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识字读经,且每夜灯下学习不辍。为备科举之用,8岁的高毓浵便开始习作八股文,到10岁开始出外,拜刘晓山为师,研读“四书”,继续学习写作八股文和“试帖诗”。11岁又从师研读《春秋左传·公羊·榖梁三传》始习考证之学。

十五岁时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由于没有考试经验而落榜。过了两年复报考县级科举考试,名列第一,既而参加“院试”一级的科考,又名列第一,考中秀才。“院试”一级的第一名也称“解元”,即人们常说的“连中三元”的头一个“元”。这一年高毓浵17岁,为农历甲午年(公历1894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高毓浵未能于当年的秋季去参加乡试。至25岁(时为1902年)应岁科试,取得第一,为优贡。当年秋季又参加会试,再得第一,称为“会元”。次年参加殿试: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高毓浵自称:“应试资斧,皆出理卿伯兄所助。”

1904年,27岁的高毓浵住入北京进士馆,并参加进士馆开设的“法政进修班”学习,以适应变法的需要。高毓浵在“进士馆”进修两年左右肄业后,于29岁前后任翰林院编修,并兼任京师大学堂教习。1907年被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西方数理化等科学知识。回国后在京师大学堂讲授西方文化、历史。19清政府退位,翰林沦落草野。

自此后以卖字为谋生,游走于北京南京上海之间。浮家泛宅,居无定所,于1956年5月在北京去逝,虚岁80整。

高毓浵自幼爱作诗文,后半生多在吟咏唱和中度过。曾于上海集会于“海上瀛洲会”,会址便设在潜公住所。在北京除继续活动于诗社,还组建了“国学书院”,并与友人创办了《国学书院丛刊》,刊发了大量研讨国学的论文。高毓浵书法精深、独到。定居北京时,其书法多为天津荣宝斋收购,荣宝斋曾出过高毓浵书扇面集。

新中国成立后,夏衍任文化部副部长时,曾对高毓浵书法大加赞赏。文化部还把将要颁发的奖状,交由高毓浵书写。高毓浵虽自得中入京以后,萍踪于外,但始终不忘故里,曾在静海留下不少墨宝。如为静海县城文庙题写过“大成殿”;为唐官屯文昌阁题写过“文教昌明”;为沧州青县高家公馆题写过“光禄大夫第”匾额,等等。其中,唯“大成殿”匾额没有署名,并告诫后人题写“大成殿”匾额不可署名。1929年至1934年,高毓浵还曾应邀任《静海县志》总纂。

高毓浵一生勤奋博学,除通晓经史子集、医卜星相及甲骨文、 钟鼎文等国学外,还兼通数理化等西学,且著述颇丰,主要有《潜子文钞》《潜子骈体文钞》《潜子诗钞》《微波词》《春秋大事表补》《读〈左传〉随笔》《共和诗》《清诗三百首上编》《投笔集笺》《砚北小品》《潜庵辑古佚书》等。

1701年,年仅14岁的高氏被裹着被子送到了康熙的寝殿里,当夜侍奉有功,迅速获得了皇帝的宠爱。三天两头地被翻牌子,短短4年内生下了3个孩子。然而,高氏却一直没有名分。

1701年,距初登大宝已有四十年的康熙帝达到了将近知天命的年龄。相较两人,英雄略有迟暮,而年幼的高氏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不仅是年轻的身体,高氏身上还有个十分吸引康熙的所在,那就是才情。

康熙好书,喜爱有才华之人。高氏,名在仪,她的父亲高廷秀是清代书法家,擅长书法。

《余姚六仓志》曾有记载称高廷秀的书法“书学钟、王,端正中见姿媚”。

父亲高廷秀还曾被授予礼部儒士,并选为铸印局大使,但他没有接受。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高氏也颇有文采,这恰恰对上了康熙的喜好。

侍寝第一夜,康熙觉得这个小姑娘很不错,于是接连翻牌,但也仅是翻牌过夜。有过太多女人的康熙帝在这个年龄已经不再非要去让自己花费心思记住某个女人了。

两人凑合也算浓情蜜意,很快,高氏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九月,高氏就生下皇十九子胤禝。仅过一年后,康熙四十二年十二月,高氏又生下了皇十九女。

接连两个孩子,也没有提升位分,在当时的后宫并不罕见。

那会儿后宫制度不完善,生育皇子的可以享有不同等级的妃嫔待遇,长期未正式受封的情况十分常见。

但似乎没有高的位分,两个孩子都没能亲自抚养。因为据记载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内务府制作兆祥所小公主周岁玩耍用小盒一个共用银十两,而高氏并不在那居住。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高氏再次生下皇子胤祎,这是她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唯一立住的孩子。

同年,乾清宫主位记载有二十六人,资料里没有称号的答应就有十人,高在仪可能也在其中。

不晋位分对高氏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对于身处后宫的女子来说,位分意味着地位和待遇。位分低,谁都能欺负。想要在后宫之中过得好,侍寝、位分、孩子,同等重要。

但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高氏所出的皇十九子、十九女接连早夭。

年纪轻轻的高氏经历丧子丧女后,也不再是因一夜侍寝就异常欢喜的小姑娘了。几乎看淡人生,不过她还要守着她的另一个孩子——胤祎。

不知道高氏此后在宫中的日子是怎么过得,或许读书习字,或许采花饮茶,又或许缝织绣花。大概一切打发时间的事儿都做过,还要时时思念自己的孩子。总之,一个深宫女子不会那么快乐。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17,高氏也已经三十多岁了。

她这辈子最重要的男人康熙帝在畅春园逝世,至死似乎也不曾晋她的位分。也或许年迈的康熙已经忘记了这个给他生过三个孩子的女人。

这年十二月,刚继位的雍正皇帝尊封了一批先朝的妃嫔,史料记载称当时雍正帝认为“如果现在有曾经生育过孩子却未正式受过封赏的妃子,都应该封为贵人”。

就这样,被康熙忘记的高氏成了贵人,赐号“秀”。她不曾在康熙帝那里得到的,在他的孩子这里得到了。

雍正四年,高氏的孩子皇二十子胤祎被封为贝子,雍正八年晋升为贝勒,雍正十二年降为辅国公,雍正十三年又晋贝勒。

与儿子晋升之路的跌宕起伏不同,乾隆元年十二月,成了秀贵人的高氏再次升职了。

乾隆元年(1736年)的盛夏,总管内务府上奏奏报宁寿宫嫔四位的朝冠东珠,希望能将花梨木匣中保藏的有眼东珠选出呈览。

这件事儿提醒乾隆帝想起了宫中还有这样一批长辈,于是尊秀贵人为皇祖襄嫔。

接连生了三个孩子时也不曾幻想的位分,就这样来了。但年近五十,高氏好像已经不在意那么多了。

个人的时间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微不足道,乾隆十一年(1746年)六月,高氏感觉到自己的日子不远了。

想她这一生,进宫伴驾,得过恩宠,遭遇过丧子失夫,美好与苦痛皆有,也足够了。

月底,在深宫之中孤独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襄嫔于宁寿宫逝世。又过九年,她的儿子胤祎也去世了,享年五十岁,谥曰“简靖”。

文宣帝高洋参见高澄之时,有时会因为紧张留下了鼻涕。这时他们的三弟高浚就会对高洋身边的人说:“为什么不给二哥擦鼻涕呀?”高洋听了之后,尴尬的没有说话,心里想:“要你小子管,看我将来怎么弄你。” 从此高浚就在高洋的心里挂上了名 。

高浚此人乃是高欢的第三个儿子。一开始,高欢娶高浚的母亲之后,当月就有了身孕。高浚出生后,高欢就怀疑高浚不是自己的孩子,因而不是十分喜欢。

但是高浚很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后来就逐渐又被高欢宠爱。

他长大之后为人十分豪爽,力气很大,善于骑马射箭,很受文襄帝高澄的钟爱,权势很大。

不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得罪了后来的文宣帝高洋。

高洋此人每次参见文襄帝,有时会紧张得流鼻涕。高浚就常常怪高洋旁边的人说“:为何不给我二哥擦鼻子?”就因为这句话被高洋记恨上了。

后来高洋登基之后嗜酒如命,高浚就对身边的人说:“二哥登基之后,这样嗜酒于国家不利啊!”你知道被身边的人偷偷告诉了高洋,从此高洋对高浚的记恨又多了一些。

公元557年,高浚到邺都朝拜,和高洋一起到东山游玩。因为高洋光着身子作乐,并与妇女在一起,又爱作狐狸掉尾巴的游戏。高浚就劝他,说这不是国家的君主所应该做的,高洋很不高兴。

这时高浚做了一个很不明智的举动,以至于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因为在他劝说了高洋之后,他又叫身边的人退下,私下找来他们的姐夫丞相杨愔,责备他不进谏。

高洋当时很忌讳大臣与各位藩王联系,杨惜很害怕,就把高浚召见他的事奏报给文宣帝,阜阳此时已经忍无可忍,大声说:“我对这个小人从来就难于忍受!”

之后高洋就派人到青州将高浚抓了起来,押送到京城。到京城后,就用铁笼将他关押,吃饭和大小便都在一起。

第二年,高洋带人到地牢里唱歌,让高浚一起唱和,见高浚非常害怕,连声音都非常颤抖,高洋一时有点余心不忍,就想要将高浚放了。

就在这时高湛却对高洋说:“陛下不能放虎归山啊!”

正是这句话将高浚推问了死亡的深渊,因为它让高洋想起了高浚此人雄才大略,各路的藩王都很服他,高洋非常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

就这样高洋下令用火活活将高俊给烧死了。

@历史人 :高浚算是高氏家族里面比较有能力的人,而且精神还算正常,对待百姓比较仁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王爷了。

不过最终却因为自己的劝谏,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其实他早应该想到高洋是什么样的人,怎么会听他的劝谏。或许是他将高洋想的太好了,觉得他应该不会对自己这个亲兄弟动手。

但他最终还是被他的亲哥哥高洋给杀了。

当然高浚的死这里面可能还有因为他太有能力,被高洋所忌惮的原因。毕竟一个有能力的王爷天天劝谏,高洋难免会想,如果我不听你的劝,你会不会反我呀?

1701年,年仅14岁的高氏被裹着被子送到了康熙的寝殿里,当夜侍奉有功,迅速获得了皇帝的宠爱。三天两头地被翻牌子,短短4年内生下了3个孩子。然而,高氏却一直没有名分。

为什么受尽康熙皇帝宠爱的高氏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和名分呢?可能是因为高氏并非正儿八经的八旗出身的身份吧。

那时的康熙皇帝为了巩固王朝统治,笼络汉人,选秀之时,让汉族出身的女子有资格参加选秀,而高氏就是其中之一。

高氏来自浙江的一个书法世家,其父亲高廷秀是一位名誉极大的书法家,从小受到父亲文学气息熏染的高氏,有着满清女子不具备的温柔文雅。

也正是这般气质,才导致了高氏被康熙三番两次恩宠以待。

可受尽恩宠的高氏,却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待遇,哪怕是生下了皇子,可依旧得不到康熙的青睐,这让满怀期待的高氏一次次的失望。

可乌雅氏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一直在支撑着高氏,高氏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没有不如乌雅氏的地方,甚至身份都要高出乌雅氏很多,就这样,高氏在期待和失望中一直徘徊着。

乌雅氏是何等人,能让康熙皇帝无视身份的沟壑而立乌雅氏为德妃呢?

康熙十二年,身为包衣奴才的乌雅氏,通过选秀大会,进入宫中,长相靓丽的乌雅氏,很快便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注视。

乌雅氏凭借着本身温柔亲和的性格和美貌的姿色,使得康熙皇帝常常翻自己的牌子,受尽恩宠的乌雅氏,于五年后的一天,生下了皇子胤禛,这让康熙皇帝对其更是喜爱有加。

康熙皇帝为了彰显自己对于乌雅氏的爱意,不顾册封的时间惯例和约定俗成,强行册封乌雅氏为的德妃。

这样的举动,再加上乌雅氏毫无根基背景的身份,在朝廷内外,尤其是后宫之中,引起了轰然大波!

这就样,德妃乌雅氏在后宫之中展开了她开挂一般的人生,在时间的流逝之下,德妃乌雅氏的容颜随着时间变得黯淡,但不变的是康熙皇帝对其的宠爱。

德妃一生当中,为康熙皇帝生下六名子女,其中的大儿子胤禛更是在17继承了康熙皇帝的皇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而德妃乌雅氏也从一介包衣奴才成长为孝恭仁皇后。

这正是德妃乌雅氏的这种传奇经历,一直支撑着高氏的内心。

高氏虽然没有得到实际的赏赐和名分,但年过半百的康熙皇帝对高氏所生的皇二十子胤祎却十分的宠爱,每年康熙皇帝出塞外打猎之时,都要带着皇二十子胤祎,由此可见皇二十子胤祎的确很受帝宠。

但这些都与皇二十子胤祎的生母高氏无关,毕竟连妃位都没有的后宫之女是没有资格养育皇子的,更别提借皇子恩宠从而获得好处了。

17,雍正皇帝继承帝位,等待了二十二年的高氏,却一直没有等到康熙皇帝的册封,这让高氏在后宫之中一直抬不起头来。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身份转变为皇帝生母的乌雅氏,对这个晚自己二十八年入宫的苦命女人,多了一丝怜悯。

在乌雅氏的干涉之下,雍正皇帝册封高氏为皇考秀贵人,并对高氏的儿子皇二十子胤祎宠爱有加。

高氏本以为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儿子胤祎而享受荣华富贵,可胤祎自己却把这份恩宠浪费的一干二净。

在康熙皇帝驾崩以后,皇二十子胤祎被封为固山贝子。

虽然爵位不高,但对于胤祎来说已经足够了,但凡事就怕形成对比,不久以后,康熙的孙子弘晳被封为亲王,这对胤祎来说绝对是一种心灵上的冲击,试想一个小辈在爵位上都要远高于自己,难怪胤祎内心深处会极为不平衡了。

一日,雍正皇帝让胤祎代劳去主持祭陵仪式,可心有怨气的胤祎却谎称自己生病了,无法前去主持祭陵仪式。

要知道古代的祭陵仪式能受邀参加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更别提去主持了,可一时赌气的胤祎却拒绝了雍正皇帝,这让雍正皇帝很不高兴,但想到从小的兄弟情义,雍正皇帝就没有太过于计较。

下一次雍正皇帝又叫胤祎去主持祭陵仪式,可却被胤祎在此谎称有病给拒绝了,这让雍正皇帝大怒,对胤祎的爵位连降数级。

高氏对此深感无奈,本被视为依靠的儿子,却被自己打烂了一手好牌。

到了乾隆皇帝期间,长寿的高氏被册封为“皇祖襄太嫔”,这一生才算有了名分。

高氏的一生,是皇室后宫中常见的现象,后宫之女的一生都只在皇帝一念之间。

参考文献:

【1】《清史稿》

龙溪县高文元出宦于外,其女高愉妹年登十七,国色倾城,尤耽诗赋。时三月春残,韶光明媚。闺坐无聊,有思春厌闷之意。与侍婢贡名香入游后门花园,见千红万紫,益想起春光易老,人生少年难再,何时得遂夫妇之乐,少酬素愿也。因见落花满地,遂朗吟一绝,云:“洞府有人春寂寞,年年无语锁天台。桃花已遣随流去,懊恨刘郎犹未来。”

细语娇声,犹胜新莺巧唱,藻词秀韵,还过艳蕊初开。吟咏之余,适墙外有徐守恂者,年方十八,徐卿官之幼子也。人品超群,聪明盖世。父母欲令其进学,方为议亲。春心撩乱,因独步闲游。陡闻墙内吟咏诗句,知是闺女伤春而遣兴也。亦吟一绝挑之,云:“欲到天台路已迷,徘徊花外听莺啼。刘郎有意寻芳久,借问仙娥许我期。”

高小姐在墙内闻之,其音清、其词丽,心已羡服。自思曰:“我思春心事,不意被此人瞧破。只此人亦是有才识者,便以诗自媒于我,凡百男女风月之情则一也。”

乃探首外窥,见徐公子丰仪清雅,美貌动人,心中已十分可意。徐生在外看见高小姐如嫦娥出月宫,非人世所有也,即仰谓之曰:“闻名园好花好景,斗胆借一游玩何如?”

高氏已会得前诗中意,又爱徐生才貌,即许之曰:“公子暂停,吾取锁钥来,开后门请进。”回步哄名香曰:“怯才出来,未锁房门,你可归看之。吾少刻自归,不必来候。”

名香去后,即复来开后门。徐生欣然进门,唱礼后,便问曰:“此门未有锁,何故云取钥来开?”高氏曰:“非取钥匙也,适使女名香在此伴我,吾哄之先归耳。”

徐生知高氏有心私他,心中暗喜。徐生随行, 见亭前果环植奇花,亭中净几绣座,色色珍异。亭左另一燕居,小巧奇绝。中有牙床绣枕,乃倦游而憩息之所也。徐生心思此地甚好投机矣,便恳求曰:“蒙小姐垂爱,得入仙宫。若不插枝花以归,亭外百花也笑人。愿得阳台一会,百岁铭心。”

高氏曰:“与公子缔好,亦芝兰同味,但闺女犯此,恐玷物议。”

徐生曰:“外人不知,何以招议?即有知者,昔张生于莺莺、辜辂于瑜娘,皆在室先通后为夫妇,至今传作美谈。吾与汝皆未婚娶,今日事若有人知,父母必当自为婉转,遣媒成婚,岂不更妙乎?”

高氏见说知奸则父母必为结亲,此话可信,因不推辩。徐生遂为之解玉扣,脱绣襦。高氏半推半就,半喜半羞。只见温玉生香,春意满怀。罗帏中携云握雨,锦衾下倒凤颠鸾。氏如嫩蕊海棠新着雨,生如娇嘶渴马奔清泉。煞多情,浑身通泰;忒有趣,两意和谐。花谢春犹在,战酣兴正浓。

及云收雨散,双双相携而起。高氏曰:“妾以千金之躯托于公子,不知何日得为夫妇也?”徐生曰:“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留恋已久,日已近午,名香复来催食午。此时徐生欲去而不忍去,高氏不留而意欲留,两情难割。徐生曰:“我明日复来,幸勿见拒。”高氏曰:“一日有情,终身难舍,何忍再拒?”

由是,徐生懒去向书馆,日来园外。高氏懒去拈针线,日往园中。私下偷情,如胶如蜜。往来月余,人并不知。

一日,高氏之叔高从正,刚直人也,偶来园中,见牡丹亭畔燕居中有男女笑语之声,不知是谁,乃退立于荼架后。少顷,见女侄与徐生携手而出,送别后门,而后归。从正方知女侄与徐生私通也,出言于嫂嫂。曰:“岂有是乎?”从正曰:“明日可亲捕之。”

及次日,高氏又往后园开门,延徐生而入,径至燕居中叙情。从正同嫂入捕时,已闭户在床交媾,方叙兴中之言。徐生曰:“你味何如?”

高氏曰:“如含一粒仙丹,遍体爽快,妙不可言。然则公子兴味何如?”

徐生曰:“如入九天仙洞,吸琼浆玉露,甘人肺腑,浑忘身世也。”

从正听之,咬牙睁目;嫂氏便黯然失色。二人转步外候。

一霎时后,徐生、高氏方笑谑开门,高氏见母与叔变脸外立,即掩面跑归。从正扭住徐生,劈面便打两拳,问曰:“你在此何干!要偷我园中珍玩么?今日你愿生愿死?”徐生曰:“只愿送官。”从正曰:“你道不敢将你送官么?”

即扭出锁住,解往漳州府,告于大巡。上告时,探花王刚中出为御史,巡按福建。以徐、高二家皆阀阅名家,亲提问之。

徐守恂曰:“奸情不敢隐,但和奸非强也。”

王御史问高氏曰:“和奸是真,必非强也?”

高氏曰:“一时之错不可返,白圭之玷不可磨。”

王御史曰:“汝两下都认和奸,可先供状,然后拟罪。”

徐生、高氏各援笔而成供状,词皆四六,赡博富丽。王御史见其供出成奸之由,起于咏诗句。而所供之状,果有才学。

王公怜二人之才,见其供称俱未议婚,乃谓之曰:“据律则通奸者该各杖八十,姑念汝天生一对,才貌两全。古云‘君子乐成人之美’,当权正好行方便。可令你结成姻缘,宜室宜家,是亦一大方便也。”

高从正执曰:“如此则律何以禁?且非礼成婚,何以为训也?”

王公曰:“岂不闻卓茂云:‘律设大法,礼顺人情。’又程子云:‘王道之大本乎人情。’则苟顺于情即合礼合道,何奸于律?”

由是,从正不敢再执。各放之宁家,徐生高氏遂为夫妇。时人因号御史为王方便。

——葛天民《明镜公案》

我身边的高富帅是这样滴!

安徽的小书友给我们带来了砀山梨膏,模样卡通,极似小童们爱吃的棒棒糖。我同桌的友书老高见了很珍爱,“哎,这个很好的,带给小孙子吃。”我把我的也给他,他也很高兴地收下,“这个给小孙女。”

老高行草写得极好,已是我省的书法会员。退休后隔州跨县慕名来跟我们的老师学魏碑,他聪明、勤奋,魏碑上手极快。60多岁的人,自己开车,近300公里的路,他又有择席之疾,总也休息不好,极是辛苦,但他于书法很执着,一次不曾缺席。他性格温和、安静,相貌儒雅又年轻,体魄精瘦而健康,完全没有中老年人常有的臃肿、油腻,是标准的“安静的美男子”!

我以为他只是执着于书法的普通美男子,不料他还有一身份:富豪!他住的是千平别墅,内有中、西两大厨房,——可学习间,他和大家一样吃二三十元的快餐或牛肉拉面,家有五辆宝马、奔驰,存款亿元。我们调侃,“哎,你才是名富其实的高富帅:高氏、富有、帅气!”他便摆摆手,“不好这样说,不好这样说。”

我敬佩这样的高富帅:低调、朴实、有追求。

1706年,24岁的高氏为52岁的康熙生下皇二十子胤祎。虽然年纪越来大了,但是对于造娃这事情康熙可是从来没有松懈过。从12岁一直造到65岁。

在胤祎之前,高氏在1702年生下皇十九子,到1703年生下皇十九女。可惜,这对兄妹都没有活到三岁。孩子们早夭对高氏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对于康熙而言,这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康熙一生55个孩子,其中有21个在三岁前去世。

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孩子能够顺利长大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皇室是封建社会地位高,物质最好的地方,皇帝的孩子夭折率这么高,更别提民间了。所以,有钱人家会选择多娶几个老婆,多生孩子,来保证传承。

康熙少年的时候是生一个挂一个,当然他不会觉得自己有错。为了开枝散叶,他只能更频繁造娃。即使到了晚年也是如此。他的第一个孩子是他13岁的时候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是在他65岁的时候出生的,而康熙69岁去世,几乎可以说康熙为了造娃奋斗到最后一刻。

高氏是一个汉族女子,在四年里生了三个孩子,可见康熙当时是非常喜欢她的。康熙后宫大概有10个汉女。虽然康熙经常说满汉一家亲,但是在待遇上还是区别对待。身体上很诚实,觉得汉女娇小婉约别有一番风味。可是册封的时候却很吝啬。高氏生了三个孩子依然得不到册封,她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庶妃。

如果说康熙早期后宫制度不完善,很多女人没有得到册封。但是到了晚期各种制度都完善了,可是后面进宫的这些年轻的女子几乎都没有得到册封,没名没份。她们入宫内几年康熙就去世,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做为皇帝有实无名的女人,她们的处境是非常尴尬的。

康熙去世之前立下遗诏,在他去世后年纪大,有儿子的嫔妃可以出宫和儿子住。年纪轻轻的即使有儿子的也只能就在宫中住。康熙去世,高氏40岁,胤祎16岁。在九子夺嫡中,以十四爷为中轴线,后面的皇子都没有参与。

高氏和胤祎身份低微,本来存在感也低,这场夺嫡并没有伤害到他们,也没有改变他们什么。他们母子依然低调活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没有什么地位,但是做为皇室成员,生活上的保障是足够的。日子过得安逸!

一直到雍正登基后,看在高氏有生育皇子的份上,雍正尊封她为贵人。这是高氏入宫二十多年第一个封号,属于她的名分。现任皇帝对先王嫔妃的遵封就是一种礼仪上的尊重。这个封号作用不大了。

1726年,胤祎被册封为固山贝子。

1730年,胤祎晋封为多罗贝勒。

1734年,雍正让胤祎去祭陵,他借病抗旨不去,还是抗旨两次。最后被降为辅国公。

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登基。乾隆恢复了胤祎的爵位,但是派他去守泰陵,负责泰陵的总事务。高氏在这一年被尊封为襄嫔。

1746年,高氏去世,享年65岁。

1755年,胤祎去世,享年50岁。

皇子被派去守陵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一旦去守陵就意味着终身得不到重用了。胤祎一生50年,有30年是在为自己的哥哥雍正守陵。当时他风华正茂,就要守着皇陵到老,心情肯定十分郁闷。胤祎一生有四个老婆,但是一共只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估计在那个环境,他也没有心情造娃。

胤祎完全可以过得更顺遂一点,可惜他情商和智商还是没有跟上。皇帝让你去祭陵,你就去。不管路途多遥远,反正你是坐车上的,还怕颠着吗?胤祎居然不去了,不去的真正理由我们不得而知。做为皇帝是不可能理解你什么,也不需要理解你什么。祭陵不去,直接就让你去守陵了,一辈子呆在那里。

处于当时的年代,唯一不能不听皇帝的话,后果很严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