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大连市教育局最新通知!开学后大课间操课外活动?如何科学戴口罩

大连市教育局最新通知!开学后大课间操课外活动?如何科学戴口罩

时间:2023-07-27 14:25:15

相关推荐

大连市教育局最新通知!开学后大课间操课外活动?如何科学戴口罩

二总体要求

1. 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把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精准落实到体育课、大课间操及课外锻炼等各环节,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2. 科学开展体育锻炼。一校一策,一班一策,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遵循体育运动规律,认真落实体育课程计划,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内体育锻炼时间。

3. 积极巩固居家锻炼成效。加强线上线下的有机衔接,通过家校协同互动、居家锻炼指导、居家锻炼展示等活动,引导居家锻炼常态化,动员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经常指导和监督,共同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与健康水平。

4. 严格执行疫情期间暂停恢复学校体育单项赛事、综合性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等相关规定。鼓励学校开展网络远程学生体育“云”竞赛和“云”上运动会。

5. 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学校要加强健康教育教学和实践,做好健康教育科普工作,引导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广大体育老师要增强健康教育的意识,加强自身学习,创新健康教育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传播健康的理念与知识,促进学生养成健康习惯。

三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安全至上。学校要制定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应急预案,并对学生返校的身体状况做好摸底,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中和参加课间操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反应有一定的预判。开展活动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保持安全间隔距离,人员不得聚集;场地(所)、器材、教具须按防控要求进行消毒。

2.关注差异,注重实效。关注个体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学生居家锻炼和实际健康情况量身定制锻炼内容与方法。恢复阶段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进行低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注重实际效果。

3.科学设计,循序渐进。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计划和大课间活动方案。要在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起点,练习中把握好强度的合理控制,保证运动量适度、循序渐进,切忌运动过量、过猛,运动以达到轻微出汗即可,避免让学生大汗淋漓。

大连市教育局四具体意见

(一)区市县(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

各区市县(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学校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及时研究制定本地本校体育复学复课工作方案,同时把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积极稳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体育教研员、体育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学校体育课、体育大课间、体育训练和居家锻炼等活动的指导和检查,确保常态下体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学校

学校要重视对复学后学校原有教学模式、现有教学条件、学生体能状况、年级班级差异等情况的诊断评估,制定分时、分批、分期、分项、分区域的体育教学计划和大课间活动方案,合理组织,精准施策。要加大对体育教师备课、上课、组织大课间活动以及开展教研活动的管理和考核力度,坚决杜绝以各种理由随意停止体育课和校内体育活动的现象发生。

(三)教师

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居家锻炼的情况,科学评估学生现有的体能状况和运动能力,精心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起点,以恢复性体能、简单类技能学练为主,随着学生体能的恢复再逐步提高难度、强度;练习形式以独立学练为主,避免近距离肢体接触的对抗性、合作类学练;学习评价要突出健康知识、纪律、规则、卫生、安全以及居家锻炼的效果等方面。做好课内外联动,适当安排体育家庭作业。

要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的访问观察指导,课前应提前到达上课地点等待并有序引导学生到指定区域上课;课中应合理把控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要特别留意特殊学生的身体情绪状况,密切关注学练动向,加强运动负荷监控,发现学生身体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做好应急处理;课后应及时提醒运动后的注意事项,有序组织学生返回教室。教学全过程要防止扎堆聚集。

(四)学生

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卫生习惯。要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现状,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积极加强体育锻炼,要自觉保持安全距离,遵守不追逐打闹、不拥抱的规定,重视热身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要在老师指导下学会自我控制运动负荷。生病或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要主动、及时告知老师,并停止参加体育活动。

(五)体育课

体育课要采用全时段、分区域、错时错峰排课等方式,保障开齐开足课时,科学、有序、合理、有效地组织好教学过程。

1.课前:

(1)根据教学任务,提前选择好合适的教学场地。体育课应安排在室外或通风良好的运动场馆。体育馆等室内场所建议增加强制通风。

(2)做好课前检查与考勤记录(含场地、器材、学生身体状况等),认真组织学生做好热身准备活动,确保符合疫情防控和教学全过程安全要求。

2.课中:

(1)不密集站队,学生之间间隔距离建议1.5米以上。

(2)避免进行身体直接对抗性和接触性的体育活动,建议选择健身走、走跑结合、慢跑、跳绳、踢毽、武术、八段锦、广播操、健身操、健身舞蹈等形式的恢复性体能练习项目。学生整体行进时建议采取一路纵队,前后距离建议在1.5米以上;如确需并排行进时,前后左右间隔均建议在1.5米以上。

(3)技能类教学内容应相对简单易学,避免选择需他人协作完成的技术动作。

(4)教学组织不提倡采用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活动时不闲谈,避免面对面说话。教师在指导学生时的距离建议1.5米以上。

(5)运动强度及密度在复课初期可以降低,根据学生情况逐渐调整。

(6)合理使用器材。器材尽量不交换使用,器材使用前后要消毒。

3.课后:

(1)做好放松整理运动,提醒学生及时休整。

(2)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洗手、消毒等工作。

(六)大课间操与课外活动

1.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改革大课间与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内容安排应以个人自主完成的练习动作为主,可参考体育教学提供的选择内容,不宜采用互动或其他不利于疫情防控的锻炼项目和方法。练习密度与强度的安排应符合学生实际,逐步提高。复课初期,不提倡组织统一距离、统一速度的集体跑步。

2.应确保学生之间间隔距离达到1.5米以上。各学校可根据本校场地实际,对学生之间的间隔距离进行最大化安排,控制好学生密度,场地不足的学校可采取分批错峰进行。各学校要制定场地、器材、时间、练习内容和活动要求等具体安排表。

(七)体育备考及训练工作

初一、初二年级的体育备考以及高二年级体育学业质量水平考试需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的起点,注重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学习,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循序渐进提高训练强度。初三体育过程考核要按规定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初三体育特长、高三体育专业考生应在全面评估自身情况基础上,可利用学校资源做好备考准备,学校可为考生制定训练计划。

(八)科学佩戴口罩

学生应随身备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校园内学生在符合疫情防控条件的情况下不需佩戴口罩。口罩佩戴应遵循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原则。学校要告知家长不要盲目为学生选择N95口罩,学生上体育课、体育锻炼不允许佩戴N95口罩,学生做剧烈运动不宜佩戴口罩,此举可能会引起缺氧,造成意外。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新冠疫情基本被控制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校已经陆续开学,其中许多地方初三和高三年级的学生返校已满一月,从学生返校后所呈现出来的学习生活状态,可以窥得其在居家期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之一隅。本研究团队考察了几所初高中的几十位各年级段的学生返校后的表现以及对其进行了访谈,对其居家期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度调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家庭教育进行了反思。

从调查中可知,在近两个月时间的居家隔离时段内,家庭成员间的空间距离骤然“迫近”,相处时间空前拉长,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形态从日常的“离散”状态转变为疫情期间的“密集”状态,从而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显著“变形”。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似乎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不断刷新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知,“神兽”之谓也风靡网络。但是,对学生群体的调查也告诉研究者,他们对于“神兽”这种称呼并不接受,在他们看来,疫情期间的亲子关系的紧张以及所谓的“家庭教育”的变形,不过是家长们的教育理念集中而“夸张”的呈现。而对家长的访谈和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学生的这种判断。总体而言,疫情让我们透过父母的家庭教育行为更加清晰地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更加全面地了解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也就为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奠定了基础。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学校教育的普遍性、群体性、竞争性、学业成就观等特点而言,家庭教育更具特殊性、个体性、教育内容随意性的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愈发频繁,学校教育理念逐步渗透到家庭,对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逐渐向学校教育靠拢。这样一来,家庭教育的优势被遮蔽,甚至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家庭延伸”,家长也因为理念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的家长角色与教师角色混淆,从而引发了家庭教育行为的“变异”,这种情况在疫情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为先,成绩至上

学校教育是将参与竞争的孩子聚集起来的场所,每个孩子不仅代表自己,还体现着家长的意志和他们所投注的文化、经济、社会资本。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孩子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学校的竞争氛围也日益浓厚。老师鼓励学生选择身边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互相攀比学习,你追我赶,以此来促进双方的进步。而家庭做为私人生活领域本难以起到类似的作用,孩子们回到家,离开了竞争的第一线,往往容易放松自己的身心。这个时候,受到学校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的家长就会思考如何趁他人放松,或者也在加速的情况下,促进子女的学习,巩固和提升原有的学业成绩优势。于是,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就应运而生,“不输在起跑线”、实现“弯道超车”等说法也开始流行,孩子们的神经自然无从松弛,只能高度紧张,各种厌学情状也随之产生,有一些孩子就会给自己贴上“学渣”标签——自我认知出现了障碍,成为了自身发展的天花板。这种情形在疫情期间则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网课学习和作业完成的不断“盯瞩”和“叮嘱”上——各种班不得已而停止了;同时,也表现为学生返校后对返校考试的畏惧上(也正因此,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力度,学校也降低了考试难度,给学生以较为充分的过渡时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休闲有限,游戏有罪

什么是休闲?其实有专家以为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理解休闲,从时间的维度看,休闲是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从活动的维度看,休闲是可以自主选择的活动;从存在方式的维度看,休闲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心无羁绊”的状态;从心态的维度看,休闲则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因此休闲属于积极自由,是生命的一种松弛状态。对于学生而言,休闲是学习的缓冲,生活的画笔,帮助孩子发展真实的自我,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休闲时,孩子属于他自己,不再扮演异己的角色,可以尽情投入自己喜爱的事情,即使也在消耗精力,那也是一种积蓄能量、复归本真的过程。但是,中小学校尤其是初高中学校基本缺乏休闲的时间和休闲的教育,只有一定意义上的休息时间和体育锻炼。而在竞争观念、未来成就观念等的影响下的父母心中,更不具备对休闲的正确认识,相反,在他们的观念里,休闲往往等同于无所事事,孩子们如果还有时间玩耍、游戏则说明精力旺盛,还可以做更多的练习,学更多的知识。同时,孩子们从未接受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教育,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休闲时间,从而也将休闲理解为空闲,也以为休闲“有罪”,做与学校学习无关的事情就是“浪费生命”,只能躲开父母的眼睛,偷偷玩游戏,看“闲书”。

而在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家的时间拉长,也就意味着休闲的时间更加丰裕,在父母眼里他们无所事事的状态更加明显,于是,各种要求和训斥开始增多,从而导致亲子关系愈发紧张。

(三)活动缺失,劳动无用

以学校知识为重的家庭中,儿童是无比忙碌的,缺少劳动和休闲。家庭活动是休闲活动的重要内容,它以父母与子女的互动为主,是父母带领子女切实体验生活的机会。家庭活动实际上可粗略分为户外活动与户内活动两大类,户外家庭活动例如父母带子女参观博物馆、动物园、艺术展等公共场所;组织踏青登山;外出就餐逛街等等:而户内活动只要是父母与子女共同度过的放松时间都可算作家庭活动,可以是邀请他人参加的派对,也可以是亲子之间的聊天,下棋,共同烧菜做家务等等。家庭活动是为了维系和升华亲子关系的同时,实现放松休闲的目的。通过家庭活动,父母能观察子女目前的成长情况,沟通中知晓子女的想法与困惑并且进行家庭教育,还能在活动中享受父母与子女相互给予的快乐。而当前的现状却是,父母与子女都变得更加忙碌,交集的空余时间越来越少,学习也成了亲子沟通的主要话题,家庭生活开始为孩子的学习让路,休闲活动的频率明显下降,过往的休闲时光变得可念而不可及。

当活动的空间逐渐缩小,劳动教育边缘化,家庭休闲活动也日益缺少,孩子开始别无选择,只好在家中继续扮演着学习者的角色,长久地坐在书桌前用功。学习难以避免地成为了他们在家中最正当的活动。从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孩子都有过相似的经历:疫情期间,他们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与监督,故意装出学习的模样,实际上在做其他的事情。为了不让父母发现,很多孩子特意选择在做作业的时间里画画、写小说,当父母一进房间,就迅速盖上课本,然后装作在认真学习。在父母的观念中,学习时间的长短决定着学业成绩的好坏,学校中学生投入的时间差不多,那就加大在家中的学习投入。于是,家庭成为了学校的延伸,将学习作为孩子最具正当性的活动,劳动、休闲等都没有成绩来得重要,甚至毫无意义。殊不知,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反复的课本知识学习,而是需要体验和接触多元新事物的探索过程,尤其是疫情期间,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

(四)管制失度,奖惩失当

高德胜在其《生活德育论》中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良好的亲子关系体现为父母与子女间互相信任,和谐,增强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处于一种力量上的平衡,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生命秩序,并以此决定教育关系的秩序。但健康的家庭关系中既不会出现父母专断,也不由子女“称霸”,而是基于民主平等意识的交流互动。但动态的亲子关系并不容易维持平衡,许多父母出于对子女的高度期待,容易走向管制状态。父亲或母亲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总是凭借自身的年龄和生活经历优势对孩子提出指示,要求其服从。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言语还是行动的管制,最可怕之处在于这种管制行为是披着父母爱的外衣,让人难以反抗挣脱。而且强制性行为容易导致上瘾,父母甚至会沉溺于这种管制状态中难以自拔,从而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而不自知。而基于这种管制关系的家庭教育中的奖惩机制极容易出现失当状况,难以受到良好的效果。

譬如,有的父母会因脾气比较暴躁而忍不住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惩罚孩子,使得惩罚可能出现偏差,在程度上过重。哪怕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改进困难。其次,以施予式惩罚为主,家长通过施予孩子痛苦的刺激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难以靠言语安慰来修复。再次,没有做到先教后罚,也就不能使孩子理解受罚的原因,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那种惩罚通常来得迅猛,孩子还没有“转过弯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而不甘心接受惩罚,但又迫于权威不得不接受时,极易产生怨恨不满的情绪。同时,孩子容易习得父母的处事态度,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与此同时,在管制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奖励也会与自身的情绪关联,比较随意,这样的奖励从本质上来看,与惩罚并无区别,极容易遮蔽孩子遇见的困难和成长中的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让孩子为获得奖励或者逃避惩罚而做事。

二、对问题解决的一些思考

(一)眼中有“人”的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学校毕竟是实行群体教育的场域,教育的普遍意义占据主导地位,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则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而家庭教育的对象侧重于孩子个体,教育的特殊意义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衡量家庭教育成就的应该是孩子的德行品质。家长如果将家庭教育的理念混同于学校教育,就极有可能使得自己的眼中失去作为富有个性特征的“这一个”孩子,就会将自家孩子等同于其他孩子,就会在不断地比较中陷入焦虑的泥淖,就很容易看不清孩子的优势与特点。

(二)心中容“人”的教育

最了解孩子的毋庸置疑应该就是孩子的父母,那么,对孩子怀有最真实最现实的期待的也应该是父母。孩子既是父母的孩子,孩子更是他们自己,没有人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更不可能控制另一个人的未来。因此,家长很可能需要树立起这样的一个观念: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意志成长,这并非是糟糕的事,这恰恰是符合规律的,你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不是控制他。你的心里要容得下和你意愿中不一样的你的孩子。有了这样的理念,那么,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的许多类似于“你应该”、“你必须”、“你不可以”为开头的规劝性语句很可能值得家长反思,这些规劝或许并不一定值得遵守,即使它们以爱的名义输出,在情感上占据了上风,但也不见得就是正确的。所以,作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就必须考虑,我们所秉持的生活意义,并妄图将其强加到孩子身上,让他们也朝着自己生活的目标前进,是否在越俎代庖,是否一直在将孩子按照自己心中的模样“塑造”着?

(三)行中对“人”的教育

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极其重要,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在教育行为上才有意义。眼中有“人”、心中容“人”的家庭教育观念只有体现在真正的“成人”教育行为上,才能发挥出作用,才可能实现教育的理想。因此,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开展教育的时候,是需要有一个相对较为清晰的规划的。首先,应当想清楚一些问题,譬如:对于子女,自身的期望是什么?如何达到自己的期望?子女有什么想法?对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或者说我)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实施家庭教育?夫妻之间怎样分工?是否要给孩子报名课外班?如何陪伴孩子学习和放松?其次,家长将期望或者说总目标根据子女的教育阶段划分成数个阶段性目标。目标能给人以行动的方向感,使家长有计可施。再次,有规划就会有具体的分工,家人之间的分工也有利于加强互相之间的沟通合作,家庭成员可以时常以子女的教育为话题展开讨论,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理念,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商量对策,然后配合行动。分工与合作更有利于家庭民主氛围的形成,更有效地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孩子得到更为全面的关注。最后,家长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性地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更深入地关注家校衔接和家校合作。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YQJY578)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