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苹果悄悄将生产线转移出国 富士康印度建厂 产业转移来临了?

苹果悄悄将生产线转移出国 富士康印度建厂 产业转移来临了?

时间:2020-05-04 14:56:35

相关推荐

苹果悄悄将生产线转移出国 富士康印度建厂 产业转移来临了?

1988年,富士康来大陆投资,30余年间,在国内已经拥有35个分部、120余万名员工以及全球顶尖的IT客户群,其主要为苹果手机提供代工业务,全球90%左右的iphone均出自富士康之手,苹果两条主要生产基地也都在国内,分别是郑州富士康和深圳龙华富士康。

,富士康旗下非苹果手机代工业务在香港上市,名为富智康集团;,富士康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在A股上市,名为工业富联,目前富士康已是代工业王者,世界500强企业。

富士康转战印度

近期有消息传出,苹果强烈要求将iphone生产线转出中国,富士康则计划投资10亿美元扩建其在印度南部的一家工厂,并在那里组装苹果手机,该工厂开设于泰米尔纳德邦,负责生产iphone XR手机。

根据计划,富士康将在该厂增加6000个就业岗位,此外,富士康还将在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经营一家独立工厂,为小米等品牌生产智能手机。

有关人士猜测,这是苹果公司受困于中美贸易关系,悄悄渐进地将生产重心从中国转移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考量,确实不是空穴来风,近两年来,美国对我国科技企业加以限制,我方对应反制,双方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

印度极力拉拢

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消费市场,但在智能手机制造份额中印度仅占全球的3%,之后印度大喊“印度制造”,掀起了一阵手机制造热,印度制造的手机在全球占比已经达到11%,并且超过了越南,成为仅次于我国的手机制造国。

开始,印度推出“分阶段制造计划”,希望通过利用印度巨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推动本土生产,该计划不仅包括对进口手机加征关税,还对手机配件、零部件加征关税。

12月,印度将进口手机的基本关税从10%提高到15%,2月上升至20%,4月又对包括电路板、摄像头等模块在内的电子元件征收10%的关税。

这样的政策无疑使得进口手机和零部件的成本升高,降低市场竞争力,促使手机和零部件在印度本土生产;在政策方面,印度也正努力推动富士康等公司在该国进行生产制造,并于上个月启动了一项66.5亿美元的计划,旨在激励五家全球智能手机制造商建立或扩大在印度的生产。

印度建厂局限性

当下,把生产线转移出中国并不是那么容易,过去十余年,苹果早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美国的芯片、韩国的屏幕、中国的零部件.及整机组装,最终成为专卖店的商品,以低成本造就的产品,最终产生了巨大的利润,使得苹果成为美股市值最大的公司。

印度市场手机品牌市场份额

印度虽然坐稳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的交椅,但其自身制造能力、产业配套设施薄弱,Lava为代表的印度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仅为1%,手机零部件还得靠进口,而拥有成熟产业闭环的中资手机企业在印度快速崛起,一季度,包括小米、OPPO、VIVO、一加、华为在内的中国厂商,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了总份额的78%。

苹果手机因为售价过高,今年一季度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仅为1.6%,富士康在印度建厂,从基础工业、产业配套和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来说,对比国内都没有竞争优势,富士康建厂主要是将印度当作苹果手机的一个出口中心。

富士康计划在印度建厂,一方面是印度的拉拢,给钱给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美企考虑到中美贸易关系相对紧张,压力之下的一种应对行为。

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

虽然印度仍然是万国造,但其发展野心逐渐显现,特别是今年以来,印度的一些动作越来越彰显其意图,加征关税,限制别国企业,扶持本国企业,上个月限制我国59款APP,无论是转移国内疫情矛盾,还是发展印度制造都说得通,短期来看,这些做法在中低端制造与我们是有利益冲突的。

但从长期来看,这是全球产业链演变的必然,印度从农业到工业的过渡,劳动力成本确实有很大优势,也就像2000年前后我国的人口红利,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制造)的发展,这是全球产业转移长期趋势。

就像70、80年代代工的日本,90年及2000年后的中国,可能再过几十年,中低端制造转移到非洲也不是没有可能,只不过这个过程会很缓慢,会持续几十年,冲击是逐渐产生的,不过资本是流动的,这给中资企业出海带来巨大机会。

国内产业升级

企业趋利,中低端产业守是守不住的,若干年后总会有成本比你更低的地区出现,能缓则缓,但没必要死守。

当下,国内依靠中低端制造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收入比较困难,要提高收入,需要产业升级,完成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从低附加值行业到高附加值行业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收入,完成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过渡。

现在已经到了这个关键节点,必须要向上突破,否则有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所以眼下最重要的是向上向前,不过原有的既得利益者(比如美国)是不愿意看到有人抢他的蛋糕,所以会打压,但我们发展了几十年,已经到了破茧,最为关键的时刻,怎敢松劲?

当前很多领域外国已经限制不住我们了,只有在芯片、半导体等尖端科技领域我们还有差距,只有打破这个桎梏,未来才可期。

中低端制造,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当然要保持,产业转移能缓则缓,而高端产业的升级,是刻不容缓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