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古典生活的 “活化石”!从《建水记》看千年建水古城的守正创新

古典生活的 “活化石”!从《建水记》看千年建水古城的守正创新

时间:2023-10-20 22:49:22

相关推荐

古典生活的 “活化石”!从《建水记》看千年建水古城的守正创新

高考刚刚结束,在语文科目的新高考Ⅰ卷中,有4道题目选用了著名诗人于坚的《建水记》。一时间,这个拥有1200年历史的滇南小城又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在于坚笔下,建水是古风雅韵和市井气息并存的一片诗意栖居地。他在《建水记》中写道:“我从青年时代起就多次来建水,小住,长住,我目睹了它的犹豫、变化和坚定不移。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居地?它又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数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些问题。”

于坚思考的这些问题,也正是建水在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千年时光中,建水在坚守着什么,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或许等你真正走进建水临安古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巷里,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生活气息浓郁的“活态”古城

《建水记》开篇写到,冬天,于坚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建水。研究中国文化数十载的麦约翰在建水长叹:“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

1200年的建城历史,为建水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城市文化遗产。临安古城至今仍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城池格局和传统街巷肌理形态,有元、明、清各代古建筑近百座,古桥50余座,现有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505处,若再算上藏在小巷中、乡村里的大小古民居,则数之不尽。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是滇南文物大县。

“建水的‘古’,不止是建筑形态,还有人的生活状态。”南京游客赖昌明有过许多游古城的经历,初次到建水时,他便敏锐地感受了建水的不同之处。

在临安古城内的卷硐街,一座百年老宅静静地立在时光里,主人李志伟为其取名“静庐”。老宅正堂檐下高悬着一块牌匾,上书“善与人同”。院里敞开的厅室中摆放着一张大桌,笔墨纸砚端放其上,茶室的博古架上陈设着许多小巧精致、造型生动的紫陶工艺品,都是李志伟自己做的。于坚到访建水时,曾在此小住。

这样的古民居犹如群星,散落在建水的阡陌街巷里。每一座古宅都在用自己的故事给予这座小城历史的厚重感,而每一座宅子里生活的人则用建水浓厚的人文气息,续写着古城临安的故事。

每天清晨,人们和古城一起醒来,老人们在老街上慢悠悠地遛着弯;孩子们穿过小巷,奔跑在上学路上;挑着扁担的居民来到古井前,打上满满一桶清澈的井水;商贩们已经做好了营业准备,有的骑上车去摆摊,有的拉开沉重的木门,开始了第一声吆喝;朱家花园门口,银发老奶奶所卖的“搅搅糖”是所有孩子童年的最爱……古城的生活,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让建水成为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这个“活”字,正是临安古城长盛不衰的秘密所在。

古城保护的“临安模式”

1994年,建水成功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更好地保护古城,建水县制定了“保护古城,开辟新区,古城古典化,新区特色化”的城市发展战略。政府行政单位带头迁至新区,古城内的医院、学校等也从文物保护建筑中迁出。

1996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并相继推出《建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建水古城传统风貌保护恢复实施办法》等系列配套管理措施。古城保护工作开始在法治框架下稳步推进。

建水县古城保护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邹春介绍,在古城保护开发中,建水创新提出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权不变,谁建谁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补助,限时完成”的古城风貌保护恢复开发模式,明确了“降建筑高度,降建筑密度,降人口密度”的“三降”原则。同时,古城保护恢复坚持凡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一律修旧如旧;凡是历史文化街区,一律保持原有街巷尺度和铺装风格;凡是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逐步拆除和进行外立面改造的“三个凡是”原则,促进古城保护恢复从“片式改造”向“点式改造”转变,“仿古”建筑向“返古”修复转变,街区传统风貌保护恢复取得显著效果,创造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临安模式”。

“最重要的是我们保护了古城重要的公共建筑,寺庙保护恢复了建水古城的礼制空间;府衙保护恢复彰显了建水古城历史上作为滇南政治中心的设治与教化的重要意义;四大城楼的保护恢复修缮,让古城的标志与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明;‘十大院落’的修缮保护利用,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目前,已有很多居民户将自己的四合院改造成传统民居客栈,推动了古城景区保护建设工作。在规划指导下,建水古城整体保护与风貌恢复的目标正在日益实现。”邹春介绍,随着古民居、古建筑的相继修缮,散落在古城里的一栋栋老房子陆续被“激活”,以它从前刚建好时的模样回归这里。

文旅融合让千年文脉更显生机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建水的一张软实力王牌。

这几年,临安古城“冒”出许多古色古香的民宿、食肆,主人多是普通市民,他们投入资金整修自家庭院,借此营生的同时,也在充分展示古城里的市井生活,让到此落脚的游客产生家一般的亲近感。

而对建水“家”文化的保留和延续,正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我们在恢复传统民居‘青砖、青瓦、白墙、斗拱’的基础上,突出居家文化、市井文化的发掘与打造,以朱家花园为代表的家风文化、以建水‘十大名小吃’‘建水小调’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吸引了无数游客围着古城古村古巷古宅转,让古城具有浓重的‘家’味。” 建水县文旅局局长李兴洪介绍。在古城保护与开发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同时,建水通过挖掘4类文化(居家文化、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市井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墨香古城·上善建水”旅游品牌。

另一方面,通过保护和修缮传承下来的公共古建筑,在活化利用中重新焕发生机。文庙的“儒家三礼”、朱家花园的“中秋祭月”等活动成为“文保”活化利用的典范,也让古老的仪式得以保留;“十大院落”修缮引导古城内居民自发保护恢复古民居,原住居民与外来投资者合作修缮已完工近千户,唤醒了古临安的“千年记忆”;投资2000万元启动“拯救老屋行动”,在坚持“保护第一、利用第二”原则的同时,积极培育旅游业态,通过农家乐休闲旅游和民宿业的发展,促进老屋的活化利用,让老房子保值、增值,实现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共赢。“可以说,古城的活化、文脉的延续,已经成了建水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 李兴洪说。

,建水县接待游客突破1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74.8%,并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经济百强县市”。

在《建水记》中,诗人于坚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建水的落后并不盲目,这是对此在(海德格尔语)的确认,建水知道它要如何在,如何好在,如何作为建水而不是他者而在。”

(转载自红河日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