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职场上 求助他人一定要欠人情债?教你5招 让别人心甘情愿帮你

职场上 求助他人一定要欠人情债?教你5招 让别人心甘情愿帮你

时间:2022-02-15 11:00:32

相关推荐

职场上 求助他人一定要欠人情债?教你5招 让别人心甘情愿帮你

胡适说:好的关系,都是麻烦出来的。

只有今天我给你添了“麻烦”,明天才有还人情的机会,往后才有被“麻烦”的可能,而朋友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一来一往的过程中变得熟悉,变得坚实。

恋人关系亦是如此。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很俗套的追爱秘诀,男生想要追求一个女生,最好的方式就是问

女生借书,因为有借就有还,这样可以增加多见面交流的机会。

按照这个逻辑,职场上好的关系,是不是也应该是“麻烦”出来的?

还真不是。

前不久,我收到了公司小K的求助微信。他说,因为母亲生病,请假回了老家。但是在老家照护母亲的期间,别的部门给他打电话,说他之前的报表有点问题,需要修改,并且很着急。

于是,他给同事小Z打电话,问小Z能不能帮他个忙,对方很爽快的答应了。

他告诉对方要修改下报表,然后送过去。

结果,小Z想都没想,就说“这事儿啊,你找别人吧,我挺忙的,我的岗位你也不是不知道,很忙的”。

小Z说完这句话,停顿了两秒,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是5分钟能搞定的事情,我肯定帮,但你的这个事儿我真没时间帮”。

小K听完很失落地说“好吧”。

接着,他又找到了几个同事,询问是否能帮忙,似乎所有人都跟商量好了一样的都拒绝了。虽然那时候小K心里很着急,也很失落,但他没有怪罪任何一个人,因为这毕竟不是别人的义务。

但工作总得要完成,否则会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后果的严重性他很清楚。

这时候,小K想到了刚入职的小Y可能没有那么忙,另外,在公司里作为“长辈”,请求小Y帮忙,他也肯定不敢拒绝。

不出所料,小Y的确答应了帮忙,还把工作漂漂亮亮的完成了。

结果,小Z回来上班后,有一天听到主管上司在办公室公开训小Y,说“你是没长脑子吗?什么人叫你帮忙你都忙,你是没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吗?”

小Z听到上司的这句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上司是在针对他,刻意说给他听的。

所以,他开始变得迷茫,不知道自己让同事帮忙到底对不对,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面对小Y。

这样的遭遇,每个职场人或许都遇到过。要么请求帮助被拒绝,要么因为帮助别人而耽搁了自己的工作。

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时,索性把自己当做一座孤岛,既不助人,也不求人,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同事觉得

你是个冷冰冰的人,不好打交道,不近人情,渐渐地大家都会疏远你。

其实,在职场上,虽然好的关系不是“麻烦”出来的,但任何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掌握正确的求助和助人的方式,就能拉近和同事的距离,收获经验和成长。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帮助?又如何不伤情面的面对别人的请求?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托人办事、帮忙,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让对方答应。

一、请求帮忙,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

生活中,我们请求别人帮忙,别人二话不说、心甘情愿就答应的前提,通常有两个:一是交情好;二是有利益的交换。

穿着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你什么时候开口求助,对方通常都不会拒绝,哪怕是很过分的请求,对方都会全力以赴。原因不是对方傻,而是你们交情足够好,对方对你足够信任,把帮你当成了天然的义务。

如果交情不好,那么对方同意帮你,就可能是出于有利益的交换。比如,帮朋友介绍业务,如果成了,对方会给你相应的提成。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帮忙不再是单纯的帮忙,而是一种资源交换,各取所需,谁也不亏欠谁。

但是,有意思的是,职场上想要别人心甘情愿的帮你,这两个因素都不起作用,因为工作关系中的求助者和被求助者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如果日常的小忙帮多了,难免会产生竞争。

《平凡的荣耀》中,郝帅的经理总是让他帮忙写这个报告、写那个方案,起初郝帅觉得经理这是在锻炼他的能力,并且觉得多表现会让经理和大领导对他留下好印象。但没想到,帮习惯了之后,经理不仅觉得郝帅帮忙完成他的工作是理所应当,还经常抢功,在大领导面前说这是自己做的。

最后,郝帅意识到情况不对,开始找借口推辞,可却被经理一顿数落和批评。原本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因此变得紧张起来。

所以,职场上求人或被求具有特殊性,如果没能分清情况、正确处理,很容易导致与上司、同事的关系破裂,也很容易让朋友变为敌人。

二、职场求职的五种常见类型

工作中,什么样的忙该忙?什么样的忙不该帮?我们先来看看职场求助常见的五种类型:

1、破冰式求助

这种求助通常是为了拉近关系,刻意制造出来的人情债。

在恋爱关系中,这种破冰式求助非常常见,比如,男生主动提出向女生借书,就是在刻意制造一个人情债。

再比如,女生有不懂的问题,会刻意询问心动的男生,而不是自己上网查询,这也是在刻意拉近关系。

工作中,破冰式求助通常发生在彼此不太熟悉的关系中。比如,公司组织培训,你和别的部门的同事原本

并不熟悉,这时候就可以用借用一支笔,或者借看笔记的理由,和对方搭上话。

2、分工式求助

这种求助指的是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分担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大家相互交换劳动,以更好的完成工作。

比如,你擅长书法,可以帮我给客户写节日祝福卡片,我擅长做表格,我可以帮你完成报表。

不论是大事小事,与工作有关或工作无关的事情,我们常常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求助。因为这种方式的本质是交换劳动,既不伤情面,也不会耽误对方工作,还不会造成竞争关系,求助者不赚,被求助者也不亏。

3、选票式求助

这种求助通常发生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或情景中,在双方的观点和认识不同时,很容易形成矛盾和冲突。

比如,你平时总是帮同事A的小忙,有一天你突然有事情来不了公司,想要A帮你处理点工作,但A却拒绝了,因为他认为小忙可以互相帮助,但涉及工作的忙,完全没有必要去帮,这并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所以不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你。但是你却不这样认为,你觉得平时帮了A很多,自己需要A帮助的时候,对方应该爽快的答应。

选票式求助之所以会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本质原因就是劳动交换不对等,你开出的条件和对方心理的预期有偏差,所以对方觉得帮你不值得。

4、包庇式求助

这种求助方式指的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但被别人发现了,所以请求对方不要声张。

比如,你虚报了加班时间,被考勤员发现了,于是请求对方不要汇报给上司。再比如,你把公司的一份文件弄丢了,但同事着急用这份文件,于是请求对方不要去上司面前告状,并承诺会私下会补一份给他。

5、拯救式求助

这种求助一般发生在重大事故或者麻烦的时候,请求有实力的人出手相救。比如,因为违章操作导致了安全事故发生,这时候操作者肯定会第一时间向有经验的老员工求助,而不会选择包庇式求助,让知情的同事不要吭声。

从以上五种求助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破冰式求助和分工式求助,都属于“非竞争性求助”,只要总体往来保持的差不多,求助者和被求助者的关系一般都会维持的比较好。选票式求助存在一定风险,但这种风险也并非不能避免,只要在求助前,能挑明竞争关系,能提出结盟提议,并开出合理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对方还是能够接受请求。包庇式求助和拯救式求助,都属于高风险求助,选择答应帮忙的人,最终可能既没有化解问题,还可能让自己也“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这两种求助被拒绝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正确求助的五个建议

明晰了职场上五种常见求助方式后,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求助,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帮忙。

1、选对求助对象,不要专挑“软柿子”,也不要找公司的“强者”

求人帮忙时,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拉不下面子,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欠人情债,所以专门找公司的“软柿子”,这样既不会因为对方拒绝而让自己没面子,也不必表现得过于低声下气,欠下一大笔人情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找新员工帮忙,因为新员工热情高、好说话,但这样做的后果很多人没有想过,新员工虽然会答应请求,但我们求助的目的并不是让对方答应,而是让对方在答应的基础上,帮我们把事情做好,而新员工对业务不熟练,最后可能是帮了倒忙。

“软柿子”存在把做事情做坏的风险,于是很多人就把求助对象放在了公司的“强者”身上,因为“强者”能力足够强,绝对不会把事情搞砸。但这样做其实也存在很高的风险,找能力太强的人帮忙,一方面很容易被拒绝,另一方面很容易被抢功。比如,你平时工作表现就很一般,这时候找一个比你能力强的人帮忙,就很容易形成能力对比,让上司看到你到底是有多弱,这无形中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所以,选择求助对象很关键,也很讲究,既要考虑到对方的能力能否胜任,还要考虑到对方的能力是否给你造成威胁。

2、尽量采取一对一沟通,不给对方造成压力

除了要选对求助对象,选对求助场合也很重要,如果你在公开场合,找某位同事帮忙,对方不想答应也得答应。因为公众场合下,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盯着,不答应很容易给人留下“难说话”的印象,答应又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所以,要找人帮忙最好采取一对一沟通,方便别人拒绝,不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当然,如果是小忙,可以采取电话或微信的方式,发出请求。

3、不要等到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开口求助

拜访客户、汇报工作要讲求时机,开口求助同样要讲求时机,这里的时机指的是越早越好。因为当出现了问题,越早求助就越能体现你对他人的信任,也让对方好帮你解决。相反,如果等到了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开口求助,多数人都不会愿意帮你收拾“烂推子”。

4、任何求助都要亲自上阵,避免中间人搭桥牵线和传话

求助本身就是有求于人,如果因为与对方不熟悉,找中间人搭桥牵线,或者传话,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你不够重视他,原本可能能答应的事情,都会因此而拒绝。此外,一回生二回熟,彼此都是同事,未来的工作可能会有交集。

所以,即便现在不熟悉,也要亲自求助,从不熟变得熟悉,这也是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基础。

5、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要正大光明的提出感谢和赞扬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虽然工作上很多小忙,上升不到“涌泉相报”的层面,但也不能知恩不报。只要同事帮了你的忙,就要正大光明的表示感谢,并且在其他同事或上司面前,对他提出表扬或称赞,这样才能确保下一次的求助,对方会心甘情愿、毫不犹豫的帮你。

四、被求助时的三个应对方式

工作中,除了求助他人,我们还会经常遇到被他人求助的情况。

相比于如何求助,如何应对被求助,可能才是真正困扰我们的问题。正如前文中所讲的案例,小Y明明是好心帮忙,但最后换来的却是上司的训斥。

那么,当遇到了被求助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保证不伤情面、不坏关系,也能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威胁?有三条法则需要掌握:

1、遇到破冰式求助和分工式求助,想都别想,一律帮忙到底

前文中,我们提到破冰式求助属于非竞争性的求助,提出帮助的人往往只是为了拉近关系,并且提出的请求也都是一些不费力气的小事。所以,对于这种求助,不需要想太多,也不需要有太多顾虑,一律帮忙到底。

分工时求助也一样,这种求助通常是优势互补、各取所需,也不存在竞争关系。帮了对方,就等于帮了自己,如果不帮,关系可能瞬间破裂。所以,对于这种求助,也不需要过于谨慎,只管放手去帮就可以,它不会带来任何威胁。

2、遇到选票式求助,先别着急,考虑三件事再做决定

选票式求助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往往涉及求助者的个人利益,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所以,在面对这种求助时,首先你要想一想,自己帮对方,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机会或可能。

其次,你要想一想,对方的“开价”好不好,即提出的交换条件或回馈怎么样,是不是满足自己的预期。

最后,你还要想一想,从人品的角度出发,对方是不是一个值得帮的人,也就是对方是不是一个懂得尊重、感恩别人的人。如果对方只是把你当枪使,那么即便“开价”再好,都要学会拒绝。

3、遇到这四种情况,坚决不要帮

职场上,托人帮忙、办事不同于生活中,因为兄弟之间不言谢,也不会因为帮多帮少而计较,但职场却不同,职场上的帮忙更像是等价交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有四种情况,我们是坚决不能伸出援助之手的。

第一是“不划算的”。如果同事让你帮忙的事情,需要花费你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工作,而自己帮了也得不到任何好处,那么这种忙最好不要帮,因为很不划算,自己既得不到什么,还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是“二手的”。前文中我们讲到,求助他人时要真诚,避免通过中间人传话,所以在被求助时,自己也要避免当中间人。因为中间人一旦当不好,最后会闹得“两边不是人”,尤其是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时,当了中间人,必然会带来恶果。

比如,很多人请假不敢直接跟上司说,害怕上司不批准,于是就找同事带话。这时候,上司如果心里不批准,第一句话肯定是“他自己怎么不来”,接着就会觉得你是“帮凶”,对你也留下不好的印象。

第三是“比价的”。要想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帮忙,前提是要学会“开价”,尤其是在选票式求助中,“开价”往往决定了对方是否答应。但如果遇到了“比价”的,就要当机立断拒绝,因为这表示他对你很不信任。

比如,同事让你帮他值夜班,条件是第二天请你吃饭,而这个条件并不符合你的预期,你希望这次你帮了他,下次让他也帮你值夜班。这时候,同事如果说“我找别人帮忙值夜班,都是请吃饭就完了”,那么你就要小心了,他这是在“比价”。

第四是“被拒绝后说坏话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被拒绝是一种心理创伤,它会让人失去自信,所以没有人喜欢被拒绝,但别人拒绝请求,必有别人的原因,我们无权指责。尤其是在工作中,别人没有帮我们完成工作的义务,被拒绝之后,也不应该有太多的抱怨或怨恨。所以,当你拒绝别人,对方却因此在背后说你坏话时,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是一个拎不清的人,自然也没有必要接受请求。

结束语

职场上,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或麻烦,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但工作关系并非朋友关系、恋人关系、亲密关系,在每一个你需要帮助的时刻,对方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给出温暖的怀抱。这时候要想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帮你,就要讲究点策略,要选对人、选场合、选时机、多念好,还要避免中间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求助变得顺利,并且不欠人情、不伤情面。

此外,即便我们不求助于他人,在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被他人求助,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应对对方的求助也很讲究技巧,如果任由自己的心情做决定,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崩塌,给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要优雅、大方、正确的应对别人的求助,就要先分清对方的求助属于哪种类型,并以此为依据做决定,到底是帮还是不帮。

简而言之,职场求助是一个技术活儿,不完全依赖交情,也不完全依靠利益,它考验的是我们的人品,需要拿出的是真诚。当然,还要懂得感恩和回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