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有感大师可遇而不可求

有感大师可遇而不可求

时间:2021-12-01 04:02:17

相关推荐

有感大师可遇而不可求

作者董江海

写在前面的话:

大师可遇而不可求,大师不世出,要脱颖而出成为大师,不仅需要有超越同辈的能力与机遇,而且更要有超越古人的智慧与底蕴。

——董江海 每天一评

董江海书画作品

(一)

当下中国画衰微的颓势不容置否,人们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认知及审美,缺失的不仅仅是传统的行而下的基本技法的继承,更重要的是缺失中国书画行而上道的层面的精神逸性,亦即是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行而下的技可以强化训练而获得掌握,但传统文化的缺失不是短时间能够补上,它需要更长甚至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才能获得。中国书画的继承,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靠现行的教育体系远远不够,现行教育体系培养下的所谓文化人(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生)和解放以前的“文人”大相径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更不是一个水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缺失的正是解放以前“文人”所特有的知识层面——国学。由于现代教育体系对国学的边缘化,或者就是对国学的漠视和丢弃,造成了现代培养机制下的“文化人”缺少古代“文人”的内涵和底蕴。中国书画正是那个时代中国文人的情怀抒发所为,是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逸性。那时的中国书画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别印记和元素——中国精神、中国特质、中国基因。所以,要改变目前的现状,根本上要改变的是“文化人”的培养体系及机制,否则,现代中国书画不出大师的境况还需漫长的道路。

董江海书画作品

(二)

关于书画创作:

如果书画创作缺少丰富的笔墨,缺失澹泊的文人情怀,更缺丰富渊博的中国传统国学底蕴,创作作品时代气息再强,创新意识再浓,再现手法再奇特,都是枉然。

——董江海 每天一评

中国书画的创作如果仅仅只是靠形式上的改良,比如:完全照搬传统,以传统为不可逾越桎梏的;或者借西方美术改造中国书画的;以及借助夸张抽象变形等手法完全脱离传统的等等手段的。这些看似花梢的创作论调只是表面的形式作文章,完全不是继承传统中的创新。

中国书画艺术在当下情景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继承中突破千年书画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固化的价值体系、审美惯性、以及书画精神层面的道德标准等一系列的深层问题。

中国书画在当下发展的过程中不泛名家高手,无论是才情横溢,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还是独自埋头学问,远离喧嚣世情的世外高人,他们创作的作品,只要是能继承古人法度,重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脱尘去俗和恬淡的画格,内涵时代精神,通古、摹古、融古以达到最后超古,修身养性,用心以达到最高品位与境界的都是值得肯定的,都是未来的大师名家。

董江海书法作品

(三)

关于书画审美的品位:

学习书画需要一生专注于不仅仅是书画本体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专注于书画以外的学养底蕴的充实。书画到了一定的境界,不再乎你的文凭画技,师从何人,而更多的是你的人文修为,亦即是精神品位,更是精神境界的高低的显现决定作品的审美高低。能做到心无杂念、脱凡俗、免人间烟火之气;不具像,埋头于技术而沾沾自喜,真正能画出作品超然世外,含隐无限禅机、境扩天下自然、内敛儒风雅致——大师之风顿显,其实就是修道成佛。画到至高,人到无上,是为大师之作也。

王维对中国书画的发展功不可磨,王维的出现是中国书画文人画的发端,他的影响主要是对书画审美的影响。他的诗画一体,谈诗论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其实就是书画同源的最完美的写照和实践。王维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他的出现完美诠释了“诗”“书”“画”完美互补的典范,让中国书画推到极高的位置,也让此后文人书画的勃兴起到了始祖与标杆的楷模作用。

清时艺术大师苦瓜和尚云:“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便是大师对“法”的哲辩理解,这是对艺术精神的崇高理解,有此念才会有他的笔法恣肆,奔放大气的书画风貌,大师不同常人即在于此。

董江海书画作品

(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由于政权的统一,需要思想文化的统一。从秦汉一统逐渐形成的汉文化根本特质是“大一统”思想垄断整个民族。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提出“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统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因为这种“大一统”而形成儒家思想左右的单一局面。思想解放、发展与进步,从来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同儒家同步和共同左右着社会思想的还有“释、道”宗教思想的影响。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值是受“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真、善、美”思想左右,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书画艺术不能不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和左右。也就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始终是在多样的创新思想与对立统一中发展着。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朝代,中国书画艺术都经历了如何超越传统,为实现更高的艺术价值的追求的唤醒与讨论。中国书画艺术创新发展就是在这种历朝历代的不断继承创新的反复交替中发展、充实、完善。当下,中国书画艺术如何在现代社会情境中把握传统、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创新作为,是当下艺术界面临的迫切问题!

中国书画的艺术精神具有比起其它的艺术更高的弘扬民族文化的特殊使命。这种使命与担当让书画家的修为更具历史责任成为必然。它要求书画家必须具有大格局、大胸襟,具有宇宙天地的和谐情怀与大美生活的智慧,依靠从传统获得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去引导和赞扬、表现、展示世间美好的生活。

董江海书画作品

(五)

只要江湖有附庸风雅的愚蠢土豪掷金数万乃至数十万去寻觅疯传的书画作品,江湖中的这些蠢货愈来愈多,江湖习气的书画家社会应运而生源源不断。时下伪大师满天飞,不要脸的书画家到处都有即是这一现象的使然,书画界已经沦落为江湖习气颇浓的名利场,其现象耐人寻味。

澹泪名利,胸怀大志,超越物外,如何能做到?我们呼唤具有人生理想与超逸人格的书画家,这些书画家的作为可以传递正能量——一个具有修为的人文情种支配下的理想及精神寄托构筑下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才能具备大师的潜质,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儒家倡导“入世”术,它的精神核心是建立道德与人生命相关联的社会秩序。人须以天为本,故有“人在做天在看”之说。朱熹在《仁说》一文中曰:“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作为天地之心更应该以生动为己任,自觉地“爱人利物,”这种伦理的自觉,其实也是一种伦理人格的自觉自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力下的奉献精神,那么在这种儒学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书画创作观——内含儒家社会责任感在画中凸现成为必然,这便是儒学的贡献。

“道”非“道学”独有,“道学”之“道”与“儒道”之“道”,“佛道”之“道”从大意上讲有相同之处,但具体之说,仍各有不同。“儒道”的“道”更多关注社会情怀的思想阐释,倡导与颂扬“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论语·子罕》)。

儒家的道德修正,更多关注人生人性内美——即人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取向。儒学通过道德规范及伦理关系的行为约束逐渐形成“艺与道”相互统一的书画创作思想指导下的书画艺术创作行为秩序的构建:由书画创作体悟道;用书画作品证明道;以书画创新弘扬道,这其实就是儒学中的“格物致用”与“修齐平治”的思想内核。所以书画家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与审美意识很重要,这种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自觉自然的艺术修为,这种修为是始终围绕捍卫传统、继承传统、发展传统,最后才能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才能成就大成——这便是儒家思想下的中国书画从创作到审美的秩序构建。

董江海书画作品

(六)

在中国画中,书法用笔很重要,这种书法运笔含蓄中韵味无穷;提按中线质的奇迹不断显现;使转处个性的风貌会十分强烈;点画中彰显线的独立意识和精妙之处会显露无疑。但是,现在的画家多数不擅书法。书法的“线”无法真正驾驭,“线”表现出的是疲弱无力,甚至有些“线”十分恶俗,运笔习气僵硬者有之;用笔柔软献媚者有之;荒蛮草者有之……这些恶习逐渐成为江湖之气,江湖书画皆缘于此。所谓中国画的笔墨功夫其实最为核心的应该说就是书法用笔、书法线质、书法用墨、墨分五色的核心而已。

关于对“传统”的理解,是书画家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对于“传统”的认识,应该说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一致的认识,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为确切,甚至有些人对“传统”是持憎恶与否定之心,有嗤之以鼻者、有否定极致者……认为传统是僵死的、封建的糟泊。多数书画家由于理论上的缺失和对传统的理解偏差,这些不学无术的狂妄之徒,常常把传统当成创新的敌人,一概否定而后快。

传统是一个民族长期文化精神的积淀,用哲学家余英的话:“传统的内容愈丰富,文明的程度也愈高。”在这一认识上(徐复观《民主评论》)书中写道:“即是产生过去事实的精神,在能成为未来之规范的意味上,使过去复活。”由此看来,传统是一种文化积淀下的精神意向,它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那么我们书画创作要继承传统就是要继承中国书画本体特质所形成的自身书画语言和技术要求,是要继承中国书画的“写”的意义,把握中国书画独特的笔墨功夫,通过“写境”与“写景”的有机融合,把“选境”与“造景”互相贯穿,也就是书画家把儒家的“入世精神”与“社会秩序化责任感”相互统一;把佛家的“灵魂精神”与“人生体悟的因果关系”相互统一;把“道家”出世逍遥的“无为”与“道法自然”的“无为而大为,无法而有法”的哲辩统一起来,在书画艺术的个人实践中,逐渐探索推动整个书画艺术发展的新路子。

董江海书法作品

传统的中国文人书画可以通过笔墨形式以及内容的高度统一下来表达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最高境界。书画家可以赋予笔墨以更多的情感。情感的表现成为文人画作品的个性表现的显著特点。比如:八大山人的作品特点以及一些山水画家的作品表现——“丘壑藏于笔墨,笔墨皆成丘壑”。这种文人书画家的笔墨情感的吐露,让中国文人书画具有了生命的价值及文人的品行修为情怀。这种蕴含着书画家情感精神的作品,正是我们中国文人书画的核心诉求,即书画家能超然物外,又胸襟澹泊;集传统笔墨功夫,又充满时代气息,在现代社会的审美追求的感召下,在传统的感悟理解中,创作出清正大气的书画作品——没有浊气、恶气、俗气、媚气,这样的作品才会有震撼力和生命力。

作为作品主体的人物和与其相关的周围的环境,是刻画、揭示作品主题发挥艺术感染力和表现作品思想的主要载体,只有通过绘画本体语言以及表现方法手段与因素,从大量的生活中取材及原型中概括提炼,艺术加工,才能创作出既具有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真实的、生动的、感人的艺术形象及艺术审美高度的作品,才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

董江海书画作品

董江海简介:

董江海,艺名,江海,字泰宇;别暑三太子;号莲花居士,书法师从陈羲明,人物画师从李学明,1966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自幼喜好书画,受母亲(民间艺人捏花剪纸)影响。1984年上高中暑假期间于河北育青美术学校进修素描等美术基础,1989年毕业于运城商校。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活动家、编辑学者;海峡两岸黄河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六合国学书院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助教;月坛书院名誉院长。

主要代表文章:

《范曾的存在是当下中国画的宿命》、《范扬的“尴尬”与“无奈”背后的思考》、《何家英的“结壳”与“破壳”的意义》、《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批判楷书是唯一入门基础的千古谬论》、《扒开书画界的是非恩怨》、《书法国展与不要脸》、《书法国展与荒唐的结果》、《对龙瑞等名画家的批评不仅仅需要勇气》、《一批乳臭未干的年轻人改变了百年书画史》、《“丑书”的另类认识》、《田英章字帖的泛滥是对中国书法活生生的阉割》。

董江海书画作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