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孩子的压力往往与父母的焦虑有关

孩子的压力往往与父母的焦虑有关

时间:2024-02-09 02:46:10

相关推荐

孩子的压力往往与父母的焦虑有关

最近太多父母因为孩子在家不能专心学习而焦虑,真是到了坐立不安的程度,很多家长表示自己快要疯了。

孩子的心声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爸妈满意,我想逃离这个家我每天想方设法让他们开心,可是他们总是不开心,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不能有自己的时间,他们只要看我玩就会唠叨,哪怕我假装学习坐在书桌前,他们就开心。我只要考试考不好,他们就给我冷脸,我在家大气不敢出;我考试考得好他们眉开眼笑,我觉得自己好像考试机器。

父母的声音我是为他好,不好好念书,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干什么这孩子不着调,什么都不知道想,我要在不管着就更完了天天就知道玩游戏真实气死人了一天不挨揍,浑身就痒痒

为什么相爱的一家人最终水火不容?为什么父母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

这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特别是妈妈自我停止成长,对生活充满焦虑,把自己的期待投射给孩子,不是通过自我成长解决问题,结果孩子承载自我和父母双重负担,结果不堪重负。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的东西转嫁给孩子,我们必须要随时警醒,反思自己,而不是任意而为。当我们认为自己对的时候,其实已经错很远了。

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爱孩子,希望孩子好,却不知道怎么办,最常见的是忽略孩子的心理需要,不重视孩子的感受,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要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

今天跟儿子交流学习与游戏,他告诉我,沉下心学习的成就感比玩游戏的成就感要大,之所以排斥学习是因为学习会有惩罚。

孩子很多“麻烦行为”其实都是因为父母态度而阻碍了真实。

当父母的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自己不通过努力获取,就会期待孩子替自己实现。孩子实现了就像自己实现了一样。

父母的焦虑都有哪些类型?

第一种:追求完美的父母,对孩子永远不满意

前几天,一位家长找我,告诉我孩子成绩直线下降,从前几名滑倒最后几名,她感觉特别恐惧,感觉自己快支撑不住了。

经过交流得知,因为疫情孩子上网课,老师任务布置很紧,老师经常发脾气,对孩子态度也不好,孩子逆反心很重,老师一找这位妈妈,妈妈就焦虑,就给孩子施压,催孩子。孩子变得越来越封闭,不跟父母讲话,对学习也越来越厌烦了。

这位妈妈是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凡事必须要做到极致,不能有一点瑕疵。当老师因为儿子学习的问题找到她,其实是她的自尊心受损,无法接受。转而把自己的心理压力转给孩子。

她对自己的人生是不满意的,因此她希望儿子成功。

其实她儿子自己很有目标和想法,有自己想学的专业。当妈妈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孩子立马变得轻松而自觉地学习起来。

第二种:包办型父母,过度保护控制,让孩子失去发展的机会

这种妈妈比较常见,特别是全职妈妈。在一些特长班、培训机构经常看到陪孩子的妈妈,给孩子照顾得体贴入微,妈妈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学这学那,生活上惯得像公主少爷,这些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空间,父母早就给自己设计好了做什么。他们也非常懂得如何利用父母。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乔英子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人离婚带大孩子,什么也不用孩子干,只要英子学习好,一句:妈妈全都指望你,道尽英子的压力。为了逃离妈妈,填报外地大学,妈妈百般阻拦,终将把英子推向抑郁、自杀的道路。

这样的妈妈自己停止成长,内在是焦虑的,孩子一旦脱离自己的掌控,就会变得焦虑,不知所措。

第三种:把孩子当成宣泄情绪的对象

很多父母情绪不稳定,经常容易不顺心发脾气,在单位受了气回到家随便一个理由就对孩子大发雷霆,轻则骂重则打。

今天腾讯视频记者采访一个小学生,问他喜欢写作业吗,是自己主动完成吗?他说,不主动写作业就要挨打,干嘛要等着挨打呢,不如主动写。听了真是有些心酸。

去年,有视频一个爸爸嫌儿子不知道学习,把他扔到车站乞讨,理由是让孩子体验生活,知道念书的重要性。这位父亲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儿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恐惧,一辈子的阴影,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其不利。

孩子都非常在乎父母的情绪,用情绪控制孩子,只能让孩子在乎别人的情绪,活在别人的情绪里,无法做自己需要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不敢流露自己的情绪,压抑自己,成年后很难拥有幸福。

做父母的需要经常问问自己:考虑孩子心理的感受吗?是不是自己的需要转嫁给孩子?

孩子并非不爱学习,而是因为父母过多的压力阻断学习的乐趣。

改变的方法:

第一,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有一位高中孩子的妈妈,当我告诉她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妈妈放手,学习教给孩子自己安排。这位妈妈说,她儿子没有自我管理能力。

不放手,不给孩子自己管理的空间,他们如何成长?界限的重要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需要不断调整与孩子的相处边界,逐渐从孩子的世界撤出,把孩子的人生交还给他们自己。

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孩子学不会独立思考,不会做决定,也就不会发展出完成的人格。

第二,父母自我成长

曾经我因为父母的安排没能走上大学的路而遗憾,后来把期待放在女儿身上,而一度学习差到极点,孩子总是有一股挣脱束缚的感觉。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我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成长上,跟孩子一起学习,孩子越来越自律,学习自主性越来越高。

事实上,单纯孩子的问题很好解决,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就很麻烦,除非父母先做改变。所以,家长应该跟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是我把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我“将另外一个人视为实现目标的对象或者工具。

父母需要觉察自己,我们把孩子当成什么?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父母需要从物质之爱转化为心理之爱,应该更多关注和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上的需要。

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说: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