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节日或重大祭祀活动中 壮族打铜鼓的习俗 体现怎样的民族特色?

节日或重大祭祀活动中 壮族打铜鼓的习俗 体现怎样的民族特色?

时间:2018-11-03 22:31:13

相关推荐

节日或重大祭祀活动中 壮族打铜鼓的习俗 体现怎样的民族特色?

本文乃“所有的不辞而别”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达的濮、越人制造出的一种打击乐器。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对铜鼓文化保留最为丰富的地区,有西北部及红水河流域,这两个地区至今还有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苗族、瑶族、彝族等,每当节日来临、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这些少数民族总是通过击打铜鼓来表达他们或喜悦,或悲伤的心情。这样的风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人们称之为“铜鼓艺术高峰期的代表”。

铜鼓

在我国古代的青铜文化中,铜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瑰宝,铜鼓由鼓面、鼓腰、鼓胸、鼓足四个部分组成。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铜鼓无底腹空,腰曲胸鼓,让人感觉非常稳重、饱满。在一面鼓中,被重点装饰的部分为鼓面,其中心常常以太阳纹为主图案,周围配以晕圈作为装饰,鼓边上的圈带上铸有精美的圆雕装饰物,多为青蛙骑士、龟、鸟等。其造型十分夸张、勇武、庄重而耐看。不但鼓面有装饰图案,鼓胸、古窑也都配有装饰性浓郁的绘画图案。只是鼓足是留有素底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疏密相间、虚实相映的效果。

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有着深远的影响。铜鼓的声音洪亮,古代传递信息、发布号令就用它,同时,它还是祭祀、赏赐进攻的重器,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明清以来,铜鼓逐渐成为一般的娱乐工具敲击乐器。人们总是在喜庆的日子里用它来敲奏,以伴歌舞,在宗教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祖宗保佑,人人平安,粮食丰收。其实,铜鼓最初的用途并非为祭祀用品,而是用来做饭的,并且是专门为军队解决吃饭问题而造的。因为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铜釜的制作材料还很昂贵,并不适合老百姓使用。

粮食丰收

因为铜釜能够发出洪亮的声音,并且传得很远,让很多人听到,所以铜釜就逐渐演变成为铜鼓。随着历史的变革与发展,根据本民族的意愿与习俗,在壮族人民手里传承的铜鼓逐渐成为重器、礼器、乐器。铜鼓被神化后进而有了宗教属性,成为天地神灵与人沟通的中间人,所以史记上有记载“夷僚……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民间传说,它又一种驱邪除恶的本领,能够镇得住蛟龙;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通过铜鼓可以解除人心灵上的痛苦与烦恼;还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愿和诚心,祈祷上仓保佑人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幸福安康。

蛟龙

铜鼓就有大小不等,其中最大的直径为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有十几厘米,重量从数十斤到数百斤不等,体型虽然凝重,但是制作精美。鼓面上有浮雕的图案,鼓身上围绕着花纹。在众多的铜鼓中,有一面直径为165厘米,高67.5厘米,重300千克的铜鼓是最突出的,让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开四肢都碰触不到鼓的边缘,被称为“铜鼓之王”。在壮族文化中,铜鼓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家庭,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铜鼓,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家家户户都会打起铜鼓,庆祝欢乐的节日。

壮族

其中,沿红水河两岸的村寨是东兰壮族铜鼓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区。在壮族同胞的心目中,铜鼓就是他们的神物。铜鼓文化流传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世上是绝无仅有的。铜鼓在风雨沧桑之后,并没有在壮族人的意识中和生活中被清除,他们的铜鼓情结已经与他们的血液融为一体。在壮族人的心中,铜鼓是祖宗先辈留给他们的文化根基及精神家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