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并发症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并发症

时间:2018-09-26 20:38:46

相关推荐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并发症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并发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给很多的人带来了不便,也因此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家要警惕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出现,平时还要注意进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工作,而且要深入的了解一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相关知识才可以,今天就让疾病百科频道的世俗的余孽来带大家看看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病的基础上,原无心脏病者也可发生。

1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低热,乏力,疲倦,少数起病急,有寒战,高热或栓塞现象,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口腔手术,呼吸道感染,流产或分娩的病史,SIE的临床表现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全身性感染

发热最常见,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不规则低热,也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伴有乏力,盗汗,进行性贫血脾肿大,晚期可有杵状指。

1、发热:有80%~88&#病例有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为多见,多在℃℃之间,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不少病例表现为低热,可伴畏寒或多汗,近年来不少病人无发热,可能与早期使用抗生素有关,高龄患者可能与反应性差有关。

2、其他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进行性贫血,多汗和肌肉酸痛等。

3、杵状指(趾):多在发病1~2个月以后出现,且无发绀,以往约见1/3病例,且作为IE的重要体征之一,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增大,以往至少有半数病人有脾大,1/4病例有肝大,但近年来肝,脾肿大亦明显减少。

二、心脏表现

取决于原有心脏病的种类,病原体种类以及瓣膜或内膜损毁程度,由于赘生物的增长或脱落,瓣膜,腱索的破坏,杂音多变,或出现新的杂音,若无杂音时也不能除外心内膜炎存在,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当感染波及房室束或室间隔,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可有早搏或心房纤颤,心律失常在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中不少见,多数为室性期前收缩,其次为房颤和P-R间期延长,4%病例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已成为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三、栓塞现象及血管病损

1、皮肤及粘膜病损:由感染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而破裂出血,或微栓塞所引起,可在四肢以皮肤及眼硷结合膜,口腔粘膜成批出现瘀点,在手指,足趾末节掌面可出现稍高于表面的紫或红色的奥氏(Osler)结节,也可在手掌或足部有小结节状出血点(Janewey结节),无压痛。

2、脑血管病损可有以下几种表现:①脑膜脑炎类似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增加,氯化物或糖定量正常;②脑出血有持续性头痛或脑膜刺激症状,系由于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③脑栓塞病人发热,突然出现瘫痪或失明;④中心视网膜栓塞可引起突然失明。

3、肾栓塞:最常见,约占1/2病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严重肾功能不全常由于细菌感染后,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血管球内沉积,引起肾血管球性肾炎的结果。

4、肺栓塞: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赘生物多位于右心室或肺动脉内膜面,发病急,胸痛,呼吸困难,咳血,紫绀或休克,若梗塞面积小,也可无明显症状。

此外,还可有冠状动脉栓塞,表现为急性梗塞,脾栓塞有左上腹痛或左季肋部痛,有发热及局部摩擦音,肠系膜动脉栓塞,表现为急腹症,血便等,四肢动脉栓塞可有栓塞肢体苍白发冷,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缺血疼痛等。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症状

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低热、乏力、疲倦,少数起病急,有寒战、高热或栓塞现象,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口腔手术,呼吸道感染,流产或分娩的病史。SIE的临床表现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全身性感染 发热最常见,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不规则低热,也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伴有乏力、盗汗、进行性贫血脾肿大,晚期可有杵状指。

(1)发热:有80%~88%病例有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为多见,多在37.5 ℃-39℃之间,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不少病例表现为低热,可伴畏寒或多汗。近年来不少病人无发热,可能与早期使用抗生素有关,高龄患者可能与反应性差有关。

(2)其他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进行性贫血,多汗和肌肉酸痛等。

(3)杵状指(趾):多在发病1~2个月以后出现,且无发绀,以往约见1/3病例,且作为IE的重要体征之一,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增大,以往至少有半数病人有脾大,1/4病例有肝大,但近年来肝、脾肿大亦明显减少。

二、心脏表现 取决于原有心脏病的种类、病原体种类以及瓣膜或内膜损毁程度。由于赘生物的增长或脱落,瓣膜、腱索的破坏,杂音多变,或出现新的杂音。若无杂音时也不能除外心内膜炎存在,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当感染波及房室束或室间隔,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可有早搏或心房纤颤。心律失常在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中不少见,多数为室性期前收缩,其次为房颤和P-R间期延长,4%病例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已成为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三、栓塞现象及血管病损

(一)皮肤及粘膜病损 由感染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而破裂出血,或微栓塞所引起。可在四肢以皮肤及眼硷结合膜、口腔粘膜成批出现瘀点,在手指、足趾末节掌面可出现稍高于表面的紫或红色的奥氏(Osler)结节,也可在手掌或足部有小结节状出血点(Janewey结节),无压痛。

(二)脑血管病损 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脑膜脑炎 类似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增加,氯化物或糖定量正常。②脑出血 有持续性头痛或脑膜刺激症状,系由于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③脑栓塞 病人发热,突然出现瘫痪或失明。④中心视网膜栓塞可引起突然失明。

(三)肾栓塞 最常见,约占1/2病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严重肾功能不全常由于细菌感染后,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血管球内沉积,引起肾血管球性肾炎的结果。

(四)肺栓塞 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赘生物多位于右心室或肺动脉内膜面,发病急,胸痛,呼吸困难,咳血,紫绀或休克。若梗塞面积小,也可无明显症状。

此外,还可有冠状动脉栓塞,表现为急性梗塞,脾栓塞有左上腹痛或左季肋部痛,有发热及局部摩擦音。肠系膜动脉栓塞,表现为急腹症,血便等。四肢动脉栓塞可有栓塞肢体苍白发冷,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缺血疼痛等。

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与体征常是全身性的,结合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不难诊断。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及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的变化,不典型病例增多。有以下情况应怀疑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①有瓣膜性心脏病者出现1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发热;②新发生的反流性杂音或原有心脏杂音性质发生明显改变;③不明原因的动脉栓塞现象;④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⑤心脏手术后持续发热1周以上;⑥人工瓣膜病人任何时候出现发热或瓣膜功能不全;⑦静脉药瘾者的发热尤其伴咳嗽和胸痛。凡遇以上情况应及时进行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确定诊断。 除典型表现者外,本病临床确诊较难。1981年Von Reyn等提出的Beth Israel诊断标准虽一度广泛使用,但该标准一方面没有把静脉药瘾者(IVDA)归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易患因素,另一方面也忽略了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作用;同时在感染的急性期需接受手术的患者不到1/3,因此,应用该标准只有极少数患者能真正得到明确诊断,特别是对血培养为阴性者其诊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994年Durack等提出了Duke诊断标准。现介绍如下:

1.确定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1)病理学确诊标准:急性心内膜炎的组织学改变伴有赘生物,心肌脓肿或赘生物,外周栓子的病理检查或培养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临床确诊标准:符合下述两个主要标准;或1个主要标准和3个次要标准;或5个次要标准者。

2.可能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介于确定和排除之间者。

3.可排除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有肯定的其他诊断;短期应用抗生素(≤4天)症状缓解或手术和尸检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证据。

4.另外,Duke诊断标准中的主要和次要标准如下。

(1)主要标准:

①有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意义的阳性血培养(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

A.独立两次的血培养均发现:a.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或HAECK菌群。b.社区获得的无原发病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肠球菌。

B.持续性菌血症:a.不少于两次间隔12h以上的血培养阳性。b.3次血培养全部阳性,4次或4次以上的血培养中大多数为阳性,其中第1次和最后1次间隔时间≥1h。

②心内膜受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A.超声心动图的征象:a.可活动的赘生物附着于瓣膜,瓣下结构或植入物表面。b.脓肿。c.新出现的移入瓣漏。

B.新的瓣膜反流。

(2)次要标准:

①心脏易患因素或静脉药瘾者。

②发热,>38℃。

③血管征象: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损害。

④免疫损害: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类风湿因子阳性。

⑤微生物感染的证据:间断性菌血症或急性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⑥非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的超声心动图征象。

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是本病首要的治疗措施。及早明确病原体,根据药敏结果早期联合使用足量、有效、杀菌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抗生素的应用:选择抗生素要根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一般用药原则:

(1)早期用药:除部分病情较轻的亚急性患者病情允许延迟2~4天等待血培养结果选择用药外,其余的急性和亚急性患者特别是在合并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情况下,应在患者入院当天连续做3~5次(每次间隔1h)血培养后,根据临床经验选药,立即开始治疗。

(2)足量用药:由于赘生物内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很高,其代谢和增殖相对低下,对机体的防御系统有很强抵抗力,而病原微生物隐藏于赘生物的纤维蛋白和血栓中,且赘生物中无血管分布,抗生素很难渗透进去。因此,应使用大剂量的抗菌药物,使其血清浓度达到体外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8倍以上,才能保证有足量药物渗入赘生物内,以彻底杀灭深藏于赘生物内的病原微生物。

(3)联合用药:选择2~3种杀菌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不但有协同作用,还可减少耐药性,提高疗效。

(4)静脉用药:静脉注射给药可以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明显优于肌内注射和口服给药。分次静脉注射和快速静脉滴注因其血浆内药物高峰浓度较高且较恒定,可彻底杀灭赘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对患者的生活与活动影响较小,故可优先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目前多选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等静脉滴注用药。抗菌药物给药次数主要取决于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的种类,原则上是应使病原微生物在两次给药之间不能进行增殖。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2h的抗生素后效应,即在使用以后,即使抗菌活性消失,病原微生物在2h内仍不能增殖。但以上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则没有抗生素后效应,因此,需每4小时给药1次。

(5)选用杀菌剂:根据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选用杀菌活性较强的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如万古霉素)等进行治疗,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而抑菌性药物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一般仅用于Q热立克次体、鹦鹉热衣原体、布氏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6)长疗程用药:本病治疗疗程要长,一般应在体温降至正常后继续使用4~6周,有迁徙性脓肿、严重栓塞、真菌性心内膜炎和复发等情况时,疗程应适当延长。

(7)经验性用药:致病菌不明确者,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和氨基甙类抗菌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联合应用对大多数细菌有杀灭作用,故可首先选用。由于一些病原微生物生长缓慢,或患者在血培养检查之前已使用过抗生素,因此,在患者入院后数天内常常未能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此时可根据临床经验选择用药。一般来说,急性病例应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或万古霉素等;对非静脉药瘾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应选用对耐药肠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如大剂量青霉素G或氨苄西林加庆大霉素等治疗,然后再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本病应先进行内科治疗,待病情稳定或治愈半年后,视病情程度再考虑手术治疗。下述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①瓣膜穿孔,破裂,腱索离断,发生难治性急性心力衰竭。②工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内科治疗不能控制。③并发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或四肢大动脉栓塞。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手术应在加强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行。据统计,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单纯内科治疗的病死率高达50.0%~90.0%,死亡原因为急性心力衰竭、栓塞、肾功能衰竭、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和严重感染等。临床资料表明,早期联合外科治疗可大大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因此,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对于有手术指征者,应选择适当时机尽快行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3、治愈标准及复发

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脾脏缩小,症状消失者,在抗生素疗程结束后的第一、第二及第六周分别作血培养,如临床未见复发,血培养阴性,则可认为治愈。本病复发率约5-10%,多在停药后6周复发,复发多与下列情况有关:①治疗前病程长,②抗生素不敏感,剂量或疗程不足,③有严重肺、脑或心内膜的损害。有上述情况者治疗时抗生素剂量应增大,疗程应延长,复发病例再治疗时,应采取联合用药,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

二、预后

本病的病程长短不一,从数天至数周不等,这主要取决于基础心脏病病变的程度、致病微生物的毒力、是否并发瓣膜穿孔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否早期诊断和治疗。亚急性者常由毒力较弱的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多侵犯原有心脏瓣膜病变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患者,病情变化较缓慢,病程常超过6周。据国外资料统计,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愈率≥90.0%,肠球菌为75.0%~90.0%,金葡菌为25.0%~75.0%。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分别4.0%~9.0%,肠球菌为15.0%~20.0%,金葡菌为25.0%~47.0%,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和真菌等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超过50.0%。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70.0%~80.0%。

4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是本病首要的治疗措施。及早明确病原体,根据药敏结果早期联合使用足量、有效、杀菌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抗生素的应用:选择抗生素要根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1)一般用药原则:

①早期用药:除部分病情较轻的亚急性患者病情允许延迟2~4天等待血培养结果选择用药外,其余的急性和亚急性患者特别是在合并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情况下,应在患者入院当天连续做3~5次(每次间隔1h)血培养后,根据临床经验选药,立即开始治疗。

②足量用药:由于赘生物内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很高,其代谢和增殖相对低下,对机体的防御系统有很强抵抗力,而病原微生物隐藏于赘生物的纤维蛋白和血栓中,且赘生物中无血管分布,抗生素很难渗透进去。因此,应使用大剂量的抗菌药物,使其血清浓度达到体外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8倍以上,才能保证有足量药物渗入赘生物内,以彻底杀灭深藏于赘生物内的病原微生物。

③联合用药:选择2~3种杀菌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不但有协同作用,还可减少耐药性,提高疗效。

④静脉用药:静脉注射给药可以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明显优于肌内注射和口服给药。分次静脉注射和快速静脉滴注因其血浆内药物高峰浓度较高且较恒定,可彻底杀灭赘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对患者的生活与活动影响较小,故可优先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目前多选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等静脉滴注用药。抗菌药物给药次数主要取决于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的种类,原则上是应使病原微生物在两次给药之间不能进行增殖。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2h的抗生素后效应,即在使用以后,即使抗菌活性消失,病原微生物在2h内仍不能增殖。但以上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则没有抗生素后效应,因此,需每4小时给药1次。

⑤选用杀菌剂:根据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选用杀菌活性较强的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如万古霉素)等进行治疗,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而抑菌性药物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一般仅用于Q热立克次体、鹦鹉热衣原体、布氏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⑥长疗程用药:本病治疗疗程要长,一般应在体温降至正常后继续使用4~6周,有迁徙性脓肿、严重栓塞、真菌性心内膜炎和复发等情况时,疗程应适当延长。

⑦经验性用药:致病菌不明确者,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和氨基甙类抗菌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联合应用对大多数细菌有杀灭作用,故可首先选用。由于一些病原微生物生长缓慢,或患者在血培养检查之前已使用过抗生素,因此,在患者入院后数天内常常未能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此时可根据临床经验选择用药。一般来说,急性病例应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或万古霉素等;对非静脉药瘾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应选用对耐药肠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如大剂量青霉素G或氨苄西林加庆大霉素等治疗,然后再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本病应先进行内科治疗,待病情稳定或治愈半年后,视病情程度再考虑手术治疗。下述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①瓣膜穿孔,破裂,腱索离断,发生难治性急性心力衰竭。②工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内科治疗不能控制。③并发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或四肢大动脉栓塞。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手术应在加强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行。据统计,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单纯内科治疗的病死率高达50.0%~90.0%,死亡原因为急性心力衰竭、栓塞、肾功能衰竭、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和严重感染等。临床资料表明,早期联合外科治疗可大大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因此,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对于有手术指征者,应选择适当时机尽快行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3.治愈标准及复发: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脾脏缩小,症状消失者,在抗生素疗程结束后的第一、第二及第六周分别作血培养,如临床未见复发,血培养阴性,则可认为治愈。本病复发率约5-10%,多在停药后6周复发,复发多与下列情况有关:①治疗前病程长,②抗生素不敏感,剂量或疗程不足,③有严重肺、脑或心内膜的损害。有上述情况者治疗时抗生素剂量应增大,疗程应延长,复发病例再治疗时,应采取联合用药,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

(二)预后

本病的病程长短不一,从数天至数周不等,这主要取决于基础心脏病病变的程度、致病微生物的毒力、是否并发瓣膜穿孔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否早期诊断和治疗。亚急性者常由毒力较弱的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多侵犯原有心脏瓣膜病变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患者,病情变化较缓慢,病程常超过6周。据国外资料统计,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愈率≥90.0%,肠球菌为75.0%~90.0%,金葡菌为25.0%~75.0%。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分别4.0%~9.0%,肠球菌为15.0%~20.0%,金葡菌为25.0%~47.0%,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和真菌等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超过50.0%。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70.0%~80.0%。

5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如何预防

1、卫生宣教坚持以防为主,向群众宣传本病的基础心脏病、易患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危害性,劝告人们远离毒品。对于有静脉药瘾者劝其积极戒毒,减少心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途径。对易患人群应进行有关本病的预防宣教,对已施行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若仍遗留有血流动力学改变,都必须注意预防。对持续存在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获得性心瓣膜病患者,应让患者掌握有关预防本病的知识和抗生素的具体用法,同时,还应让所有医务人员熟悉高危患者预防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2、预防用药由于本病的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而一级预防最为重要。有风湿性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需注意口腔卫生,及时处理各种感染病灶,施行手术或器械检查前应给予抗生素预防。心内膜炎往往发生在术后两周左右。因本病发病早期存在菌血症,所以,首先要从预防菌血症着手。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拔牙后常会发生暂时性菌血症,尤其是患有牙周病或同时拔除多只牙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许多口腔细菌可经创口入血,但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多见。消化道和泌尿生殖系统创伤和感染常引起肠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葡萄球菌菌血症见于皮肤和远离心脏的感染。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并不一定发病,但它可能对原有基础心脏病变的患者造成严重威胁。由于本病可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变的基础上,也可以由侵入性的手术操作引起,但是否发病与入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心瓣膜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机体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所以,用抗生素预防本病既要积极,也要避免滥用。

点击查看全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