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硝烟散尽 铭记历史 金华抗战老兵手印入建川博物馆

硝烟散尽 铭记历史 金华抗战老兵手印入建川博物馆

时间:2020-07-17 04:01:47

相关推荐

硝烟散尽 铭记历史 金华抗战老兵手印入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内的抗战老兵手印广场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本报率先报道、并持续关注的94岁中国远征军老兵陈文钟,去世一个多月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供后人永远凭吊。

开车护送戴安澜灵柩回到祖国,陈文钟的一生因与抗日名将戴安澜短暂生死相守的独特经历而格外引人瞩目。生前,陈文钟在戴安澜儿子、原江苏省统战部副部长戴澄东提议下摁下的手印,选择这天入驻我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

“陈文钟的手印非常有意义。” 建川博物馆宣传部部长魏建民介绍,建川博物馆从全国各地收集了7440位抗战老兵手印,其中浙江12人,陈文钟是金华第二位手印入馆的抗战老兵。

没想到,四川有这么大一个博物馆

昨天,记者与陈文钟儿子陈伟东取得联系时,他正为父亲手印入驻后续事宜与建川博物馆在密切联系中。

“谢谢金华日报!不是你们提议,我们根本不知道,四川有这么大一个博物馆。太好了,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每一个人。”

和许多抗战老兵一样,陈文钟很少向人提及自己的过去,一辈子默默无闻。

3月,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热播,本报推出《寻找遗落在金华田野的中国远征军》专版,报道永康3位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抗战老兵的坎坷经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陈文钟的家人打电话给记者,提起老人从未向外人提及的“开车护送戴安澜灵柩回到祖国”的特殊经历。

3月30日,本报以《我开车送戴安澜灵柩回到祖国》为题,报道陈文钟与戴安澜这段生死情缘。文章发表后,新华社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经本报牵线,12月20日,戴安澜最小的儿子、江苏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戴澄东专程赶来义乌看望陈文钟:“我特意来看您,谢谢您把我父亲的灵柩运回祖国。”

摁手印的提议,正是戴澄东向记者提及的。在戴澄东引荐下,记者当时就和著名企业家、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取得联系。樊建川听说陈文钟是当年“开车护送戴安澜灵柩回到祖国”的中国远征军老兵,非常感兴趣,叮嘱记者在合适的时候,将陈文钟的手印收入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建设规模、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它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拥有藏品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5件,现已建成开放32座场馆。

手印怕不合格,连摁了四次

7月26日凌晨2时40分,陈文钟因病去世,记者在悲恸的同时,最为挂心的,就是陈文钟的手印。

得知陈文钟的手印去世时都还没收入建川博物馆,记者担心“一旦火化,就什么都没有了”,急得在第一时间将老人去世的噩耗告知戴澄东、樊建川的同时,也提及了其手印生前未能入建川博物馆的遗憾。

“虽然建川博物馆的手印,有老兵去世的,也有还健在的。但我们还是希望手印入建川博物馆的事,父亲走了以后再说。”陈伟东说,12月底,记者和他提起手印之事,他和家人商量后,马上就付诸实施了。

“也就在你采访后没过几天。一天吃完中饭,我和父亲说了摁手印纪念,还提到了建川博物馆。父亲当时神智尚清醒,虽然已不会说话,但看得出神情很激动。手印是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摁的,怕不合格,还连摁了四次。”陈伟东回忆当时的情景,感觉就像昨天。“印泥是新买的,大哥帮父亲摁的手印,我帮父亲洗的手。”

封存了近六年的陈文钟手印,选择在抗战胜利74周年的纪念日,和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一起,再次吹起荣归的号角。

欢迎更多金华的老兵手印入驻

8月21日,记者到成都出差,因惦记陈文钟手印的事,特地挤时间参观了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距成都市区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下了城际列车打车,出租车司机杨师傅听说是到建川博物馆,乐呵呵地说:“这个月已经第六单了,都是全国各地来的。”

杨师傅是大邑临近地区崇州人。他说,建川博物馆在四川知名度很高,他自己也去看过,很震撼。

地铁、城际列车、出租车……一路狂奔,赶到建川博物馆仍已过了闭馆时间。樊建川在收到记者短信后,不但打来电话,还特地安排魏建民留了一辆电瓶车,车览建川博物馆。

“32座场馆分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仔细看,要两三天呢。” 魏建民告诉记者,建川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数达170万之多。今年“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一天的参观人数就达10万多人。

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日本侵华罪行馆,中国抗日壮士群塑广场、援华义士(1931-1945)群雕广场……虽然匆匆车览,但展馆数量之多、种类之全、馆藏之丰富,已经窥一斑而见全貌。

当然,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抗战老兵手印广场。只见每块宽2.4米、高3.7米的钢化玻璃上,整齐地拓着48枚手印,每枚手印的旁边,写着老兵的名字和部队番号。钢化玻璃安放在花岗石的基座上,有序地向四周纵深展开,组成壮观的手印碑林,非常有气势。

“每个手印的主人都是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9岁,最小的79岁。”魏建民指着最前面竖着的空框架说,“老兵手印还在逐步增加,这些虚位以待”。

记者简要介绍了陈文钟的情况,他当场表态其手印很有意义。记者还在抗战老兵手印广场给陈伟东打电话,催促陈文钟的手印尽快入驻。

老兵手印“丛林”,金华有多少?浙江又有多少?

魏建民当场查阅的数字很少,浙江入驻老兵的手印,不到全国的千分之二,而金华不到全省的十分之一。

“沈金山,浙江省永康县政府国民兵团上尉中队长。”这是金华唯一入驻抗战老兵手印的信息,备注的联系方式是“021”开头的一个上海固定电话。

得知本报自9月3日首个国家抗战胜利纪念日起,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推出286位“金华抗战老兵口述实录”系列报道,魏建民连声叫好。“286位?金华有这么多老兵啊。”

魏建民委托本报,征集更多金华抗战老兵的手印,以及抗战文物。

74年前,日本在“密苏里”舰上投降签字。就在陈文钟手印入驻当天,9月3日,建川博物馆官微发布了该博物馆收藏的与“密苏里”舰相关的三件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密苏里”舰3号锅炉铭牌,以及“密苏里”舰用六分仪、两只“密苏里”舰用水杯。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

为了未来,收藏教训,

为了安宁,收藏灾难,

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这段写在建川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墙壁上的话,是樊建川花巨资建博物馆的宗旨,也是代代薪火相传,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家国情怀的写照。

(据金华日报,原标题《硝烟散尽 铭记历史 金华抗战老兵手印入建川博物馆》,作者:李艳。编辑:郎擎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