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建文化公园 淍河湿地公园......今年起 漯河要这么干!

建文化公园 淍河湿地公园......今年起 漯河要这么干!

时间:2022-01-11 14:00:06

相关推荐

建文化公园 淍河湿地公园......今年起 漯河要这么干!

漯河名城网微信公众号由漯河日报社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单位(许可证号:4111101)。服务类型: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

春回大地气象新,水润沙澧景色秀。

打造美丽的沙澧风光,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是漯河人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

持续推进沙澧河开发建设,使城市大变样,“一城春色半城水、两河四岸皆美景”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建设中原生态水城,构建“水绿相映、水在城中、城在园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基底,将使沙澧大地更富魅力;建设生态优质、环境优美、设施优良、 生活优游的公园城市,将使美丽漯河更加宜居。

建设中原生态水城,大美漯河提档升级,一幅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把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

总体目标

中原生态水城建设围绕构建高质量的生态系统、高颜值的城市风貌、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展开。到2035年,生态优质、环境优美、设施优良、生活优游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一城绿树染沙澧,半城秀水汇双河,林隐村庄缠玉带,绿色长龙卧青波”的生态水城将矗立在中原大地。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较高水平。

城区水域与绿地面积占城区面积达到50%以上,水体感知区域覆盖城区80%的范围。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主要河道水质保持在Ⅱ至Ⅲ类;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出境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中水回用率100%;生态廊道总长度1440公里,宽度30—100米;全域绿化覆盖率≥3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建成区绿地率≥38%,建成区街道林荫化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满足城市居民“300米见绿(游园),500米见园(社区公园)”的要求。

实施步骤

近期目标—,中原生态水城建设全面展开,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中心城区沙澧河大二期、幸福渠、龙江生态城水系、西城区水系、临颍五里河综合整治、舞阳舞北水系等水系工程全面建成,京港澳高速、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孟宝铁路、漯阜铁路和沙河、澧河、颍河等绿色廊道基本建成,建成文化公园、古城遗址公园、颍北森林公园等一批游园。开工建设淍河湿地公园、南水北调调蓄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四湖等水系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森林生态廊道。沙河、澧河、颍河、汾河、三里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以上,唐江河、黑河等水体基本达到Ⅳ类水质以上,市域内主要河流干支流水域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总体比例达到75%以上,市区和各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与水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升;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进展;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全市雨污分流主管网工程完成60%以上;水景观打造、健康及文化植入取得明显效果。中期目标—2025年,中原生态水城建设工程基本建成,水城框架基本形成,各项主要目标取得系统性进展,全域水系基本形成,雨污分流工程全部完成,全面消除市域内劣Ⅴ类水体,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漯河全面展现。长期目标2026年—2035年,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全面达标,生态优势全面呈现,水绿风貌全面凸显,城市竞争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环境福祉明显提高,幸福和谐、美丽宜居的中原生态水城全面建成。

建设任务

坚持“以水润城、以绿荫城”,实施八大工程,构建“水绿相映、水在城中、城在园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基底,突出自然环境之美,塑造景观风貌之美,打造文化特色之美。

八大工程详解河湖水系建设与修复治理工程

湿地、镶珠十六湖”的水城格局,临颍县构筑“三河贯颍城、六湖相依偎”的水城格局,舞阳县构筑“一河两带、五湖六脉”的水城格局。

大力营造小微水系。形成水系“小循环”。依托小微水系与河渠支沟的衔接,构筑景观排水系统。

着力水生态改善与水资源配置。结合河渠连通工程,增强河水流动性,改善流域水生态。加快建设市区主要河渠连通及闸坝导流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

修复自然水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构架生态环境走廊。

水污染防治与中水利用工程

● 严格落实“河长制”。积极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完善河湖档案,制订并落实“一河一策”管理机制。

● 提升河道自净能力。采用河道疏浚清淤、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湿地和生态长廊等多种措施,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 加强水域岸线污染防控。持续岸线排查整治,实施水系沿线雨污分流。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雨水污染控制体系。

●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所有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

● 提高中水利用率。2025年之前中水回用率达到100%。

● 搞好农村农业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市村庄整治全覆盖。

海绵城市建设与防汛排涝工程

大力推广海绵体建设。分片区统筹防洪排涝,分片区推动雨污分流改造,污水进管网,雨水进“海绵”。

新老城区统筹推进。老城区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

饮用水水源保护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工程

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

森林漯河建设与植物多样性工程

开展全域绿化行动。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实现城市公园化、城郊森林化、廊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

提升城区绿色生活圈。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林”的要求,加快各类公园绿地建设。

建设环城森林防护圈。在城区和县城外围构建环城林带,联动铁路、公路、河道防护林带,建设生态廊道网络,串联湿地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

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建成一批园林特色小镇、创建一批绿色村庄。

坚持适地适树。融入漯河要素,塑造水城特色,通过植物群落营造柳浪杉峰、枫红杏黄的具有漯河特色的风貌景观。

水安全保护与植物安全保护工程

强化城市防洪和乡村内涝治理。加快沙澧连通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设农田防汛抗旱水利工程,保障农田安全。

加强植物保护。构建全方位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御体系。加强外来物种监控,防止外来物种对森林生态的破坏。

健康设施与文化植入工程

植入健康设施。利用水绿空间和慢行系统,建设体育设施,植入体育公园、健身步道、骑行道、绿道,拓展水上运动空间,布局多功能的休闲驿站,打造“康体空间”。

植入文化标志系统。建设汉字文化公园和城市文化书屋。挖掘河运文化,修复码头文化。统一规划水上桥梁,形成多彩多姿的艺术造型,打造“文化空间”。

植入公共活动。围绕沙滩音乐节、百姓戏曲舞台、龙舟赛、广场舞、心意六合拳、马拉松等公共活动增配设施。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和城市知名度,打造“乐享空间”。

水上交通与水上旅游工程

建设全省最具特色的水上旅游精品路线。以游船观景体验为主要方式,构建“城市景观+沿河乡镇历史特色景观+沿河乡村大地田园景观”的沙澧河精品水上旅游线路。

建设水上公共交通系统。将沙澧河水上公交与沿线绿道等慢行系统相衔接,构建“水上巴士+共享单车”联动的绿色交通体系,打造漯河水城特色的交通出行新模式。

景区提档升级。将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在现有基础上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沙澧河风景区提质升级和“数字景区”建设。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梁晓峰谢晓龙

声明

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漯河名城网微信公众号(ID:lhmcw0395)”

热点推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