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好作文就是不好好说话?

好作文就是不好好说话?

时间:2021-10-03 01:33:52

相关推荐

好作文就是不好好说话?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还在为组词造句绞尽脑汁,而如今一年级的孩子已开始看图写话了。

常常看着即将升二年级的女儿写的看图作文忍俊不禁,充满童趣的夸张想象和天真无邪的浪漫,还偶有脑洞大开之感。

作文真是一个贯穿一个人几乎全部的读书、考试、升学、入职的必要科目……其重要性甚至会绵延整个人生。

近日来,正好一篇关于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的话题甚嚣尘上,不妨将一些想法立此存照。我想大概在未来十年也不会过时,因为纵观历史,无论时代如何改变、考试怎么改革,但关于作文的分量、技巧和一些套路却一直如此。这篇用词生僻、文风晦涩、令人云山雾罩的高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就是一次有力的明证。

马伯庸认为这篇作文“辞不配位”,浙江语文阅卷组长陈建新则坚持“恰如其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文章的评价往往因主观喜好而言人人殊。对如此一篇“奇文”,更是见仁见智、两极分化。

其实这两人说的都没错,作为一篇文章,的确有些“出格”,但作为一篇应试作文,也配得上一个高分。

这位考生是否才华横溢、思想深刻,是否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将来能否成为一位写作高手不好妄论,但可以看出来的是,在应对高考作文方面,一定受了高人的指点。

因此,首先有必要将文章和考场“作文”区分开来——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不少人考试作文也许并不怎么突出,而考试作文拿高分的,也并不见得就能写出多好的文章。

高考作文不同于“新概念”竞赛,历来少见佳作,毕竟只是一个考试能力测试中的“急就章”而已。自古以来,应试文章几乎没有什么上乘佳作,这是常态。中国科举2000年,万古流传的应试美文能有几篇?可以说几乎没有。难道是因为考试者的写作水平差?肯定不是,唐宋以来很多文章大家,写得好的都是考试文章之外的自由创作。因为考试本身考的是制艺文章就是是否符合考试目的,而不是考的写作水平。

我们再来看当下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基础等级是合格标准,具体有题意、中心、内容、思想、感情、表达几个向度,每个向度分为四个等级;发展等级是高分标准,要求丰富、深刻、文采、创新。

在实操中,丰富就是收集不常见材料;深刻就是旁征博引,尤其是能引用长长的外国人名;文采就是使用不常见词汇,文言文再加排比句,或者带有浓重翻译腔的欧式长句;创新就是主题强行升华。——这其实就是最高级的应试套路和秘笈。

我的大学老师刘晋利的学霸女儿初中时虽已博览群书、下笔有神,但每每考试作文总是不够突出。后来经过反复琢磨和思考,她得出了这样秘诀——作文就是说废话,一样的意思你说了两个字,别人说了一个成语,那你输了;你用简单的一句话表明了主题,别人用了一个排比,你又弱了;你在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别人却引经据典地说,你又弱了。所谓语文,尤其是中学语文,导向就是你要通过作文向老师传达出你的阅读量巨大、思想很深刻,从而确定你的水平,最后的得分可能和作文本身的关系并不大。具体的训练方法就是,一篇作文里要必须包含比如十个成语、三个排比、五个引用、两个古人、两个洋人(名字最好在五个字以上,中间加“·”尤其好)……如此一番训练后,她女儿作文很快上道,一直到高考,作文基本都是高分。她说作为大学中文系老师,她觉得这样的文章实在是华而不实、空洞无物、华丽炫技,但问题是这样可以得到高分。

她认为《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把阅卷老师给震住了,因为通篇旁征博引,字里行间展现了考生深厚的词汇量和阅读功底,而且还能证明爱思考,有辩证思维,明显超出一般中学生。

客观而言,这篇作文确实为读者制造诸多阅读障碍,读起来相当费力,晦涩难懂,堆砌概念,有故作卖弄、炫技之嫌,“不好好说话”,以行文的“高级感”博得阅卷老师的赞赏之嫌。

年轻时,去图书馆总喜欢找一些冷门的文史哲大部头读,无他,可以装逼尔——弗洛伊德、尼采、罗兰·巴特,叔本华算起步,加缪、荣格、索尔仁尼琴是进阶,最高level无疑是萨特、海德格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觉得中文系的逼格都体现在可以熟练念出来的外国人名上,当年这般,如今亦然。

回过头来说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为什么这个满分作文会备受争议?主要的分野在判定标准上——很多人是在拿着“美文”的标准去审视考场作文,而在考场上,美文很难吸引阅卷人眼球,“奇文”更能引爆阅卷人的荷尔蒙和肾上腺。

得到满分的《生活在树上》被广泛关注是一面“双刃剑”,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在体现阅卷包容多元可能性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向未来考生释放一种文风信号,诱导大家模仿受到认可的“《生活在树上》模式”。

话说1896年,17岁的陈独秀参加院试,考题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这是什么狗屁不通的题目?因为这是两个半截话搭一块了。原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题目都不通,这文章怎么做?陈独秀把《康熙字典》上的鸟兽草木的生僻字和《文选》上荒谬的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驴头不对马嘴,上文不接下文地混搭起来,造了一篇谁也看不懂的文章交上去。结果呢?院试第一。这也就是我们写文章越来越不说人话的根源。

都过去100多年了,难道不还是一样的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