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在区块链席卷市场的 来谈谈“共享单车”的过去 现在与未来

在区块链席卷市场的 来谈谈“共享单车”的过去 现在与未来

时间:2022-11-13 05:01:42

相关推荐

在区块链席卷市场的 来谈谈“共享单车”的过去 现在与未来

前两天,在准备骑摩拜单车的时候,看到微信小程序上方提示【月卡已到期】,去购买月卡时才发现以往2元的优惠月卡已不见踪影,剩下的全是20元每月的等比月卡,凭着产品思维的敏锐(单车的自嘲一波),发现ofo单车的月卡也恢复原价20元包月,而新晋势力 HelloBike 则还保留着2元30天的月卡,不过也有剩余天数小于30天才可续费的限制,预计是防止囤积月卡,说明其也有恢复原价的打算。

由此,在这区块链席卷注意力与市场的,我来谈谈对“共享单车”的认知。

从“共享单车”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新闻和路边时的8月,到翻年上班的2月,这一年半里,“共享单车”经历了一些什么?

融资

8月,摩拜拉开融资狂潮的序幕(ofo与摩拜的首次融资均为,但此前融资规模较小),8月、9月、10月连拿三轮融资近2亿美元,而ofo也针锋相对在9月和10月融资两轮拿到近2亿美元融资,从此资本的关注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

而除了头部两个狂拿融资的行业巨头,据说全国各地在8月-6月甚至有上百家单车公司,它们走区域化运营之路,试图在疯狂的行业浪潮里收获属于自己的一杯羹,可惜大部分只从创始人的金库里掏钱,而那些投二线单车的投资人也绝大部分损失惨重,仅有 HelloBike 先后成功报上永安行(上市公司)和蚂蚁金服(支付宝)的大腿,成功坚持至今。

目前,“共享单车”行业确定的最后一笔融资来自于 HelloBike 由复星领投、GGV 纪源资本等跟投的10亿人民币D2轮投资,年前则有未确定消息称【ofo与摩拜均将获得10亿美元的融资】。

事实上,“共享单车”行业头部融资的总金额至少达到28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为177亿),其中ofo超13亿美元,摩拜超10亿美元,HelloBike 超5亿美元。

融资

投资

最开始的天使或者A轮、B轮投资人如唯猎资本、愉悦资本都是典型的财务投资人,其核心目标是等公司做大上市或者被收购时的股权变现;

后续的C轮、D轮与E轮投资则是战略投资与财务投资混合,财务投资如红杉资本与启明创投,战略投资如滴滴、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永安行和阿里巴巴;

再后面则是如蚂蚁金服和富士康等的战略投资;

这一场“共享单车”行业的投资盛宴可以说是让中国一线的投资机构全部参与,核心逻辑就在于,只要把钱投到明星企业就会赚,其参考对象为滴滴和新美大:

可预期的结果也是如滴滴和新美大,最终合并为一家企业独霸市场,然后估值大幅上扬,手中的股份虽然不能变现,但起码很值钱;比较好的逻辑在于“共享单车”行业的盈利模型是能走通的,大战过后持续盈利,等着上市分钱也行;再不济,因为共享单车的刚需场景,阿里巴巴和腾讯就一定会因为支付、信用及线下小程序来接盘,肯定不会亏

所以投资人疯狂的进入“共享单车”行业,不管价格变得多高,不是傻,只是因为这是明摆着捡钱的投资。

车辆

ofo一代,密码锁,坐垫不可调整

ofo一代

ofo二代,机械密码锁,坐垫可调整

ofo二代

还有一些其他的合作车型如大眼萌,但车辆主要性能未调整。

摩拜一代,机械锁,坐垫不可调整,车身重量极高,锥齿轮传动,无车篮,相当难骑

摩拜一代

摩拜二代,机械锁,坐垫可调整,车身重量较高(可接受范围),链条传动,有车篮,相对好骑

摩拜二代

摩拜三代,机械锁,坐垫可调整,车身重量低,链条传动,有车篮,好骑(我认为目前长距离最好骑共享单车)

摩拜三代

HelloBike 一代,机械锁,坐垫不可调,车身重量类似摩拜二代,链条传动,有车篮,相对好骑

HelloBike 一代

HelloBike 一代,机械锁,坐垫可调,车身重量稍轻于一代,链条传动,有车篮,相对好骑

HelloBike 二代

不讲成本,目前最好骑的是摩拜三代,数量较少;其次是Hello 二代;ofo目前我选择性放弃,损坏率太高,不过骑起来比较轻松。

骑行费用

ofo:初始押金为99元,后调整为199元,目前可享受芝麻信用免押金骑行。

最初在学校里骑行费用为0.5元/ 小时,后开始城市路段铺车,非学生用户1元/小时,低于1小时按1小时计算;推出骑行月卡,20元/月,包月内每天免费骑两小时;推出免费月卡,新老用户免费骑;推出低价月卡,1元30天,新用户免费月卡;恢复月卡原价

摩拜:初始押金为299元,无信用免押

最初骑行费用为1元/30分钟(摩拜一代)摩拜二代发布后,其费用为1元/小时推出骑行月卡,20元/月,包月内每天免费骑两小时;推出免费月卡,新老用户免费骑;推出低价月卡,2元30天;恢复月卡原价

HelloBike:初始押金199元,目前有20城享受芝麻信用免押

最初骑行费用为1元/小时推出骑行月卡,20元/月,包月内每天免费骑两小时;推出免费月卡,新老用户免费骑;推出低价月卡,2元30天;

覆盖区域

ofo与摩拜先是全国主要城市覆盖,然后推全球化;HelloBike 则一直专注于国内二三四线城市与景区。

截止12月7日,ofo 已经进入海外20国超50城,国内主要城市全覆盖;截止11月22日,摩拜已进入全球11个国家达200座城市(主要为中国);截至12月22日,HelloBike 已经进入15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达8,800万,日订单超1,000万,同时还进入了140多个景区。

战略

最初为成本估算,盈利模型简洁,靠骑行费用覆盖成本后赚钱后来大规模扩展,全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现在讲,大出行战略,甚至区块链共享单车

总而言之:有想象空间才有后续融资,闭着眼睛也得往上凑。

想要明白“共享单车”这个行业为什么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必须得看清楚其本质与环境。

“共享单车”有哪一些特性呢?

刚需:短途出行对于很大部分城市居民来说都是刚需,中国虽然脱离以往的“自行车大国”之称,但需求还在;相对高频:多数用户一天内需要往返两次;非单一用户:单车是可以给不同人使用的,具有局部的规模化效应;无固定位置:可以随停随放,无安置成本;可快速复制:车辆可大规模生产,运营可复制;收益稳定:在人群中达到相对的密度后,有比较稳定的固定收益;

刚需、相对高频及非单一用户的特性使得这个生意具备可操作性,可快速复制是资本能够进入的核心原因,收益稳定是盈利模式能走通的关键要素,这些组合起来就成为“共享单车”能够在一年半获得28亿美元融资的基石,但这其实远远还不够。在“共享单车”这波浪潮里,P2P与人工智能等带来了大量的助攻。

下半年,正是P2P与人工智能等热门投资领域降温之时,大量资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所谓的风口与投资机会,正值“共享单车”这样一个实业+互联网的可投资领域被包装成“共享经济”,蹭上互联网经济浪潮,投资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过来,于是就有8-10月数十家投资机构跑步进入“共享单车”行业的投资浪潮。

但就算是这样,其实还不够,真正把“共享单车”推上风口的是腾讯与阿里巴巴:

微信小程序在发布,需要一个真实而方便的线下入口来拉动数据,支付宝小程序也需要借此拉高日活;虽然腾讯信用被紧急叫停,但芝麻信用和未来腾讯的信用体系一定需要这个仅次于租房的信用免押场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一直纠缠的线下高频支付场景也是一点;对于双巨头而言,信用、支付及小程序每一个都值得百亿资金的投入,而“共享单车”刚好在时间节点前形成一个极大的真实场景,所以这是双方不容有失的行业,于是腾讯投摩拜,蚂蚁金服投ofo,甚至后续又投HelloBike。

那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如此投资认可的“共享单车”行业就是所谓的创业阳光大道么?

我不这样认为。

“共享单车”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无法解决,这也就是拿到十亿美元融资的两家明星企业还是不断爆负面新闻的核心要素:

边际成本不趋近于0,所以其局部规模化效应无法覆盖掉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成本。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举例说明:QQ在达到100万用户后,新增1个用户(到1000001),QQ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趋近于0。

而“共享单车”行业里,每新增一辆单车,其初始成本固定且不为0,而且随着规模的增大,其管理成本急剧增加。

“共享单车”这样的单边共享经济,其实并不是互联网产业,并不具备互联网边际成本为0的规模化效应,所以它的模式不是类似滴滴、美团与Airbnb之类的共享经济,而是类似于景区的单车出租。

因此,我想把“共享单车”定义为: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不定点分时租赁。

“共享单车”的发展是多方(创始人、投资行业、支付方、互联网巨头与政府和用户)合谋的资本燃烧,每一方都因为“共享单车”所带来的利益而吹捧这个概念,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最终会回归商业,当行业狂奔到所有人都没法控制,以至于企业奔向疯狂边缘时,参与者都该认真想一想,“共享单车”的未来是什么?

有没有未来?

最优先要考虑的是未来有没有,其核心就是当前规模下盈利模式能否成立?

行业成本

车辆制造成本:随着行业成熟和技术演进,最终制造成本可能上下波动,但整体成本质量比应该呈上升趋势;上游制造商由于行业降温可能会降低单车造价;人力维护成本:随着设备逐渐老化以及政策法规逐渐执行扩散,人力维护成本必然上升;车辆自然损耗:包括车辆折旧和其他损坏,数据不明确,企业才有资料,但就目测来看,并不乐观;规模管理成本:由于前面一年半的夺命扩张,内部管理成本极高(包括腐败、人事等),管理团队在这方面并无足够的时间沉淀;市场拓展成本:比如免费或者低价月卡,现已停止活动(HelloBike 仍有);

行业收益:

骑行单次费用和月卡售卖,由于前面一年的免费或者极低价策略,可能培育大量用户的使用习惯,但由于2元和20元的价格差,订单数必然大幅下滑;月卡为每月需要超20次用车的用户才可能购买,而这部分用户必然出现的问题是高峰供不应求,低峰随处都是,每辆单车的覆盖人数应该到不了“共享单车”刚出来时的6-8次峰值。押金是一个隐性收益,但蚂蚁金服和腾讯的投资及政府法规必然导致押金被信用免押取代。

行业收益能否覆盖住行业成本并盈利,我不知道,因为不能拿到数据,但是我拍脑袋判断一下:不乐观。

行业可能的未来

国际化战略:目前看就是扯淡,是基于文化传播和融资需求而提出来的战略,不考虑本地化因素的直接出海,大概率没有多大回报;大出行战略:各大“共享单车”app的市场占有率低,而大出行方向的政策风险又高,而且存在有广泛业务的巨头(滴滴、美团),根本没有资金和精力去和巨头抗衡;人工智能及信息:调度单车可以,其他情况没场景没需求,扯淡;ofo区块链(已辟谣):强行跟风;

“共享单车”行业巨头能否合并?

内部

巨头方利益:对于腾讯而言,小程序具有优势,但不明显,而腾讯信用被紧急叫停,合并无利益;对于蚂蚁金服而言,小程序处于劣势,日活作为核心要素之一的支付宝必然对抗合并,而芝麻信用还需要让“共享单车”把押金吐出来,这也是极难的事情,不会支持合并;资本方利益:持续对耗不符合财务投资人的预期,但归属于一家控制者的共享单车企业无法发挥更大价值,部分财务投资者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合并要求,支持合并;创始人利益:目前还能掌控企业,一旦合并,不仅加入一个巨头,还附带一个完整的高层竞争团队,很难保证自己不出局,所以需要保持独立性,不支持合并;企业利益:合并方无法一家独大,只要对方砸钱用低价,用户就始终难以买月卡,必须三家合并形成垄断才可能有企业利益,两方合并不支持,三方合并太困难;

外部

政策:一旦合并,政府将把行业职责摊平,会倾向于严管,而且各个地方政府维护成本变化未知(参考滴滴),压力未知(垄断法应该不会造成影响);资本环境:资金往区块链等行业游动,房产不可预计,无大规模资金进入,支持合并;

巨头和创始人有足够的股份比例保持不合并,但创始人团队的压力会逐渐增大。

政府与公共政策

公共路权,占据公共区域停车;对于城市拥堵有一定缓解,解决部分短途出行需求;车辆数量过多,占据路面、影响交通;

政府态度应该是允许但倾向于保持控制。

关于未来

我想脑洞一下:

不会大规模新增单车;中上层管理团队减员;单车密度会趋向于稳定,比峰值少;较长的一个时间段不会有财务融资;除非是不考虑盈利,否则不可能上市;车辆样式及模型会趋近于相同;会有很多其他方向的盈利尝试;

从共享单车学到的认知

具备可行性的盈利模型:可稳定规模化,成本可控,收益稳定且超出成本;生意大小不仅仅取决于市场上限,还有隐性价值;是否成功取决于团队;

“共享单车”一年半的发展历程是在多方(创始人、投资行业、支付方、互联网巨头与政府和用户)共同推动而迅速扩张的行业,有进步也有泡沫;

“共享单车”只是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不定点分时租赁,不具备互联网边际成本趋近于0的特性,故而其规模越大,盈利的可能性反而变低;

“共享单车”的未来难以预料,我那清奇的脑洞请无视之,还是一起看一看“共享单车”行业是如“共享充电宝”那般沉寂,还是最终找到新路浴火重生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