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0-10-08 14:12:47

相关推荐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的通知

建立健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实施分区域综合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 两江一水 流域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继续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大腾格里沙漠植被封禁保护、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和毛乌素沙漠甘肃片沙地综合治理。重点对河西走廊地区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加快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定西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庆阳市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泾(河)渭(河)元城(河)流域治理和兰州北部防护林基地建设。

第三节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力度

坚持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着力落实《甘肃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甘肃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甘肃省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等行动计划。

加强大气治理,严格执行 两高一资 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促进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推动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治理,争取实施兰州石化环保技改搬迁工程。推进林业生态增容减污,加强餐饮行业油烟污染和秸秆焚烧管制,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管理机制。至,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于82%。

加大水资源及河湖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黄河兰州及白银段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渭河、泾河等水污染治理;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加快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环境整治,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至,全省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高于95.5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6.85%以上,千人以上农村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范围。

增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能力,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大尾矿库整治力度及尾矿渣无害化回收利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推进白银市、金昌市、庆阳市、陇南市等重点防控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到,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大于81%。

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循环发展。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实施重点行业限期达标排放和升级改造,加快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推动环保市场化发展,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设,率先在兰州市和平凉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建立吸引社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第四节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创新补偿机制。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及其服务,逐步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全覆盖,探索打造祁连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黑河流域、渭河流域上下游间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在甘肃开展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补偿资源渠道和建立利益双方责权相配套政策框架的试点工作。

第五节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实施《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甘肃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 )》,加强重点灾害多发地区预警预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着力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切实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力争 十三五 末基本消除威胁城镇的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统筹推进应急救助指挥系统、救灾物资储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场所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大基层救灾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支持力度,加强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防灾减灾救助制度。

第四章 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甘发〔〕9号)、《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甘发〔〕9号),全力实施 1236 扶贫攻坚行动、 1+17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 双联 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产业扶持脱贫

立足贫困村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实施贫困村 一村一品 产业推进行动,重点发展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促进林果、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市场建设,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开发建设景区辐射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养生度假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创建旅游强县和旅游名镇名村,扶持建设一批旅游专业村和农(牧、林)家乐,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贫困地区水电、煤炭、油气等资源,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全面开展电商扶贫、网络扶贫。对我省进入国家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实施范围的41个县(区),全面实施光伏扶贫工程。

第二节 转移就业脱贫

继续实施《关于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就业。鼓励能人带动务工,打造提升 陇原月嫂 、 陇原巧手 和兰州牛肉拉面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加强驻外劳务服务和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及就地打工渠道。有序引导有就业能力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确保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力争到实现新增 两后生 和贫困地区有需求的劳动力全部得到培训;实现每个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1门致富技能,实现技能提升培训全覆盖。

第三节 易地搬迁和生态补偿脱贫

优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以县城、乡镇、中心村、旅游区、产业园区等有创业就业机会的区域为主,采取整体搬迁和灵活安置方式妥善安置,统筹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后续产业,到底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完善落实《关于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探索生态脱贫的新路子,加大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点公益林补偿等重大生态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草管员、湿地管理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的新举措,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第四节 教育支持脱贫

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工程,对全省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免保教费,完善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到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加快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读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就读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为重点,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享受免学费政策。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提高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所属高校扩大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帮扶力度。在全省创建10个左右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市、区),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型开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第五节 社保兜底脱贫

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促进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提高农村一、二类低保标准,实现低保线和脱贫线 两线合一 。结合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等,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范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加强对传染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加快贫困县养老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和社区(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

第六节 破除发展瓶颈制约

以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为重点,全面实施村道硬化、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农电保障、信息网络、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工程。开展建制村通畅工程、 千村美丽 示范村村组道路、农村路网改善工程建设,建成农村公路5万公里,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及实现 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 的农村客运网络全覆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尚未通水入户的26万户实现供水到户。推进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电网工程建设,实现全省贫困村动力电源全覆盖。加快贫困乡村宽带网络建设步伐,鼓励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点全覆盖。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完成63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完成未达标的6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195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

第五章 共享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促进城乡、区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普通高中建设攻坚计划,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发展。建立完善县区内片区联动机制,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设施、课程、师资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建成一批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增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教育,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成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强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改革工程、高校软实力提升工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建设工程,努力创建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校和学科,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鼓励支持省内高校与中央有关部委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开展省部共建、省校合作、对口支援活动,加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

第二节健全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制度,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服务,实施 健康甘肃 战略,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省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1人。重点提升儿童、重症医学、血液净化、母婴重症救治、康复、精神病、老年病等医疗服务水平,加大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省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及覆盖乡镇的远程医疗系统。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改善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省部级食品药品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能力。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和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引导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快社区和村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农家书屋工程提效升级。对达不到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场馆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建成并开放省科技馆,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加强基层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实施 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 体育健身圈 等工程,加快社区、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构建和完善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体系,加快推进甘肃省体育馆、七里河体育场改建等重点体育项目。

第四节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和预警等工程建设。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分流职工、复转军人等为重点,落实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建立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建设,落实普惠性就业政策,激活创业创新主体,通过加强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力资源输出、劳动力培训等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及工伤、失业保险制度,实施市县级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金保二期工程,加强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完善重特大疾病救助和应急救助、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普法、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第六章 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着力补齐短板,消除瓶颈制约,继续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支撑能力。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全省交通互联互通建设,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 6873 交通突破行动,完善省域内交通网络和城际交通,打造战略通道和区域交通枢纽。实现市州民航全覆盖,市州有铁路、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与干线公路实现联网,基本建成互联畅通、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支线航空为骨干的高品质快速干线交通网,建设以干线铁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主的普通干线交通网络,基本建成辐射全国,沟通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 两横七纵 综合运输大通道;建成基本覆盖市州的民用机场12个,大力推进通用机场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由农村公路、支线铁路、内河航道构成的基础交通网,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客运系统。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3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00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7200公里。

构建以兰州 白银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天水、酒泉 嘉峪关、平凉 庆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张掖、金昌 武威、临夏、合作、定西、陇南、敦煌等地区性交通枢纽为支撑,县乡集散性枢纽为基础的 一主三副、多极多点 交通枢纽体系及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场站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