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哈尼梯田 大地雕塑

哈尼梯田 大地雕塑

时间:2024-02-11 19:25:24

相关推荐

哈尼梯田 大地雕塑

水就像哈尼人的血液,流淌在每一个哈尼人的身体之中。而水文化作为一种生态意识、民族习俗和社会规范,平衡着哈尼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创造出了人间绝美的景色– 哈尼梯田。哈尼梯田因地制宜,绵延了整个红河南岸,在茫茫林木的掩映之下,漫漫云海的环绕之中,构成了神奇瑰丽的景观。

梯田作为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即使今天看来仍令人魂牵梦绕、叹为观止。哈尼族先民们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如此恢弘的生命奇迹。以至于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在看过元阳梯田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哈尼梯田,才是真正的大地雕塑;哈尼人,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

1. 元阳166689亩梯田的用水从哪里来?

2. 有很多水沟是在岩石上挖出来的,据说它们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千年前哈尼人既没有炸药又没有炮杆,他们是怎样在岩石上挖水沟的?

3. 哈尼梯田坡度这么陡,梯田是怎么挖的?

而今,这些伟大而美丽的秘密,随着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旅游开发步伐的加快,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地形呈西北高、南部低分布,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随着海拔下降,立体气候愈加显著,雨量也越来越丰富。而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相应的稻作农耕越来越密集,旱地耕作越来越减少。

其次,哀牢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境内海拔高差达2795.6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气候条件,使得元阳上半山地区终年大雾笼罩,降雨极其丰富。山中孕育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常年不断,为梯田的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就已开始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此1300多年间,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建造梯田。同时,哈尼族等民族还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水利问题。

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的哈尼族先人劳动工具必定十分简陋,那他们是如何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克服千难万险挖沟的呢? 他们遇到绕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在哈尼族古歌里称这样的挖沟是“挖出了岩神的三朵肝花,挖出了岩神的七朵腰花”。

元阳梯田从海拔140米的红河谷延伸至海拔2000米的观音山脚,依山体等高线分布。在这广阔的崇山峻岭间展现着它们雄伟壮丽的景观。千层乃至几千层的梯田在元阳随处可见。除层数多、面积广以外,哈尼梯田大部分的坡度都很陡,绝大多数是在25°~45°之间,有的甚至陡到75°。它们如同细长的银带悬挂在陡峭的山崖上,这是中外其他梯田所没有的景象。哈尼人世世代代就是在这样险峻的山崖间攀援着这样的天梯劳作的。

哈尼人开垦梯田的想象力令人惊绝,其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同时又讲求季节时机。开肯梯田最佳时节是每年的冬季至阳春三月,这段时间气候温和、凉爽,宜于劳作,且土质干燥,开挖时,哪里渗水看得清楚,可以即时补漏加固。哈尼族新开梯田一般在数年前已将荒坡辟为台地,在台地上播种数季旱地作物,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田埂是用开挖时挖下的大土饼层层垒起,每放一层,用脚踩牢夯实。梯田一般从山上往山下开挖,也有从山脚往上逐层开挖的。要使梯田田埂坚固耐用,且不渗漏田水,这就需要开挖时打好基础,不能有丝毫马虎。高山陡峭,田埂较高,有的高达5~6米,且厚实宽大,两人并行毫无问题。田埂每年要彻底铲修一次,为了不让野草滋生、不让老鼠打洞,日积月累,田埂便越见牢固、美观。

梯田是哈尼族人的生命,而水资源就是梯田的命脉,是让梯田跳动起来的灵魂。哈尼族人的农田水利,是哈尼族人民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独特成果。首先,哈尼族人在靠近水源的上半山把大山拦腰一切,挖出长长短短的大沟 ,截住了高大山体和森林中渗出的泉水。然后又从大沟中挖出无数分支水沟。这分支水沟通到每一块梯田中,保证了所有梯田的灌溉。由于山水终年不断,哈尼人的梯田一年四季(除秋收后放干田水晒田的短时间)都注满了水。从高山顺沟而来的泉水,由上而下注入最高层的梯田,水满,流入下一块梯田,再满,再往下流……直到汇入河谷江河,这样,每块梯田都是沟渠,成为水流上下连接的部分。山水遥遥而来,夹带碎石泥沙。为了防止梯田沙化和堆集碎石,哈尼农人在沟水入田处挖一深坑沉淀沙石,在那里清除石沙十分方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长期的梯田农业实践中,哈尼族人民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水规。这种水规是根据一般山泉或沟渠的灌溉面积,由这一面积内的农户依各自的梯田数量共同协商,规定其用水量,然后按泉水流经的先后,在沟与田的交接处横放一块刻有一定流水量的水槽,水经水槽口流入各家梯田。这种约定俗成、代代不逾的水规为维持梯田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梯田的施肥与增加地力的方式十分独特。可以说,是哈尼族梯田农业的独创。在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区,山高谷深,行走不便,不要说使用汽车、马车、小推车,就是扁担这样的工具也不适用,田间驮运的装载工具就是背箩,如此,要像内地及平坝那样施肥是不可能的。然而,哈尼族却在哀牢山崇山峻岭中,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创造出了独特的施肥方法--冲肥法。一方面,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另一方面,当地民族的牲畜往往放牧山野,畜粪堆积在山,雨水将满山畜粪和腐殖土冲至沟渠,顺水纷注入田。因此,哈尼族梯田所用之水有较强的肥力。流水长年淌过梯田,这是一种自然的施肥。

面对哈尼梯田,每个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美。赞美它的气势磅礴、它的变幻万千、它的鬼斧神工......

然而,我们更应该赞美那些脚踏实地,世世代代一锄一锹创造出这天地大美的哈尼族人民。为他们与自然,与神灵的和谐相处而感动。

哈尼梯田,一个活的遗产。民族的、世界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